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红与黑》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红与黑》读后感100字

2020-12-15 03:51:5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红与黑》读后感100字

  《红与黑》是一本由斯丹达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页数:6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与黑》精选点评:

  ●这个版本别字多

  ●我还是比较高兴豆瓣总是可以找到这些旧书。很老的版本。放在我家的那本都发黄发黑了。

  ●缺少了法国的背景知识,读起来难免费力。

  ●慕名来读这个译本

  ●“我没有荣幸属于你们那个阶级,你们可以从我身上看见一个乡下人,他不甘心处于卑微的地位而起来反抗罢了。”

  ●读到于连见主教读不下去了。。。那个时代的法国阅读不能啊

  ●罗君玉-上海译文出版社 细致深入合理的心理活动描写

  ●終於找到聞譯的啦,喜歡朱利安,他是英雄。

  ●不了解法国历史,看得云里雾里。文中有一些人物关系也写的混乱(译者提到的,不是我的感觉)。看过这本书,还有《似水年华》之后,暂时不想再碰法国文学了。

  ●拥有的版本。

  《红与黑》读后感(一):夸张红与高级黑:笔记体——边抄边吐

  第二章 进入上流社会

  康德:可笑而又动人的回忆:十八岁的时候,一个人孤独而无依靠,在那里第一次露面的沙龙!一个女人的视瞩就足以使我感到胆怯。我越想取决于人,我越显得笨拙。我对一些事物的理解都极端错误,有时我无缘无故地一心相与,有时我又会把一个人当作仇敌,因为他严肃地看了我一眼。不过,话说回来,在这些由于我胆怯而产生的可怕的不幸里,一个美好的日子是多么美好啊!

  陆钓雪:出现了,《红与黑》十分有意思的是每章开首会有比较契合主题的名人言摘,康德美好的出现是多么美好!

  第二十二章 乡间乐趣

  司汤达:我得承认,朱利安在这段独白中所表现的软弱,使我对他产生了不良的印象,他满可以做那些戴黄手套的阴谋家的同党,他们想改革一个大国家的生活方式,可是他们却不愿接受一点最轻微的良心的谴责。

  陆钓雪:和托尔斯泰类似的主人公观,直接进来了啊昆德拉式。你到底是黑朱利安还是阴谋家?哎,朱利安,真是难听的翻译……虽然是先入之见……但是伽达默尔说这没关系。突然发现我的笔记有二十多条,抄死我啊,此处暂停,以后再说……葵巳蛇年六月十八夏夜……

  《红与黑》读后感(二):读后感

  以前听说于连“在一个家庭取得成功的方法之一,就是诱惑最有支配力量的女人”,是一个靠女人上位的人,看完小说之后发现不是这样。

  于连很复杂,让人说不好爱恨。出身贫寒,却在一个阶层严重固化而对立的社会里强烈渴望出人头地,自卑和自尊都很极端,所谓“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用在他身上也非常合适,他可以为了获得阶层跃升,隐藏自己对宗教的不相信而去神学院,不说是不择手段,也算是很能牺牲自我了,但是他一旦陷入爱情,又头脑发热,“不务正业”,不管不顾他的前程了,他和两位女性发生关系绝不是为了上位。

  他的很多思维我感到非常难以理解,有时同情,有时又厌恶,主要都是由于他这种矛盾的性格特征,以及差异过大的时代特征。比如他对德·雷纳尔的感情,一开始只是一种纯粹的自我证明,是自卑和征服欲在作祟,要一个有夫之妇当自己的情人,我既无法从感情上理解他,也无法从社会道德上认同他。而他对身边几乎所有人的厌恶,尤其是初期对善良的雷纳尔夫人的恶意猜忌,让我非常看不惯,总觉得他心理有点阴暗。这其中还有部分是因为作品本身语言的问题,时常觉得于连的内心活动很跳跃,不知道他为什么突然从一句话就想到另一句话了。

  我相信于连和雷纳尔夫人是真心相爱的,虽然其中带有母子之间的感情。雷纳尔夫人是全书最真善美的一个角色。但是于连和马蒂尔德之间感情比较少,征服欲占了绝大部分。马蒂尔德一直在试图扮演她祖先的那个角色,于连给了她机会,最后她给于连送葬,亲吻他的头颅,我认为更多是出于自我的欲望,而不是爱情。

  为什么我只给这本名著四颗星,一是因为社会背景和个人成长经历都与于连相差了十万八千里,我实在难以从内心深处有共鸣性的触动,但是我也深刻意识到这个故事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二是因为这本书很老了,很多写作手法现在看来不那么成熟,比如叙述中出现作者自己的解释和独白,是当时小说的风格,但现在已经很少有这样写的了,看起来不太习惯;三是因为翻译不可避免地让我出戏。

  《红与黑》读后感(三):与社会对立着的个人

  19世纪的欧洲文学和俄国文学的基本主题,乃是跟社会、国家、自然界对立着的个人。——高尔基《高尔基论文学》P124

  在秋风萧瑟的季节读这本书,读了将近一周,今晚,主人公朱利安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这位有着天使外貌和疯狂内心的朱利安,丰富的度过了他短暂的23年生命。他的赴死有些苏格拉底的意味。慷慨陈白之后,坦然赴死。为了尊严,为了表达对他曾向往的伪善阶层的批判。“我是一个反抗自己卑贱命运的农民。”

  他出身微贱,但有过人的才智与外貌,还有“灵魂深处,阴暗的热情”,崇拜拿破仑,希望像他一样建立一番丰功伟绩。而他的方法也只能是为统治者利用并蔑视,雷纳尔先生请他当家庭教师,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拉莫尔先生请他做秘书,只是欣赏他的记忆力,餐桌上的末席地位,谨慎的礼貌,言语间的蔑视,让他痛苦与仇视。

  他最初的恋情是雷纳尔夫人,她单纯温柔聪明又热情,给了他真挚的爱与帮助,最终这段婚外恋只能以朱利安的离开告终。后来他的恋情是马蒂尔德小姐,她高傲坚强又刻薄,给了他深刻的爱的体验,最终这段隐秘恋情带着他走向生命尽头。

  所幸,最终的时候,他和雷纳尔夫人都是幸福的。

  红与黑,两个对立鲜明的色彩,留下丰富的解读空间。朱利安有着热血的理想激情,却面对着冷酷的现实障碍。他的初恋曾给他爱恋的幸福,帮他走向跃跃欲试的舞台,他的妻子爱恋又折磨他,最终将他带入生命的尽头。

  文中有大段的心理描写,有很强的代入感,使角色丰满立体,也是司汤达的特点之一。

  “社会好比一根竹竿,分成若干节。一个人的伟大事业就是爬上比他自己的阶级更高的阶级去,而那个阶级则想尽一切办法阻止他爬上去。”——司汤达《自我中心主义者的回忆》

  这段话表达了他的人生观和社会观,也几乎是朱利安一生的概括。朱利安所向往的那个阶层,拉莫尔家的客厅,富丽堂皇,人声鼎沸,逢迎机警,对他却是礼貌而蔑视。下卷第七章,在拉莫尔侯爵生病的时候。朱利安照料他,出于喜爱,送了一套蓝色制服给朱利安,两套不同的衣服,对比拉莫尔对他礼貌的变化。细微的礼貌差别,反应了观念的差别。这段绝佳。同时也反应了阶层观念的牢固与可笑。可惜朱利安“蔑视穷人,仇视富人”,古怪与孤绝的他,确实是痛苦与艰难的,他做的梦,是注定破灭的梦。。。

  《红与黑》读后感(四):由于一次不同以往的好奇心

  今天看完了《红与黑》。

  年前又一次从架子上看到这本小说的时候,我抱着好奇的心理把它取下来,经过一番纠结之后决定完成对这本书的阅读。凭什么好奇的心理也值得写出来呢,这不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么?的确,我的这种好奇心是一般的,不过其中还掺杂了自己对外国文学教材的质疑罢了。读完之后,嗯,我的这种好奇心并没什么错。

  文学教材语言的苍白单一毁了多少中文系学生的好奇心啊,加之其中又有多少是本来就不愿看也无兴趣的!

  这个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第一版,译者闻家驷。从全书的注释中可以看出译者注重对读者进行史实的提示(好体贴 w o w),并且把并不会怎么影响阅读的原著人物关系上的错误也呈现给了读者,还不忘严谨诙谐地指出其他译者在翻译中所显露出的由于知识的欠缺所导致的疏忽。比起在序言中显示出来的睿智与严肃,作注释时的闻先生让我觉得十分亲切。

  回归到小说本身。主人公朱利安无疑是本书的叙述核心。他是一个漂亮的青年,出身平凡,然而与庸众不同的是他深邃并让我感到美的思想。由于这样特殊的思想,他当然走向了毁灭。社会向来抗拒有这类思想的人,即便有这思想的人极力掩饰,为它涂上令人舒坦的颜色,仍然没有用,因为它本身就是社会造物时未觉察的溢出。当它某天被发现的时候,便会遭到本能的排斥。可惜我们的朱利安没像《飞越疯人院》里的麦克墨菲拥有一个被成功改造的结局,他最终隧自己的意愿被判刑死去。我觉得,也许这是他在一生中获得的唯一一次完全的胜利。

  阅读本书的后半部分要吃力,当然我认为这与我自身知识的贫瘠有很大关系。原来以为看小说不用考虑什么,看完就行了,回想起来这是一种多么盲目傲慢的心理啊。

  红与黑是否是这样一对矛盾。黑色是社会,红色是朱利安。真正的个体试图伪装成黑色融入并希冀战胜社会,终究是徒劳的?

  唉,自己的红色的思想又偷懒了。

  《红与黑》读后感(五):《我们都是矛盾的个体》

  小说,讲故事,讲得好不一定主流推崇。一个公务员死了,他的小说居然火了,这是为什么?是历史,是时间!常说,时间可以证明一切,最近的五年,不论社会还是个体,都发展太快,物非物,人也变了。

  我不断做着我认为对的事情,因为相信,时间可以向别人也证明,我是对的。斯丹达尔因为《红与黑》不是也和巴尔扎克齐名了嘛。历史差,具有特定时代背景的书吸收不了,1830年,又是一个特定的年代。法国大革命,王政复辟,贵族与大资产阶级。

  主角是一个有点文化没钱的愤青,想过上流人的生活,没办法,没钱是不可能的,有钱没背景也是不行的,想混进去也只有靠宗教了,所以过起了伪善的生活,宗教是个好东西,上流人吃这套,所以好的,你入门了,你是个善良的人。我们的仆人都需要善良的人,需要有信仰的人,其实连我都相信,有信仰的人不会太坏。我们有的是钱,有的是人脉,王公贵族,纨绔子弟就是我们这群人,我们至高无上。很骄傲的样子,主角看不惯啊,尼玛我辛辛苦苦的学习,Bible倒背如流的,可不是来服侍你们的,至少得平等吧。年轻人,你还太嫩了,不能急功近利啊,追求平等的道路长得很。

  (出埃及记20章4-6节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被说中了吧!

  贵族们在温室里面呆太久,已经忘了居安思危,他们变得安于现状,习惯那样下层人望尘莫及的生活,主角心理不平衡了,你们吃剩的都比我吃得好,而且你们又那样无能,凭什么?心理不平衡的同时又能怎样,还不是得依靠他们吃饭,没办法了,心理咒骂着也要微笑服务,很矛盾。当时有点文化的人是不是都这样?不对,应该是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吃了点墨水,突然就发现被人很蠢(特别是比我过得好的人就更看不惯他们的愚昧了)所以给他们服务的,有点伤尊严,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肯定自我价值,反正也就这样了,尘归尘,土归土,我本来就受排斥,给你们这群愚蠢的人仆役赚了点钱回老家也被看不惯,你们看我也不惯,我就博一下呗,其实就是冲动的去当了炮灰。

  勇气可嘉啊,炮灰很累人的。封建的资产阶级的,你都不是,只是一个夹层的小人物,你的出现只是想着你自己而已,注定悲剧(我还没看完,猜想应该是悲剧)

  现在的社会太浮躁,能坚持到最后的注定是稳扎稳打的。仅仅几年我们的周围变化太大,还没回过神,一群人居然富有起来了,于是其中不乏有向朱利安一样的人,想成为上流人士,想混进“贵族”,见太多了,土豪就是土豪,“贵族”就是“贵族”,过好自己的人生不是挺好吗?有钱又咋的,穿名牌,开豪车,住得一样穿得一样,也掩饰不住自己的“土”豪本质。

  不管怎样,荣辱不惊,健康有礼貌,爱(指大爱)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不论是谁

  “只有在那些为实际需要而奋斗的阶级中,才能找到魄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