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京华烟云(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京华烟云(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2020-12-21 01:25: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京华烟云(上下)的读后感大全

  《京华烟云(上下)》是一本由林语堂著作,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00元,页数:80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华烟云(上下)》精选点评:

  ●“不堪幽梦太匆匆”。抗日结局略仓促草率。

  ●(3.8星)电视剧版的改编得厉害。我很少会注意到女生有没有气质这件事情,第一次有这种观感就是看电视剧版的京华烟云,姚木兰很有气质。

  ●前半部分看得出林先生受红楼梦的影响极深,整部书处处可见庄子的道家思想,明暗皆有。

  ●太经典了,想重温ing...

  ●存在那样完美的孩子么~

  ●看完第一遍的时候绝对会给五颗星,似乎里头还有尚未看透之处,甚至可以拿来尊做行动指南,可是,世上本无姚木兰,连莫愁荪亚等人也不一定有,外国人看看执信也就罢了。 看到第二遍的时候发现离现实还是很有距离的。奇怪附标为什么和牛似道有关系,和牛素云有关系都说得过去。看到牛素云的结局,觉得她可以算是顾晓梦的原型,只是不知道是上升了的人性还是本能。 上册里虽然也有悲剧情节,可是使人豁达地认为这便是天意,既然这样只有认了。下册就不这么想了,所有的故事,一旦涉及日军侵华这段历史,都变得像死灰一样令人绝望了。

  ●中国近现代的变迁

  ●最初看的电视剧,看完书之后才发现电视剧已经把原著该的面目全非,人物性格完全变化,还是喜欢原著。

  ●曹雪芹的笔下走出了清高出世的林黛玉与温婉入世的薛宝钗,常暗自惋惜,如果有女半若黛玉半若宝钗,该是怎样的完美。幸而,读到《京华烟云》,认识了林语堂先生笔下的姚木兰,再无遗憾!

  ●读不了翻译风

  《京华烟云(上下)》读后感(一):云雨

  之后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旅居巴黎期间用英文写成的长篇小说,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引起轰动。小说写于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作者一改平日的幽默超脱,题献给“英勇的中国士兵”以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之勇男儿。林语堂自己认为这部小说是“非无所为而作也”。作为他的三部曲之一的《京华烟云》,曾四次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作品,可见其文学地位和价值。 《京华烟云》是一个枝繁叶茂的故事,可以说是《红楼梦》的“近现代”版。小说背景以北京为主,苏杭为宾;以道家精神为贯穿,以庄周哲学为经络;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的变迁为纬;以逃难起,以逃难终。藉著姚、曾、牛三大家族的兴衰浮沉,刻画出清末义和团运动到民国抗战初期长达四十年的社会面貌,从侧面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历史的风云变幻,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北伐战争、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人物繁华,场面宏阔。因此可以说,《京华烟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典作品。”

  《京华烟云(上下)》读后感(二):都是闲话

  昨天中午看完了《京华烟云》,流了很多眼泪。

  看到木兰最后成为逃难人群中的一个普通妇人,却仍如梦想家一般的收留走失的孩子,刚出生的婴儿。很显然这是作者的天真想法,因为如果是真的处在那种环境下,自顾不暇,又有什么精力或者能力去做这些事情。

  不过偶还是很喜欢木兰。喜欢木兰超过莫愁。她的想法总是超乎常人的。虽然也有我不喜欢的,比如她曾想过要给荪亚纳妾,而且已经选定了自己的丫鬟暗香。幸好事先发现了暗香已经对平亚安生情愫。

  不过,在这本书中是看不到完整的爱情的。林先生写这本书的背景与目的,或者说他所接受的思想,与现今对自由的爱情的追求是相差太远了。所以他安排了木兰安心接受了与荪亚的婚姻,他把银屏描绘成一个充满心计的旧式丫鬟,把跟少爷的感情当成是爬上主人位置的跳板。不过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林先生对华太太的态度。

  记忆最深的是木兰跟立夫游泰山时候的那一段。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最真实的木兰,最酣畅淋漓的木兰。

  印象最深的人物还有一个是红玉。人说林先生的这一本书是仿红楼梦的,那么红玉的原型明显的就是黛玉,才气逼人,却敏感体弱,红颜薄命。唯一不同的是她是自己选择了死亡,成全了阿非与宝芬的婚姻。

  林先生的文章本是为了向外人展示一个那个时代下的中国。所以对爱情的描述有失欠缺。不过我从这书中还是看到了一些其它文章里所看不到的。也许是哲学,也许是老庄思想。从通俗的文字中看到这些,更能有所感悟吧。比如立夫对废墟的美的赞赏,比如姚老先生中途出家修道,都自有一份独到的味道在里面。

  又在电驴找了新版的电视剧《京》来看。据说电视跟原著有很大出入。只稍微的看了一点:是年少的莫愁跟荪亚赌气,就体验到了出入太大。莫愁是圆通,稳健安详的,可是电视里却把她演绎成了一个刁钻任性的小丫头。

  当然我只看到这么一点点,无法再妄加评论。等看完了再说。

  看到有评论说,如果把新《京》换个名字,主人公全换个名字,那么谁也不会想到它是《京》的演绎。其实这样更好不过了,不会有太多比较,如我这样的人也更能安心接受。其实新《京》的情节生动,演员阵容强大,也该能吸引人的眼球了。用不着再借了林先生的名气去抢风头。

  《京华烟云(上下)》读后感(三):道之所存,心之所倚——《京华烟云》阅读手记

  自从遇着曹雪芹笔下走出的清高柔弱的林黛玉与温婉世故的薛宝钗,心里总是惋惜,倘有一位女子,半若黛玉,半若宝钗,该是何其完美。

  幸而,得以与《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邂逅,相见恨晚,惊为天人,难怪连林语堂先生自己也慨叹——若为女儿身,必做木兰也!

  木兰聪敏随性的脱俗气质与谦忍理性的世俗睿智皆浑然天成,前者必定是受其深谙道教真义的父亲姚思安的言传身教,而后者也必定是传承了其主持家务杂事的母亲之衣钵。生长在这样一个多元文化交融的氛围中,木兰是快乐的,她没有感到丝毫的矛盾与冲突,恰恰相反,像她这般大智的女子总能将两者的分寸拿捏地不可不说精准,何时何地该以何种心态去面对,皆恰如其分。

  作为一个“道家女儿”,道家的随遇而安,返璞归真始终是木兰血液中最炽热的成分,给予了她无限的生命活力,使着她无论是在安享富贵荣华之时,还是身处战乱流离之地,永远不失乐观自由的灵魂,永远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美好并热忱地为之奋斗。其父那句“正直自持,则外邪不能侵”给了她一生自信、坚强与快乐的勇气。

  书下卷卷首所引老庄《知北游》中的“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是蕴含辩证的哲学意味的。当国有袁世凯、家有牛素云欲灭神奇为臭腐时,木兰却屡屡化腐朽为神奇。其夫曾荪亚最爱称妻为“妙想家”,任何平凡无奇甚至是濒临绝境之事,木兰总能赋予它自身的性格色彩,总能顺势而为,进而化险为夷,祈幻成真。

  人生的大起大落——从养尊处优,享尽荣华到痛丧爱女,落户村林,木兰统统坦然面对,她并非如普通女子般一味隐忍苦撑,而是超脱地站在更高的角度,即周国平先生所称的“终极角度”来冷静地审视自己的遭遇,“内在生活充实的人仿佛有另一个更高的自我,能与身外遭遇保持距离,对变故和挫折持适当态度,心境不受尘世祸福沉浮的扰乱。”也因此,“得到了不会忘乎所以,没有得到也不会痛不欲生。”生离死别,鼎盛没落,凡此种种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太过普遍,只是你恰好成了其中某个部分的主角,所以,有什么抱怨呢?太阳东升西落,草木春生秋凋,潮水涨而复退,凡人生老病死......自然界早就将一切安排得完整而精确,无须自满、自傲、自责、自怜、自弃,这个轮回中有你,下一个中就有我,万物就这样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对于爱情和婚姻的理解是最显木兰的非凡理智与气魄的。如此冰雪聪颖的女子,自是懂得爱情之真谛,她自始至终欣赏孔立夫,爱慕孔立夫,“她深深体会到,只要和立夫在一起,她就会永远幸福,永远满足。”然而,她依然是相信命运的安排的,还是遵父母命嫁给了青梅竹马的曾荪亚,她还远没有新自由女性对爱情飞蛾扑火般的决绝,况且,和荪亚从孩童时就建立起了情意,她自己心里也早就暗暗认定了是要嫁给他的。木兰清醒地将爱情与婚姻划开了一条界线,只是在心灵深处,暗暗地给立夫留着无可他替的位置,而在生活中,她也依然是真心与丈夫相濡以沫,和和美美,别无它念。

  突然想起了林徽因,在经历了与徐志摩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后,她决然抽身离去,嫁作梁家妇,从此与夫君相敬如宾,相依相伴。也许,“有情人终成眷属”并不是对所有人的祝福,留着一点距离,一点思念,一点遗憾的情愫,有时会比朝朝暮暮来得更有味道,更坚不可摧。只是,我们太俗,始终不愿意,也找不到那条界线,死心踏地地要与相知相爱的人双宿双栖。

  但林徽因比起姚木兰来,还是略逊一筹的,她心里有伤,或许还有些恨,故此她至死也未再见志摩,而木兰则尽情享受与立夫在一起的每一刻,立夫身陷囹圄时又不惜孤身救险,这是发乎情,止乎礼的纯粹的精神欢愉,纯洁地令人心疼。

  林语堂先生最终将木兰和她的家人们推入了纷飞的战火中接受洗礼,他是在告诉每一个阅读此书的人,在国家和民族遭受侵略与欺凌之时,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只有国人团结一心,才能驱除鞑虏,重整河山,才能过上宁静安详的小日子。书中每一段关于战争和屠杀场面的描写,都是他用一颗泣血的爱国心写就,其女林如斯在为本书作的序中说,她父亲创作此文时,常眼含热泪。这种心情借用艾青的名句来诠释再贴切不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他对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充满渴求和希望,他不仅是用一个作家更是用一个哲学家的敏锐洞察力和责任感将这希望借由木兰之心,木兰之口,木兰之为传递给每一个人,也因此成就了《京华烟云》的经典地位。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