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与生活的未来》读后感摘抄
《工作与生活的未来》是一本由查尔斯·汉迪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18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工作与生活的未来》精选点评:
●未来是什么?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要学会应对不连续的变化,生活和工作都会朝着效率越来越高、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方向改变,包括你的工作、学习和家庭。
●第三章“组合生活”内容不错。
●未来多久才来;国企集团军作战的实力摆在那儿,在那儿才能万人敌。
●2007
●在一个不理性的时代,唯一可以预测的就是一切不可预测,唯有在跟随自我内心的基础上历练“不理性”的思维才是顺势而为。组合式人生即将开始,变化、期待。
●此书已被时间淘汰。
●有很多启发性的预见,如联邦组织。
●06年出版,但内容放到现在依旧不过时,而且仍然有所启发。
●组合式人生,居然是七十年代的思考。大师就是大师。。
●喜欢他的书,喜欢他的哲学。
《工作与生活的未来》读后感(一):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将于2007年9月来访中国
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将于2007年9月来访中国,目前的计划是在北京和上海两地举办企业家圆桌和特别论坛。
为了保证交流效果,此次我们将采取指定受邀人的办法,如果您想参与,请联系service@cheersbooks.com
请在邮件中简单介绍您的背景,并提出想与汉迪交流的问题。
也可以在新浪查尔斯汉迪作品blog中留言。
《工作与生活的未来》读后感(二):指引你的未来之路
出差路上读完这本书,从开始的4星评价改为5星,尽管不是章章对我都有触动,但是大部分都揭示了现在或者未来工作模式的变化趋势,对于指导我们选择未来的生活有着很重要的启迪作用,很多知识很浅显,经由大师说来如手术刀般直入心底。第三章关于理论、第四章三叶草组织、第五章3I组织、第八章教育尤其喜欢里面的内容,这本书对个人和组织的发展之路,有很好的诠释,无论个人和组织,知识型的转化都是必然,尤其对于自由工作者会有好的参考意义,推荐!
《工作与生活的未来》读后感(三):对这个世界,我困惑不已
这两天把查尔斯•汉迪的《工作与生活的未来》看完了。第二次看总会比第一次理解的多一些。
当初买这本书的时候既不是冲着封皮写的“当代最知名的管理大师”去的,也不是因为对管理有兴趣,只是“工作”、“生活”“未来”这三个有魔力的词组和在一起,让我很想看看工作与生活的未来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那时的我才刚毕业对工作生活有很多设想。
书到手之后,很不解:明明是《The Age of Unreason》的英文标题怎么翻译成工作与生活的未来的?难道是一种营销策略:工作生活未来的名字更能刺激人们阅读的欲望?第一遍读下来,竟有些后悔,干嘛买这么一本书,书中有的地方都写着“这是写给高管们看的一节”,这对我有什么用呢!
这次读它已经是工作几年之后了,我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但是并没有像我当初设想的那样进行着。换公司,做项目,总是很忙,可忙过之后似乎什么也没有剩下。我到底要怎么面对工作与生活呢!我又被它的名字吸引了,从书架上取下重新读了起来。
作者一开始就提出“这是一个非理性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未来是由我们自己塑造的。在这个时代中,唯一可以预见的就是一切都无法预见。”虽然作者是外国人,但是这就是我们所处的时代。世界对组织的要求越来越苛刻,组织要高效,要有竞争力,所以他不能像以前那样有太多的负担,不能管你吃管你上学还有看病。他不再是家长,他只负责提供产品。以前的组织生产一个产品,产品上的每个零件他都会生产,但是现在,组织完全可以将这些外包出去,或者买现成的。人员上也是能省则省,需求大时多招些人,需求小时少招些,甚至用兼职的人员。组织在运作时也不再是中央集权,决策来自于拥有信息最多的地方,也许是高层也许是底层。中央的核心越变越小,他们不再事无巨细,而是规划,总体决策,监督已经帮助。地方也有了充分的自主,只要在年末能提交上一份达标的利润清单。
组织已经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个人在这场变化中也必须做出改变。我们不再像上一代人那样可以缓慢地等待着变化,我们面对的是不再有保证的明天,高薪高职位不是一成不变。这样的时代给了我们更多的压力,也给了人们更多的选择,你不必只做一份工作,你可以做兼职,也可以在不同时期做不同的工作,也有了让工作适应生活的可能。
不管是组织和个人要如何面对这些变化呢?——“我们也必须随之改变,但是应该如何改变呢?——更加严肃地对待学习!”这种学习不是学校里所谓的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读书,读完书就将他丢在身后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如何去回答问题,或是如何解决问题。”作者给出了一个学习的车轮:提出问题,及时作答,检验答案,进行反思,然后引向另一个问题,不断循环。问题必须是由自己提出,要在学习中发现,在学习中成长。
到这,我看到了组织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理清了变化的本质,也给出了应对的方法。他写这本书的时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如果早点看到此书,那会对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对自身的规划有怎样不一样的认识啊!
作者写到这里是不是可以结束了,我们已经知道了我们所处的发生变化的时代,知道了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但是作者想的更多。
这个变化的社会更看重财富效益,那如何利用财富分配财富呢?我们是否可以为后世留下些什么不朽?社会的两极分化会不会加剧?以后的组织会需要更多的技能型人才,更看重人的才能,那些精英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那弱者呢?现代人的悖论是为了休闲而忙碌个不停!工作的意义是什么呢?
作者也做了若干种的设想:如何更快地发展教育才能把握未来?教育是否可以融合组织与教学?学生在毕业时学校应该给与什么?如何建立一个学习型组织?如何推动学习贯穿一生?政府又需要作哪些颠覆性的改变?……这些似乎离我们有些远了,但作者旨在启发思路,让我们思想。“挡在前面的难题就是学习的导火索,也是改变的导火索。”作者也说他自己在管理中做哲学的思考,他的思考也在启发着我。
“我希望,各种宗教和信仰都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外界。努力在尘世建设天天,才是进入天堂的最好保证。
最后,我还要寄希望于人的本性,尤其是女人的本性。我相信很多人追求那些成功的标准都是出于内心深处的不安全感,以及为了证明自己。当我们成熟起来以后,就可以不再需要这些伪装了。我知道,每个人生下来都有一定的原罪,但我也相信,还有原善。我所倾慕的是那些成长迅速,胸怀坦荡的人。这种人往往不是从组织中一切都要循规蹈矩的位置上成长起来的。我认为在即将到来的这个世界中,组织会更松散,虽然有着许多的威胁与危险,但更多的人都可以从更早的时候开始不必伪装,以真实的自我面对世界。”
《工作与生活的未来》读后感(四):《工作与生活的未来》书摘
第一部分 变化
第一章 争论
3 变化的不安因素::战争、技术、人口、价值观、经济
4 萧伯纳说过,所有的进步都来自于非理性的人。他认为,理性的人会改变自己以适应世界,但不理性的人却会设法让世界变得适合他。如果我们想要达到不同的结果,就必须依靠不理性的人。
5 变化是非连续的,最终改变我们生活的因素是细微的,非连续性变化需要非连续性的颠覆性思维来应对。
6 非连续性变化对于循规蹈矩的社会来说是唯一的前进道路。
9 生命中的小事件往往会带给人生最重大、最甚远的变化。烟囱带来的社会变化远远大于任何战争。
10 技术与经济的结合,尤其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与之相关经济的结合,是变化的导火索
14用新的思维方式来看思考习以为常的事物,能够释放出新的力量,使万事万物成为可能
15 创新,尤其是科学创新,来自“概念的替换”(displacement of Concepts)——从范畴中抽取概念,再赋予它们另外的意义,从而引入新的领悟。
第二章 数字
19 人口统计学 这个单调的词汇有着一个惊人的主题。
20 三叶草组织:以总裁为核心,聘用外部合同工与兼职工作人员作为支持。所有的组织都将很快成为三叶草组织
22 2040年时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个要领取养老金,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年龄超过75岁,一个领养老金的人仅仅有3个适龄工作者支持,养老金占去国家收入的1/5。德国和瑞士的情况将会更加严峻,届时他们每个老人只有2个适龄工作人员的支持
24 第三阶段,法国人成为“生活的时代”,已经变成一个普通的词语。我知道已经有一所第三阶段的大学,人们在这里交流自己的知识与技能。不久将会有更多关于发展第三阶段事业的讨论。毫无疑问,很快将会有第三阶段社区,到最后在所有国家还会设立第三阶段部长!
25 我们一生要工作100,000小时(47年*47周*47小时),而我们的下一代的工作时间预计平均为50,000小时。
27 大多数人将不得不在公司外部寻找自己的职位,向公司出卖自己的时间和服务
27 他们可以在全职岗位上工作10年,然后再用10年来抚养孩子,随后在大约45岁的时候重新工作10-15年
第三章 学习理论
31 学习是一种双循环过程,在你学习解决某一个特殊问题的同时,会形成一种学习的习惯,了解遇到类似情况该如何去学习,第二种循环可能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32 学习的车轮:问题->理论->检验->反思->问题
35 变化仅仅是在我们了解它为什么发生的时候才会发生
37 变化的三大润滑剂:适当的自私、重构、否定思维
38 适当的自私是一种负责任的自私
38 重构是一种从不同方式看待事物、问题、情况或他人的能力,从别的方向出发或是通过颠覆性思维来审视一切;把事物放在不同角度或是不同背景下;把它们当做机遇而不是问题,当做一个突然的间断而不是灾难
40 否定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坦然面对不确定性、神秘以及怀疑。我将其意义加以扩展,包括了一个人经历失败错误,却不会灰心沮丧的能力
第二部分 工作
第四章 三叶草组织
57 第一片叶子是核心人员,但我更远称其为专业核心,他们很难被取代。
58 接受这些工作的独立专业人士以及小公司,就是第二片叶子
59 第三片叶子是弹性人力部分,也就是就业市场上增长最快的兼职人员和临时工人员,或称为自雇佣者
66 还有一种分包类型值得一提,那就是让客户承担工作(现在我们管这叫体验经济)
第五章 联邦制组织
78 联邦制和分权有着很重要的区别。中央的权力是各个部分富赋予的,可算是某种逆向授权。因此中央的工作不是指导或控制,而是集中协调、忠告、影响和建议。
79 联邦制组织属于逆推型组织。发起、推动力和能量大多来自于下面,中央有影响力,但相对低调。
81 联邦的关键在于核心要小,真正做工作的是外围的人。联邦的精髓在于保持小型化的同时,还要做大。
83 领导力还是需要的,但起到领导作用的是思想而不是个人
85 权力补贴:中央的人不仅必须放弃一些权力,而且还有心甘情愿这样做,这种非连续性变化不在于结构的变化,而在于理念的变化
第六章 3I组织
97 成功和效率的新等式是I^3 = AV ( Intelligence、 information、 ideas 、 Added value)
99 质量即真理
104 3I组织最为独特之处,就是组织渐渐体会到,和心中的每个人都必须担负经理的职责,但是同时,谁也不能仅仅做个经理。
106 新组织的关键,在于每个核心人员不仅要具备跟自己特定角色相称的专业知识,还需要知道和理解商业,要有分析技能、人际关系技能和概念技能,并且保证这些技能都是最新的。
第三部分 生活
第七章 组合
125 由于组织形式的改变,我们早晚都会成为组合人
126 工作组合有5种主要类别:两种有偿工作(工资工作、计费工作)三种无偿工作:家政工作、志愿工作和研习工作
132 组合式工作者认为来组合工作的收入不叫做薪水。他们的钱来源于不同的地方
133 组合式的婚姻:夫妻双方将不会遵循固定的模式生活,在不改变配偶的前提下,双方将在不同阶段承担不同种的任务
134 休闲只有成为组合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时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休闲。休闲的最佳形式几乎总是主动休闲,或者说这也是一类工作。
第八章 革新教育
146 三叶草的教育:核心活动让一位教育管理者为每个孩子分别设计适当的教育项目然后安排授课。核心课程还是由学校直接授课,但核心意外的课程就转包给独立供应方——新型的小型学校。到时可能会涌现出一大批独立的艺术学校、语言学校、电脑学校等等。
148 采用三叶草结构设计就完全可以因材施教
149 现有的学校是将学生看成是自己的产品,而非员工。
150 倒过来的学校就是让学习更像工作,解决真实问题,完成真实的任务,且不计年龄,不计能力类别,人人发挥所长。
151 20岁所面临的筛选毫无意义,为什么每个人都要在18岁时挤进大学呢?凭什么一定要在18岁这个年龄就该决定一个人是否应该接受更多的正规教育呢?也许我们需要对每个年龄层得人都进行两次教育,直到拿到学位,而不是一口气读完。
154 学生不必一口气读上三四年,也不必在同一所学校读完,学分转移不一定非要限制在学院或大学之间
第九章 倒过来的社会
174 思想会成为一种风潮,一种变化的途径
《工作与生活的未来》读后感(五):学习的秘密
(一)
说到学习,通常是这样一幅画面:我们坐在教室里听课。语文老师给你阅读一篇课文,给你分析中心思想、段落大意。数学老师则让你记住公式,然后算题以提高速度。家长们则担心,课外书会影响成绩。学习的含义,其实,就是指在学校里读学校规定的书,学学校里指定的那些知识。
学校里的学习好像就应该是这样:所有的问题都已经解决过了,所有的答案都已经有了,要么在课本上,要么在老师的脑袋里面。你要做的只是当一名搬运工。
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以为读书好,念一个文凭,以后就有饭吃了。至于读书的东西,有没有用,或是应不应该质疑一下,都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反正很多学过的东西,在多年后再也想不起来。也没觉得有太大的影响。
参加工作后,没有老师,没有试卷,也没有标准答案。你开始觉得自在,然后,变得惶恐。然后,变得真正开始具备学习的能力。
你遇到一个问题,你问自己:问题从何而来,我可以做什么,怎么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这个过程就是真正的学习,好像自明之理。甚至都不一定需要归纳到理论的地步。问题的来源的确定、判断,不断的试错。没有什么唯一的答案需要你去记忆。你只能自己搞定。
我们终于有一天幡然醒悟:那些来自于经验和生活的学习,才是真正重要的学习方式。
(二)
真正的学习,意味着什么呢?
【1】学习是无所不在的,也不一定需要教。
比如:我们可能一致同意,学习数学,可以让人体会到逻辑和理性。其实,学习人文科学,一样也可以学到逻辑和理性。
抽象的形式,跟感性的形式,异曲同工。所以,把这两种东西分割起来的做法,就是没有道理的做法。
还有,你可能并不具备书本上清晰描述的逻辑知识,但是,逻辑的能力是天生的。曾经有科学家证明,人在1-2岁间,就具有了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
进化了多少亿年的大脑,通常会被课堂上的知识所否定。只是因为它需要统一成一种更加具体的形式?
你的肩膀上面,扛着一颗超级智慧的计算设备。而你却被告知只能这样,不能那样。只有唯一正确的东西,没有多样性的可能。你打算放弃思考,去尝试模仿现成的东西,没有比这更怪的事情了。
冥想一下:人类的那点知识积累,跟进化的积累相比,会不会是沧海一粟呢?
学习是无所不在的,知识的堆砌不是唯一的方式。能力有可能来自于天然,可能来自于课堂之外的任何形式或领域。
【2】学习不是仅仅知道答案
学习是发现的过程,除非我们在寻找什么,否则就不会有发现。
在学校里的学习,是一种不太正常的竞争方式:大家比的是,看谁更快地记忆,更快的计算。重复一种僵硬、懒惰的思考方式。所有的背景都在真空中进行。
真正的学习,关注:需求。即问题从何而来。
围绕问题的发现,需要很多有目标选择的知识,作为寻找方案的支持。几个人,或一帮人,需要通力协作起来,制定策略,讨论,并付诸行动。
真正的学习,要求的是思维方式、决策习惯、合作精神等等综合素养。合理地应用知识,而非仅仅知道一个所谓的正确答案。
【3】学习不是仅仅习惯于整理知识
学历越高,是否能给人带来更高的安全感?
如果答案为否,我们为何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追求高学历呢?
学历越高的人,如果越习惯于整理知识,按部就班,就越容易失去灵活。
学习的过程,需要的不仅是思考,还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4】学习不能用单纯用考试来衡量
做一个记忆存储器比做一个创新者容易的多。
可惜,我们的教育。总是用这种存储器的方式来教育和筛选人才。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支持大多数人的成长,而是用一种打击自信的方式,完成人生最长时间的挫折教育。
因此,教育的方式基本上是懒惰的,而且是扼杀精英的教育。关键是,短期内不会有什么本质的改变。
所以,真正出色的人,应该尽快远离学校教育。否则,不会有真正的成长机会。
【5】学习是一件持续的事情
如果你认为读过十多年书,然后,就可以停止学习,靠这点老底用一辈子。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如果你上的是好学校,有幸遇到好老师,教给你正确的思维方法,你这书还算没有白读;
如果你是被什么烂学校给上了,上课用的是10年都没有更新的教材。那么,就从毕业那天开始,就做好在社会中重新回炉的心理准备。
现在的社会,没有什么行业,也没有什么工作是永远的保障。唯一的保障就是投资自己,培养自己。培养的方式,就是:持续的学习。
学习也不是为了考证。不厉害的人被各种证忙死、愁死。真正厉害的人,不需要这样做。
纵观人的一生,人在社会生活中学到的东西,比学校的东西重要的多。果断迎接生活的洗礼,是最明智的选择。
【6】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学习就是成长。成长不是爹妈的事情,不是老师的事情,是自己的事情。
这意味着:你必须自己面对问题,自己去寻找答案。
学习的目的,指向你的内心深处的一个秘密:你是谁?你会怎样想象未来?你会怎样去实现它?
有很多人可以帮助你,但是,这不是依赖或逃避的理由。
就象小孩学步一样,所有的目的都只有一个:靠自己的能力迈出人生的脚步。
人不需要成为一个听话的人,而是要成为那个心想事成的自己。
(三)
我们如何才能开始真正的学习?
【1】做自己热爱的事情
确立自己的长处,做自己有优势并热爱的事情,坚持下去。
我们常常为了自己想要的而不是需要的事情而工作至死,追寻那些显示身份地位的东西以保持我们与概念中的社会身份匹配或更高。这是一场没有赢者的比赛,因为总有更为阔气的邻居要我们去攀比。
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更容易让你在困难的时候坚持住,因为热爱不需要理由。
【2】想象你的未来
开始为自己的未来负责;
想一个时间阶段,给自己想象一个大致的未来;
想想自己可以从哪里开始;
相信自己能够做到。
【3】接受失败作为一种常态
人生之事,十有八九不如意。所谓的成功建立在失败的废墟上,犹如惊鸿一瞥。
随时接受失败作为一种常态,你会有落地的感觉,失败带来恐惧,也会彻底地释放掉恐惧。
一旦你习惯于总结教训,把失败的能量转化成前进的动力,就没有什么事情能真正挡住你的路。
人总是在错误中学习,在失败中成长,而不是在成功中成长的。
人需要原谅自己的过去,翻过去又是新的一页。
【4】相信自己
你就可以救赎自己。
别老说什么“天意”、“运气”,或埋怨他人。
大多数时候,结果都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结果。
如果你不相信自己,那么愿望从来不会自动实现。
投资自己,重用自己。做自己生命之舟的舵手。和志同道合的人同舟共济,请不相干的人下船。没有任何人可以控制你的选择。
(四)
提到学习,我们常常以为是这样一种训练:教学就是培养一种条件反射,就像你的狗儿会对你的口哨做的反应一样。
但是,时代在变化,我们也必须随之做出改变:在这种知识爆炸、危机和灾难并存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重新发现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我们需要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什么样的学习才是真正有效的。
我们需要知道:最佳的学习方式是在生活中和实实在在的人们一起处理真实的问题,而不是在教室里跟无所不知的老师学习。
学习是使人成为一个发现者,成为一个人自我成长的部分,没有人可以替代。
喷嚏网:原创 www.dapent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