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08 04:17:0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是一本由张会祥著作,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页数:31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读后感(一):【中国最年轻博士: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

  据央视《看见》节目 昨日播出的《长大要成人》,采访了中国最年轻的北航博士张炘炀。他10岁高考,16岁读博,暗恋过大他8岁的女生。超速的成长让他焦虑,他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给他买房:“博士出来,连住的地方都没有。毕业有用吗?” http://news.youth.cn/sbkx/201110/t20111017_1749233.htm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读后感(二):看了此书后,我要思考的。。。

  结合自身情况,我家孩子1岁不到,离5岁可能还有段日子呢,所以我只看了 开场白 第一章和第二章,看下来有这么点值得我去思考的:

  1、对孩子的教育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孩子有不同的教育方法,所以很难评说哪本教育方法类的书好还是不好,但要能吸取其中值得借鉴、参考和思考的地方;但是要来了解他的心思和想法或行为的意图,我是新爸爸,绝对没有任何经验,这是一大难点 。

  2、孩子所处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都会对他产生较大影响,比如我父母们对我小孩的表现或态度,作为我和老婆都很难修正他们(怎么说他们是过来人,经验值就是比我们高),这也是一大难点

  3、在2岁(专家说是3岁)便可以开始教孩子识字,识字的方法也很有讲究,这个我看这书(前几章)最有收获的地方了。识字不学拼音,很创新的方法,但我没有经验,不好评价。

  4、好像感觉不怎么阻止他看电视(这个我现在做不到,没有办法把握尺度),我觉得电视是双刃剑(当然也有很多类似的事物),如何正确的制约和引导孩子又是一大难题。

  5、作者是一位非常有条件有精力和有思想的“家教辅导员”,这个我是望尘莫及的,自己想想平时周一到周五能有几个小时陪小孩?对我来说,平均每天花10小时以上,这个更是无法解决最大难点。

  6、与孩子要多亲近,但也不能被孩子左右。要树立起自己的威信,同时也不能忽视孩子的感受。(是这本书里说的吗?汗,忘记了,最近看这类书太多了)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读后感(三):问题不是神童那么简单

  这本书所涉及的,并不只是一个孩子的快速学习法的成功。在今天,快速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了,比如快速阅读和快速作文法,它们在上个世纪的时间里,显得那么重要,而今天,它已退缩到自己的角落。

  问题说到这里便复杂起来了,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成功的路径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前的人们,除了通过良好的教育获得良好的工作,然后获得良好的收入和社会声望,此外的路径很少。在无可选择的情况下,我们对升学和知识有一种莫名的崇拜,这种崇拜促就了一场项目单一的竞赛,因为单一,所以成为了焦点。诸如奥林匹克金牌这样的奇人和跳级连连的神童,成为了明星。

  但是,知识明星化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如今这个娱乐化的时代。超女和好男儿远比神童更有诱惑力。跑得快,学得好,又怎么样?北大毕业,还不是一样要回去卖猪肉,串糖葫芦?

  神童们被边缘化或者悲剧化,实属正常。通过《神奇的学习》一书,可以清晰地看到,神童们的成长空间实在很小,比如张炘炀一离开父亲的辅导,一进学校接受老师的大班教育,立马就会出问题。或者说,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已经容纳不下神童的存在。

  当年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的出现,在铁板一块的大学教育体制上挖了一个孔,但是这个孔在今天似乎也越来越小。以高考为核心的标准化的全国性的教育衔接体制,并没有任何丰富化、多样化的迹象。对于那些天赋比别人要强一些,个性色彩要鲜明一些的孩子们来说,现行的教育体制是无望的,是可怕的,是不会给他们空间的。所幸的是,《神奇的学习》的主角,能够有幸开绿灯到了高考,能够顺利地考进大学。

  而就这些神童的培养模式来说,我们委实缺乏经验,我们的学校老师,也许对付标准化的考试十分在行,但是对于自己子女的教育,则可能常常会措手失策,这种反差并不奇怪,因为中国的家庭教育和个别教育,水平普遍不高。在班级教育(或群体教育)领域已经形成了自己固定的模式和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在个体教育,在家庭教育领域,可能还相当幼稚。

  《神奇的学习》让我们触及到一个相对成功的个体教育案例,这也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家庭教育案例,通常这两者是统一起来的。与其说《神奇的学习》给了我们一个惊喜和突破,不如说这是一个机缘巧合情况下的突出成功的个案用事实和细节,向我们熟视无睹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提出了尖锐的质疑,以学生为中心,到要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成长和教育身上,还有多长的路要走?因材施教这种几千年前就提出的教育理念,在今天却显得如此苍白和无奈?

  《神奇的学习-10岁大学生张炘炀培养纪实》读后感(四):孩子是好孩子,当爹的有问题

  我也是05年的辽宁考生,高考结束之后在本地的报纸上看到了关于张炘炀的报道。看到他考了510分,那一年辽宁的高考数学语文难度都比平常高,其实对于10岁的年龄,510分是个不错的成绩了。

  当时我以为他这次就是来练手的,会再复习两年,学得更扎实了,再正式的考一个比较好的大学,应该是没问题的。

  不久之后看到电视上的报导,他已经被天津的一所学校录取,并且已经报道了。510分当时在辽宁省只能报一个还行的二本。我没有说那个学校不够好。只是如果再准备两年,他足可以上一个更好的学校。才10岁的孩子,我不理解为什么要这么着急上大学。

  然后张炘炀大概就从公众的眼中消失了。几年后,柴静采访了他,他已经考取了北航的博士,节目的宣传点是,他逼父母在北京买房。节目把张炘炀从小的成长历程比较客观和完整的呈现在了观众面前,看完之后,我其实有点理解他的要求,虽然并不认同。

  片中有一段对张炘炀父亲的教育理念的介绍,大体说是:他认为,一定要抢出速度,以最快的速度学习,以后如果发现什么地方没有学扎实,回头再补。

  然后我大概理解了为什么这个爹当时火急火燎的让10岁的孩子去哪个二本上学。说不定他认为没弄扎实的知识研究生的时候可以补,研究生没补扎实,继续念博士再补。完全本末倒置的观念。就像盖房子。地基上的问题,能说补就补么,一旦出了问题,不是需要挖开来重新弄的么,这样不是更耽误时间么?

  我只能说其实这个父亲自己的知识体系都有一定的问题,可能自己上学的时候就没有学精,这怎么能直接指导孩子呢。

  张炘炀自己在节目里都说,现在自己就是空中楼阁,你只能期望不要出现太大的破坏,让他倒掉。

  不得不说,不管他是不是可以称得上神童,至少到现在能悟到这一点,也比很多直接指责“他怎么这么不懂事”的成人强太多。

  节目结束之后我就粗略的看了这本书,我只能叹息,这个父亲在教育上真的是太业余了。

  首先是视角,功利点看,虽然说本科要是没考上理想的大学,研究生的时候可以再努力,但是其实大家都知道,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单位要看你本科的学校的。你可以说这有点不公平,但是本科四年的差距是不可能用研究生两年说补就补回来的。很多人高考失利的时候也会选择复读,何况一个10岁的孩子有那么充足的时间,为什么做爹的就不能再等两年,给孩子一个更高的起点呢。

  如果不看找工作这方面,在更好的大学有更好的师资力量,也有更高水平的同学。收获远比一个“10岁上大学”的名声要好很多。

  再者,是这个爸爸的观念,节目中介绍这个父亲感觉自己能力其实不错,就是因为家境和人际关系,总是事业上得不到发展。

  那么意识到了是自己的家境和人际关系问题的话,如果想让孩子成才,为什么不努力给孩子更好的家境, 让孩子去接触更多的人,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而是一味的还在学习上努力呢?

  如果想让孩子在学术上有所成就,就该让孩子考更好的大学。他没有这么做。

  如果想让孩子走社会这条路,就该为孩子创造这方面的环境。他更没有这么做。

  我不明白这个父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父亲不知道自己在干吗,孩子自然会迷茫。

  社会其实是浮躁的,学历这东西究竟对人的成功有多少帮助,其实很难讲,张炘炀意识到了这一点,当他一直以为的学习好就可以成为强者的概念动摇了之后,他自然会感觉迷茫,同时他自然也会去找成为强者的方式。在他看来,也许就是在北京买房。其实这无可厚非,太多的父母为孩子做了这些了,我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却苛责这个孩子。他的父亲从小就教育他要做一个强者,而且要追求速度,那么他当然会想到这个。人人都知道一个北京户口有多有用。

  我不是说他的想法有多么正确,只是这其实是很多人公认的东西,只不过不明说罢了,就像当大家都认为皇帝没穿衣服的时候,不去说出来,而是去指责那个说出口的孩子。

  还是那句话,我不认为他的要求是对的,但是却是可以因为他的成长经历而被理解的。

  就像他自己说的,父亲要求他比同龄人更努力很多倍的学习,他做到了。那么作为父亲,也应该达到儿子的要求。这才公平。

  这个父亲太多的教育弊端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完全反映出来,现在孩子长大了,终于无法逃避了。也该好好审视一下自己的观念了。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