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尉的女儿》的读后感大全
《上尉的女儿》是一本由[俄] 普希金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图书,本书定价:0.47,页数:18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尉的女儿》精选点评:
●·
●沙俄动乱传奇,了不起的普加乔夫,普希金的决斗情结。
●诗人的侧重点可能不在剧情~见到普加乔夫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真的像见到冲锋连长和广场舞大妈那样容易的吗?不过通过此书可以明确的知晓诗人的政治立场 情节也隐约预示了终结诗人伟大一生的决斗行动
●贵族和诗人的理想情怀
●看的是山东文艺出版社的版本。内含 上尉的女儿 黑桃皇后 打扮成农家姑娘的小姐
●世界语译本的转译,属于二道加工了,很旧的版本,暂且看看
●约等于童话。。普希金有种叫人不忍伤害的天真
●记得还是从学校的图书管里顺出来的一本
●初中的时候读的吧
●没过瘾就完了。。。最后叶卡捷琳娜怎么剿杀普加乔夫的也没说清楚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一):从蒙昧到强大
1.爱惜衣裳趁早,爱护名节从小2.每章前的诗歌3.我被你俘虏了,如此深情!4.如果你找个人比我强,忘掉我,如果你找个人比我差,记住我.5.改革最好最牢靠渊源于移风易俗而不需任何暴力骚动.6.我跟你共同生活了几十年,要死也一道去死7.死就死!要象个军人样子!8.忠心又善良的沙威里奇9.与其吃死尸活三百年,还不如喝足一次血10.我到巴黎才开始生活,而不仅是活着.11.不怀希望.不求报答的爱情肯定比一工于心计的引诱更能打动一个女人的心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二):只有我一个人记得这一段?
这么震撼人心的一段竟然大家都不贴……那我贴吧。
宴会静下来,好似要打瞌睡,
她的额头又重新抬起,
眼睛燃烧,眼空无物,
她嫣然一笑,开口说道:
“获得我的爱情,莫不是天大的欣幸?
好!且听我的命令:
我将忘却寡人与臣下之间的不平等,
艳福将光临你们,很有可能。
我号召,有谁胆敢来响应?
我出卖我的夜晚,
说吧!你们中间有谁胆敢
以生命作价钱来买我一晚?
简直是侧面描写了叶卡捷琳娜大帝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三):贵族和诗人的革命观点
从这本书主人公的观点来说,他是不主张革命的,觉得缓和的改革比激进的毁灭式革命要好的多。所以他始终不愿意和叛党同谋。
而且对于人民他也是不相信的,人民永远是愚昧的容易受鼓动的,许诺给他生命和长远的财富就可以让他们改旗易帜欢迎新的皇帝。期待长期的民主训练是幻想同时也不切实际。在专制制度下,人民只能提升个人素质但是民主素质是不会被允许的。
我对于现在的中国也是不主张革命。不是对于现在的统治者抱有幻想,而是对于革命的成果没有好的希望和革命的时机可能并不具有。有多大可能革命的胜利者会选择一种不是所谓“中国特色”的制度?我表示强烈的怀疑。同时,现在革命的话机会机会为零,也只会暴露革命的力量,打压人民的热情,照成更长时间的苟延馋喘。
但是历史不会全是推断式的猜谜和预测,我认为历史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专制统治可能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强大,同时革命成功者也有可能像蒋金国一样主动放弃权力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总的来说:我不知道现在的政府有没有改革的决心,当然估计是很难;我不相信自下而上的革命能起到大的作用,它只会导致下一个专制。
我没有办法,我悲观等待。
主人公开始是抵抗反叛者的,后来成功镇压,居然被沙皇流放。对于政治真是彻底的失望,因为现实就是这么滑稽可笑。
只有爱情,对于上尉的女儿的爱是真挚的热烈的,可以不顾身死。
而且,就算有民主又能如何?总可以有无数的问题让你忧患不已。进责关心民生疾苦,退则爱人爱己。人生只要沉醉于一个坚定的信念就可以了,是非好坏留于他人评说。
《上尉的女儿》读后感(四):言简意赅---点赞普希金、点赞译者
《上尉的女儿》普希金著 孙用译 毕慎夫校, 1982年北京第七次印刷 ,定价 0.47元。
我家的至于是何时所购,已经记不清了。 10万字左右的中篇,早些年也想认真读读的,可总是静不下心来。今年,在读《俄罗斯史》的时候,读到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统治和她统治期间发生的大规模的农奴和哥萨克起义,也可以称为暴动吧,就想起了普希金的《上尉的女儿》。
这个版本,这个印刷,好普通啊!还有好些繁体字(未简化之前的),搞得有时觉得自己是个半文盲。几十岁的人了,读本中篇小说,接连碰见不认识的字,还要连蒙带猜,请教字典和网络。不过,也确实是因为内容的精彩、明快,不忍放过任何细节而加以推敲。确实,读的慢了,反而读的真切,时常停顿,回顾一下,反思一下,感触更深。 普希金是语言的巨匠,除了脍炙人口的诗歌,他这本书写的也是荡气回肠,才华尽显。本书的写作在如今的网络写手看来,太不会“挣钱”了。文字简单、叙述简单、语气简单、感情表达直接简单、就连主要人物,特别是上尉夫妇的爱意表达,处理军中一系列事物等,都不拖延半分,三言两语就搞定。小说的前半部分,就是与和善长辈的家长里短。然而,半天之内,要塞被攻,上尉成了俘虏,未经审判,即刻被吊死。故事的发展太快了,快的让人心跳不止,来不及麻木就深切刺痛,痛感那个时代俄罗斯的现实的残酷和普通人命运的无助。
反观如今的书,版本越来越厚,叙述越来越长,读起来要么没有滋味,要么离奇地空洞,让人内心“发霉长毛”,真真正正领悟了“废话越长才华越短”的道理。
这个版本的翻译,如同纯烈的美酒,只要开启,就芬芳异常。感谢孙用、毕慎夫两位先生,谢谢你们深厚文字底蕴的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