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伟大的夏尔·戴高乐》经典观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伟大的夏尔·戴高乐》经典观后感1000字

2022-04-12 03:03:0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伟大的夏尔·戴高乐》经典观后感1000字

  《伟大的夏尔·戴高乐》是一部由Bernard Stora / Bernard Stora执导,Bernard Farcy主演的一部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伟大的夏尔·戴高乐》精选点评:

  ●时时处处心系国家的人。

  ●“多列士先生,你们XXX人太爱国了,以至于你们有两个祖国”

  ●这个高个儿 男~~~~~

  ●相比拿破仑而言,戴高乐的一生就显得没那么波澜壮阔了

  ●

  ●超过预期

  ●看了两遍,核心是法兰西的民族魂,加上电影本身纷而不杂的神剪切、精致的对话,太引人入胜了。没有涉及戴的黑点

  ●我见过插叙的,见过乱叙的,还没见过这么棒的乱序

  ●当初看《戴高乐传》的时候最令我感到震惊的是:在一战中被俘虏的戴高乐,曾在监狱中结识了后来被誉为“红军中的拿破仑”的——图哈切夫斯基!

  ●影片展现了戴高乐将军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只是时间穿插感觉有些乱。

  《伟大的夏尔·戴高乐》观后感(一):ni des nazis ni des japs

  我喜欢他 勇气可以承受伤害 但是荣誉不可以 革命不能没有革命家 睡着了就不用去打仗啦 让步就不用去捍卫自己的权利了 逃跑 就看不见敌人的阴影啦。你把这些珍贵的装备留下来干嘛您准备把她们完好无损的带回巴黎 然后放在荣军院广场上展示? 统治国家和人民只要有美好的感情 不是这样的 福祸相依 坏事也许会变成好事 卑鄙的勾当也许会带来好的结果

  《伟大的夏尔·戴高乐》观后感(二):戴高乐的两句话,两件事

  为了写一篇文章来看的这部纪录片,也是自己对观影的一个总结。各位批判地看。

  说在前面:从决定到做,是一个需要耐心的实践过程。越多看到关于戴高乐的评论分析,越发觉得从自己角度展开一位历史人物实在不易。短时间的了解,只求尽力做到管中窥豹,也希望这样的形式能延伸出更多后续,勉励。

  对戴高乐将军的兴趣,源于各类阅读中有意无意的提及。也好奇在历史抛给他如此多的问题选择的同时,他的反应如何塑造他的人格:生活上他温情,对自己的智障女儿百般呵护,甚至死后也将自己葬在女儿墓旁。公开场合时他却是个孤傲,倔强,毫不留情面的军事政治人物,配合他异于常人的身高,更是冷峻异常。

  下笔叙述一个人物,始终不能离开事实。对于法国伟人戴高乐将军,能为文总结的,是“两句话,两件事”。前后四个侧面,希望展开笔者心目中的戴高乐形象。

  1、“我是一个既不隶属于任何人,又隶属于任何人的人”

  出生于法国边境城市,参加过普法战争,从小对战争和民族有着强烈的认识。军校深造,参军,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斗中被俘虏。后来德国战败,他回到祖国,担任起当时的机械部队的团长。

  二战爆发,德国闪电战横扫波兰,法国同样猝不及防。当枪口转向,整个法兰西陷入不安与焦躁。后来,法国向纳粹宣布“无条件投降”,建立傀儡政府(维希政府)。这时已是国防部长的戴高乐,坚决要和德国血战到底。国家已被占领,他乘上飞机,在伦敦BBC公开演讲,号召自由的法国人民收复国土。“自由法国”由此而始。

  时间推移到二战结束,将军回到故土,准备重建法国,但政府的建立不由他说了算,而当时宪法与政府,与他所愿所想背道而驰,于是毅然辞职下野。因为他相信人民是希望由他执政的。是的,的确如此,只是时间发生在12年后。

  他执政后法国的个性,被称为戴高乐主义,奉行单边,独立的政治。退出北约,将美国基地挤出法国,和中国建交,搞军备核武。因为他一直认为,法兰西是一个大国。事实也是如此,法国又重新成为了一个世界大国。

  如此,算是粗陋地梳理了戴高乐的事迹。

  戴高乐的每一个决定和选择,都是身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不隶属于任何人”见诸他一生与大国强国的抗争,在《伟大的戴高乐》纪录片中,与丘吉尔、罗斯福和各类政敌明里暗里的较量,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甚至咄咄逼人。而“隶属于任何人”,我相信这里应该有他的法兰西人民。

  2、“时代变了,五十年前,法国可以从殖民地获取力量和财富,今天,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负担,它让我们无法保持在世界上的地位。现在,实力不是说这里占一块地,那里占一块地;实力是上千公里的高速公路,是几百万公里的电话线,是高速列车,是非常多的飞机,是现代化的工厂,大学,是实验室和研究员”

  这句话出现在戴高乐决定放弃法国长久以来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的演讲之后,尽管他在演讲中并未涉及任何决定。

  看到这句话相当触动,当绝大多数法国人相信“日不落帝国”“法国国旗下的和平”的所谓信仰时,透过格局看到真实的戴高乐或许正是凭着对“实力”的透彻认知才带领着法国人重新步入自信。

  和反殖民主义者不同,戴高乐首先是个政治家,军事家,其次才是个令人尊敬的人。让阿尔及利亚独立,并不是说他们有多博爱,而是时势使然。

  3、与中国的建交,法国总统的亲华。

  1964年,戴高乐让法国称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西方大国,还曾表示要访问中国。

  对于西欧国家,中国一直以红色示人,而戴高乐对于红色的共产党,其实并无好感,在纪录片中建立新党派时,就曾明确表示过要把在法国的共产党排除在外。

  而对于中国的建交,更多的是和法国在二战中的格局有关。二战后的沉沦,法国在西欧一直就抬不起头,非洲殖民帝国的瓦解,特别是阿尔及利亚,更是损害了法兰西的民族自尊心和戴高乐的个人威信,那么戴高乐主义的下法兰西民族主义,重塑独立自主大国形象,成为凝聚民族,摆脱美国和北约抑或是实现独立自主目标的必然。

  和中国朋友的结交,是相当稳妥的策略。

  后来的密特朗,希拉克和萨科齐到现在的奥朗德,不管是亲华与反华,都与戴高乐主义的发展深有关联,至于朋友,都是暂时说辞,戴高乐其实深知这点。

  从纪录片的戴高乐重新掌权的过程其实可以明确看到,不管他使用了什么手段,这位“伟大的”法国人始终都在遵循一个原则:民意,以及代表民意的国家利益。

  如同一篇新闻里说道:理解多元声音和选民利益,才是理解此类问题的关键。

  4、对英国的态度,法国总统的强硬。

  笔者在自己的公众号写过英国脱欧的一篇文章,其中就讲到当时的法国总统两次明确反对英国加入欧洲联盟。

  二战后的格局,西欧国家普遍弱势,在面对亦敌亦友的大哥美国时,抱团才是最好的选择。而英国在历史上却是“光荣孤立”“大陆均势”的始作俑者。

  谈及戴高乐对英国的态度,应是从他跳上飞机发表“自由法国”演讲开始。法国被德国占领,英国人就开始打自己的算盘,曾明确提议法国与英国合并,以同一个国家的形式出现。在盟军反攻时,英美在未告知戴高乐的情况下,选择在北非法国领地进登录作战。虽然在丘吉尔去世后戴高乐还主动提出问候其家人并提供帮助,但在英国当时他俩的唇枪舌战却更多的代表了各自国家的利益。

  或许那时开始戴高乐就明白了英国人的角色和骨子里的不安分。

  对法国的政局不甚了了,作为一个外国吃瓜群众,也更不好置喙,2017年法国德国或许还会有新变化,戴高乐是法国的伟人,或许在这个民粹迭起的时期,他的主义再次盛行也未可知。文章的末尾,发个小预告吧,历史题已尝试过美英法,下次涉猎德国可好~下台鞠躬。

  《伟大的夏尔·戴高乐》观后感(三):穿越沙漠

  之一

  J'ai entendu parler très rare du général Charles de Gaulle.

  Je sais qu'il est un Français grand, un homme d'exeption, un héros romanesque, à la fois ambitieux et orgueilleux et donc déstiné aux épreuves de sa vie. Je sais qu'il a démissioné deux fois de son charge du chef d'Etat. Je sais aussi c'était par la grâce de lui, la porte de Chine s'est ouverte pour la première fois au monde occidental après la Seconde Guerre Mondiale suivant son appel de bâtir un rassemblement pour la France.

  Mais, au final, qui est-il, ce Grand Charles mythique?

  ~~~~~~~~~~~~

  昨晚开始看“伟大的夏赫勒” (若依英文,当译为查尔斯),关于戴高乐将军46-58年间“在野”的一段生平。

  影片一开始,徐徐铺开1969年法国公投的情形。那一次,法国人投了NON,于是,被他们请回来的将军第二次辞职了。在飘泛着雪花点的荒茫画面上,我看见年逾古稀的将军披着黑色的大衣,引领着将军夫人和一位随从、踽踽独行,说不出的悲伤。

  这一线忧郁被激昂穿梭的重大历史瞬间斩断,又于欢呼挥手会谈论辩的背后悄悄连缀了起来,特别每当慢半拍的画外音回响时,连连缠绕萦牵,挥散不去。他是个孤独的英雄,傲岸刚烈,因而走至彼大荒,笑骂零落,疏影横斜,唯余寂寞。

  法国选择昨日播出此片,似乎不单单为了怀旧,好像在影射当下闹得不可开交的关于初次就业合同法(CPE)的冲突。同情锐意激进的德维尔潘新政还是怨愤暴烈的民意,我不得而知,然而也许,透过影片,一个朴素的人之常情是传达了:从来就不存在轻轻松松、一挥而就的OUI或NON;笑傲江湖的执政人,私下其实担待着不为你我所知的苦。

  尽管戴高乐将军曾直言不讳:“整个战争岁月不啻一场浩大的装腔作势”(Toute la période de la guerre était un vaste bluff!),但昨晚我第一次听他孤坐在芒什海峡上空、自那扑朔迷离的空蒙云层间发出第一声抗德呼吁时,依然十分感动。好像回到很久以前,看邱吉尔誓守英伦、背水伦敦的宣言;换作背井离乡、真真正正在绝望中流亡、抱着稀薄的拯救祖国的残梦的戴高乐,那一腔悲愤,只有更贴切,“陆军、海军、空军、无论您现在身在哪里,请与我,戴高乐将军,保持一致。永垂不朽,我们自由的法兰西!、、、、、、”

  当下泥沼中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法国人,回看40年代、他们的极度孤苦却心意坚持的高个子将军,是不是也该歇一歇不理性的纠缠, 沉淀一下浮躁,重建他们的祖国?

  今晚的第二集,期待中、、、、、、

  之二

  距离巴黎仅仅三小时车程,然而每一次回去,面临的却是一个政见松落、四面树敌的处境。他只好返来,漫步在萧萧落木的乡间小路上,与认得他而他不认得的人们寒暄;或者展开郁结的窗帘,坐下来书写回忆。

  整十二年。他在自己的国中家中流亡。不同于前一次,那时,对着轻虚他的罗斯福,耍冷枪的邱吉尔,他可以挺直身板,义正词严,“我就代表法兰西!” 他可以着眼大局握联军司令的手,下一秒钟拂袖而走。他处于卒子的位置,却让尔虞我诈、八面玲珑的同侪们清楚了一件事:他委屈求全,因为他是法国人,他要一个自由的法国。

  他帮了祖国一次,跟着就被同胞隔离了。若不是十二年后阿尔及利亚闹独立,法国政府无计可施向他求援,大约他的政治抱负,就永远不得翻身。紧随着那段魔法一般镇定人心的演说,他却对亲信说,纠缠在殖民地声张民粹主义毫无意义,日后法国强壮与否,要看有多少部电话、多少列火车、多少家大工业、实验室、科研人员、、、、、、是以之后,法国对美国说了不,开始了自己的核振兴。

  今日的巴黎,地铁、大道、广场上,戴高乐的名字镌刻入现代都市节奏、仍然身不由己,这一次,却全然的冷眼旁观了。而被请出来守候至要紧的天地门户的,依然是他,只有他,戴高乐机场。

  我看见第二次执政的将军静立在落式花园前,轻叹,“旧的时代已近湮灭,新的时代正当初生;就好像我这样一个老人,尽我的力量帮一帮我的祖国,等我倒下了,大概也可心意满足吧。”

  我也看见他去世后各国首脑集齐巴黎圣母院悼念他,新科总统彭皮杜神色凄怆,而自穹顶之上汩汩流泻、氤氲弥漫着、巴赫的“耶稣受难”。

  终于,戴高乐将军可以和早他二十年离世的女儿团聚了,画面上,是他的踽踽独行的灵车,画外音,有一个公投了NON的法国人不断地低念:我还记得,我还记得、、、、、、

  终于,我也潸然泪下。

  之三

  昨晚看毕一部讲戴高乐将军夫人依风(Yvonne)的记录片,唏嘘一番。没想到,紧接下去,电视人犹不甘心,继续探索那荒芜的十二年间将军的心路,这样一来,是敷叠在我前几日疏浅的印象上,又十足沁深了几分,尽管仍然潦草芜杂,对于我这样一个微末的旁观者,也足资景仰缅怀。近来脑子愈发锈逗,是以抢记下来,为了不忘却的纪念。

  怎样形容戴高乐将军呢?记得我在巴黎旧皇宫第一次看到他的雕像时,十分惊诧,身材这样高大的人,挺得好笔直,下巴上扬,大步流星。近来看的一连串的影片,继续印证了这个姿态,一点不俯就,一刻不低头。说他天生代言“骄傲”,似乎并不唐突。在影片中,Orgueilleux一词的出镜率,委实不低的。仅仅这项秉性,就很可解释他的人生磨难吧,早年那么轻易就和贝当闹生分;远走英伦时不时为捍卫法国和邱吉尔龃龉;而鲜花巴黎,热烈凯旋,那不过一场虚浮盛景,几乎立刻,他的消弥党派歧见利益纷争、着眼高远、共建法国的理想,便成了烟幕重重的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一个骄傲的人,遭遇人生重大挫折,盛怒之下,他会怎样?据一位当事人评论,戴高乐将军很有点“拥抱沙漠”的倾向,于是,他径自掉头走了。一点儿不圆通、一点儿不拖泥带水,立显那一干同僚尴尬狼狈。谁个还敢容他?这番挥别,原为了更闪亮、“人民召唤他”的登场,他以为的蛰伏,短不过几周、长不足数月。没想到,一走竟十二年。

  于是,就有了我看到的周而复始的散步、写作。用“伟大的夏赫勒”导演的话,“那是一段浸默在荒白的光亮里的沉潜”。另一位追随着形容戴高乐将军是“一个极其古典的法国人,仿佛从十七世纪降至摩登社会,很奇特的是,他既食古不化,又能瞻远未来。” 他的高、大、统的政治观,并不天真,但是显然,如同他的为人,有点太清高。人们仰慕传奇英雄,可营碌人生,匀不出空档呵护跨时代的理想。

  他那时还经常回巴黎主持法国人民联盟(RPF)的工作。这个团队里,他立意吸纳了来自左、中、右翼的政客。然而即使在这些一致拥护他的人群里,无可避免地依然飘浮着为了蝇头利益、派别威信而喧嚷的乌烟瘴气。他的一腔热情,逐渐地,终于冷落了,静思与写作,终于成了他生活的主流。

  不过,所有的人都认同,即使在威望盛极的时刻,戴高乐将军也不曾动过兵变夺权的念头。不是不可以,是压根儿不想。有人说他,是那种“宁祖国负我,我只尊敬她”的人。也许,还是太骄傲,他无法接受不绝对民主的莽来的权力。

  他孤独地等着人民承认他们需要他,有时回巴黎,并不下车,让司机绕着他熟悉的街巷一径开,贴着窗观望浮世中人。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将军来过,而他,眷恋着这城市,这些人。

  幸运的是,他的孤独,有他“心爱的小妇人”,被法国人拥戴为“依风婶婶”的妻子分担。这个永远害羞地微笑着、躲在他的背影里的沉静女子,其实有一点满足这次放逐,毕竟,她可以和她的夏赫勒静静相守了。我昨晚看片时,才注意到一个细节:戴高乐将军流亡英伦时,坐的是双人座飞机,依风和三个孩子,仍守在已沦陷的巴黎近郊。是什么样的勇气与信念支撑着这个文弱女子拖带着孩子跌跌撞撞、在炮火轰烈的关口,跳上远洋轮、追随丈夫?我不得而知。我只能猜想,他们必定有一些相拥感泣的时刻吧,然后继续分离、汇合、分离、汇合,为了祖国。

  这一次,漫长的十二年,让看似强悍坚毅的将军伤心透顶,又无法诉说,只有她,做稳定他的坐标,不离不弃。之后,他再次执政,在阿尔及尔巡游时,遭遇枪袭,她早已预料那爿乱世,不言不语地就坚持与他乘一辆车。她不要再担心,只要守着他。将军其实,何其幸福。

  昨晚,再次看见戴高乐将军的灵车,想到前日所听“伟大的夏赫勒”的画外音:“戴高乐死了,还有谁,能做点什么?”,然后,我看到依风.戴高乐站在将军墓前,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整整九年后,她终于了却尘愿,奔赴他于彼岸的约会。而整个法国,那一股巨大的失落与忧伤,似乎一直不得抒解。

  当下的西方阵营,法国依然像一个异类,固守着被盎格鲁.萨克逊优势围攻着的尊严。关于法语英语孰优孰劣的论争已经不是一天两天,希拉克甚至自一局欧际会议拂袖而出,因为法国的一个部长用英语发言。而市面上流传着一本畅销小册:《以作法国人自豪》。其实,这些举动,大可不必。稍微有一点认识的人,便无法否认英法互动,各自精彩,无需如此使气。倒是令戴高乐将军厌恶的党派恶斗不要愈演愈烈、别拉拽社会无法前行才好。

  但凡跌宕起伏的人生,往往无法以我们所理解的完胜来界定。戴高乐将军,就是这样的例子,一生追寻自由民主,风骨傲岸,最终,也只好回归无边无际的冷寂沙漠。

  然而,我还是忍不住要为他倾心喝采:Vive, De Gaulle!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