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精选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精选

2020-12-01 03:53: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精选

  《文明及其缺憾》是一本由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著作,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简装图书,本书定价:1.30元,页数:1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及其缺憾》精选点评:

  ●老爷子=3=晚期作品

  ●想知道文明早期是什么样的,我好想回到八九十年代生活,没有智能科技的日子才能让我feel at ease

  ●爱不释手的一本小书。

  ●文明的发展是不断约束人性本能的过程。这种看似规范的过程 是为了让事情 有据可循 让事情看起来合理 这是一种十分懒惰的发展方式 。人之所以要不断的发展其实很简单 是为了幸福 这种文明是我们约束自己的本能放弃一部分本能去换取一部分安全感 但是这可能并没有让我们更幸福 这种冲突,大概就是文明的缺憾。

  ●#弃考R大第18本 master的晚期作品,基本上没什么可读的+翻译得有点蹩脚,弗:“在我过去的写作中,我从来没有象现在这样强烈地感到,我所描述的东西不过是些众所周知的事情,并且我在浪费着纸张,笔墨,在一定的时候还浪费着排字工人和印刷工人的劳动和材料,来论述一些实际上是不言而喻的东西。”【63】

  ●很有意思

  ●读于研究生时代。

  ●淘我爹的旧书3

  ●分析很透彻

  ●对原始本能的压抑即文明的本质

  《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一):比较中的幸福~有一种淡淡忧伤的美

  “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幸福产生于被深深压抑的那些需要的满足。而且从本质上讲,这种幸福只可能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快乐原则所渴望的某种状况被延长时,它就只能产生微弱的满足。我们的天性决定了我们的强烈享受感只能产生于对比,而不能产生于事物的一种状态中。因此,我们幸福的可能性已经被我们本身气质所限制了。”在另一本书中看到了《文明及其缺憾》中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了之前在悦读FM中听的散文-于是你幻象去旅行~又让我想起了最近刚看的电影地心引力~幸福是飘渺和捉摸不定的,但又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值得阅读~

  《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二):利益诉求与价值判断

  这本书我是没有看懂的。

  当然也和翻译有一定的关系,有些译文比较蹩脚,很难理顺。抑或是原文如此?不得而知。

  选一个很小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感触。

  最后一章提及:人类的价值判断是直接根据他对幸福的愿望做出的,因此这些判断都是用来为其愿望效劳的论据。

  那么什么是价值判断呢?摘抄知乎中的一段内容:价值判断是一种规范性判断,是关于客体应该是什么的判断。乃哲上所謂“Ought”的問題。是与个人价值观相联系的。

  也就是说,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人围绕着其对幸福愿望所塑造的世界的边界。是个人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愿望抽象。是某种意义上的空中楼阁。

  那么价值观的冲突就非常可解了。

  而同时产生出的问题就是,价值观的冲突其实是愿望世界的冲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的冲突是愿望世界冲突的延续。这是容易理解的。

  价值判断的契合,可能是价值观的契合,但却不一定是愿望世界的契合。

  那么得出一点小小的偏见:朋友寻求的是共鸣,因此需要找到彼此的契合点;恋人寻求的是共生,因此必须寻求彼此愿望世界的最大重合。

  《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三):缺憾的文明

  我很喜欢Freud,很喜欢很喜欢的那种,很喜欢他的书,尽管难懂,尽管以现在的眼光来看,有许多的理论已近站不住脚了。可我还是喜欢。也许我就是他说的那种人,本质里是阴暗的悲观的。可是,谁不是呢?即使是最最乐观的人,他的本质也是感伤的,悲观的,只是他没有意识到,或者说在他意识到之前,他已经把这种悲观深深的隐藏了起来,不再被发现。因为我们从小就是靠着大人才长大,我们有着深深的恐惧,我们有着深深的不安。

  就像他的本我自我超我,其实我不知道怎样才算是把人格划分了,但是我觉得,人生来就是这样的,只是我们在后来的发展中,有点人本我强大,有的人自我强大,有点人超我强大,所以就有了不同的人。

  喜欢他的理论,并不是说我悲观,就像Freud,他从来不悲观。只是觉得他把人看的很透彻,不管你是怎么乐观,但是都不得不承认人性,只有承认了,才可以更好的战胜。

  性,不管是在什么场合,不管是不是因为他的理论,我都对他抱有一种很科学的态度,Freud也是吧,他从来没说过性是不好的,他说过性是一切的动力,有些偏激,但是也揭示了一定的事实吧。但是一旦性泛滥,就如今日,不知道这是对文明怎样的一种打击。文明也就有了缺憾吧。

  《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四):关于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主论点提出之前的论证的梳理

  《文明及其缺憾》

  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缺憾一书中,第一章和第二章(或者可以说是整本书的写作明线)主要是讨论并回应了他在另一本书(《幻想的未来》)里,友人对他提出的一个质疑:友人认为弗洛伊德没有正确认识到宗教情感的真正根源。他说,这种根源存在于一种独特的感觉中,他本人一直具有这种感觉,他发现其他许多人也如此。于是,他就认为上百万的人也如此。他把它称为对“永恒”的感觉;这种感觉是无边无际的额,就如同“海洋般浩瀚”。P1-2

  弗洛伊德就这个质疑展开了细致而严密的回应。

  首先弗洛伊德认为,从他自己的经验来讲,“我不能让我自己信服我具有这种慰藉性质的感觉,但是,我不否认它确实存在于其他人身上。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正确地解释了它,是否应该把它看作是宗教全部需要的根源。”P3

  他觉得有必要寻找一种精神分析的方法,即发生学的方法来解释这种感觉。于是,弗洛伊德就开始从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论述起来。

  他认为,我们除了在恋爱状态下,自我与“对象”发生了一种“我即你、你即我”的幻象般的一体结合之外,我们与外界无法连接,或者说我们与外界“有着泾渭分明的界线”P4。但弗洛伊德又认为,对于成年人来说,这种自我感觉不可能生来就是这样的恶,它一定有一个发展过程。因为吃奶的婴儿并没有把自我与作为他的感觉来源的外部世界分开。在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中,他逐渐学会了区分。他会发现一些兴奋的刺激是任何时候都可以感受到的,而另一些只有大哭求援的时候,才会得到。这样,第一次出现了与自我相对的“对象”,它以存在于“外部”的事物形式出现,只有采取特殊行动才能促使它出现。这时就出现一种趋势,要从自我中区分出一切不快的根源,把它抛到外面,以便机那里一个与陌生的而且具有威胁性的“外部”相对抗的纯粹的快乐的自我。P5为了挡开来自内部的不快的兴奋,自我所采取的办法与它用来抵挡来自外部的不快的办法是一样的恶,而且这就是许多疾病的出发点。

  这样,自我就与外部世界分离了,或者更确切地说,最初自我所包括的一切,后来,它从自身中分出一个外部世界。

  但是,弗洛伊德在此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说最初曾经存在过事物的残存物与后来从中派生出来的事物并存呢!P6

  这就有一个问题:精神区域中的保存问题。我们倾向于认为,在精神生活中,一旦形成的东西就不再消失了,在某种程度上,一切都保存了下来,P7并在适当的时候,例如当回复倒退到足够的程度时,它还会出现。P8

  于是弗洛伊德在这里花了比较长的篇幅论述这个问题。首先他从物质在历史中的存续来论证,证明物质是在时间中不能永远存续。P8-9但是精神有可能都保存了下来。P10

  那么,弗洛伊德就将全书开篇的那个疑问带出来:是什么东西要求必须把这种感觉(就是那种海洋般浩瀚的感觉)视作宗教需要的根源的。

  他认为这样改追溯到婴儿时期。弗洛伊德认宗教的需要无疑是从婴儿的无能为力和由此引起的对父亲的渴望中衍生出来的。并且他认为宗教态度的根源可以很清楚地追溯到婴儿无能为力的感觉。它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弗洛伊德还没弄清楚。P10

  接着,在第二章开始,弗洛伊德就说,“在我的《幻想的未来》一书中,我不太重视宗教感觉的深邃根源,而是更关心普通人通过宗教所认识的东西。”P13弗洛伊德认为,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它带给我们不可战胜的痛苦、失望和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忍受这样的生活,我们不能不采取缓和这种艰难程度的办法。正如谢尔多·弗坦告诉我们的:“没有辅助的东西,我们是活不下去的。”大概有三种缓和的方法:1.极大地转移我们的注意力,使我们无视自己的痛苦;2.替代性的满足,它可以减少痛苦;3.致醉物,它可以麻痹我们对痛苦的感觉。这类办法是不可缺少的。P14 之后,他说,显而易见,决定生活目的的只是快乐原则的意图。这个原则从一开始就控制了精神器官的活动。它的作用是不容怀疑的。但是它的意图是与整个世界相悖的,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宇宙的所有规则都与它相悖。从最严格的意义上说,我们所说的幸福(相当突然地)产生于被深深压抑的那些需要的满足。而且从本质上讲,这种幸福只可能是一种暂时的现象。我们的天性决定了我们的强烈享受感只能产生于对比,而不能产生于事物的一种状态中。

  在这个意义上,弗洛伊德认为我们受到三方面的痛苦的威胁:来自我们的肉体,来自外部世界,来自人际关系。P16

  但是,避免痛苦的最有趣方式是对自己的有机体本身施加影响。在这些具有影响的方法中,最残酷也是最有效的是化学方法——致醉作用。P17另一种躲避痛苦的办法就是转移力比多。P19还有一种办法就是满足产生于幻想。P21

  另一种方法更有力、更彻底。它把现实看作是唯一的敌人,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是不可能在其中生活的;所以,如果人们要得到幸福,就必须断绝与现实的一切联系。弗洛伊德认为,宗教就是通过建立一种妄想,并把这种妄想纳入现实。宗教就是属于这类群众性的妄想。P21-22

  尽管以上的列举是不全面的,弗洛伊德认为还要斗胆说几句作为他探讨的结论。快乐原则迫使我们接受的实现幸福的意图是不能实现的;但是;我们不应当实际上也不可能不通过某些手段来努力使快乐原则的意图接近于实现。

  在较弱的意义上——我们认为在这种意义上幸福是可能达到的——幸福就是个人力比多的有效利用问题。适用于每个人的金钥匙是不存在的,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寻找能够拯救他的特定方式。P24

  但是宗教限制了这种选择和适应的作用,因为它千篇一律地把自己的获得幸福和避免痛苦的道路强加于每一个人。它的方法是贬低生命价值,用妄想的方式歪曲现实世界,即假定存在着上帝的威胁。它强制人们处于心理上的幼稚状态,诱使人们陷入群众性妄想。而许多人因此得到的报酬是,宗教成功地使他们免患神经病。但是,它再没有比这更多的作用了。P25

  在第三章开始,弗洛伊德指出,他之前就说了造成我们痛苦的三个根源——自然的优势力量,我们肉体的软弱无力、调节家庭、国家和社会中人际关系的规则的缺乏。

  他认为对于前两个痛苦的根源,我们需要毫不犹豫地服从,因为我们永远无法完全控制自然。至于第三个根源,他根本不承认他,相反,不明白为什么我们自己制定的规则不应该成为保护和有益于我们每个人的东西。我们在避免这个痛苦的领域里,一直都太失败了。P27以至于,我们开始怀疑,是不是这个痛苦的根源里,也深藏着一种不可征服的自然——这就是我们自己的心理特征。

  思考到这里,我们必须重视一种观点,就是认为我们称之为文明的东西是我们不行的主要根源;如果我们放弃文明,退回原始状态,我们会更加幸福。P28

  所以,从这里开始,弗洛伊德就正式开始了我们所熟知的文明压抑论的东西。

  《文明及其缺憾》读后感(五):總結與部份摘抄

  1. 人類生存追尋著快樂原則(pleasure principle),幸福的最終目的是Libido(desires esp. sexual)得到滿足,但由於精力有限,最後對快樂的追尋取決於economic of libido,也就是對libido的分配。

  2. 人類本身具有將individual聯合起來的愛慾(Eros),與向外進攻(S)或自我毀滅(M)的死亡本能(Death instinct)。這兩者不可調和。於是產生眾多人生痛苦。

  3. (對各種被他覺得是壓抑出來精神病的論述還有他對anal這個話題永恆的偏好我直接看走神了...

  4. 目前的文明是各種衝突調和的結果,也一定程度上壓抑著個人的生活。

  以下是各種quote,繁簡體不統一是因為....複製自不同的來源.........

  寻快乐的生活目的从一开始就控制了精神器官的活动。幸福(相当突然地)产生于被深深压抑的那些需要的满足。而且从本质上讲,这种幸福只可能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快乐所渴望的某种状况被延长时,它就只能产生微弱的满足。我们的天性决定了我们的强烈享受感只能产生于对比,而不能产生于事物的一种状态中。

  相对来说,不幸更很容易被体验到。我们受到来自三个方面的痛苦的威胁:一,来自我们的肉体,它注定要衰老和死亡;二,来自外部世界,它可能毫不留情地破坏并与我们抗争;三,来自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方面的痛苦大概比前两个更厉害。我们时常把它看成是毫无道理的附加物,尽管它与其他的两个一样,都是命中注定的。

  在这些痛苦的压力下,人们习惯于改变他们对幸福的要求,避免痛苦的任务使获得快乐的任务降到次要的位置上。追求幸福的任务的实现可以采取非常不同的途径。无节制地满足一切需要是最动人心魄的生活方式。但是,这意味着把享乐置于谨慎之前,这样做很快会带来恶果。避免人际关系所产生的痛苦的最容易的保护措施就是自动离群索居,这个途径所带来的幸福显而易见是静谧的幸福。我们神经器官的复杂结构,正如本能的满足给予我们幸福一样,如果外界让我们挨饿,如果它拒绝满足我们的需要,我们也会感到剧烈的痛苦。因此,人们可能想要通过影响本能冲动来摆脱一部分痛苦。这种防备痛苦的方式不再是对感觉器官施加影响,而是要掌握我们需要的内在根源。这种防备痛苦的方式是扼杀本能,就像东方处事哲学所说的一样。如果这种方法成功了,实际上也就放弃了其他一切活动,他已牺牲了他的生活。

  “我的性情是平和的。我的願望是:一間茅頂的陋捨,但是有舒適的床,精美的食品,最新鮮的牛奶和奶油,窗前的花壇,門前的綠樹,並且如果上帝想讓我完全幸福的話,他就應允許我享受這樣的快樂,看到大約六七個我的敵人吊在這些樹上。在他們臨死之前,由於內心的感動,我將饒恕他們生前對我做的一切壞事。的確,一個人應當饒恕他的敵人——但是在他沒被吊起之前絕不饒恕。”

  共產主義者確信他們已經發現了一條從我們的罪惡中解脫出來的途徑。

  根據他們的觀點,本來所有的人都是好的,並且是樂於助人的,但是私有制敗壞了他的天性。私有財產的擁有權賦予個人以力量並誘使他運用這種力量去虐待他的鄰人,而那些被剝奪了財產的人就必定會懷有敵意地反對他的壓迫者。如果廢除了私有制,所有的財產都為公共所有,每個人都允許分享這些財產,那麼惡意和敵意就會在人類中消失,由於每個人的需要都將得到滿足,任何人都沒有理由把另一個人當作他的敵人;所有的人都將會心甘情願地承擔起必要的工作。我不介入對共產主義體系的任何經濟批評,因為我不能探究私有財產的廢除是權宜之計還是進步1。但是我能清楚地認識到作為共產主義體系基礎的心理學前提是站不住腳的幻想。在廢除私有財產中,我們剝奪了人類喜愛進攻的手段之一;這當然是一個很強的手段,儘管不一定是最強的,但是我們絕沒有改變在能力和影響方面為進攻性所濫用的差異性。我們也沒有改變人類天性中的任何東西。進攻性並不是由財產創造的。

  在原始時代,雖然財產非常缺乏,進攻性的統治卻幾乎是漫無邊際的。

  幾乎在財產放棄原始的、肛門階級的形式之前,進攻性就已在保育室裡顯示出來了,它構成了人們中間各種感情和愛情關係的基礎(也許只有一個例外,就是母親和她的男性孩子的關係1)。即使我們廢除了物質財富的私人所有權,仍然存在著性關係領域的特權,這一特權必定會成為在其他方面完全平等的人們中間的極度的不悅和最強烈的敵意的根源。

  如果我們允許性生活完全自由,並且進而廢除家庭這一文明的生殖細胞,以此來消除這種特權因素的話,我們確實不能夠預知文明發展可能會走怎樣的新路;但是我們可以預期一件事,這就是人類天性中的這一不可毀滅的方面將會仍然跟隨著它發展。

  顯而易見,要人們放棄對進攻傾向的滿足是不容易的。

  1任何一個人,如果他在年輕時曾嘗過貧困的痛苦,並且感受過富人們的蔑視和傲慢,他對反抗人類財富的不均至其所導致的一切後果所作的努力,就決不會不理解或無好感。儘管如此,如果這種抗爭以公正名義下的人類平等的抽像要求作為根據,它就顯然會引起下述異議,即由於大自然賦予每個人的體質和精神能力相差很大,大自然已經造成了不可改變的不公正。

  在我最初感到困惑時,我把詩人哲學家席勒的一句話作為我的起點,這就是「食慾和愛情推動了世界前進」。

  食慾可以看作代表旨在保存個人的本能;而愛情則尋求對象,無論從什麼觀點看,自然賜予它的主要功能都是保存人類。所以,首先自我本能和對像本能(ego instinct and object instinct)是相互對立的。我採用「利比多」這一術語是表示後者而且僅僅是後一種本能的能量1。因而這一對立就是自我本能和指向對象的愛的利比多本能之間的對立。確實,這些對像本能中的一種,即性虐待狂本能,是和其它對像本能不同的;因為它的目的遠非去愛。

  再者,就某些方面來講,它是明顯附屬於自我本能的:它與沒有利比多目的的控制他人的本能(instinct of mastery)有著極密切的關係,這點是無法隱瞞的。但是這些差異被我們理解了;顯然,性虐待狂畢竟是性生活中的一部分;在性生活的行為過程中,愛是能夠被殘忍所代替的。神經病被認為是自我保存的利益和利比多需要之間鬥爭的結果,在這一鬥爭中,自我是勝利者,但是付出了嚴重的痛苦和自我克制的代價。

  #这些词要从其他文章中细读

  arcissism, Traumatic neurosis, Transference neurosis, Eros, Death instinct

  性虐待狂是合成的性本能(component instinct of sexuality )。在這一現象中,我們看到了愛情的趨向和破壞本能間的這種極其強烈的融合;而它的對應物,性受虐狂,則是指向內部的破壞和性慾的結合,這一結合把在其他場合感覺不到的趨向變成了惹人注目的、明確的趨向。

  進攻傾向是人的一種原始的、自我生存的本能的屬性,並且我又回到了我在第85—86頁上闡述的觀點,就是這一傾向構成了文明的最大障礙。

  文明是為厄洛斯服務的一個過程,它的目的是把人類單個的人,然後是家庭、種族、民族和國家結合在一個大的統一體中,即人類的統一體中

  人類的這些部分是通過利比多互相聯結起來的。單靠需要,共同的利益是不會把他們聚到一起的。但是人類天生的進攻本能,單個人對全體人和全體人對單個人的敵意反對著文明的這一過程。進攻本能是衍生的,是死亡本能的主要代表。我們是與厄洛斯同時發現死亡本能的,它與厄洛斯分享對世界的統治。我想現在文明進化的含義對我們不再是什麼晦澀的東西了。它一定顯現著愛神和死神、生存本能和破壞本能的鬥爭,正如它在人類發展中所起的作用那樣。這一鬥爭是所有生命的最基本的內容,並且因此文明的進化可以簡單地描述成人類為了生存的鬥爭。

  所以在最初,壞的事物就是使個人受到失去愛的威脅的事物。因為害怕那種喪失,也就必須避免那種喪失。這就是為什麼一個人干了壞事和準備幹壞事之間沒有多大差別的原因。

  因此,在每個人身上,追求個人的幸福和努力與別人聯合這兩個需要一定在互相鬥爭;而個人的發展和文化的發展這兩個過程也必定處在相互敵對的立場,並且彼此爭奪著地盤。但是個人和社會間的鬥爭並不是厄洛斯與死亡這兩個基本本能間的也許是不可調合的矛盾的衍生物。它是利比多的效益範圍內的爭執,可以比之為自我與對像在利比多分配上的爭奪;它也有可能在個體身上得到最終的調解,因為人們希望它在未來的文明中也將發揮作用,然而目前的文明卻很可能嚴重地壓抑著個人的生活。

  對我來說,人類的決定性問題在於,他們的文化發展能否並在多大程度上控制住他們的進攻性和自我破壞本能對他們的集體生活的干擾。從這方面看來,也許恰恰是現在這個時代應受到特別的注意。人類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取得了對自然力量的控制,以致他們可以借助於自然的力量,毫不困難地進行自相殘殺直到最後一個人。他們明白這一點,目前的不安、痛苦和焦慮的心情大部分就是由此產生的。現在我們期待著兩個「天神」之一的永恆的愛神厄洛斯將會維護他的權利,與同樣永恆的對手死神進行不懈的鬥爭。但是誰能預見何者成功,並且結果怎樣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