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的本质读后感100字
《基督教的本质》是一本由费尔巴哈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基督教的本质》精选点评:
●太多的同义反复,不过宗教的本质可能正是同义反复
●The Essence of Christianity by Ludwig Feuerbach.: Commercial Press. | 这个世界本身是完整的一体,一些人把人类无力了解的那一部分划出来,像盲人描述色彩一样给出自己的定义和解释,即是最早的宗教。于是随着时间流逝,一个个神学的概念定义着彼此,盖起越来越高的空中楼阁。住在这座空中楼阁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开始与努力理解世界的人们争夺地盘。世俗基督教说:“我将拯救你,只要你……”可我怎会让你用一幅似是而非的图景轻易蒙混过去?你如何能让我信服?如何能让我信服?
●为毛只有87人评价。。。
●基督教就是我自己
●纺织机女工似的讲解。
●多么有爱呀TAT
●只有最勇敢的人可以成为唯物主义者,因为,你发现失去了依靠,独自走在荒原上,emptiness 袭来。。。
●有点感性
●比较老派
《基督教的本质》读后感(一):将上帝还原为人
费尔巴哈从基督教信仰的各个方面解读上帝的本质,将上帝还原为人。这一点,对于“正统”基督教神学来讲,实际是否定了基督教的基本信仰。从另一个角度看,他的上帝观并不是对上帝的否定,相反却是对上帝的肯定。但是换个角度解读的还是基督教吗?界定基督教的界限在哪里?
《基督教的本质》读后感(二):基督教的本质
这是费尔巴哈得以享誉中外的作品。作者用冷静地客观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了基督教的内容、精神以得出观点。说实话,由于才疏学浅我没办法完全理解作者所写,不过感觉就是作者过于客观,所以才给了对方“攻击”的余地。 宗教的本质应该是虔信,当然过于狂热不行,但过于冷静客观似乎也有些不对劲,会给人与机械论的感觉。打一个不适当的比喻,医生可以冷静客观的解剖一具尸体,但面对活生生的人,虽然在生理上是相同的,但心理感觉上应该是不同的。这是我读完此书后的主要体会。
《基督教的本质》读后感(三):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
“只有将自己的类自己的本质性当作对象的那种生物才具有严格意义上意识? 这个类指什么?本质性又指什么?为什么动物不能将自己的类当作对象因此没有那种由知识而得名的意识?如果类是类别、同类的类,那么如何解释同类动物群居?” 这个问题应该来自导论中,费尔巴哈这里的意思大概是:人没有别人也可以思维,同时可以设想他人(自己的类)的思维。把自己的本质当作对象可作这样的理解:一个人设想猩猩与自己的关系时,如果要确证猩猩的本质,就要意识到人自己具有的本质,再用人自己意识到的这个人类本质来度量和确证猩猩的本质。本质,指的是具有无限性的意识,即导论中强调的“理性,意志和心”,它们无条件且源源不断地产生。不属本质的、有限的意识就是生物本能了,本能局限于自动的,无意识的机制,则另当别论,不作考虑。导论中这样定义本质主要是有益于之后的论述,是以宗教(基督教)对人和动物的分类为角度的,所以不必纠结事实上动物是否能以己度人。类的意义,重点不在于生活习性而在于类里面的每个个体都具有某些普遍本质的现象。
《基督教的本质》读后感(四):洞悉还是胡扯
费尔巴哈对马克思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宗教异化理论,获此启发,后者的异化劳动学说贯穿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及四十年仍未完稿的《资本论》。阅读圣经,好像在读红楼,才子看见缠绵,流言家看见宫闱,各有各的眼光。费尔巴哈的逻辑就与神学家大相径庭,他首先设想了一个原初状态,此时人类彼此和谐相处。后来人类创造了上帝这个形象,并且把一切美好的特质加之于这个形象之上。上帝成为了一个可以施加惩罚和威胁力量的存在物。此时,人类这个主体和它的被创造物上帝之间的关系就被颠倒了,人类在上帝的面前顶礼膜拜。费尔巴哈认为,人类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异化了,原本的被创造物如今却成为了主人,这个时候需要一种宗教的批判(扬弃),让人们感受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而这种扬弃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否极泰来,经过这一层级的扬弃人类的精神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通俗的讲,费尔巴哈要你重新认识自己,通过一种宗教的批判克服你心中的斯芬克斯之谜。从来没有救世主,你自己要为自己做主。费尔巴哈讲故事的水平还是挺好的,初看上去,其理论精巧恰当。但这是一个诸神的时代,理论的困境就在于二律背反(两种相反的理论互相矛盾却能够自圆其说)。与费尔巴哈对立,神学家也有一套理由,人类是上帝的受造物,这个受造物拥有与上帝相似的能力,借助于上帝赐予的自由意志,人类征服自然的过程就是上帝的神性转移到人身上的体现。上帝赐予了你自由意志,你就应该大胆运用,你征服自然的过程也是体悟上帝之道的过程。况且你的经验范畴是三维的,超出这个范围之外的东西你就无法领悟。在神学家眼中,上帝的维度就是无限宽广的。有人说这是主观臆想,但奥古斯丁的自由意志学问,莱布尼兹的神即自然,吉尔松的中古哲学论述,刘小枫念兹在兹的陀思妥耶夫斯基,你看了会有什么感觉?
孰是孰非,各在人心。
《基督教的本质》读后感(五):基督教的真相:失传的圣经故事
在早年基督教还有使徒与圣人们在世的时代,那时的基督教是一个更加超自然的宗教,是一个强调体验天国或灵性境界的神秘宗教,后来才变成了一种标准的、有组织的信仰。很多人认为我们现在所持圣经是在公元第一世纪由耶稣和他的使徒们编辑的,但事实绝非如此! 这个规范及审查圣经的过程大多发生在公元四世纪。正是在这段时期中,大多数经外书失去了它们的「经典」地位,只有少数经文被纳入「公元四世纪圣经」之中。而且很令人悲哀的是,很多重要的奥秘篇章被排除在外。事实上,一千年来,希腊正教、叙利亚、苏俄、亚美尼亚、埃及以及其它古老教堂的旧版圣经一直包括这些经文。该是把这些数据公开的时候了,好让每个人都知道如何找到那些失传或被隐藏的圣经经文。
在考古发现的《死海手卷》中,我们可以找到「以诺书」。在书中,以诺先知描述了他在七重天云游的情形。如同埃及的郝米士和中世纪时代印度的伟大神秘人物卡比尔一样,犹太先知以诺描述了他在高境界之所见。
《多马福音》(也译为《多马斯福音》、《汤姆士福音》)记载了耶稣这位伟大的明师教导其弟子「我们来自于光,来自于光永恒存在的地方」,「光存在于由光化生的人之中,并且照耀全世界」以及「如果一个人完整,他将充满光」,还有「从我口中饮水之人将成为和我一样,而我也将成为此人,奥秘将会展现于此人面前。」
玛利亚被描述为一位与十二使徒完全同等的使徒,并为耶稣最亲近的门徒之一;玛利亚像是耶稣的灵性接班人,继承其教导其他门徒的地位。玛利亚因其超越的灵性了悟等级才成为其他门徒们的领袖。以复活后基督密传弟子的身分,玛利亚在她的福音书中教导其他门徒灵修之道,同时也很详细地描述她的师父(复活后的基督)以光之化身带她神游高等境界或天堂的体验。她将于这些奇遇中得到的基督有关灵修的指示传达给其他门徒们,而这些体验可能发生于她的深入祈祷或长时间静坐时。
诺斯替教派圣者的主要教理之一就是内在光的体验。事实上,看到内在圣光是一种普遍体验,全世界各种文化都有天堂景象和内在圣光体验的记载。许多人在他们自己的宗教经典中非常流利地描述与超越黑暗之上的光相逢的经历。许多圣者和神秘者,都将上帝或是无上存在描述为包含万物的、纯洁灿烂的光之神。观内在光的神秘体验是发生于深入祈祷或静坐时。
被排除在四世纪圣经之外的经典,多数提倡个人灵修体验以及打坐冥想。这个早期灵修传统从未完全被西方接受,而依我之浅见,这也就是它们被束之高阁的原因。
——选自詹姆士.比恩所主持的广播节目的讲稿:失传的圣经故事。
宗教常有种现象,宣称信仰某个对象,可是信徒信的并不是这个对象的思想。而是这个宗教组织与组织的实质创立者的思想。例如道教宣称信仰的是老子,但其实大多数内容跟老子没什么关系。 佛教的某些教派的思想也不是释迦牟尼的思想。基督教也是,基督徒信的其实是保罗和教会,耶和华和耶稣只是挂名而已。
虽然基督徒都认为新约乃是旧约合理的延续,但犹太教并不认可。新约的构成比较简单,成书的时代也比较清晰可知,编纂的过程人为倾向很明显,篇章类型基本也就两大类为主——福音书和保罗等的教牧书信。四福音可以看成对同一事件或耶稣生平的不同描述和理解。而十几篇的保罗书信,更是强势的表现出作为教会成功组织者对后世教会和神学导向的巨大影响。保罗在文字数量上超过了耶稣的教导文字则是不争的事实,而保罗则肯定不是圣子身份,我们从两者可以看出巨大的思想差异,有人会把基督教称为保罗教。
耶稣和保罗对妇女的态度非常不同,作为女性,你应该对这个问题是敏感。耶稣对妇女非常尊重,哪怕是地位低下的妇女(被捉的妇女和妓女等),而保罗则不同,对妇女似乎无比仇视。至今基督教会不允许妇女讲道,还要蒙头就是这位保罗规定的。保罗从来没有见过活着耶稣,这样的一个人物,并什么可以代表耶稣的基本思想,取得以耶稣基督名义组织的教会绝对领导权,实际上没有耶稣的直接许可,甚至严重歪曲了耶稣的本意;有一些概念本来不出自耶稣基督,而被保罗独创出来,譬如“因信称义”;连基督徒也必须承认,作为圣子地位的耶稣基督对于宇宙终极真理的理解,应该是任何人不能超越的,而保罗提出的某些主张,则有明显与耶稣观点迥异。
最明显的例子是,基督徒受保罗书信影响,以为耶稣到来后的新约不用守律法了。这是错误的。耶稣是个虔诚的犹太教徒。耶稣相信希伯来圣经所记载的预言都要应验,他跟信徒说的话都是拿希伯来圣经内容来替自己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