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Dracula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Dracula读后感1000字

2020-12-04 01:55:1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Dracula读后感1000字

  《Dracula》是一本由Bram Stoker著作,1-85326出版的352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1993-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Dracula》精选点评:

  ●This book was shared in the book crossing activity in Shanghai Hongqiao International Library. To know more, visit http://www.douban.com/people/50946105/

  ●正在苦逼的学习英语中,希望可早日修成正果。阿门。

  ●终于看完了,拖拖拉拉看了n久,结局真的是快准狠,让我有些觉得太过于仓促,但是再一想这样处理也不错的,反正作者也没有想要去提伯爵的身世,如果让他再和主角们周旋或许就变得啰嗦了,书的整体叙述还是不错的,没有太多的废话,反正我是挺喜欢的。

  ●吸血鬼启蒙书!哦我当年居然还看的是英文版。。。

  ●这本书怎么能得8.1???果然是当年的流行就变成现在的经典 ps,重温科波拉的电影之后觉得书虽然不济,还是比电影好点的

  ●没什么可看的其实

  ●不知道为啥特同情d,想人怎么着也堂堂几百年的高级吸血鬼就这么被几个凡人打败死时还给描述的被救赎了一般(。。就是救赎了)。就是在宣传基督教义嘛。。还是电影情节略好些,d像失乐园中的撒旦而不单只是个邪恶的力量~

  ●还是电影拍得好一点

  ●译文和原文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考虑到阅读速度,在原文看了一半后,我非常不情愿地改看了中文版,然后两小时翻完。。

  ●文字冗长优美,氛围迷幻鬼魅,视角灵活独特,情节高潮迭起。吐槽:大家的日记为啥都同一个文风;男子给女子输血=结婚,给跪了;让前男友亲手杀死女友变的吸血鬼真的是一种Merciful的行为吗?还有,一直期待伯爵大人跟女主来点儿什么啊!

  《Dracula》读后感(一):极好的描写

  强力推荐此书 英文描写非常美丽 语法极为正规 是我见过的英文小说里面最好的 吸血鬼的影响力在于诱惑 情愿 传播。值得一笑的是,当时写书的时候作者还不知道血型的区别 随便做输血不是要死人的!!

  《Dracula》读后感(二):吸血鬼VS浪漫關係

  眼下的幾部知名的涉及吸血鬼的電影或者劇集都跟浪漫關係有關,即便被“唾棄”很多的《暮光之城》,也佔了吸血鬼的邊。但其實就吸血鬼的層次來說我還真的不習慣在陽光下會bling-bling的尖牙族。

  當然之前接觸的是《範海辛》類的“捉鬼”片,似乎尚未被賦予可能的浪漫關係。

  《暮光之城》之後的《真愛如血》(True Blood),除卻violent和flesh之外,吸血鬼本性和浪漫關係不斷磨合不斷相互妥協⋯⋯

  自然最喜歡的還是《驚情四百年》,德古拉伯爵,米娜小美女,基諾里維斯,加上範教授和迷人的Lucy,這個故事被導演和編劇整的像個曠古尤物⋯⋯

  看完原著,我十分幻滅⋯⋯

  慶幸的是,伯爵在電影里是個不僅嗜血,更嗜愛的blood sucker

  《Dracula》读后感(三):原来我真的还是喜欢那个年代的吸血鬼故事

  读这本书花了两个星期的时间,所以每天花在书上的时间是不多的,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我对这个故事的喜爱。

  其实最早是看的电影。当时人还小,什么都不懂,口味也没现在那么重,所以看完电影只觉得有点肠胃不适的感觉,没觉得到底好在哪里。

  上了大学看了中文版的原著。如果没有记错的话,那个版本应该是翻译得不错的,否则我不会渐渐开始对吸血鬼这个题材开始感兴趣。

  相比现在流行的吸血鬼小说,Dracula对十九世纪欧洲风情的描写让我深深着迷。没有了现代吸血鬼故事拖泥带水的琼瑶式爱情,这里只有贵族般的坚贞的男女主角,英勇的绅士,和冷酷无情的德库拉伯爵。

  令我印象最深刻地方有两处。一处是描写Jonathan看到Dracula从窗户外爬出后的恐慌,另一处是描写对已变成吸血鬼的Lucy的猎杀。这种文字间营造的诡异气氛,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尤其是Lucy时隐时现的“white figure”,鬼魅到了极致。

  从阅读难度上来讲,本书也算经典中比较好读的。虽然有些句式还是比较拗口(特别是Van Helsing讲的话,不过人家是荷兰人啊),但总体不影响阅读。

  看其他评论说电影中把爱情元素加强,恐怖元素弱化了。所以我决定再去看一遍电影,说不定这一次会发现一些之前未曾发现的新元素。

  《Dracula》读后感(四):Dracula VS 惊情四百年

  当然,1992年的电影《惊情四百年》的英文原名就是Dracula,这个比较,是原著和电影的比较。花了两个星期,终于看完了原版原著Dracula,Bram Stocker于1897年写的吸血鬼小说,这本小说开创了吸血鬼小说的先河。根据这个小说改编的电影我看了两遍,不过HH说电影的改动很大,于是我就决定去看原版。

  虽然这本书是3月份就开始看的,但是直到上个星期才正式投入地去读,之前,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看,或者更应该说是一直在最初的几页纸徘徊。可以说这是我读的第一本(虽然不是第一本英语小说,因为之前看过Harry Potter系列和Darren Shan)比较Classical的原版小说,有很多词汇和句法都不熟悉,但理解是不成问题的。

  这个小说的叙事很巧妙,通过参与故事的人的日记、书信等各种材料串联,但资料之间又没有重复,很有点技巧。而电影保留了日记在结构上的作用,我记得开头(我是指介绍完Dracula生世之后的那个正式的开头)就是从Jonathon的日记引出,不过日记在电影中只起结构作用——当然,也只能起结构作用。

  在小说中,Count Dracula作为吸血鬼出现,是到小说的后半部分才有的,而电影则把他的身份在引子部分就作了交待。我很难说出这两种处理哪种更有悬念,因为看这个故事的两种形式中必有一种是读者/观众已经知道结局的情况下,而如果只看其中一个,那么两种处理都能够引起足够的悬念,或许“悬念”在电影和在小说中的形式根本就是不同的吧。

  作为小说,Dracula显然比《惊情四百年》更为曲折,以至于到后面知道结局的我都开始着急了,不过电影在简化了种种情节之后,却强化了一个元素——爱情(我觉得这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个电影恐怖片的本质,而能够吸引一部分喜欢看爱情片的观众,可以被看作一个赢得票房的策略)。在电影中Mina的前世是Dracula的爱人。四百年前,Dracula为了抵御土耳其人而外出征战,战胜归来却发现爱人因为听到他战死的留言而投河自尽,因此,她的灵魂不能进入天堂,一怒之下,Dracula刺穿圣像,喝下里面留出的血,于是成了吸血鬼。这一点是小说中没有的,小说甚至没有提到他究竟如何成了吸血鬼。

  四百年后,他看到Jonathon的未婚妻Mina的照片,发现跟爱人长的很像,于是就去伦敦找回他的爱情。很显然,爱情元素的强化使得原著中Dracula这个邪恶的形象有了另人同情的一面。在小说中,Dracula吸了Mina的血,然后强迫Mina喝下他的,以将她变成同类,这一场景被描述成一个恐怖、悲伤的画面;而电影中,这却是Mina主动要求的,甚至在进行到一半时,Dracula说我太爱你了,所以不能让你失去灵魂变成我的同类,而Mina却说“make me what you are…”到这里我敢说Dracula在观众眼里几乎已经是正面的形象了(虽然不是说范海辛他们不是正面形象)。当然,电影比起书来更为现代,或许在现代人眼里,本就没有绝对的正与邪的界限。

  到电影的最后,观众甚至情不自禁地忘记了吸血鬼是邪恶的这个事实,反而都喜欢他在那场追逐中那个逃脱;但看书时,却是完全相反的感觉。其实看到书的最后一点,我已经完全不是一字一句地读了,直接从读到的联想到电影的画面,我记得是一组日落、马车和在城堡前的Mina的平行蒙太奇,造成了一种紧张。但看电影时,是为Dracula而紧张,而看书,则是为了猎人们。

  这两种不同的期待也带来了两个不同的结局。小说中是猎人们在日落前追上了马车,消灭了Dracula,大快人心(虽然牺牲了其中一位英雄,但却没有影响小说happy ending的结尾);电影中Dracula虽然也在到达城堡前被重伤,但此时基本已经日落,Mina将其救回城堡,他也醒悟了自己的罪孽,重新皈依上帝,于是Mina刺穿他的心脏,使他安息。或许一部分观众看来这仍是悲剧的结局,但从一定程度上,却也是一个给人安慰的结局,或许也暗示了导演的某些宗教思想?不得而知了。

  在HH跟我说应该看原著的时候,他显然是不太喜欢电影的篡改,不过我倒是觉得,电影这样的解读并没有背离原著的思想(除了电影里范海辛嘲笑Lucy与吸血鬼交欢这段不太符合原著),倒是将原著中隐晦的思想点明了,并且使人物更加的丰满,可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改编电影——至少,能够让我在看了电影之后还能耐心地去看原著……

  《Dracula》读后感(五):为什么《Dracula》是经典

  相信很多人同我一样,第一次接触到吸血鬼方面的文艺作品是大导演科波拉的《吸血惊情四百年》(英文原名就是,《Dracula》)。因为电影本身已经足够赏心悦目,所以很长时间都没有动过看原著的念头。留在心里的印象就是,《Dracula》应该是一部歌特风格的小说。

  其实有这样的误解也不奇怪。电影开头就极尽渲染了大历史背景下的Romance气氛,还搞点转生来世的噱头。古堡、妖女、疯人院一应俱全,英式庄园更是歌特电影的最爱。基努·李维斯作为一个房地产经纪人有点帅得过分;加里·奥德曼出演的伯爵简直是一位大情种,爱美人不爱故园,分明要演孔雀重逢,破镜重圆的一场鸳鸯蝴蝶梦。

  可惜以上都是谬见。很遗憾,在BRAM STOKER的原著中,没有这么惊心动魄的爱恨情仇,也没有过多地渲染阴森气氛。按照故事发生的地点来粗略划分,全书分成三个部分。1~4章,罗马尼亚,经济人Jonathan做客古堡被囚;5~24章,英国港口城市Whitby,London,伯爵来到英国,Lucy小姐被吸血感染,众人对策,Mina再遭吸血等等;25~27章,罗马尼亚,众人追击伯爵。从这个划分可见,发生在罗马尼亚的故事只占较小的比重,而发生在英国的故事,总的来说非常婆婆妈妈,就是一帮大男人输血输血再输血、守夜守夜再守夜,开会开会再开会,动作场面是大大欠奉的。所以《Dracula》算不上是歌特小说。总的来说,就气质而言,它与20年代茂瑙的表现主义电影《诺斯费拉杜》比较接近,但是小说原著跟表现主义是扯不上一点关系的。

  那么我们就少谈点主义流派,这下问题就简单了,《Dracula》应该是一部标准的恐怖传奇小说。可是世上恐怖传奇小说多矣,为什么唯独《Dracula》被捧上了神坛呢?

  我所读的《Dracula》是Wordsworth的一个注释评论版,(扯开一句,封面比现在豆瓣的版本好得多,是Hermanus Koekkoek的《German Landscape》的局部,一座荒凉的古堡。)其中有Kingstone大学的David Rogers教授的评论。他在分析中列举了小说的经典性所在。他说吸血伯爵的形象开启了一个文化亚型——这点我承认;还说伯爵的形象既阴柔又充满力量,是同性恋亚文化的一种母题——这句就现代派得比较离谱,牵强原著中的一些描写;再指出Mina这个人物是女权主义的早期代表——对此我深刻理解到什么是政治正确性,还有海外文论动不动就拿女权主义说事的劲头。相比于Lucy,Mina的独立性的确比较强,但这更多的是人物塑造上的需要,很难讲是作者有意如此,不过Mina闲来喜欢研究列车时刻表,因为这个爱好还为追击伯爵帮了个不大不小的忙,由此可见文艺科学女青年还是大有可为的。

  闲话一大堆,回到最根本的问题——为什么《Dracula》是经典?其实奥秘很简单,就是把恐怖日常生活化。在《Dracula》之前的恐怖小说、歌特小说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故事的场景局限在一个有限的空间中、或是卷囿在一个很小的人数中,读者在阅读时虽然会有情绪的起伏,但是有一个前提,就是在“看戏”。那些小说已经预先设置了一个隔断,一个乐池,把故事和生活分开(关于这点不妨参照爱伦坡的作品)。但是《Dracula》不同,故事的主要背景是英国的大城市,在惠特比的海岸边,在伦敦的皮卡迪里广场,在读者的眼皮底下。当读者感到危险就近在身边,随时都可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这是怎样一种感受,恐怕不是久经考验的现代人所能理解得了的。作者借Jonathan之口已做了威胁的暗示:伯爵来到伦敦,在teeming millons——人山人海——中,满足它嗜血的欲望,创造出一个半人半魔的族群。怎么样,听上去很象《生化危机》对不对?

  1897年,两次工业革命后,正是西方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所有人心中的信念。但是BRAM STOKER似乎更愿意做一个阴沉的预言者,把恶魔的阴影直接笼罩在城市的上空,揭示出现代性脆弱的一面。面对来自黑暗的野蛮力量,或许更多地来自人类内心的黑暗,我们无能为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Dracula读后感10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