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德语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德语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2-04-12 03:31: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德语课经典读后感有感

  《德语课》是一本由(德)西格弗里德·伦茨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语课》精选点评:

  ●读了多久我都忘了...

  ●不知道是写得好还是译得好,景色很美

  ●表示没读完,有空再读!

  ●很精彩·灰常精彩··比喻都很美

  ●太厚了 实在太厚了 始终还没鼓起勇气看呢 不过彭先生都读过两遍了 自愧不如~ 早就读过了 居然没有标记~ 很好看!

  ●先在“光合作用”买到这个版的,谁知回家后发现中间不知被谁撕掉两页,影响了阅读兴致。其后约两年,在通州“北国风”看到塑封的新版,又买了一本。

  ●像花朵一样绽放的句子……有点累…… 没看完……

  ●好吧,我是真的真的真的不是特别喜欢,还是更喜欢他的《失物招领处》

  ●原谅我读不下去

  ●尽职的快乐

  《德语课》读后感(一):平顺和缓的阅读感受

  八月还是九月,应该是八月吧,买来的《德语课》终于这两天全部看完,400多页的小说。好小说。情节没有什么大起大伏,没什么特别揪心的地方。文字也不是华丽,而是一种顺畅,罗列再多的汉堡冬天和北海,那小城里的几个人,来来去去,叙述者是一个少年,他的眼中,父亲是个为了“尽职”而机械化了的人,而画家,是他的朋友。二战时候的德国,要剥夺画家画画的权利,并且让“尽职”的警察父亲去监视他。不想描述内容了,对内容感兴趣的自然应该去读小说,我是怎么也不能回复出那种平顺的。阅读的快感不一定只是酣畅淋漓,断断续续几个月读这本小说的过程中,几乎就没有什么“拿得起,放不下”的时候,更多的是早上精神还好的时候在班车上翻掉几章,却是一直还放在触目可见的地方,慢慢吞吞地看着。不得不承认,这也是一种阅读的快感,平顺和缓,气定神闲。如果就这样打发掉我生命之中的几十个小时,我表示感谢。

  《德语课》读后感(二):仿佛有什么失去了

  这本书抻的时间太长了,最后竟然是在火车上看完了最后一页,当我终于看完,抱着书坐在那想要认真的回忆一番,我的脑子里只有一团浆糊。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对它的评价。上一本看的德国人的书是《朗读者》,《朗读者》让《德语课》一开始就给我似曾相识的感觉。或许每一个民族的作家都有那么点儿相似,或许他们的相似从语言就已经开始。我一点儿也不会德语,所以不知道这两本书给我带来的类似感受有多少是来自于此。记得《朗读者》给我的最深印象便是它的严肃,《德语课》又是这样。虽然作者采用了,被前言中称为“框式结构”的文章结构——我倒是觉得,前面有人在评论里说的“圆环套圆环”更加确切,因为我始终在找那种方形的感觉,最终才恍然并不是这个意思……——以及不时的在回忆与现实之间跳跃一下,which我直到差不多快看完了才算熟稔的接受,之类的灵活的方式,可是我还是觉得作者很严肃。这给我印象,认为德国人都是这样,不苟言笑,忠诚到死。

  另一点便是,我觉得自己要被那么多的描写给淹没了。

  这本来是一本不错的书,被我给看糟蹋了,我现在啊,太浮躁了,太浮躁了,真不好。

  另外是我搞错了,本书的翻译并不是钱定平。

  《德语课》读后感(三):记忆组画 笑中带泪

  坐在国图里看了一整天,终于结束了这段阅读。在外语文学里我很青睐德语作家,他们冷静又华美的语句让人觉得思维很顺畅。

  《德语课》这部小说让我想起了电影《窃听风暴》,虽然不是一个时期的历史,但其中的民族性格却也相似。只不过一个执迷不悟,另一个良心发现,但那个执迷不悟的警察还活得好好的,战后得以重操旧业,窃听的特工只得落魄半生,这些反思的悲怆与无奈……

  为什么都是艺术家?对艺术家的创作与私生活,都充满了变态般的干预。相比之下,小说里的西吉倒是更有艺术家气质,十来岁的年纪就郁郁寡欢,我喜欢作者刻画的小主人公,坚决但不叛逆,在他冷静的头脑里早有了是是非非的断定,他所做的一切没有什么错,正如他说的,是那些有错的人年纪太大不好改造,才把他们这些年轻人关起来。这些事算不上荒谬,读起来也很亲切,每一个章节作者都安排一两个重大事件出现,节奏张弛有度,叙述也有条不紊。

  读这部小说感觉不累,其中的心理描写不是那么晦涩难懂,西吉的作为虽算不上顺理成章,但也没有很大跳跃感,父亲烧画、磨坊起火,几件事累积起来,他偷画的行为也有了比较明显的动机。但这不是一本犯罪心理学著作,也可以算作回忆录似的散文,作者写出的几个人物很有意思,读完让人始终不忍释卷,德国乡村里的几个小人物,他们经历的大喜大悲放在二战的大背景下,似乎算不上什么,由此,作者用了极其冷静的笔调叙述了这一切,克拉斯逃跑受伤,濒临死亡时大家还是如此镇定。画家妻子去世,博士离开……小说犹如画家的组画,一幅幅描绘出记忆里的场景,只带有些许怀旧的忧愁。

  看西吉写作文就像自己写日记,身边再熟悉不过的人和事,写到纸上却是另一番模样,写下来才知道自己当时的想法,才了解自己当时的付出和无法诉说的感情。正如主人公的理解,写作有时不是为了让别人了解自己,是为了让自己询问自己,记忆中的那些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我们无须为自己辩解,在社会背景下,人人都有尽职的快乐感,从开始时只为养家糊口,到后来追求被服从的虚荣心。

  西吉、希尔克、克拉斯、画家、博士、尤塔、约斯维希……含笑带泪的德语课。

  《德语课》读后感(四):德语课,它有点难

  这是一本有些难读的小说。一方面是它“圆环套圆环”的故事结构。一方面是它跳跃的时间镜头。还有一方面,是它的句子和词语。最重要的是,俺们不是德国人,有文化差异。其间的关键词是“尽职的快乐”,这话怎么读怎么别扭,可怎么换一种说法呢,我也想不出来。简单的说,就是不管人性、不认人情,不理什么仁义道德,只要这是我的“职责”所在,我就要按这个规矩来办事,并且从中感到快乐。可是在俺们中国,许多情况下,“尽职”还是个奢望,过度的扭曲的尽职,显然属于另外一个level的问题。

  为了让我们理解“尽职的快乐”,作者说了一个冗长、残酷的发生在纳粹德国时期的故事。“我”,一个少年郎,的老爹是纳粹政府的警察。在“我”的家乡,有个名画家,画家是老爹的发小,还救过他的命。但是,纳粹政府下了指令,要警察禁止画家画画、没收画家的画。警察同志就坚决按指示办事,千方百计监督着画家。画家当然千方百计的反监督着警察。“我”作为一名有着很高审美能力并崇拜画家的少年,一方面是得到警察的指示,去监督画家,另一方面,同情画家,千方百计抢救他的作品。生活在夹缝中。

  可想而知,这是多么精彩的情节。更何况里面还夹杂着其他的故事。和有趣的人物。

  战争结束了。指令作废了。警察还是自发自觉地焚毁画家的画。焚毁了“我”好不容易抢救下来的画。于是,“我”害怕了。看到每一幅画都觉得是警察的猎物,不能让它们毁灭,就自发自觉地抢救出来。但无论我走到哪里,后面都是警察的眼睛。

  自发自觉的抢救,用人类所谓的法律来衡量,就是“偷窃”了。于是,“我”当然蹲了监。而这个故事,就是从我蹲监以后某次德语课上写主题为“尽职的快乐”作文而开始的。

  当然,蹲监这码子事,也是一个曲折的故事。这里就不说了。

  看完故事我再看“序”,果然明白了,“尽职的快乐”是对德国人“纪律”、“科学”、“忠诚”等民族性格的一个反讽。所以,其实,这个故事,它并不仅仅是个故事。

  而序也告诉我,书中冗长复杂但是满优美的语言,是因为原文采用了“圆环套圆环”的“花朵式”镶嵌法的长句子。简单的说,就是往往一大段话,只是一个句子而已。翻译成中文的时候,当然体会不到,只能从断句中来推理。不过,如果真翻译成那样,不定更有趣是不?

  我满喜欢这本书的。因为我和少年一样,喜欢看画。书里有好多写画和画画的片断。对胃口。另外,这种表现手法,的确有一种特别的画面感。里面零零散散的小讽刺,就和沙滩上洁白的小贝壳一样,让人有种意外的愉悦。至于其中的哲理,基本上是超过我的脑容量了。

  但是,尽职这玩意,偏执起来,倒的确让人满敬而远之的。有些“职”,不去尽,对大家都好一点。可是,那不是许多人都要没事做,进而没饭吃?那个,我好像想太多了。

  《德语课》读后感(五):一堂沉重的《德语课》

  掩上了《德语课》的最后一页,小说是读完了,但层层的思绪不断袭来始终无法平静。

  《德语课》,作为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伯尔和格拉斯齐名的德国文学家西格弗里德•伦茨(Siegfried Lenz)最著名的清算法西斯恶行的小说之一,选择的场景是远离战火但并不宁静的德国北部海边的乡村,主人公是一个天真的少年——西吉,他因藏画被送进了少年管教所,因在一堂德语课上没有完成一篇名叫《尽职的快乐》的命题作文而被关进了囚室罚写作文,其实并非他不完成作文,而是有太多的东西要写,就这样他自愿被关在囚室中,从冬天到夏天,从一本作文本到一摞作文本,西吉终于“尽职”地完成了作文。在西吉写作时,顺着他的思路,不断在回忆和现实里穿行往返,但你会发现很少能感受到少年西吉此等年纪应该拥有的阳光灿烂的、天真美好的天空,相反从字里行间体会到的是一股迎面而来的寒意和一种难以倾覆的压力,引作家余华看此书后的一种感受就是“惊心动魄”。

  是什么造成了小小年纪心境竟然如此沉重如此压抑?是日尔曼民族所标榜的“规则”和“责任感”。德国人有句名言:“让规则来统治世界” 。认为,循规蹈矩、一丝不苟才是轻松的活法,而凡事无章可循,才使人疲惫不堪。德国人把用责任感看成是自己应该具有的天性,并从小就加以教育引导。而“尽职”呢,则是对遵守规则和具有责任感的完美诠释,西吉的父亲是个典型的德国人,一名乡村的警察,恪尽职守,坚决执行纳粹当局禁止他的老朋友并救过他一命的画家南森作画的命令,并没收他的作品,西吉反对父亲的做法,屡次偷藏画家的画作。二战结束后,当小西吉及人们认为阴云即将散去的时候,发现“尽职”的警察一如既往地搜寻画家的作品并毁灭它,西吉感到恐惧并得了幻想症,为保护画作继续藏画,后被发现后送进了少年管教所。

  不明白?是许多人不明白,战争都已经结束了,警察还为何如此倒行逆施呢,正是德国人所骄傲的“尽职”和“责任感”使之然。一直以来“尽职”、“责任感”都是被用来表达褒奖之意,包括对工作、对家庭、对国家,但西格弗里德•伦茨的《德语课》颠覆了这个传统,其实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也是从侧面来讨论责任感,那个永远敲击着铁皮鼓旁观着这个世界的孩子也正是为了逃避所谓责任而不愿长大。如果说让德国总理勃兰特向波兰犹太人墓前下跪是责任感使然,那也正是责任感成为在二战后德国人的梦魇。纳粹统治期间,在德国也许真正意义上的纳粹分子并没有那么多,无辜被拖入战场的民众大多数应该是有良知的,不会认同双手沾满鲜血的行为,但是整个民族的不假思索,以职责为借口,麻木地执行一切命令,造成了悲惨的事实。然而在战争结束后,仍然以“尽职”为由,延续法西斯残留的精神,更是造成不必要甚或完全可以避免的更多的惨痛。

  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这堂极具深刻教育意义的“德语课”俨然没有下课的意思,上课的铃声依然回荡在我们耳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