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枝(上下)》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金枝(上下)》读后感100字

2020-12-11 04:36:5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枝(上下)》读后感100字

  《金枝(上下)》是一本由[英] 詹·乔·弗雷泽著作,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元,页数:100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枝(上下)》精选点评:

  ●读到一半 不好意思 可能不太喜欢民俗类文学 已经还给图书馆了

  ●终于读完十分辛苦,书里罗列资料非常多目不暇接;不管怎样,有其价值,毋论现实观照下的启发。

  ●现在觉得是五星书籍了,因为wog里面涉及的崇拜就是王/森林/植物之神(仪式以及名词与弥赛亚信仰混同)与女神(迪安娜/伊西斯/生育神混同以及信仰发展至其他地区,最早被叫做“光明女神”。)建立起来的神圣联盟。谢谢。我还是太观念了。没想到就突然想到了。

  ●Fatti non foste a viver come bruti.Ma per seguir rirtue e conoscezua.

  ●狂谢L属熟

  ●大量的习俗图腾仪式故事实在精彩!匪夷所思?!引人入胜才对啊!

  ●对艺术起源和原始巫术提出了很多开创性见解

  ●第三版,是第二版的原本版?中译本序归纳得挺好的。故事集就是故事集,作者自己也认为他的理论未必可靠,但实例的洋洋大观是有永存价值的,诚如斯言。

  ●读弗雷泽的一个启发:实际上,我们永远不可能彻底从原始人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眼睛来观察一切事物——因为我们关于初民的世界观的种种理论,与实际情况相聚甚远。我们在这一领域所能做的,仅仅是作出一些我们的智慧可以允许的、合情合理的推断而已。#大实话#

  ●感谢翻译……

  《金枝(上下)》读后感(一):谁的“金枝”

  弗雷泽的这本巨著不是看一两遍就能有所领悟的,古代诸多仪式以及原始种族的生活禁忌包含着人类最初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完全不能以现代人的思维来解释其中的“好”与“坏”,“对”与“错”这些简单的二元对立概念。而应用孩子般的眼睛去接受,分析其存在的历史合理性与必然性。

  《金枝(上下)》读后感(二):其实我是想问一个问题

  今天上英美诗歌讲T·S艾略特的时候

  提到了《金枝》,书本用的是《The Golden Bough》

  老师说bough 的意思是很大很大的树枝,没我腰粗也得有我大腿粗

  可是。

  《金枝》里面讲的那个故事不是要有人去偷偷,或武力的去折那个树的“金枝”的么?

  这么大,不折死他啊?

  再说,这么大的枝老是被折,那棵树不会死得很快么?

  望大家解决我这个疑惑

  《金枝(上下)》读后感(三):其实就是一个个的神话

  其实就是一个个的神话(民间传说),当神话集来读也是挺有意思的。当时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一个小摊位上,只有一本,而且封面已经有点残破了,不过其它地方还是很好的,摊主要价15元左右吧,我一个劲地砍,只可惜,旁边还有个跟我一起去的同学,那家伙也在虎视眈眈地盯着这本书,若不是我先拿在手里,哼……虽然还能向下砍,但,奈掣肘合!?最后7元成交,心里那个恨啊,不过更多的还是得意,好书真便宜啊!回去后把精装硬封面撕下,重新作了个简单的封面,反而更易于阅读,好!:)

  《金枝(上下)》读后感(四):传统和源泉

  大部头的著作。人类学的经典,其中有大量的实例。民俗、传统、神话等等。但还在于你怎么去看。

  最近重新翻开,看到缅甸的克伦人认为的稻谷中有“基拉”,如同灵魂或者生命。如果稻谷长的不好,就是基拉跑到稻谷外面了,所以需要把他召唤回来。召唤的仪式就不说了,把咒语写下来,就发现原来就是一首诗歌。

  回来呀,稻谷基拉,回来呀

  回到田里来呀

  回到米里来呀

  带着雌雄的种子回来呀

  从荷河边回来呀

  从柯河边回来呀

  从两条河汇聚的地方回来呀

  从西边回来

  从东边回来

  从鸟的喉咙里回来

  从猴子的胃里回来

  从大象的嗓子里回来

  从河的源泉和河口回来

  从掸人和缅甸人的家乡里回来呀

  从辽远的国度里回来

  从所有的谷仓里回来

  哦,稻谷基拉,回到米里来吧

  想象一下,怀孕的稻谷,出生死亡的稻谷,欢乐悲伤的稻谷,也会祭奠和信神的稻谷。

  这就是诗歌,这就是荷马的世界。现在的诗歌之所以越来越技术化,恐怕就是因为离开了母体的原因吧。

  《金枝(上下)》读后感(五):摘录《金枝》最迷人的部分

  题记:这是一本迷人的学术作品,积压了半年因为作业终于把她读完了,一点也不枯燥,弗雷泽那个时候还是日不落的大英帝国吧,因为觉得在短期之内是不可能读第二遍,因此愿意记录下这些让人读起来很愉快又使人激动的部分。

  第二十三章 原始人类的遗泽

  ......

  所以,对于研究古代历史的学者来说,古代国王和祭祀生平充满了教导。里面总结了幼年世界中一切被公认的智慧。那是一个完美的型式,每个人都争取按照这个型式形成自己的生活;又是一个无瑕的典范,是按照远古原始人的哲学规定的方式严格准确的建立起来的。

  ......

  但是我们如果因为容易看出前提的毛病,就说它是可笑的,那是不恰当的,也不是哲学的态度。因为我们是站在前人建立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只是模糊的认识到人类付出长期的痛苦的努力才达到我们现在所具有的水平。我们要感谢那些无名的被遗忘的劳动者,主要是他们耐心的思考,积极的努力,使我们能成为我们今天的样子。一个时代对于新知识的积累的总和所贡献的数量是很小的,更不用说一个人所能添加的数量了;忽视那些大量积累起来的知识,吹嘘我们自己可能增加上去的点滴知识,这种做法除了不知感恩而外,还暴露出愚蠢或不诚实。

  ......

  然而我们应该感谢纪念的恩人,许多都是野蛮人,也许大部分都是野蛮人。因为说来说去,我们和野蛮人相似的地方比我们和他们不同的地方要多的多;我们和他们共有的东西,我们认为真实有用故意保存的东西,都应归之于我们野蛮的祖先,他们从经验里逐渐获得那些看来是基本的观念,并把这些观念传给我们,我们倒容易把它们看成新创和本能的。我们像一笔财产的继承人,这笔财产已经传了许多世代,对那些积累这笔财产的人我们连记都记不得了。

  ......

  归根结底,我们叫做真理的也不过是最有成效的假说而已。所以,检查远古时代人类的观念和做法时,我们最好是宽容一些,把他们的错误看成是寻求真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失误,把将来某一天我们自己也需要的那种宽容给予他们。

  第三十七章 西方的东方宗教

  ......

  伟大母亲的宗教将原始人的粗犷与精神向往很怪的结合在一起,其实不过是自然宗教后期流传于罗马帝国的许许多多相似的东方信仰的一种。它将异国人民对于人生的理想渗透于欧洲人民的心中,从而逐渐破坏了古代文明的整个组织结构。希腊和罗马社会原是在个人服从集体,公民服从国家这种概念上建立起来的。全体公民从襁褓之时便受这种无私的理想的教育,毕生为公众事业服务,为了人民的共同福利,准备随时献出自己的生命。如果在这种崇高的牺牲面前退缩,便是只顾个人生存不顾国家利益的卑鄙行径。东方各种宗教的传播改变了这一切。它们反复灌输:心灵与真神相同,视灵魂的超度为人生的唯一目的,国家的繁荣与兴亡则不足为挂。这种自私邪恶的教义必然时其信徒越来越不顾公益,只追求一己的精神情绪,蔑视现实生活,认为后者不过是虔修美好永生的凭借而已。芸芸众生把哲人隐士超然尘俗寄情于天国的冥想,看作人类最高的理想,取代了无私忘我为国家利益而生为国家利益而死的爱国的英雄的古来理想。

  ......

  他们热衷于拯救自己和他人的灵魂,视物质世界为邪恶之源,愿意离开这个尘世并使之消灭。这种情况延续了一千多年。直到中世纪罗马法律亚里士多德哲学以及古代艺术文学的复兴,才标志着欧洲恢复了自己本土对人生和行为的理想,恢复了健全的真正人的世界观。文明前进中的长期停滞一去不返了。东方入侵的潮流终于退却,而且还继续在退却。

  ......

  他们显然领悟到,基督教如果要征服世界,它只有放松它创始人定的过分僵硬的原则,把通向得救的窄门放宽一点。在这方面,从基督教和佛教的历史可以看作有益的对比。两个制度最初主要都是伦理道德的改良,产生于他们高贵的创始人的广泛热情,高尚的企望,温和的怜悯心。那些美好的人物千年难遇,他们好像来自于另一更美好的世界,专门支援和指导我们软弱迷误的心性,这两个宗教的创始人就是那些人物中的两个。两人都宣传美德是完成他们所认为的生命的最高目的,即个人灵魂永远得救的手段。不过令人惊讶的是:一则在幸福的永恒中求救,一则在毁灭中寻求最后解脱从而得救。不过他们所教导的神圣理想,都不仅与人类的脆弱相对立,而且与人类的自然本能也相反,除了少数信徒外,很少有人付诸实践,这些信徒不断抛弃家庭和国家的羁绊,为的是在修道院的宁静的离群索居中使他们自己得到拯救。如果这种信念要在名义上为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所接受,它们就必须修改转变,在某种程度上与一般人的偏见激情迷信相协调。后代的追随者实现了这种适应的过程,他们不像他们的师尊是由那么神灵的物质做成的,因而更适合充当他们师尊与普通人群之间的媒介。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教都日益流行,它们流行到什么程度,那些杂志就会混入多少,而原来建教的目的正是要排除这些杂志。这类精神的颓败是不可避免的。世上的人不可能都在伟大人物的生活水平之上。不过,如果把佛教与基督教逐渐与他们最新的型式离异这一点完全归之于我们大多数普遍人的智力和道德的弱点,这是不公平的。因为,我们绝对不要忘记,这两种宗教都鼓吹贫穷与独身,不仅直接打击了文明社会的根源,连人类生存的基础也直接受到打击。人类大多数或以其智慧,或以其愚昧,都避开这种打击。因为他们拒绝用种族的必然灭绝来换取他们灵魂得救的机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