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我爱泥巴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我爱泥巴读后感摘抄

2020-11-08 04:03:5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我爱泥巴读后感摘抄

  《我爱泥巴》是一本由詹妮弗·沃德著作,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的128图书,本书定价:32.00元,页数:201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爱泥巴》精选点评:

  ●推荐了很多操作性很强的自然游戏

  ●其实想想,自然教育不缺可借鉴可用的教材,还是缺了些人和自然真正的融一联结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妈妈如果能带孩子经常到自然中走走,并引导孩子观察自然,对自然现象提出疑问,孩子的受益比上顶级辅导班还要好。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就提出培养孩子的思维,就是带孩子到自然中去,当然只到自然里是不行的,关键还有引导和启发。如果妈妈们不知道如何引导和启发,那么本书是一本非常具有实操性的指导书。

  ●找素材翻到的,壹基金出钱赞助自然之友搞出的书还蛮有诚意的。可惜内容上有点不适合国情,而且活动有些简单,做启发尚可,但做实操手册就弱了很多。有好奇心的孩子更是不需要这本书啦~

  ●随意翻了一遍,文字好简单好简单,不过对于设计幼儿园的外出课程,或者可以参考下。

  ●一般

  《我爱泥巴》读后感(一):《我爱泥巴》书评

  《我爱泥巴》书评

  李波

  我是六十年代末出生的,那时的孩子不需要刻意地做自然体验的活动。因为长大的过程就是体验自然的过程。也不需要父母有意引导孩子去接触自然,因为每天的生活离开自然都不行。

  在美国上研究生期间,一次有关“景观环境影响评价”的课堂上,老师让大家分组讨论。 居然讨论的话题是:回想和比较每个同学幼年时期初次对自然的体验和感受。

  作为成人,第一次试图去追溯自己的童年对自然的认识,我居然有一个意外的发现:我对自然的启蒙认识是发现南瓜籽发芽的瞬间。 在跟随父亲挖土坑,施底肥,下种,浇水数天之后,南瓜籽壳被一个鹅黄的小芽托举出土壤。那一刻的情景好像没有戏剧效果,但没想到已经永远锁定在我的潜意识里。 随后南瓜苗一发不可收拾:藤曼牵引着魔术师般的花朵和果实,伴随着从翠绿到日渐饱满的黄与红,一直到饭桌前的劳动果实,再后来所有的色彩和形态又回归到褐色的纯净土壤。这个过程里我接受了劳动,学会在自然中劳动,意识到尊重劳动中的父亲,学会了在劳动中与身边的事物建立联系。后来青春期的反叛曾经让我和父亲产生很多隔阂。但是后来发现,心中原来已经存留了一条线,连接着自然,劳动,和父亲。 这条线后来变成一条路,一条暗示我亲近环境和自然的路。后来,我们栖身的城市好像脱缰的野马日益挣脱宜居的状态远去,越发感激童年获得的这条线,它像一个指南针,更像一个牢牢实实的锚。

  我的孩子出生在一个超大型城市。我有时感到遗憾,自己童年中那些值得重复的体验已经失去了“发芽”的土壤和条件。 但是仅仅遗憾无济于事。 走在北京的胡同里,偶尔我会发现水泥地面或者石墙上,嫩绿的植物还能挤出缝隙寻找阳光的方向,长出自己的姿态,花朵和果实。 泥土可塑,孩子可塑,泥土可亲,孩子可爱。不要为没有的感叹,让我们为即将继承更多环境挑战的孩子们实实在在做些准备吧。 和孩子一起发现自然的美,学会欣赏自然的美,是一种无价的财富、能力、勇气和品格。 坐下,趴下,在孩子的高度,用孩子的视线,发现身边点滴的自然。不好说是教育孩子认识自然,还是孩子教我们温习自然,因此,我们爱泥巴。

  《我爱泥巴》读后感(二):童年没有玩过泥巴,是人生的遗憾。

  童年没有玩过泥巴,是人生的遗憾。

  —— 杨咏梅《中国教育报》主编

  不知道怎么带孩子玩泥巴,是父母的遗憾。

  玩泥巴,使孩子感受自然、探索自然的一种最简单、最天然、最便捷的方式,而且在轻松的玩耍中,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形以及专注的持久性。这些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不能等到孩子进入校园才开始“教育”,不能错失大自然这个最好的课堂。

  玩泥巴,是上帝赐给孩子的一个特别的礼物,只能在孩子还对泥巴感兴趣的特殊阶段领取,错过了,几乎不能弥补。

  大自然里我们并不遥远,窗外、楼下、社区、公园…… 重要的不是去哪儿玩,而是怎么玩,玩泥巴中有大学问。打开这本书,你会边看边惊叹:原来可以这样!

  让我们再次投入自然的怀抱

  《现代教育报 启蒙专刊》编辑部主任 吴蔚

  住惯了喧嚣的城市,厌倦了浑浊的空气,受够了嘈杂的人群,人们开始怀念大自然清新的空气和田园的宁静。群山耸立空中,山谷间寂静无风,树叶从枝桠间滑落,小鸟结队掠晴空,耀眼的湖光映照着山岩。这些画面让人们开始回味曾经的置身于大自然中的幸福。不经意间伏下身,路边的小草,叶片上的露珠,和草丛中的蟋蟀,都会给我们些许的感动。

  然而,我们对于孩子却没有如此的宽容。社会日趋激烈的竞争,让家长们唯恐自己的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将来被社会淘汰。于是他们从小就扼杀了孩子的太多的天性,陪伴着孩子穿梭在各种名目繁多的兴趣班之间,学习不同类型的器乐、美术、舞蹈、英语。家长的逼迫、老师的推崇、各种培训机构的引诱下进行的这一切,丝毫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更不要说抽出片刻闲暇,让他们去沐浴自然的阳光,呼吸自然的空气。

  在美国作家理查德•勒夫的书中,我第一次读到“自然缺失症” 这个词语,当时的心情百感交集。我们应该感谢作者,他 告诉我们,21世纪的孩子不再像他们的父辈那样在大自然里自由玩耍、跟大自然交流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待在室内。他同时也在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人类是自然的孩子。一个整日在湖边、林间奔跑的孩子,与一个终日在室内苦读的孩子, 在心智上必有所不同。

  又一个儿童节来临了,《我爱泥巴》的出版无疑是一份难得的节日礼物。书中的52种开放式的户外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找回了大自然中的童年欢乐,启迪了孩子的心智,激发了孩子的心灵成长,引领孩子接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关爱大自然。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再次投入自然的怀抱。这或许是我们给孩子,也是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

  《我爱泥巴》读后感(三):《我爱泥巴—一年四季52个亲子趣味绿色周末》

  《我爱泥巴—一年四季52个亲子趣味绿色周末》

  lt;美> 詹妮弗 沃德 著

  自然之友 译

  当孩子们在田野中玩耍,在自然生态的园林中嬉戏,他们所有的感官都得到伸展和纾解,这是他们看电视时做不到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延伸到科技泡泡的包围以外。这里有丰富的乐趣、意义和体验在等待你——还有很多很多值得共享的故事。

  ——理查德 洛夫 《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作者

  今天,居高楼之上的人们特别需要“落地”,就是所谓的“接地气”,重新培植人的自然根柢,激活和还原人作为大自然一员的本性。

  ——杨东平 自然之友理事长

  泥土可塑,孩子可塑,泥土可亲,孩子可爱。让我们和孩子一起发现自然的美,欣赏自然的美。

  ——李波 自然之友总干事

  童年没有玩过泥巴,是人生的遗憾。

  不知道怎么带孩子玩泥巴,是父母的遗憾。

  玩泥巴,是孩子感受自然、探索自然的一种最简单、最天然、最便捷的方式,而且在轻松的玩耍中,能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形以及专注的持久性。这些现代人不可或缺的品质,不能等到孩子进入校园才开始“教育”,不能错失大自然这个最好的课堂。

  —— 杨咏梅《中国教育报》主编

  书中的52种开放式的户外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找回了大自然中的童年欢乐,启迪了孩子的心智,激发了孩子的心灵成长,引领孩子接近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关爱大自然。让我们牵着孩子的手,再次投入自然的怀抱。这或许是我们给孩子,也是给我们自己最好的礼物。

  ——《现代教育报 启蒙专刊》编辑部主任 吴蔚

  一口气读完“爱泥巴”的52种方法,让我对养育孩子的信心倍增,有了这些方法,拥抱自然可不是纸上谈兵了;实践了这些方法,孩子就会变成小博物学家。我心中窃喜,因为这就是我的愿望,让孩子认识很多自然伙伴,成为一个不孤独的人,让孩子拥有自由的心灵,有能力去关注大自然和人类自身。

  —— FFI 项目负责人 黎晓亚

  带孩子回归自然,大自然会还给您一个真实、健康、快乐的孩子!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希望能够更多孩子有机会感受到其中的快乐!

  ——巨人学校金色湖畔夏冬令营总经理 孟西

  《我爱泥巴》读后感(四):玩泥巴、爱泥巴

  玩泥巴、爱泥巴

  杨东平 自然之友理事长

  爱泥巴、玩泥巴是儿童的天性,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浑身泥土、鞋裤湿透、被家长狂骂不已的童年回忆。和今天那些一尘不染、在家长的催逼下昏头昏脑地狂学奥数的孩子相比,过去的童年不仅更为幸福,而且是一种重要的揭示,表明当时人与自然之间还比较正常的关系,如同小鸡小鸭、小羊小牛与泥土、水塘的关系那样。没有比这种关系更清晰地显现人类作为地球生物圈的一员,与土地不可须臾分离的的本性。它并且上升为一种情感和审美,我们经常会用乡土性、草根性等话语,表达对有传承有根柢、具有自然属性和生命力的人和作品的赞誉。

  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千百年来的深刻联系正在出现严重的变异。我们仍然在夸张地赞美大地母亲,歌咏父老乡亲,却已经在钢筋水泥里筑巢,不遗余力地摆脱乡气和土气。儿童们在电子世界中沉溺的时间远远超过了亲近自然,对机器猫的喜爱超过了流浪猫。我遇到过许多受过良好教育的女孩却目无自然,不认识丁香和玉兰,不认识任何一种鸟,无法识别牡丹和芍药,也不会区别油画和水彩画。自然体验应当成为绿色生活、低碳生活的新时尚。而且,没有什么比这种活动更为健康和引人入胜了。无论在温暖、凉爽或寒冷的季节、无论雨天、阴天或下雪,清晨、黄昏还是夜晚,自然总是会那样慷慨地给我们丰富的馈赠和极大的惊喜。

  作为今年六一献给儿童和家长的小小礼物,《我爱泥巴》为我们走进自然提供了许多方法和指导。这本书按照四季,编写了52个可以让家长带着孩子在自然中进行探索和学习的亲子活动。例如,在春天去识别色彩盛宴,看蚯蚓扭一扭,听鸟言鸟语,观察小雨和跳水坑。夏天去挖泥巴和简易种植,探索蚂蚁和瓢虫的秘密,建一个蝴蝶咖啡座,做“月亮游戏”,认识“一闪一闪小星星”。在秋天,可以去和自然捉迷藏、观察蜘蛛网和土鳖赛跑、认识风云变幻和秋叶飘零。冬天去学习如何款待小鸟,认识雪泥鸿爪和严寒里的生机……如果我们不仅爱玩而且会玩,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出许多“花博士”、“鸟博士”,岂不快哉!

  书中提供的一个秋天的户外观察活动叫“万物皆落地”。它非常贴切地点出了人需要回归大地的自然属性。今天,居高楼之上的人们特别需要“落地”,就是所谓的“接地气”,重新培植人的自然根柢,激活和还原人作为大自然一员的本性。

  《我爱泥巴》的中文版是由参加自然之友自然教育活动的家长们义务翻译的,并由知名插画家胖兔子粥粥免费绘制插图。它与此前出版的《林间最后的小孩》可构成相连的系列,帮助家长带孩子接触自然、体验自然,以补救和矫治“自然缺失症”。在此,谨向全体大自然的志愿者致谢!

  2011-5-12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