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在呢喃读后感100字
《魔鬼在呢喃》是一本由[意] 多纳托·卡瑞西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41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魔鬼在呢喃》读后感(一):低语者的阴谋
“他看上去是个正常人,……他的智商很高,……他极爱他的家庭。……他杀人只是出于纯粹的喜爱。”
意大利作家卡瑞西在《魔鬼在呢喃》这本书中塑造的“潜意识杀手”让我想到了江户川乱步一篇小说中的人物。他通过间接的方式杀害了99个人,比如他故意给倔强的盲人指错路,盲人右边是坑他就让盲人往左走,因为他深知这个盲人总是爱背道而驰,结果盲人坠坑而死。还有卷福主演的电视剧《神探福尔摩斯》中福尔摩斯的妹妹天生有着通过潜意识控制人进行杀戮的本事,她仅凭着隔着玻璃寥寥数语的交谈就让一个守卫杀死了自己的妻子而后又自杀。
低语者就如魔鬼一般在人耳边呢喃,激发他们心底最深的恶念。他们犹如一支邪教队伍,不断地将无辜的人拖进黑暗深渊。
故事从六条胳膊开始。这些胳膊的主人:黛比、安奈可、萨比娜、梅丽莎、卡罗琳,她们都是6-12岁的儿童,还有一个主人并没有那么快被发现。那么她们在失去胳膊之后还能够生还吗?!在侦破儿童失踪案方面有着特别天赋的米拉被调入一支由信息、后勤、审讯、指令、法医和科学鉴证方面的专家组成的破案队伍。米拉幼年时受过同样的伤害,因此她虽然是个没有共情能力的人,但总是有一股力量推动着甚至是吸引着她走进黑暗。为了侦破这一个案件,在警方的抽丝拨茧之下又牵出了好几起已经尘封多年的失踪案件,这种连环套的设计让人看得非常过瘾。
本书作者卡瑞西原本从事法律事业,后来转行编剧及作家。这部作品是他的“米拉·瓦斯克兹系列”的第一部,后续还包括《消失者》及《迷宫中的男人》。《消失者》我也读完,同样是让人脊背发凉汗毛直立的惊悚悬疑作品。而且作者喜欢几乎在每个章节结尾处都给人以非常出乎意料的惊吓。比如在本书中格兰和米拉回家解救他的儿子,“然后,她看到他从书桌下爬了出来,费力地站了起来。但他手里没有孩子。”所以孩子去哪里了?!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恶的成分,所以读这本书的时候,总感觉每个人都有嫌疑,所以阅读起来非常顺畅。包括最后的结尾也是非常得意犹未尽。
《魔鬼在呢喃》读后感(二):魔鬼还是天使
当我终于读完了意大利作家多纳托·卡瑞西的《魔鬼在呢喃》,慢慢的将书页合上的时候,我长长的舒了一口气,终于是读完了这个漫长的故事,终于是等来了最后的结局。但是这并没有让自己感受到一点点的舒畅,那种压抑、痛苦,似乎依然盘旋在自己周围,久久不能散去。。。。。。 在故事中,犯罪心理学家格兰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杀人的本能,但谢天谢地我们也有让我们掌控住它、克制他的能力。然后总会存在一个断裂点。这成为所有悲剧故事的根源。与其说魔鬼在呢喃,不如说魔鬼从来都只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深处,大多数的情况下,它都可以被我们很好的压制,但是当有一天我们的人生出现重大变故的时候,这魔鬼似乎便不再太愿意被压制了,就像是在警队中屡立奇功的心理学家格兰,他虽然在犯罪心理学上有着极高的造诣,虽然他也曾经是一个理所当然的好人,但是当他的妻子与儿子决定要离开他的时候,格兰依然败给了自己内心中的魔鬼,在几盘录音带的蛊惑下,将自己的妻子与儿子变成了一堆焦炭,从此一半是人一半是鬼,恍恍惚惚,与一个不存在的儿子相依为命。在故事中,究竟谁才是真正的魔鬼呢?人内心中蠢蠢欲动的欲望自然算得上是一个,另外一个则是无孔不入,无所不在的,在贝尔曼的沙发上,在孤儿院中,在伊冯家中,一直到故事结束,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化身魔鬼的男人究竟是谁,或者他叫阿尔伯特,或者他叫弗兰基,谁知道呢?我们唯一可以确信的是我们不知道上帝是否真的存在,但是魔鬼却是真真的在我们耳边呢喃着的。。。。。。 作为多纳托·卡瑞西的第一部小说,《魔鬼在呢喃》无疑是极为成功的,在整个故事中,处理的尤为精彩的部分有关米拉。米拉是一个有故事的女性,按照她的说法,她来自于黑暗,最终也要回归黑暗。她幼年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让她有了一种神秘的特质。甚至于我们并不确定她究竟是不是一个拥有着健全人格的存在。在故事中,她多次用自残的行为来抚平内心的伤痛,对于童年的黑暗经历,就像是噩梦一般时刻伴随着她。这样的米拉存在着十足的矛盾感。而故事最后,再一次出现的弗兰基来给我们另外的一种浮想联翩,米拉会不会变成另外一个格兰呢? 故事是精彩的,但是我们依然有许多疑惑未能得到解决,比如为什么连环杀手热衷于砍下女孩的左臂,这对于杀手来说究竟有着什么样的特殊含义?比如这个神秘男人究竟是如何做到可以如此精准的找到每一个有杀人倾向的心理不健康者,并可以在施加影响后又毫无痕迹的消失的?比如米拉童年噩梦中的弗兰基与这次五名小女孩的连环被杀有无关系,或者这次悲剧最初的目标就是米拉呢?比如神秘男子引导完让人发指的犯罪行为之后,又为什么处心积虑的将犯罪者又引回警方的视线呢,他究竟是想要干什么呢?所有这一切的答案,我们都一无所知,成为这个精彩故事之后的最大的遗憾。 《魔鬼在呢喃》讲述的善与恶的较量,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故事,只是,在这场斗争的过程中,正义是否能够永远保持正义,永远不会被耳边魔鬼的呢喃所影响呢?这是一个未知数。。。。。。
《魔鬼在呢喃》读后感(三):有时候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
其实人性本善,只是在不断的成长过程中恶会渐渐显现,善与恶的共存本就是组成一个人心灵完整的根本,谁强谁弱也并非取决于正义与邪恶谁胜谁负,有时候善与恶只在一念之间,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随着时间的推移,由环境、教育等因素在这张白纸上着色,是黑是白谁也无法定论,但是有的人难以控制心中的恶魔,为了满足内心的私欲,让恶魔操纵人生,走上一条不归路。一个人可以坏到什么程度?又为什么会不顾一切的去伤害别人或自己?
《魔鬼在呢喃》是意大利悬疑小说第一人多纳托·卡瑞西的成名作,很惊讶一个法学专业,主修犯罪学和行为学的多纳托·卡瑞西的处女作会是如此的精彩,诚如美国畅销书作家、侦探小说家迈克尔·康奈利所说:这是一场地狱之旅,故事里面充满着高压、高风险和高速度,让人一路尖叫,洞察人性真相,足以媲美大师级的巨作。所以你很难想象这样悬念迭起,精彩绝伦的小说是多纳托·卡瑞西的处女作品。
这是一场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的较量,正义在追逐邪恶的过程中,是否会被邪恶操纵、罪行犯下之际,上帝沉默了,而魔鬼在呢喃。
监狱长阿方斯·贝伦杰的报告拉开了《魔鬼在呢喃》的序幕,森林中出现的六只女童左臂成为整部小说的引线,是什么样的恶魔如此残暴?排成诡异圈圈的六只左臂代表着什么?
因幼年被绑架的经历成长为擅长侦办儿童失踪案的年轻女警米拉和以犯罪学家格兰·贾维拉为首的专案团队共同负责调查此悬案。随着线索的显现,案件的推进,米拉和格兰同时意识到六名失踪女童案仅仅是恶魔带来的游戏提示,六名女童之间到底存在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呢?六名失踪女童案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大的惨剧呢?
正当调查陷入胶着时,米拉却发现了格兰的异样,当心中的魔鬼显现让本是犯罪学家的格兰也输得一败涂地,在录音带的蛊惑下格兰亲手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与儿子,从此陷入幻想之中,与钟爱的“儿子”相依为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的存在,格兰显然是让心中的恶魔操纵着犯下不可弥补的过错,到底谁才是那个魔鬼?
书中那个拥有着极高的智商擅长用语言和潜意识来操控他们犯下杀人案的操纵型杀手才是真正的恶魔,他用潜意识来控制一个人心中的恶魔,让这个恶魔成长,成长到可以压住善,视杀人于无物来满足自己的快感,这样一个恶魔让人想想都毛骨悚然。
《魔鬼在呢喃》是我看过的侦探小说尤为精彩的一部,它的故事精妙,布局缜密,诡异气氛层层叠叠扑面而来,是一部直到最后一页仍让你感受到高度悬念下的压迫感的精彩作品。人性、诡计、惊悚、犯罪、悬疑等多样元素构成了这部细腻而庞大的故事,让人从头到尾置身于善与恶酣畅漓淋的较量之中,精彩的剧情更是让人欲罢不能,是值得一推的佳作。
耳边的一句低语,种下心里的魔障。谁是魔鬼?谁是罪犯?
《魔鬼在呢喃》读后感(四):学会区别善恶,避免潜意识的邪恶影响
人类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初始,善恶就同时存在于天地之间了,伴随着人类文明的抗争发展,泾渭分明的善恶起到了推动历史车轮前进的作用。千百年来,无论人类社会处于什么时代,善恶之间的争斗一直存续于历史舞台的前沿,毫不避讳,让人无法躲避。
随着人类文明进一步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科学继续细分,人们对于思维、逻辑、意识、思考等领域都分门别类的进行了研究和论证,这在很大程度了杜绝了完全意义上的善恶之分,正义与邪恶在某种意义上只是一种理想化的意识对抗,在每个案件中,在每个人的脑海中,单纯讨论善恶、对错的论据似乎并不那么充分,我们说复杂程度代表了社会形态的发展阶段,越复杂证明社会越发达,但是复杂的事物往往勾连着周围的一切,让人们在下决心或者做决定的时候产生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这是时代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对于现代犯罪活动来说,意识形态的发展和思维形式的转变给破案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和麻烦,人无完人,每个人都可能犯错,关键在于是否有意识的去做。世间没有绝对,正义也并不是每一次都能战胜邪恶,难免有漏网之鱼,在人类这个靠主观意识占绝对判断力的推理活动中,并不是每次都可以形成闭环,造成一些遗憾,而这时,往往会有一些强大、神秘的人或力量,试图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来强行纠正那些“错误”,对于纠正这些“错误”的同时造成的一些恶果,却毫无怜悯的视而不见,这种纠正的“善”与故意的“恶”形成了一种匪夷所思的结合体,更何况,这种力量产生的影响令人瞠目结合。
《魔鬼在呢喃》意大利作家多纳托·卡瑞西的推理、悬疑小说《魔鬼在呢喃》就讲述了一个善恶有别但又相互交织,正义与邪恶模糊不清的故事。在某处人迹罕至的森林中发现了六名女孩被砍下的左臂,经过法医分析,有五名女孩已经死亡,第六名女孩的左臂状况预示着她还活着,案情由此展开…
案件的侦破在一名犯罪学博士和四名警探组成的五人小组的带领下紧张进行着,每当发现一名女孩的尸体时,都能在周围发现一宗警探或者民众没有察觉的犯罪活动,似乎这是有意在引导警探们去关注那些被忽视的犯罪行为,如果案件的初衷是提醒人们关注这些被遗漏的犯罪行为的话,这是很显然的善,但如果这些案件提醒是靠伤害那些无辜女孩来引导的话,这是绝对的恶,很显然,这是一种很矛盾的复杂心理和意识引导,但是不到最终,谁都无法理解这些女孩被伤害到底意味着什么?这背后究竟还隐藏着怎样的恶意?
每个人都是矛盾的对立统一体,虽然人性本善,但每个人心中都存在恶,如何协调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识形态至关重要,只不过,人通常都是非常主观的思考问题,犹豫、焦急、不坚定凸显意志力的薄弱,此时,如果有意识的进行“负面引导”,挑选代理人去执行,那么将会产生极为可怕的破坏力。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当下的社会活动中,人们需要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内心到底在思考什么?到底如何判断善与恶?在风雨飘摇中如何能够守住自己的本心?在面对“恶”的潜意识影响中,如何能够找出“呢喃”的本源并摧毁,这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