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经典读后感有感
《科幻》是一本由郎咸平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9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科幻》精选点评:
●老师!
●在差!——你们也看看吧!
●fsasaasffasas
●不错
●郎咸平对几家企业的剖析,分析的还是比较好的。
●其实,郎先生有些写小说的样子
●侧重于财报分析及股价历史分析。
●3.5 分, 頗析國企玩金融遊戲的分析, 包括與銀行信貸關係, 如何分拆IPO以獲利等等tricks, 最終就是批判國企不努力做產業玩套利, 金融這部分是郎咸平專業, details多,推理很合理, 可讀性高
●这本书虽然叫做科幻,但是具体的描述似乎一点都不科幻。香港的房产公司之所以在剧烈的竞争中只剩下四家,或许也是一个必然。长江实业、新鸿基、恒基兆业和新世界都能够保持相对低的资本负债率,而面对国内企业强烈依赖银行的限制,2008和2011都是教训和题材。借鸡下蛋是好办法,但是,如果找不到鸡呢?难道要饿死么?所以,学会养鸡,才是最王道的事情。
●中国唯一的人民经济学家居然来自资本主义社会,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镜子
《科幻》读后感(一):梦幻泡影
我冲着郎咸平的名头在网上买了这本书,但翻了几页就后悔了。把几个学生期末论文装订成册也能出书?序篇炮轰中国企业如何如何,后面章节却都在自说自话,况且从财经角度分析科学技术的积累等等话题只能说是管中窥豹。真想不通稿费就这么厉害,让郎教授也趋之若鹜。
《科幻》读后感(二):一本中国高科技企业的成败案例集
郎咸平的《科幻》是一本从会计角度分析中国高科技企业成败的案例集。
买来这本书之后,我认真地读过了,并且做了笔记。香港人看公司,会从股票角度入手,首先想到的是对股东和股民有没有带来益处。这种角度在中国大陆还是比较少见的。
分析的还是有些深度的,虽然不是郎自己的手笔,但是仍然会给人带来不少的收获和思考。
《科幻》读后感(三):学者的严谨
虽然文章之前已经说了乃其学生共著。但是郎教授的风格一看便知,他的分析很严谨,扎实的数据,清晰的图表分析,深度的分析和易懂的观点。对我的启发很深。
我是在这本书中对李嘉诚先生的有了更加深刻 的了解的,从长科上学到很多,郎教授对学术的严谨更加启蒙了我对经济学的热情。
不过如果你看过他的《财经郎咸评》的节目你会发现,有些内容谈得就是一个案例嘛,呵呵。连图表内容都一样。
郎教授总是称自己为学者。这句话很有意义。
《科幻》读后感(四):科幻的另一种解读
与其说是分析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倒不如说是分析国内科技企业的战略运营能力。
84年创办的联想和微软、思科等同时起步,虽然在国内还算是成功企业,但与国外的科技企业相比实在是令人汗颜。而联想引以为傲的贸工技在华为技术崛起面前显得更为可笑。
虽然我身处IT行业,但我对所谓的高科技只能嗤之以鼻,处处充斥哗众取宠混扰视听,尤其是网上胜传的汉芯造假,TD-SCDMA的专利弄虚做假更加深了我的印象。看到本书兴趣颇浓。
前面几章分析国内的科技环境,以及科技企业难以成功的原因,还算有点见地。但后面的分析基本在于从证券市场以及企业战略的失误分析与主体相差较远,不过可能角度与出发点不同。郎先生作为财经分析专家,从财经角度的分析,也可以作为科幻的一个注脚。
《科幻》读后感(五):目录
前言 中国究竟有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高新技术企业
导言 中华文化到底养不养高科技
一、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五大特点
二、中餐馆似的科研思维而不是麦当劳似的科研思维
三、不养高科技文明的七个传统文化观念
四、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思维误区
五、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战略与研发结构是错误的
第一部分 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新思维
第一章 中兴通讯的发展战略
一、背景介绍
二、侧向整合
渗透
融和
整合
三、风险管理战略分析
四、业务全球化
市场对中兴拓展高风险地区反应不一
市场对中兴拓展新兴市场的积极反应
市场对中兴投资发达地区反应良好
五、募集资金
第二章 鸿海精密的发展战略
一、背景介绍
二、技术发展历程
如何积累技术
积累技术的另一意义:降低成本,控制品质
实际成效
三、全球运筹
降低亚洲营运成本
降低欧洲营运成本
降低美国营运成本
实际成效
四、购并业务
购并的前因
购并的对象:国碁电子简介
四波的IT产业革命为购并带来契机
购并过程
购并成效
第三章 长江生命科技的风险管理战略
一、高科技业务的风险管理
二、长江生命科技的起步战略
顺水推舟:尽早为生化公司上市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