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万法唯识与精神分析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万法唯识与精神分析

2020-12-16 09:12:29 作者:真如妙心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万法唯识与精神分析

  万法唯识与精神分析

  心有不同的层次,每一层次同时具有“受骗”和“行骗”的性质,相互之间也是既欺骗又轻信。总之,是心的盲目性导致自欺,才导致人的种种虚妄体验,自始至终只是心意识在搞鬼。这恰恰证实佛法所揭示的“万法唯心”,不禁让人想起《佛说四十二章经》中的话:“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诚不我欺啊!

  唯识宗的核心论点是“万法唯识”,指出心有八识,前五识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第六识是意识,第七识是末那识,第八识是阿赖耶识。

  第六识就是我们平时能明显觉察到的那个识,基本等同于心理学中狭义的意识,关于前六识,蕅益大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中解释说:“心性离过绝非,尚不可名之为一,云何有八。若论相用,浩然无涯。今就有情分中相用最显著者,略有八种:依于眼根,了别色尘,名为眼识;依于耳根,了别声尘,名为耳识;依于鼻根,了别香臭,名为鼻识;依于舌根,了别滋味,名为舌识;依于身根,了别痛痒寒热等触,名为身识;依于意根,遍了五尘,亦能分别落谢影子,亦能通缘过去未来,名为意识。”

  拿“看到一朵花”这件事来说明:当我们的眼根接触到这朵花,在眼识了别“花”这个色尘的同时,第六意识在对这朵花进行分别,而由于意识通过去、未来,所以这种分别就基于过去的经验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以及对当下的感受等等。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我们认识事物时的其中一种虚妄叫做“分别”,谁都免不了是“经验主义者”、“理想主义者”与“感受主义者”。

  而对于我们看到的这朵花的存在性,我们应该不再质疑了吧?然而事实上,这种“存在”在佛法看来未必可靠。它既不是眼识单独变起的,也不是心外之法,而是由第八识阿赖耶识所变现。对第八识,藕益大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中是这样描述的:“阿赖耶识。则喻如水。梵语阿赖耶。此翻为藏。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若无此识。则根身是谁执受。器界是谁变现。一切善恶漏无漏种是谁摄受。”蕅益大师将前六识喻为时起时灭的水波,第七识喻为相续不断的水流,第八识喻为水,也就是说第八识为诸法根本。它含藏一切业力种子,作用力最强,能转种子为境,眼所见的花就是由阿赖耶识中的业种子转来。

  种子是一种“能”,因缘成熟时受业牵引起现行,令有这朵花之相现在见者眼前。就如同E夫人的阿赖耶识中有过去生中伤害怀达而造成的业种子,今生机缘成熟(相遇于列车上),业种子起现行,才变现出一个催眠高手这种境在E夫人面前,令她遭遇一切,但这一切境仍只在E夫人心识内,不出其外。如此则世间万有无不是业引识变的业果,不光外在器界(“物质世界”),就连我们内在眼耳鼻舌身诸根,也无不是第八识变缘的相分。识外无花,心外无境,一切都非所谓的“客观存在”,而只是第八识的一种变现结果。

  本来第八识所变现的境交互相遍,同类相似,没有自他、物我的隔别,多人能同见到一朵花,且如水中映现一样“客观”,但为什么事实却是虽众人同见一朵花,却不同的人领受不同,明显带有主观色彩呢?这就要谈到第七识末那识的作用了,蕅益大师在《大乘百法明门论直解》中是这样描述的:“前五识所依五根。皆是净色。此第六识所依意根。则是心法。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缘第八识之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梵语末那。此翻为意。由其恒审思量为性相故。然前六识。时起时灭。喻如水波。第七末那。无始相续妄执我法。喻如水流。”

  也就是说,末那识作为第六意识所依之根,缘第八识的见分而执着为实我实法,特点就是恒时审察思量,没有间断,如同水流。对于看到一朵花这件事,它所起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把这朵花执着为“我的”、“实有的”,所以通俗点说,它具有“染污”功能。若说前六识对外境取相就如同水中映花,第七识的存在则就像水中污垢,令人看不清本然真相。这一点在E夫人的经历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正因她的末那识作用力很强,她才受骗那么严重。

  如此可知,整个世界万法实则只在心识之内,且被层层妄识扭曲,终成颠倒妄相。如《大乘起信论》言:“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又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

  唯识学上还有个概念:“三性”,是说诸法皆具有“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成唯识论》云:“谓心,心所及所变现,众缘生故,如幻事等,非有似有,诳惑愚夫,一切皆名依他起性。”一切因缘法依他而起,非有非无,如《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就叫“依他起性”。E夫人所经历的一切本是因缘和合,依他而起,如梦似幻。

  于这因缘假合之法上,更浮起一层“我执”导致的主观、虚妄揣度,则叫做“遍计所执性”。幻上加妄,离真相更远了。就如E夫人天生的高度受暗示性,本质就是末那识很坚固,遍计所执性很突出,所以体验虚妄的程度格外严重。就如《摄大乘论》中的蛇绳譬喻:搓麻成绳,有人怀恐怖之念夜行,见绳而误以为蛇。蛇仅是现于恐怖之迷情上,是体性都无之法,此喻遍计所执性。绳只是个相,依麻体而起,是因缘假合之法,比喻依他起性。唯有看清绳之究竟本体是麻,才算认识得圆满真实,此则喻“圆成实性”。

  从这个比喻我们也可以看出,对万事万物的认识是可以达到不同程度的真实的,而在没有达到圆成实性时,难免要受假象欺诳,凡夫个个都如此。

  因遍计所执性,热恋中的女人会把对方赠送的一朵花当成爱情而昏头转向,怒火中烧之人于寒冬腊月仍觉燥热,皆属迷妄。因对依他起的因缘法看不透,所有人又都见绳不见麻,时时刻刻在做睁眼大梦,将六尘境看得极真而不知其当体本空,执迷不悟。

  无论是用“万法唯识论”还是“三性论”来分析我们的心,可看出,妄识能生一切妄境。诚如《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作为凡夫,心之八识中前七识纯是妄识,连第八识中也有妄的一部分,当然就唯有终日受自心欺惑,糊涂生糊涂死。可这怎能让人甘心呢?而若不想这样,就必须修佛道,转妄识成真智,了达圆成实性,如此才不辜负自己本有的佛性,才叫做“不辜佛化,不负己灵”。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慎重思考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