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读后感锦集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是一本由张一兵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Paperback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37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精选点评:
●关于拉康的第一本书,读着感觉还是挺顺畅的,虽然与实际的拉康还是相隔甚远。拉康的理论资源(精神分析,黑格尔辩证法,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结构主义),以及拉康与黑格尔,马克思等人的主体观的对比。
●一兵书记做学术太屈才了,应该去写小说,头回见用那么多感叹号的……
●不喜欢这种写作方式。且内容很多没讲清楚,没吴琼的好。另外太哲学。
●(╯°Д°)╯︵┴┴╰(‵□′)╯ 追溯了拉康与超现实主义,黑格尔以及索绪尔的理论纠葛,可是唯独没有讲清楚拉康自己的观点啊!
●了不起的拉康
●一种理解角度。感觉有点窄了,略啰嗦
●图书馆借
●俺的启蒙读物
●3.5
●看完没有多少收获,尽管是商务印书馆出的......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读后感(一):阅读长跑!这可能是我看得最难的一本书了?
感觉像恐怖悬疑小说,我太进入状态了感觉还因为这书+最近遭遇的一些人生抉择抑郁了一阵子,完全是庸人自扰哈哈哈哈…最后拉康还是提供了一个让我们不至于绝望的结局的…(如果张一兵的解读正确的话)还发现书记看了不少韩剧,让我感觉十分诡谲哈哈哈哈,所以说韩剧还是很有挖掘点的嘛!(好想永远留在文艺(人文)界然而我没有天赋ㅠㅠ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读后感(二):存在是真实的,只是永远意识不到罢了。
这本书从入手到读完也快一年了。入手原因无非两字——拉康。
现在如果再给我一个机会,我就不会买这本了。
张一兵的强项在于马克思,拉康只是他在研究齐泽克的时候碰到的门槛。
他觉得这个门槛不迈过去不行,就花了一番功夫应付一下。
之所以现在不会买这书,原因有两个。
第一,太旧了。05年成稿,8年过去了,这些东西不说彻底过时,也差不多了。
第二,二道贩子。对于拉康思想的引用和著述,基本来自《拉康选集》的中译本。而那本译本的质量如何,懂得人都会呵呵两声。
如果你读过马元龙那本《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这本不看也罢,因为没有什么更深入的东西。
如果这是你的第一本拉康,那就随意的浏览一遍,然后赶紧去看吴琼的《雅克拉康》。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读后感(三):几年后的读书笔记
这本书是我高中,高二病时期在南京大众书局一楼里看的很舒服就买下来的书。这么多年过去了,偶然在视频网站上看到了南大男神张一兵教授的课程,说实话,这本书我也只是略略一看。话说06年的课程,他说中国只有4个人研究拉康-。-我当时真的闲的蛋疼
原版书还存在老宅的储物的地方,内容也忘了不少,唯独记得些镜像理论之类的表达方式。这本书向人们展示的人生不过一场骗局,什么都是虚的,别人给你构建的。张教授的话,给人的感觉就差一步看破红尘出家了,或者就如同他书里提到世界虚幻性,我并没有读过原版拉康的著作。不过就像他课程里学生举手提问所说的那样,所谓虚的东西,必须要以实做对比,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实,那么虚也可以看做是真实的。说得似乎也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么个道理。作者确实有刻意得传达某种大部分人无法自知,只能带着别人塑造的面具活下去的悲剧性。
可以说看得不透,人过得太累,太受束缚。人看的太透,会被当成疯子,但其实自己无所谓。痛苦的是,一般人既做不到成功追求虚幻的目标,也做不到完全的疯狂,像酒鬼疯子一样做自己。然而我自己总结的路径差不多就是,虚就是实,梦即真,只要你敢建构,哪里都有天堂。集中营里的天和工厂里的天还有山林里抬头望去的天都是蓝色的。
因为就像作者自己说的,后现代的哲学家的话别太当一回事。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读后感(四):王二的故事:张一兵著《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象》
走过街头,看到书店门口的广告招贴。红色的大字写着如是字样:
张一兵教授新著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象》
这是国内第一本从哲学文本的视角出发系统解读法国当代精神分析学思想大师拉康哲学思想的专著。
于是走进书店买下了这本书。说实话,平生第一次因为广告买下一本哲学书。感觉怪怪的。当然,这不是广告制作的如何如何。新手写下的几个大字,一眼就可以看出不过是书脊介绍的钞录罢了。我想,先锋书店的钱老板看到一定会哑然失笑。这那里是在广而告之一本哲学新书,更像是在告诉路过的学子:“考研大纲到了,欲购从速”或是“庆祝国庆,全场八折”之类。
坐在麦当劳餐厅,咀嚼着一种米饼状的新“汉堡”,从包里抓出这本书来。从装帧到纸张,精致轻巧的全然不是商务印书馆的一贯做派,倒像是套上了三联海派的行头。(难道真是商务上海分部的手笔?)当然,这些不过是形式。几页翻过,数行读过,当场动容。邻座的少年少女一定以为我在读什么悬念小说,正到关键情节的那种表情吧。
这全然不是《回到马克思》的那个张一兵嘛。一向以理论疏理,文本分析见长的他,(可以说他是少有的可以让我敬佩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开章明义告诉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绝想不到张先生的书会以这样的形式开头。)某年某月某日,疯子王二推开自家的房门。絮絮叨叨地向“我”诉说着发达之后的鸿图构想。曾经的“哲人”王二成为了如今的狂人王二。然后,还有一位少年老成的女学者梅子“自甘堕落”凡俗的真实故事。一时间,几乎以为自己在读的不是张一兵,而是刘晓枫之类的“诗人哲学家”。
很难想象张用会这样的笔调写一本书。几乎每个大部分的开始这位王二就会继续演出他的戏剧。不过我们必须承认,拉康很合适这样的诠释方式。不过,全书正文的整个基调还是不无几分晦涩。一方面是拉康一贯故弄玄虚的表达风格所致;一方面也是作者行文的过于严肃的缘故。张一兵毕竟不是早期的刘晓枫或周国平。王二的不时“演出”调动着读者的胃口,多少也少让主题的枯燥得以缓解。
拉康的真义到底如何,我的那点了解还说不上话。就本书中的解说来看,还是纠缠于“自我意识”的千古迷团。尽管花样翻新不少,是否出了如来佛祖掌心却是大可怀疑的。整个解释的背景用张那位曾经的同事倪梁康的那本《自识与反识》的书名正好点明。多少有点落入主客窠臼的嫌疑。只有有关结构主义的相关章节有些新鲜意思。奇怪的是,和国内主流学院派哲学一样,对于结构主义,总是点到为止。不知何故?倒是是不是情景提示让读者可以在文本解析的背景进入一种体认,带出不少未言之意。
在我看,这本书最重要的关键词恐怕不是拉康,而是王二。几乎贯穿了全书始终。为什么?我以为是哲人的视线终于转向了生活的世界,转向了问题本身。每每想到王二很可能就是曾经在文科楼行走语言的某位或者某位,不禁心中发怵,头顶冒汗。仔细想来,竟然好像认识。体认真相是一件恐怖的事情。张所言不虚。痛苦的不是疯狂,而是理智。
张一兵先生如今是南京大学副校长。似乎依然是那副华发早生,英姿静思的模样。不易。
http://www.donews.net/klaas
《不可能的存在之真》读后感(五):《不可能存在之真——拉康哲学映像》概述
张一兵的理论穿透力确然强大,读毕此本则不得不承认,中文版《拉康选集》狗血般糟乱的译文,不仅会将读者的脑子搅成一团肠炎者的黏腥排泄物,更会严重误导研究者。英文版的译本也大略一翻,发现果然如传闻中,删掉了大量拉康晚期所采用的重要的数学图型(如巴洛美扭结与莫比乌斯带)。
--------------------------------------------------------------------------------------
a'为主体S对自身及他者的幻想意象(即,他者呈现在主体视阈中的形相作为实质的表象,皆为虚幻,正所谓“凡有所相,皆为虚妄”),主体S构造a'出自绝对先天并先验所予的类/集体无意识;a自a'直接生发出来,它指主体S幻想中的他人之幻想中的自我,也就是说,就此,幻想意象开始向象征性的语言结构或理性综合区域过渡,因为误认他人对自身的期待/幻想为真实的自我理想,此中起到强力功能性作用的,除却意象,更多的还是情感交流、价值判断及逻辑思维;综上,a、a'主要属于想象阈及其过渡阈/边缘阈。
A即完形化的象征阈,它为异化真意及主体的语言结构所介入,与封闭化的文明与精神的流形勾联,作为意识形态及自我惩戒规范,渗入无意识,从而形成一种同样绝对在先地/先天地支配、规范与剽窃人类主体之本真性的存在。A因此,既有可能是由弗洛伊德有限的性力无意识所转化而成的人的普遍的生理需要,亦有可能是施特劳斯有限的象征思维所转化为的社会关系的受制物——它们皆未经反思的超越,但问题是,智识的超越性反思本身业已被A所篡夺并取代。这就能解释,缘何任何一种自由的精神,最后都会趋向普遍化与规范化。
那么真实到底在何处?张一兵的诠释是,拉康之谓现实,其实是本真/真实。它无限地被衍生在“无何有之处”。此即巴塔耶否定神学语境下的感性与理性双重不可覆盖与同化的“耗费”,它即决不同义于幻想意象a的剩余物a,而剩余物/本真,因此正是不断交融想象、现实与象征的无限的巴洛美扭结运动本身(即德里达、德里达那在场与非在场、内在性与外在性无限相互反转与超越的“轨迹”/“铭写”、“褶子”运动)。
不过,根据我个人对巴洛美扭结Borromen Knot及莫比乌斯带/拓扑Mobius Strip的勘察,在不同层涵上,渗入象征界的现实阈与想象阈,其意蕴及关系皆益愈复密,故象征界不可能仅停留在异化性的语言结构及理性综合(如堕为技术理性的理性,堕为权力意识的神学)层面,在无限绵延的历史中,象征阈本身可能达到罗兰.巴特所赞许的那种精神能指的境界,也就是说,符号或语言,当体即精神意蕴本身,而此时,概念与图像又不是如原始人的象征思维那般是简单同化彼此的,它具有高度地扬弃集体无意识控制的自觉、自识与自控力。同理于现实阈。在现实阈未经想象与象征的渗入及绵延时,它不可能是张一兵诠释下的本真,而可能只是僵硬的、无机的外部现实,而在无限绵延的历史中,它才无限地趋于本真的真实。至于想象,它被拉康完全限制在知性臆想的水平上,但不断交融象征与现实的想象,完全可能升发为积极的想象,如文学或哲学的想象,在沦为新一重精神规范制度之前,恰恰是自由的、扬弃暴力的意识形态绑架的。所以,主体之真,虽然必须在永恒逃逸的路上才能被“实现”(所谓最切近的遥远),故主体永远是残废的“症状”,但辩证的是,也唯于此,主体之真才能被“实现”(最切近的遥远=最遥远的切近)。
-----------------------------------------------------------------------------------
额外收获,转喻与隐喻的图式:
【轉喻:f(S……S’) ≌S(——)s】
【隱喻:f(S’/S) ≌S(+)s】
注,其中S系列代表轉喻與隱喻藉以维持自身通向指意目标s的能指鏈,“——”是喻代的意思,“+”是溢越的意思。转喻通过相似物的替代链条来达到/异化s,隐喻通过相近物的取代来达到/增加/异化s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