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诗的情韵》读后感1000字
《风诗的情韵》是一本由李山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风诗的情韵》精选点评:
●我见过的说诗经最淡也最深的书
●最喜欢讲《七月》的那一篇
●在看到国学大师几个字的时候就应该住手的,简直不堪卒读。
●博雅蕴藉,趣旨且远。李山虽只讲十五国风,但行文气脉早已风雅兼具。每一字的解释都能落实,多落实一处便有一处的喜悦,清潭见底、如印印泥;同时又超拔出训诂之道,话头一荡,便荡到民俗、地理、考古、西学,处处通达,先民的爱憎被活泼泼地呈现出来,气韵流动不息。而那种来自北方乡居的恋土之情,在与十五国风怀乡式地对望之后,显得朴素又有温度。先生教训的是啊,读诗要活参,不要死参。
●因为是讲课稿,很简单易懂,但是有一点不够简明精辟。个人直觉认为里面所说的《蒹葭》是讲牛郎织女是胡说。
●原来诗经里还有那么多八卦,也有那样的大美。对《豳风》印象深刻。属于科普类型的吧,严谨度啊什么的评价不了,只能说毫不艰涩非常好读。
●发现了许多美好的传统,美德,文化。读着特别合心。再加上作者接地气又博识的介绍,非常有趣!
●似浅实深,纵横贯通,一本极好的入门读物。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
●浅显却不简单,详实又不深奥,平实而有内涵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一):释义的美好
以个人经历而言,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在十到二十岁之间。如今偶尔想起的古诗词,都是那时背诵得来,以及当时读书所接触的文学,形成现在遣词造句的风格。中文也说词汇量,也是停留在那个阶段,再没学到高级或者别样的词语。即使读过,也记不住,更别说合理运用。
读过《风诗的情韵》会不由得这样想 —— 那时的我可能接触了「假的」《诗经》。以最著名的《关雎》为例,一直以为它是求爱诗。原来理解为婚礼贺词更贴切。这就是「释义的美好」。一旦有人帮你了解作品,越详细,越深入,就越能在反观作品时体会其迷人之处。
这本书只讲了《诗经》「风雅颂」之中的「风」,挑拣地讲,但认真仔细,处处真知灼见。虽说这是我读过关于《诗经》的第一本书,却倍感庆幸。没有戏说、没有演义,是在对的时候,遇到了对的人。所以当初没能正确的打开《诗经》,却在人生有所经历后遇到严肃的《诗经》解析,是塞翁失马之福。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二):一些乱七八糟的笔记 《风诗的情韵》
简评:
October, 2020 3/10 爱好文学的高中生可细读,文学专业的大一新生入门可读,再深入的研究就用不上这本书了。重点《国风》都有细致讲解,接触文本的阅读方式是对的,有些细节有启发性,但有的细节我个人不大认同,总之读者可以自行判断。可能是讲稿汇编?感觉语句不够简练。
关于这本书:早上起太早了,闲得没事做就看这本书。内容比较基础,语句都太亲切,只取其精要,就看得飞快,下午毛概课上就看完了。警告自己少看这种偷懒的书,结果又从图书馆借了一本《流沙河讲诗经》……我太废物了。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三):非严格意义的书评
《诗经》文艺吗?《诗经》太文艺了。但哪怕一个人大字不识,我相信在他口中,也能蹦出几个从《诗经》里来的词儿。由此可见,人们对一部作品褒贬不一,并不是因为这部作品超凡脱俗、看不懂的都是庸人,恰恰是这部作品远远称不上“好”,才会有如此大的分歧。
什么算“好”?或许可以学学《诗经》。众口难调确实在所难免,但《诗经》也确实克服了。它会给所有读过的人都留下了一些东西,不论这个人接受过什么程度的教育,也不论这个人的性别年龄。
难道是因为它曾自诩是高高在上的“文艺”吗?还是恨不得与平凡的生活划清界限?都没有,它反而要比任何一部作品都接地气,它完全归顺在日常可见的场景之中,那些鸟和礼仪,如同吃饭睡觉一样,拼成人的本能。这就是问题所在——如果一部作品有了骄傲的念头,但是没有实在的东西,这个作品就是真的完了。在观众反思之前,文化人们更要首先好好反省才是,究竟是观众真的全部不行,还是自己本身也犯了大错。
说《诗经》富有生活气息不是凭空而来,拿其中的《君子于役》来举例就十分得体,这一篇也是誊过的十几首里最能打动我的一个了。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这是女子对出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
夫君在外服役,不知他的归期,什么时候才回来呀?似乎已经能感觉到女子的急迫和埋怨了,但这个念头到此为止,因为话就到此为止。等到下一句时,只写鸡的栖息、羊和牛回来,并没有写女子的心理活动。但这句话所蕴含的心绪却比之前更饱满——鸡回来了,太阳要下山了,羊和牛都回来了,都回来了,唯独你还不回来,你怎么还不回来?情绪一出,就收不住了——这叫我怎么能不想你?!最后没办法了,还能怎么办呢?只能祝福和祈祷了——希望你能吃饱饭喝足水,其他的我也做不到了。
这里面有哪一句不是生活?简直就是最朴素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意象都是随处可见的牲畜,时间是人人都保有的时间,但这64个字,难道不比任何渲染都更动人吗?简直令人心碎。
李山其实总结得很好,他说这首诗读不出怨气。但我们大家都能看出来,女子究竟有多么思念丈夫,自己有多么无奈,读罢是多么不忍,这样一来,控诉又是多么有力。
以上这种通过生活场景的转述丝毫不逊色,因为人人都熟悉黄昏的暧昧,因此人人得以共情,生活该是被攥住的,不是被抛弃的。
《风诗的情韵》读后感(四):《诗经》里有万花筒般的世界
中国人吧,多多少少都听过《诗经》。还记得小时候看农村里不正宗的越剧,书生出场时,摇头晃脑吟唱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他念完这一句,也就放下书卷,思淑女了。一段爱情故事有了开始的理由。
就说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成语,很多也出自《诗经》。“逃之夭夭”、“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还有“投桃报李”等。我时常隔一段时间就去读读诗经,熟悉的篇章几个月未看,再见仿佛和看偶像似的,我熟悉的依旧是令我心动的。读之,能洗去快速变化生命力短暂的网络用语带给我的浮躁,安静地享有千年传承的文句之美。
李山老师的这本书应是课堂讲稿合辑而成,是以语言很活泼,就和老先生在你面前上课一般。诗经之旅再次出发,婚姻、家庭、恋爱、农耕、狩猎、战争、劳役,先民的生活我来了。
《风》,《诗经》三部分之一。“风”的概念,含义是多重的。在地方乐调里听民生,这也是中国文化传统吧。
熟悉的《关雎》、《蒹葭》、《桃夭》等不做记录了。“古典的诗歌,凡是艺术性高的,都是善于营造氛围的。这就是兴的艺术作用”
风诗里有美好的爱情,也有生活的废墟。我有些意外李山老师对男女不平等的看法还是挺明白的。“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氓》中蚕娘的婚姻悲剧,在千年之后依旧存在。李山老师说的对,“人类两性的差别,从人类还处在“高级动物”阶段就有,但男女不平等,在进入文明社会后,变得突出,更是毫无疑问的。文明社会对男女生活角色的规范,强化了男女在两性生活情感、态度上的差别”。不只是中国,整个人类文明史,其实就是男权获利者通过文化去剥削女性的吃人的历史。而诗经记录了这些,对女子的不幸表现同情,何其伟大呢。
现在普遍觉得女孩子数学不好,女孩子方向感会比较差。当然我就是这一类女孩。可是也有很多女孩数学很好,也有不少我接触的男人开车不知道路啊。性别刻板化认知也是一种偏见吧。在宋元的儒学影响下,中国女性受到更多的禁锢。可先秦时代不是这样的,那时还有很多巾帼英雄。我们知道的妇好,能带兵打仗,哪点不如男儿郎。这样的女子不是少数,只是后面女子地位降低,没有机会罢了。《鄘风·载驰》里,在卫国遭受灭顶之灾时,卫国嫁到许国的公主即许穆夫人忧虑母邦,想归国探望。她与许国男人发生了严重的礼法冲突。我喜欢许穆夫人敢言敢做,忧虑母邦兼顾大局。一群卫国的群臣却目光短浅不许她伸援手。唇亡齿寒的道理也不懂。(心疼许夫人)
为妇女地位鸣不公后,讲讲风诗里很美的篇章。最喜欢《豳风·七月》。听说现在“七月流火”的意思要跟着普罗大众的错误改成形容七月天气炎热。不知道是真是假。若这样更改,我们和天文物候的联系,更淡了。不事农桑,有天气预报的现代社会,挺难理解“七月流火”的意思吧。李山老师讲这首诗有大美。“大美跟小美不一样,小美,风花雪月;大美是天地之美,就诗篇而言,它有其他作品所没有的“人在天地之间生存”的大韵律。”每个时节都有这个时节该做的事。记忆里,靠山吃山的外公常念着节气讨论要种土豆了,要插秧了什么的。年幼的我,觉得很神奇。该种蔬菜时种蔬菜,该打猎时打猎,该修葺房子时修葺房子……百姓勤勤恳恳操劳一年,然后在过年时亲朋团聚,杀羊敬酒,祝福彼此万寿无疆。“人应和着大自然一年的节律,踩着岁月流转的节奏,“蹦喳喳”、“蹦喳喳”,翩翩起舞!”周而复始,一个时间回环。
风诗是生活的万花筒。征夫的哀怨、思虑悠远的过年歌,这些在千年之后,还是一样的。人类本质真没什么变化。所以风诗充满着艺术的“现实精神”。
诗经是什么神仙好作品啊!吹爆!
这本书适合初高中学生阅读,相信对语文考试诗词理解和作文部分会有很大帮助。大学生也适合。还适合对诗词有兴趣的朋友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