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剑桥语丝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剑桥语丝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01 02:12:2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剑桥语丝经典读后感有感

  《剑桥语丝》是一本由金耀基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120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007-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剑桥语丝》精选点评:

  ●高中生读物。

  ●一天之内搞定,没有体会出美感来.

  ●3.5。大概20年前初读时非常喜欢,重读当然有些褪色的。董桥的序实在肉麻。前几年在香港约金先生采访,他说,欢迎年轻人来聊天,写就不必了。于是去金先生家聊天,咖啡,下午茶,然后至今一字未写。

  ●很温润

  ●老者安之,少者来之,居息一堂,坐而论道。 欢迎来到大学,这个容许每个年轻人孕育五彩之梦的地方,他们相互分享,相互激辩,这里还有许多年轻的老人愿意倾听他们的梦想,并用自己的经验为这些肆意的想象力指引飞翔的方向。——嗯,这就是我的soul mate academy。

  ●先八卦(-___-)...

  ●太四平八稳了

  ●有温柔敦厚之美

  ●4年之后再遇到已无惊艳之感,语言略显浮夸,但仍不失为干净的中文。

  ●不错啊

  《剑桥语丝》读后感(一):中规中矩

  看的应该是九十年代的那版

  没啥特别印象

  既不是差的令我挥之不去

  也不是好的让我念念不忘

  所以给个还行吧

  虽然作者级别挺高的

  呵呵就事论事

  《剑桥语丝》读后感(二):大学之精神

  了解剑桥牛津等名校有一定裨益。书中最后一句话“据说在十九世纪中叶,比赛之前,两校的划船教练都到对方,不在刺探敌情,反之,倒诚心想帮帮对手,其目的是:“让世界看到最完美的划船”。其意在“划”,不在“胜”,好像有些中国钓鱼雅士,目的在于“钓”,而不在“鱼”!”

  最近愈发觉得,越是卓越优秀历史底蕴的大学,之精神,之抱负,愈发明显,愈发稀松平常。

  没能去成名校是一种遗憾。

  《剑桥语丝》读后感(三):文笔洗练平实,却也富含温情

  《剑桥语丝》是金耀基教授在剑桥做访问学者期间写下的散文集,虽然是三十余年前的作品,但和剑桥800年的历史相比,基本不会影响我们今天借此来了解剑桥的历史和文化。在英国留学期间一直没有去剑桥,去年7月去伦敦开会,借访友的机会总算成行。在剑桥漫步一路有朋友的讲解,仍只是走马观花,认得了三一学院、皇后学院、叹息桥等名胜,而这些名胜骨子里八个世纪的沉淀却难以在一时半刻可以理解的。从《剑桥语丝》里,总算大致明白了剑桥独特的学院制。当然还有各学院风格各异的个性和伟人们的性情故事。金耀基先生的文笔洗练平实,却也富含温情,带你慢慢走近这个古老而现代的传奇学府。

  2008年1月读书目录与短评(下)

  http://www.freeyu.com/blogview.asp?logID=504

  《剑桥语丝》读后感(四):理想的大学

  又一场高考尘埃落定。想起十年前抱着视死如归的心情进考场的我和我的同学们。如今天南海北,各自走着各自的路。那些夏日里的晚自习,那些清晨的操场,那些宿舍里的狂欢,仿佛早已过了一个世纪。

  改变这一切的,正是大学。我们曾经心心念念,甘愿为其将青春孤注一掷的大学。前几天看完了前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社会学教授金耀基的两本书《剑桥语丝》和《海德堡语丝》。两本书分别讲述1976年和1985年作者在英国剑桥大学和德国海德堡大学访学的经历。大部分文章是关于两所大学的散记,包括历史,学制,人文风景等。

  这两本书被称为是“姊妹篇”,《剑桥语丝》在先,《海德堡语丝》随后。无论是装帧排版还是文字风格,都颇像是对双胞胎。只不过《剑桥语丝》主要聚焦作者在剑桥这所大学的所思所闻,而《海德堡语丝》则更像是游记,除了大学,笔者还游历了其他德国城镇和欧洲国家,写作素材更加丰富广泛。若要比较,我更喜欢《剑桥语丝》。

  剑桥,这个有着800年历史的英伦学府,是大多数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为我们又平添了一丝遐想。早就听过那著名的三一学院,亨利八世手上被偷梁换柱的凳子腿,大诗人拜伦常去畅游的“拜伦池”,那棵据说是从牛顿家乡移植过来的苹果树… 剑桥的风景固然怡人,历史沉淀固然厚重,但金耀基教授谈的更多的还是这所大学独特的学院制。在创立之初,入学的新生都只有十四五岁左右,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未成熟,所以大学设立了学院,导师和学生们饮食起居都在一处,学术之外的问题,都可以找导师来答疑解惑。做个比喻,学院就像是“家”,教学由剑桥大学来统筹安排,但学院才是学生真正的衣食父母。所以剑桥大学只是一个集合,由一群风格和传统各异的学院组成。

  金教授认为剑桥的骄人之处,不在其悠久的历史,而在于它“特殊的教育制度与学术性格。”的确,大学和人是一样的,也有性格。剑桥的性格是剑桥人塑造的。作者经常把三一学院比作为“巨灵居息”的地方,剑桥孕育的这些科学家,人文学家,政治家,改变了英国和世界的历史,也成就了剑桥自身的传奇。曾经留学欧美的中国语文大家林语堂也说过,大学应该是“瑰异不凡人格的吃饭所,是国中贤才荟萃之区,是思想家科学家麋集之处。”所以一所好大学,首先要有群英聚首,其次是开放活跃的师生关系。作者金耀基就是大学校长,也是客座教授,上个月因为一套社会学专著的再版还在香港的大学做了讲座和交流会。读过他的文字,被他的学识和修养深深折服,如果能有这样一位师长,人生应该会大不同吧。

  两本《语丝》前面,都附了董桥写的序。董老评价金耀基教授的文字胸中笔底都是温情。“他是个‘异乡人’,是个文化香客。”诚然,几乎每篇文字都承载着沉甸甸的情感,作者从来不掩饰自己对异乡的赞美,也时时不忘故乡的温存。在《海德堡语丝》里尤为如此。沐浴在海德堡金色的秋天里,他联想起香港中文大学的秋天:“一面背山,三面环海的中大校园,在秋天的山头是最清绝的,见不到落叶,但隔着云山,就可遥望故国的万木萧萧”,身处充满古意的弗莱堡,便想起了中国的古城苏州;看到凡尔赛宫金碧辉煌的秋天,不自觉想起故宫,想起北大附近的西山,“西山的秋天应该是轻灵的”…

  也许是经常能遇见这样充满诗意的文字的关系,金耀基教授笔端所掠之处,都披上了一层朦胧的纱,隐约透着岁月的痕迹。“剑桥的早春主色是绿的。那是新绿,在严冬的灰色中挣扎出来的绿,在雪地的白色中冒露出来的绿。”“(海德堡)推开门,就是秋之黄昏了。又一天,踩着沙沙落叶的日子。”很久没有遇到这样秀色可餐的文字了,竟有些微微醺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