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珍妮的肖像》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珍妮的肖像》读后感1000字

2020-12-05 02: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珍妮的肖像》读后感1000字

  《珍妮的肖像》是一本由劳伯特 纳珊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79 7图书,本书定价:0.42,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珍妮的肖像》精选点评:

  ●当年读它的感觉,仿佛一个漩涡,吸住了我。至今如此。

  ●她对我说,春天每年都会到来,明天也总是会到来。如果明天也没有了,那我还有昨天。昨天是永恒的。

  ●老爸年轻时买的书,是当年他从老家带来帝都的那批旧藏之一,我在中学时就发现了这本,过了这么多年,今天我终于读了~一本写于1940年的迷你长篇(或长中篇)小说,作品和作者似乎都快要被时代遗忘了,看介绍作者还是当时的名作家、好莱坞编剧,本书在二战结束前即拍了电影。看似普通的爱情故事,实则很有(软)科幻的感觉,背后有二十世纪初超越绝对时空观思潮的影响,情节在当时应是比较先锋的。但作者笔调抒情细腻,笔法有十九世纪的遗风;又如同男主人公是画家,书中优美细致的风景描写对色彩十分敏感,有很强的画面感,读着文字仿佛观赏一幅幅纽约城乡题材的油画。一对主人公的故事,甜蜜而忧伤,并笼罩着神秘的悬念,最终的结局令人潸然泪下。几个配角聊聊数笔便写出了人物特色,显示出作者娴熟的写作技艺。这是一本让人感动喜爱的精致作品。

  ●因为在雷马克小组发现友邻的昵称才看的… 译本应该没有问题。前言还不错,且故事比较凄美。读完比较怅然若失。

  ●这个世界总是在最后才悟出什么是花,什么是土……艺术对艺术创作者本人才有意义,爱情对相爱的人来说才有意义,在外人的眼中是别样的世界。

  ●诗意的爱情

  ●终于找出来了……

  ●讀過的最奇妙的一本書,他的精彩和他的默默無名同樣令人詫異!

  ●小时候看的美丽的故事

  ●“我从哪儿来,没有人知道。我去的那儿,所有的都要。海风飘,海水高,哪有人知道。”美、诗意与爱——小时候一直想看的书。

  《珍妮的肖像》读后感(一):亚当斯的心路历程

  画家亚当斯经历了这样的心路历程

  沮丧-寒冷-绝望-希翼--承认-自信-期待-盼望-渴望-顶峰-期待-幻灭-顿悟

  只是因为那个是寒冷冬天大雾中的一个叫珍妮的神秘女孩。

  《珍妮的肖像》读后感(二):你从哪里来,你往哪里去

  在今天的空闲时光里,我一口气将它读完了,它有其出色的地方,当然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故事当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珍妮这个形象的刻画与塑造,以及珍妮与画家之间那种虚幻奇特、若即若离的感情。

  她不等我问,就把她的名字告诉了我。“我叫珍妮。”她说,“就是想让你知道一下。”

  你从哪里来,没人知道;你往哪里去,还是没人知道

  《珍妮的肖像》读后感(三):世界为美而存在

  我从哪儿来,

  没有人知道,

  我去的哪儿,

  所有的都要。

  海风飘,

  海水高——

  哪有人知道。

  这个世界总是事后才悟出什么是花,什么是土,但总是来不及。。。。

  为什么这个世界上这么多男人女人之间,其中有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觉得她属于他,他也属于她呢?这是什么缘故?是不是只是机会和遇合所致?只是因为他们同时一起活在世界上?是不是只是由于喉部的一弯,下核的一根线条,眼睛的神气,谈话的风度,还是由于一些更深刻,更奇特,超出遇合,机会,命运之外的东西呢?会不会在这世界的别的时代,还有别人会被我们爱上,而且也爱上我们呢?会不会,在所有活过的人里面——在那无完无尽的一代代人里面,从世界的这一头到那一头——其中有一个非爱我们不可,不然就死的人,会不会有呢?而反过来,我们也非爱她不可,非一生一世的追求她——不顾一切,一直到死,会不会呢?

  世界就是为美而存在的,不管我们是现在活着,还是在多年前活过

  《珍妮的肖像》读后感(四):采葑小集(二):《珍妮的肖像》

  这幅封面乃潘小庆先生所作。潘先生有着深厚的国画功底,是著名的书籍装帧艺术家。对于书籍的封面艺术,潘先生有他独到的见解:他以为书的封面要起到“眼睛”的作用,使人能够“一见钟情”,美且耐人寻味,能够引导读者丰富的想象力。除却本书之外,如今坊间能够见到的潘先生的作品尚有《普希金抒情诗选》、《裴多菲抒情诗选》、《杜兰朵》、日本作家岛崎藤村的《家》以及马雪枫的长篇小说《影》等等,译林出版社的平装本《追忆似水年华》也是出自潘先生之手,可以买来探究潘先生的艺术风格。

  在这些封面佳作中,我以为《珍妮的肖像》似最能体现潘先生的艺术实践,倘将其称为“代表作”怕并不为过也。整个画面除珍妮的二分之一侧面肖像外,画家居然惜墨如金,再未多着一笔;在布局上,这肖像的安顿稍稍偏右,左侧则大胆留白,给读者留下极丰富的想象余地,可谓以少胜多,风流尽得;珍妮虽是西女,画家却偏偏画作樱桃小口、柳叶细眉、略带夸张的睫毛再加之粉红脸颊,紧扣书稿主题,显现出少女的天真纯朴和羞怯可爱,而画风却带有较强的装饰性,体现着独特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真真令人品咂再三、叹为观止矣。

  此书小三十二开平装本,由江苏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九年七月初版。另,闻潘先生曾有《潘小庆书装艺术》一书问世,我是颇想得手一册的,只是由于出版多年,如今于坊间怕是不易觅得了。

  (此文已刊于《北京青年报》2013年1月25日“青阅读”副刊)

  《珍妮的肖像》读后感(五):它讲的是艺术家创作好作品时的一种状态

  前一条微博说了,为了这《珍妮的肖像》才错买了那本《珍妮姑娘》,然后才发现这书非常珍贵难得了,因为许多年没有再版。后来我在一个人的博客里搜到全部内容,花一个晚上读了。

  再有,你若去豆瓣或其他地方去看这本书的书评,就会发现没人说得清楚这故事到底是怎么回事。只知道它第一是非常美,第二是非常美,第三还是非常美。

  这本书讲的是什么?噢,一位穷画家偶遇一名女童,给她画了像,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又遇到她,她却明显长大了,然后又画了像,如此这般,她总是在极短的时间内长大,而他每次给她画像,在此过程中他们相爱了,最后女孩死了。他跟她相遇才半年,但在那女孩已经过了十几年。你不明白这个女孩珍妮,她到底是人是鬼,还是时间穿越者,还是怎么地,总之没想明白。

  可能这个故事也是给出那种类似哲学道理的,比如关于时间的哲思,或者是宿命的悲剧,或者爱的永恒伟大之类。但我却不懂。我自己是这么理解的:它讲的是艺术家创作好作品时的一种状态。

  本书一开头就来了这么一段:“有一种饥饿,比饿肚子还要难受……谈起我的苦楚来,我的意思并不是指饥寒。做一个艺术家另外还受到一种苦难,那比冬天,比穷,还要难受。那就象是心灵的冬天。一个人的才气,和工作的泉源,这时好象结了冰,一动不动,隐在死的季节里——也许永远这样下去。谁知道,春天会不会有朝到来,将它释放呢?这并不是因为我卖不掉作品——这类事,以前的好画手也碰到过,甚至名家都碰到过。我的苦痛是自己好象不能把握到装在我心里的东西。我随便画些什么……结果总是事与愿违。我要画的东西在脑子里非常清楚,就象自己的名字是艾本·亚丹司一样清楚,可是画出来的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不是我要公诸于世,想借我的画告知世人的东西。”

  他来这么个开头,在我看来真不是无缘无故的,他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一次遇到珍妮,回家后给她画了一张很简单的素描——后来夹在其他的画里,被画廊老板一眼看中,并要求画家继续为这个女孩画像,然后卖给他。

  每一次描写与珍妮的相遇,都是带着仙气鬼气的。在梦一样的境地里,身子很轻,雾气蒙蒙,似幻似真。这种感觉也是被艺术灵感深深攫住,不由自主,有如神助,不知今夕何夕,不知身在何处的感受。

  画廊老板之所以一眼看中珍妮的肖像,据他自己说,是因为珍妮有一种超出时间的永恒的气质,就像伟大的画儿里的蒙娜丽莎的那样,在今天的大街上,也有很多个她。我认为一个画家如果不爱上他的模特儿,是画不出那气质的。而画家不爱上模特儿,却能作出伟大的肖像画,好像是无法想象的。

  说到这本书的美,翻译应该功不可没吧。周煦良和《珍妮姑娘》的译者傅东华也是同一时代的人,我很庆幸两者的文笔有着天壤之别。周煦良的文笔一丝腐气都没有,就像高山上流下的泉水一般清新自然。刚刚看了一回“民国猥琐男”腔调的翻译,绝想不到他也是同时代的人,即使再过些年,读者也看不出什么不自然来,和珍妮一样“有一种超出时间的永恒的气质”,这气质绝不高深,就像山泉之清洁也不是什么高深的事情一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