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新发现》经典读后感有感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新发现》经典读后感有感

2020-12-10 01:57:4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新发现》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发现》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发现》读后感(一):很好!

  从创刊就开始买了。。

  最早被杂志吸引也是因为封面,再是内容。。觉得看了很有用,又不晦涩。

  杂志把握的很好,有一种亲切感。。

  就是有些篇幅太长了,有时候会读着失了耐心。。

  《新发现》读后感(二):不看也要买的杂志

  买过几次。每次都没有信心看下去,因为翻译为主,觉得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兴趣不够;另外文字太长,也没有信心看下去。

  可还是忍不住要买。

  因为,它的封面设计和字体,看起来真是太舒服了!

  《新发现》读后感(三):多余的话

  据说这本杂志除去工本费和法国版权费,不仅不挣钱还要倒贴一些,况且现在纸媒的广告收入不断走低,只是因为一些人的坚持。是本好杂志,大家可以多支持,哪怕只是把看过的刊物转给友人,我想他们也会喜欢而订阅的吧!把住哪些值得留住的东西

  《新发现》读后感(四):比较失望

  给了两星并不是不喜欢的意思,而是期望很高故而也很失望。

  我是从创刊号就开始看了,但是渐渐觉得很没意思。

  只能说每次都做得很好的是选题,封面的主题都很吸引人,内容却写得很浅,基本上都是科普文章,没有带出更多的乐趣,基本看个标题,再看看标题下的摘要就可以了——文章里面也不会再有更实质性的内容了。

  原来以为会改进,但是发现杂志的定位就这样,所以也不期待什么了。

  《新发现》读后感(五):提供科学的最新思路

  不敢说这本杂志被翻译过来后失掉多少精华,但是在国内,大陆。可以说是本非常优秀的科普性杂志,时尚的科学。同时提供人文精神的关怀

  当然最早引进的时候是青少年版的叫《吸引力》在上海发行了半年就停了,挺可惜的,所以新发现一出来我就买了,从试刊到现在每期都有。

  丰富了无聊的高中生活之余,倒是真的长了不少不少科学的专业知识,同时并不让人感觉很枯燥。这我想就是他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吧!赞

  《新发现》读后感(六):我的新发现

  第一次看这本书大概是在去年初吧,本人是学生物的,同学对环境方面只是特别感兴趣,但是学习又不是很精通,这时候看到了<新发现>.

  这本杂志并没有非常的专业严肃,那样话会失去很多普通的群众,更多的是贴近生活的内容,新奇同时不失人文气息.

  我很喜欢里面谈到的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文章,并不是信息的堆积.同时有时会刊登些神奇或者特别的文章也不错.我满喜欢最新的<摩登原始人>等 .

  难得碰见一份如此的又不留于庸俗又非太刻板的杂志,我会继续支持下去,也希望它的人文和科学的特色能坚持下去.

  《新发现》读后感(七):为什么要看这样一本科学人文杂志

  其实这个问题很土,因为好奇和喜欢。《新发现》从第一期开始买,喜欢它的通俗和贴近生活。比如上一期探究死亡的原因,比如最近一期谈论关于信仰的神经和生物学依据,这些和每个人都相关的问题很容易吸引眼球,所以才会觉着好奇。

  当然,看了一年多,觉着这个杂志不仅解了好奇心,多了一些谈资,而且还潜移默化地能影响一些想法。我们从小学了这么多数学物理,不见得现在能用到多少,但是逻辑思维习惯已经融入了我们平时的思考方式。所以有mm说找lg要找一个学理科出身的,呵呵,开玩笑扯远了。多读读这种通俗有趣的科学人文杂志,了解最新的发现和身边现象的解释,无疑是一种有益且有趣的休闲。

  《新发现》读后感(八):多少高三的回忆在这里

  看着柜子里,床底下厚厚的一摞《新发现》,让我想起高三的那段日子,作为一个标准的理科男,谈不来文艺,耍不来恋爱,做不完卷子,仅有的那么点的乐趣就都在这杂志里。

  至少它让我觉得现代科技的世界不见得那么遥远神秘,至少它让我在盲目的各种公式定理里找到了现实的痕迹,至少它还让我还想起过童年的愿望--做个科学家,

  自从高考完,上大学以后,我就真的很少买,很少读这本杂志了,或许是那种渴望的感觉已经在现实的环境里消磨殆尽,或许只是承认科普知识已经不是如今这样现实而功利的我所能接受的..

  想对一本科普的杂志抒发这么多情感...就此打住..

  希望这本杂志越办越好,说不定偶尔会来来看看.

  《新发现》读后感(九):这本杂志的定位非常好

  科普杂志也是杂志,也要靠销量吃饭。要想有销量就得有广泛的读者,因此门槛不能高了,得有人文关怀,再有就是科学杂志不能脱离了科学二字。我觉得这本杂志在把握这个度上做的非常好,文章不晦涩,而且有一定的启发性,我觉得这个启发主要是人文方面的,毕竟科学性的东西以描述事实为主。

  我以前看科学美国人,但是我个人感觉这本杂志口味偏重。我是学计算机的,没有学过生物化学。科学美国人上有关生物化学的文章真是看不懂,晦涩。但是计算机的文章又相对鸡肋,总觉得写的不深入。总体感觉科学性的描述过多,有点准论文的味道。但是即便是这样科学美国人也还是不错的,因为国内我觉得能看的科学杂志就这么两个。当然了,科普杂志和年龄段有很大关系,像我的话喜欢科技前沿的东西,对于一些比较普及的科学话题不是那么感兴趣,因为已经大致了解了所以就没太大兴趣去看了。

  另外就是新发现的本地文章千万别再增加了,说实在的,文章质量非常一般,就像白开水。比如07 02中的砷中毒文章,很多具体数据,但是这种数据出现在一本杂志里面实在是多余,好像在看一片论文似的。作为杂志的读者,需要的是作者的独到见解,生动的比喻,你拿一堆数据给我做什么?

  《新发现》读后感(十):《新发现(science & vie)》不科学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新发现(science & vie)》不科学

  Jerome

  《新发现(science & vie)》正如其名,是一本力图接近生活的科普杂志,

  就国内而言是不可多得的读物,方舟子也曾经为之撰文。

  最近的一期有文《给中医一个杠杆》。作者是该刊记者王艳,他(她)很有

  记者的职业精神,在这篇含盖中医多个基础问题的文章中不但深入浅出地介绍了

  一些专家的研究成果,还不忘想办法美美地夸每个专家一下。

  该文章提到台湾大学海洋工程学院许文翰给出的一个关于气、经络的物质定

  义。“他认为在动脉和静脉的最末端有一个进行物质交换的地方,此处的组织液

  会在电位驱动下产生移动,这种流动就即所谓的‘气’,而经络即是气所经过的

  通道,经络活跃意味着组织液能够大量输送信息……”。这个定义我不知道中医

  学家们是不是都同意,但我觉得任何一个初中生理卫生课程的任课教师看了都会

  很郁闷。

  无意过多批评一个期刊记者,真正令人遗憾的是这本科普期刊中文版的编辑

  和主编,他们的水平和品位实在有待加强。

  上过初中生理卫生课程的我也很郁闷,犹豫明年还订不订这本杂志。和方舟

  子一样,我希望去抗争;但遇到这样的事情却很无奈,只能要么选择放弃,要么

  选择忍受。

  (XYS20070429)

  ◇◇新语丝(www.xys.org)(xys.dxiong.com)(xys.3322.org)(xys.xlogit.com)◇◇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