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的夢读后感锦集
《愛因斯坦的夢》是一本由愛倫‧萊特曼著作,爾雅出版的1996絕版图书,本书定价:NT18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愛因斯坦的夢》精选点评:
●在好记星上看的 初中毕业一遍~ 高一两遍~ 高二三遍~
●所有的理论都是人创造出来的,因而受到他们的发明者的局限性。这个世界的悲剧在于,一个人无论是陷在苦还是乐的时间里,都不会舒坦。这个世界的悲剧在于,每个人都孤孤单单。因为过去的生活现在无法分担。每个陷在时间里的人都没有个伴儿。
●这本书算是小书,只有薄薄150页不到。内容也不艰涩,我在饭前和饭后,中间还看了一场电影的空隙中,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看完了。 可是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在书中,作者构建了30种关于时间的设想。你所想到的时间是什么样的呢?在这里,时间是可以突然停止的,是可以断断续续的,是有中心圆的,时间有时候是可以只朝向过去的,有时候是只朝向未来的,有的时间没有记忆,有的时候,时间是不存在的(那就只有画面,只有影像了),时间会不会随着纬度增高而减慢?时间会不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慢? 而作者一开头提出的时间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的假说,又是怎么样的?时间可以重复吗?或者人会不会被突然带回到从前?时间会不会断裂?
●看到自由的老虎,所以想看爱因斯坦的梦
●台版的让人拿起就放不下,真好看啊!
●要是有人能把那數十個夢畫成繪本就好
●带着点诗意的理性. 26岁的爱因斯坦的设想是好的,可是写的总有点拿他当噱头.
●一本时间之书。童元方译本真是美。
●重讀中。。 如果愛因坦所想的是無能解讀的宇宙,那這本書內每一個夢境裏的詩樣的鑰匙卻又是打開另一道道的神秘.
●奇幻的时间,华丽丽的描写。
《愛因斯坦的夢》读后感(一):蔡康永天馬行空推薦 不可不讀
【愛因斯坦的夢】
作者:愛倫‧萊特曼/著
譯者:童元方
出版社:爾雅
蔡:奇幻文學迷人的地方在於作者創造另外一個世界容納我們,我們不管是因為對真實的世界感覺到疲倦厭倦,讓我們要逃到一個另外世界去,或者我們純粹就是因為看到了另外一個被創造出來的新鮮世界而感覺到無窮的魅力,這個都是非常自然的讀者反應。所以我今天最後要推薦的這本書,是一本薄薄的書,裡面就講了幾十個不同的世界,叫做『愛因斯坦的夢』。
『愛因斯坦的夢』藉著愛因斯坦這個人物,因為愛因斯坦是一個在研究時間這件事情上面非常傑出的人,所以這位小說的作者就藉由愛因斯坦做夢這一個構想,讓愛因斯坦來做了好幾十個各式各樣的夢,夢裡面內容是什麼呢?夢裡面內容就是描述這每一個他所夢到的世界裡面,時間的規則都跟我們這個真實的世界是不一樣的,我們今天所提到的其他的奇幻文學,比方說『魔戒』或者是『哈利波特』,很多人都覺得他們字真的很多,如果你真的很怕字多的話,其實『愛因斯坦的夢』裡面的篇章都很短,短短的時間你就能夠讀完愛因斯坦被捏造的他所做的每一個夢。
在每個夢境裡面,你看到的描述可能感覺到有點像詩,又有點像散文,又有點像很短很短的短篇小說,那這些夢裡面所夢見的世界的時間,讓人感覺到感傷,有一點點的失落惆悵;可是又會讓你反過來開始思考說,我們現在所身處的這個世界的時間,讓我們如何的面對我們自己的人生,所以你看到愛因斯坦夢到一個世界,那個世界裡頭的人,他的一生的長度只有二十四小時,所以有的人一生就只能夠看到一次太陽出來,有的人一生就只能夠看到一次太陽落下,那這麼短的一個人生,他們也必須要完成他們整個人生所需要的一個意義;或者說有的人在某些夢裡面,人在一出生的時候是一個百歲老人,隨著時間的進展,他會越來越年輕,最後他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是處於一個嬰兒的狀態而離開這個世界,也就說他的時間順序跟我們這個世界是整個倒過來。那如果是活在那樣子一個世界裡面,你要如何來面對你的人生呢?這就是『愛因斯坦的夢』這本書有趣的地方。
其實對我來講,每一本書就等於是另外一個你可以逃進去的世界,你是很快樂的住在裡面,還是你是很憂鬱的躲在裡面,這都不要緊,最要緊的事情是你只要翻開一本書,你就有機會發現一個新的世界,而那個新的世界很可能是專門為你打造、創造的。
《愛因斯坦的夢》读后感(二):时间的变异
这本书算是小书,只有薄薄150页不到。内容也不艰涩,我在饭前和饭后,中间还看了一场电影的空隙中,用了不到两个小时看完了。
可是这实在是很有意思的一本书。在书中,作者构建了30种关于时间的设想。你所想到的时间是什么样的呢?在这里,时间是可以突然停止的,是可以断断续续的,是有中心圆的,时间有时候是可以只朝向过去的,有时候是只朝向未来的,有的时间没有记忆,有的时候,时间是不存在的(那就只有画面,只有影像了),时间会不会随着纬度增高而减慢?时间会不会随着速度的增加而减慢?
而作者一开头提出的时间是一个首尾相接的圆的假说,又是怎么样的?时间可以重复吗?或者人会不会被突然带回到从前?时间会不会断裂?
关于首尾相接的圆的假说,M曾对我说,他想出一本关于M的蛇的书,事实上,他最新出的一本书里,就有这些篇章,就是关于一条蛇自吞,或者两条蛇首尾相接,互相吞食。那最后的结果呢?M很兴奋,他很想以这个为题专门出一本书,我也很兴奋,因为这个论题很玄妙,是我喜欢的议题。一条蛇在吞自己的尾巴,它能不把自己完全吞下去?在吞下去的那一个极限时刻,发生了什么变化,是不是产生了黑洞?如果是两条蛇呢?我很想用数学问题来研究那条蛇在被吞前一刻那种无限压缩自己的长度而将长度转化为面积的过程。可是我没有时间,只好让这个问题悬置。
还是说这条蛇。这两条蛇的自吞,符合道教的祸福转化的理论,从图形上来说也极像一个太极图。与西方的某些理论又不谋而合。所以从哲学角度上,也是值得书一番的。可是,如果时间也如此的话,那时间该是怎么样的?所以,我认为时间这条蛇,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
回到这本书上,我总是在写读书笔记时跑题。抱歉。
这本书的作者本书是物理学家,有着优厚的薪水,丰裕的生活,所以研究时间这个玩意,就不像文人墨客般酸纠纠的,自有一种超然的飘逸和从容。从文笔上和着墨上,都有难得的超脱。
再说翻译。这是目前为止,我读过的中国译著里非常出色,也非常中国化的翻译。作者有丰厚的音韵学的功底,运笔之间一气呵成。讲究节律,讲究气势。虽然原文的特点一扫而空,但是凭空多了几分熟读中国文字的乐趣。--这是翻译的幸运还是不幸?
《爱因斯坦的梦》,18元,黄纪苏译,原作者名字不记得,可以去百度上查。
《愛因斯坦的夢》读后感(三):時間的迴廊,或者接近無盡的長夢
(原刊23-11-2012蘋果日報)
年初陳之藩逝世,海內外都有紀念文章。讀者如我自然也讀起他的散文集來。閱讀陳之藩,自然也看起童元方的書來,包括七月香港書展時出版的《閱讀陳之藩》。翻書的過程中發現二人除了各自為讀者帶來一系列的散文外,其實也在小說上小小地合作過一回——這本《愛恩斯坦的夢》便是由童元方翻譯,陳之藩執筆寫序。小說敘述了一個科學與文學緊密交纏的故事,這也正是兩人在書寫中一直竭力經營、追求的境界:《愛恩斯坦的夢》示範了如何用科學概念,甚至哲學思考來抒情。
這本只有百多頁的小書,乃由美國物理學教授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所寫。萊特曼聚焦在26歲的愛恩斯坦身上,為其虛構出一系列關於時間的夢。每個夢都不長,而都分別被清楚標示出時間,從1905年4月14日到6月28日(有些日子他暫時從夢中逃逸)。為這一顆稱得上是現代最聰明的腦袋設計夢境,已足夠迷人。但為甚麼選擇1905年這個時間點?
陳之藩的序使我們了解到,這一年愛恩斯坦雖然只有26歲,是瑞士專利局一名三級技師,但他在物理學的不同領域都發表了重要的論文,其中提出了狹義相對論的《論動體的電動力學》更是一舉改變了現代物理學。後世史家卻無法對此給出一個圓滿的解釋:這一年愛恩斯坦身上到處發生了甚麼變化。而萊特曼正正是透過設計出幾十個夢,帶領我們輕靈地抵達愛恩斯坦腦中的時間之謎——愛恩斯坦與「大寫的時間」在夢中相遇,正是他能夠寫出狹義相對論這一革命性的時空理論的關鍵。這是一場想像的史前史,知識革命前那不存在的前夜。
書中每個夢都是對應「假如時間不是以現在的形式存在,它可以是另外一種怎樣的模樣?」這一問題所搭建的場景。有些夢是發生在愛恩斯坦身處的瑞士伯恩市,有些發生在蘇黎世,更有些發生在羅馬。其中一個夢裏面的伯恩市,其時間的流動並不均衡,而是間歇錯亂的,某些人因此會突然看到未來的光景;另外一個夢的伯恩市成為了處於永恆加速中的世界,因為人在動的時候,時間過得比較慢。這篇故事是如此入題的:「突然間衝進這個世界裏的人,不論男女,一定得對著迎面而來的房子和大樓躲躲閃閃,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在動的狀態。」;又有另一座伯恩市,市內時間的流逝會使事物自動從混沌變為秩序:「園裏的花木不須修剪,野草不用清除。快下班時,桌面就變整潔了。晚間丟在地板上的衣服,早晨即擺回椅子上。丟掉了的襪子又出現了。」這些不同的時間切片,共同構成了一個複數的可能世界。
但這些夢將對時間的想像推向極致後,反而不經意地逼近了我們每個人都一定體會過的時間經驗。例如在上述那個加速世界中,由於運動的效應是相對的,當兩個人在街上錯身而過時,便會出現如下奇景:「任一人總是看另一人的時間流動得比較慢。任一人總是看另一人賺得了時間。這種相互關係真是令人發瘋;而更令人發瘋的是:一個人越快越過他的鄰居,他的鄰居看起來好像走得越快。」這難道不正是我們在學校裏在工作間,對其他好像比自己更快,好像更能妥善安排時間的人所產生的嫉妒之情嗎?又,在那個自動賦與事物秩序的時間流中,城內的居民會在春天做出各種瘋狂般的自暴自棄行徑,只因「受不了他們生活中秩序的重重相逼」,但在夏天時又會重回秩序。這又怎會不是出自一種對人世間「先亂後治」的深刻體會?
所以,種種狂想之下都總有理性作為伏流,此一理性即為詩意的理性。萊特曼那些看似射向遠方的時間之箭,其實是一再以當下為標靶。正如,夢又怎會是一個與我們全無關係的平行時空?它僅僅是以比較迂迴的方法,準確地命中我們。
《愛恩斯坦的夢》讓我一再想起去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Tomas Transtromer)。他寫過一句「醒來就是從夢中往外跳傘」:現實可以比夢更令人驚心動魄。但夢同樣可以是一種更激進的現實。
《愛因斯坦的夢》读后感(四):像我對你也不敢講永久
謹致那個,在午休時間為我讀出永久的你
《愛因斯坦的夢》為麻省理工學院物理教授萊特曼所寫,小說的內容所定的時間是一九零五年四月至六月,地點是瑞士的伯恩。講愛因斯坦造的三十個有關時間的夢境,一個個夢自成一篇一篇,間奏著愛因斯坦與其好友貝索的對話,場境雖然較為現實,卻始終疑幻似真。
萊特曼沒有運用任何科學詞彙,也沒有用上方程式,說的卻正是愛因斯坦的相對論。觸覺敏銳的人想必注意得到,一九零五年是一個重要的年份,當年僅僅二十六歲的愛因斯坦共發表了四篇有關物理學各領域的偉大論文,著名的《相對論》便是從此處始。而萊特曼就以這個時間為背景,探索著愛因斯坦——當時只是一名專利局技師,甚麼思緒在他腦袋裏,給予他這樣的靈感去思考物理?究竟是甚麼樣的苦苦思念,教他提出種種驚天動地的理論?
坊間不乏有關愛因斯坦理論的書籍,卻多是前一句方程式,後一個科學名詞,中央再來個曲線圖,教沒有科學根柢的人望而卻步。許多人垢病文學作品對科學的描述過於天馬行空,欠缺了科學背景支持,再美也只能教人聳肩忘之。有科學知識的作家,的確可以豐富內容,可惜一談起科學事情來腔口變調,成了人格分裂。也有人開門見山直接闡明其題為科幻小說,題材總是不離外太空外星人高科技,不算是一些人人感興趣、有共嗚的題材。而《愛因斯坦的夢》打破了這些成規,告訴我們,科學和文學可以如此地超脫地潛踰對方。
童元方是一位有詩心的譯者,連萊特曼本人也嘆了句太幸運了,得此譯者,夫復何求?卷末更附了童元方的譯後記,寫了她如何耳聞此書,如何相遇,心醉,更主動聯絡萊特曼要求譯此書的種種。《愛因斯坦的夢》不但是科學與文學的結合,更是作者與譯者之間的邂逅。萊特曼叫童元方用中文把《愛因斯坦的夢》朗讀出來,他聽著陌生的話語,不作聲,然後說,妳就譯它吧。
愛因斯坦的理論通常見用於核子般小,宇宙般大的場景,套用在日常生活之中並不明顯,而這正正是萊特曼在這本書之中要做的事。當我游走在這三十個不同的時間世界裏,遇見的,不是千奇百怪的人們,而是我們自己:有封閉自己於過去的人,有怕老怕死的人,有不曾說過我愛你而痛哭的人,有害怕永遠別離的人,有抵抗命運的人,有沒有過去沒有未來的人…… 這麼俗套。不管其哀樂是來自一個多麼離經叛道的世界,我們都似曾相識,時光荏苒,而生死愛恨不離其中。
每一天的夢,都有不同的時間性質,呈現了不同的世界:當這個世界的人沒有過去,只有厚重的筆記本可堪依賴。當這個世界的時間逆轉,我們先到朋友的墓前爬泥,再聽他傾訴老年沒人愛的恐懼。當這個世界的人只能活一天,人不是由早活到晚,便是從晚活到早,匆匆神色與一天日頭競艷。當這個世界的時間不是連續的,輕微的跳脫,千分之一秒間,我們並無覺察,只有在眼前消失的臉容。
有一些夢,更使我不得不暫停,讀不下去。
五月二十二日,這個世界的未來是固定的,時間是錯流的時間,人們會突然看見自己的未來。誰的日子過得比較好?知道並順服它,僅過此一生;還未看過自己的未來,等著過此一生;還是奮起反抗,然後結局仍舊,但過了兩生的人?
六月十一日,這個世界的人是沒有未來的,每次的生離便是死別,每次的寂寞是徹底的寂寞,每次的笑容是最後的笑容。我們坐在咖啡廳,看著日落,驚奇世界如何在日落裡終結。然後下起過雲雨,我們又再眼睜睜看著世界在霪雨中步入末日。然後,然後,然後一萬一千次末日,終至不再為情所困。
這不像我們嗎?
《愛因斯坦的夢》是時間狂熱者的必讀之物。
如果你相信有些事物只聽你一個人的聲音,而且不甘心世界只是含糊的纖維組織。不願時光擱置,而永不復返。灌注我的所有,卻但願我是一個無情的紀錄者,免除偏見和失誤,如實作工如野草。你願你是岩石,不是波濤。
或者我們需要的不是迎刃而解,而是惺惺相惜。是這樣的,一九零五年五月十四日,愛因斯坦這樣夢道:
世上有一個地方時間是靜止不動的,這個地方便是時間的中心。而有人說最好不要靠近時間的中心,雖然生命是悲傷之所在,但渡此一生本身是很莊嚴又尊貴的一件事,沒有時間就沒有生命。但也有一些人只要心滿意足的永恒,縱使這永恒是釘裝在匣子裏的蝴蝶。
「在時間靜止不動的地方,我們看到情人在大樓的陰影裡親吻,這擁抱是凝固的,是永遠不放開的,被愛的男人永遠不會把他的膀臂從其時現在所在之處拿開,永遠不會退還定情的手鐲,永遠不會離開他的愛人而遠走他鄉,永遠不會在自我的犧牲中置己身於險地,永遠不會忘記表達他的愛,永遠不會嫉妒,永遠不會另愛他人,永遠不會在時間之流中失去這一刻的激情。」
這就是我想要的。不再需要記憶,不再需要生命,不再需要恐懼。只需凝結,讓受釘的蝶迴腸盪氣。因為我流離在某月某天某地,仍自覺共你一起。如這個世界沒有永恒這回事,何苦「上帝把永恒安放在人心裡」。
註
一提,英文原版也甚好看。只是譯得實在太好了。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兩個版本都看。
童教授的辦公室就在我以前上課的地方對面(我讀藝術系她教翻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