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1000字

2020-12-25 00:15: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1000字

  《写给牡蛎的情书》是一本由[美] M.F.K. 费雪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一):如果牡蛎能够读懂情书

  

近出版社送了一套费雪的美食丛书,每本都好看。真正的美食家,把一生的蹉跎和挚爱,都献给了食物的艺术及艺术地进食。

费雪的好,很难言传,她每一次传神的比喻或者自嘲,都让人会心一笑,每一个神来之笔都有故事和渊源。精准、精妙,遣词造句跟烹饪下厨有异曲同工之妙。费用在两者之间都拿捏得很好。

有一颗真挚爱吃爱喝的心,一辈子都没太多遗憾。每一个日子,都是神采飞扬多巴胺散发的好时光。

《写给牡蛎的情书》是我最近在读的一本,读着读着有微醺的感觉。费雪把牡蛎的前世今生、从萌发到历经各种传奇最终成熟地走上餐桌,这个过程的描绘太精彩了。绝对是教科书级的美食科普抒情,充满诗意和唯美甚至有点凄凉,但最终还是在食客嘴里画上完美句点。里面写到的关于珍珠的故事也极其精彩。

  《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二):书挺无趣的,但里面的食谱过于诱人。

  

书我差不多用了一个小时读完,研究菜谱花了五天,跑出去吃海鲜3顿。

哦,这书真是太昂贵了,我觉得我血亏。

如果知道会让我花这么多钱,大概我会直接去吃吧。吃饱了在看,不容易再花钱。只要手机够远,外卖就不会送到眼下。

《写给牡蛎的情书》是费雪的吃的艺术第二本,第一本叫《立马上菜》。一个欧美饮食文学传奇的人物,将吃饭写成了书,又升华到了艺术。

你瞧,这才是舌尖上的美食,食色性也,从外到内,从上到下的全方位满足。我们日常吃的,哪都不是一个等级。

曾经不知道在哪儿看过的,貌似是说有一些人吃饭其实吃的不是饭,而是“猪食”,什么都不挑,只要能送进嘴里提供能量就好。这种的生活多半是无趣且固定的。另一种是会挑挑选选,但多半对食物的要求并不高,对美味有要求。这样的生活多半是有质量但乏味的。剩下一种是用心吃的,会在品尝食物的时候将全身的毛孔打开去感受食物和品尝感谢。

感谢对方历经千辛万苦的成长,感谢对方翻阅水火来到眼前,这是一种缘分,也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或许这也是费雪写下这些故事的其中一个因素吧。就和演戏、唱歌好好的谢霆锋转身戴上帽子,拿起勺子。

这是一种快乐的甜蜜啊。

阅读本书的时候,正好人在外出行。看着高铁上那一打包的美食和书放在一起,不由的嘴角上扬。

人呢,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亏了嘴巴,这点是刻在骨头里的。

谁能说自己不爱美食呢?

在吃饭的过程中慢一点吧,充分感受食物想要传达给你的那份心意,无论是我是坏食材、焉的食材又或者是新鲜的食材。他们均会通过自身和舌头的接触告诉你一些小秘密。

  《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三):淑橼读书会|牡蛎与真爱至上

  

对于从小生长在绝对北方而远离大海的我而言,食牡蛎的次数屈指可数。 牡蛎似乎从不属于北方,在粗砺的西北大地上,它最抛头露面的场合也许不过是热热闹闹的夏天夜晚,在一个个烟火气中的烧烤摊上。

大学来到武汉,这才有了和牡蛎真正意义的接触。成打成打、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说是牡蛎们在我眼前“大放异彩”也不为过。这无疑是足够新奇的体验,柔软细腻的触感和海的味道,说不上喜欢和讨厌,只一遍遍地感到新奇。

《写给牡蛎的情书》作者费雪与我则是完全不同的视角——第一口牡蛎让16岁的她从此挚爱一生,以至于专著一书特诉钟情。而我呢?我仍未领略到牡蛎的曼妙,也未尝探究过一种食物到极致,于是打开这本书,就是从好奇开始的。

在此之前很难想象有这样一本书,阅读起来是轻快而充实的,作者的博学与真挚自然流淌在字里行间:牡蛎的生老病死前世今生,世界各地的牡蛎及其烹饪,再乃至全世界的牡蛎食俗。牡蛎这种几近于简单原始的生物好似有了灵魂一样,来到人类世界翩翩起舞——“牡蛎的边缘蜷曲”,这七个字反复出现在费雪给出的各式食谱中,它们就这样一遍一遍地跳起舞来,在黄油香气里,在咕嘟冒泡的热牛奶里,又或是在其他任何香气扑鼻的料汁中。

另一番无与伦比的奥妙在生食牡蛎的快乐里,费雪写有些牡蛎做熟了反倒是一种亵渎。“往北走去,人们吃牡蛎不爱加酱汁,而偏好不加调理,直接冰凉生食,清爽且精神十足,就像礼仪派教会的礼拜,或者像是一段波士顿罗曼史也说不定。”这番滋味虽远在天边,但其神圣与浪漫却近在咫尺,说是“真爱至上”的程度也不过分了。

我们中国人讲究“好酒配好菜”,但到了法国人俄国人瑞典人等等的讲究的牡蛎餐桌上,可就是另一回事儿。费雪甚至玩笑地写道由国籍不清而搞错配酒的情况:时而“恐怖得令人心惊肉跳”,时而则“彻底疯狂好笑”。若是搞错了该喝甜葡萄酒还是当地的自酿啤酒,那怎么收场可得全靠当时事态了。我想这与其说真的与牡蛎风味相关几何,不如认为是一种“牡蛎信仰”,是关乎民族与传统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牡蛎配酒,其实又是一种“真爱承载”。

费雪在这仅仅七万字的小书里,聊完牡蛎怎么长怎么吃,还不忘聊聊同根生的珍珠。三言两语,但详实趣味,尤其是她本人在餐厅吃出珍珠一处——那粗糙不平小石子一样的质感,让她在忽然的惊喜与激动过后说起一句中国俗语,“珍珠宝石不好吃、不好喝”。谁看到这里能不会心一笑呢?

合上书后我想,吃的艺术绝不仅仅是把食物的吃法做法钻研个炉火纯青,而是怀着真正的热爱去无止境地探究感受。如此,牡蛎超越了它饱腹的单调意义,成为贯穿费雪一生的珍宝,再由她情书一般分享呈现给我们:牡蛎是迷人而可爱的。

这难道不是真爱至上、牡蛎至上吗?

  《写给牡蛎的情书》读后感(四):吃牡蛎的第四类人

  

作为一个远离海边长大的人,第一次听说牡蛎这种生物,还是从语文课本中得知。“太太们享用的姿势很优雅。先用一块精美的手帕将牡蛎托起……把鲜液吸得精光,然后将空壳扔进海里。”年少的我脑海里一直在想这个画面,吃牡蛎是优雅的阔太太们的行为吗?牡蛎在欧美国家享受着怎样的地位,为什么时常出现在文章中,等等,牡蛎可以生吃吗,不怕寄生虫?一个肤浅的疑问。

M.F.K.费雪女士也得等到16岁才尝到第一口牡蛎的滋味,自此牡蛎成了她一生的挚爱,并由此诞生《写给牡蛎的情书》。开吃得晚,并不影响牡蛎的口感,也不影响牡蛎的地位。她尝到的第一口肯定是新鲜的、“从清凉的海床上采收送到盘中,未加调味,肥美而健康、滋味细腻的牡蛎”。只是很显然,牡蛎是无法翻看她这本情书,这本情书必定只能落入到无数喜爱或是好奇牡蛎这种“食物”的食客手中。不过,若是牡蛎看得懂这情书,不知道会发出怎样的感叹,是说“爱我就吃掉我”?这爱可算是炽热。

M.F.K.费雪将“吃牡蛎的人可分成三类”,分别是:一、漫不经心的照单全收;二、只肯生食;三、非得煮熟了才能吃。对号入座发现自己果真是固执已见的人,没有煮熟的牡蛎,再怎么说天然无污染、美味健康,我还是没有勇气去尝试,毕竟“你不懂的东西无法伤害你”。那么为吃牡蛎而写情书的人,应该算是是第四类人。四、为牡蛎写情书的人。情书宣传的广告词为:本情书附赠菜谱,教您如何烹煮美味的牡蛎。是不是很像情书的味道?M.F.K.费雪从牡蛎的“软体动物”特征开始写,自给自足的生活在海里,过着“恐怖但刺激的生活”。遇到人类这最大的仇敌,“说不定是它较好的归宿。”人类可以给它什么样的归宿呢,要么滑进一口炖锅要么滑进鲜红的喉咙里。美食家给了它另一个归宿,成为书写的主角。

对于只吃煮熟牡蛎的第三类人,在这本书中我觉得最有意思的莫过于那些关于吃牡蛎的趣事了。食物除了食材本身的来历,当它成为盘中餐时又衍生出许多与食者之间的故事。这些故事有时候甚至能掩盖食物“原本的味道”,当它成为有故事的一部分,就像成为魔法瓶中必不可少的一剂配方。那位出身哈佛的瘦小男子,约会时朋友们告诉他“牡蛎就是解答”,这位可怜的男子最后从牡蛎里得到的解答是什么呢?还有母亲记忆中,住校生涯里偷偷吃牡蛎面包的快活时光。尝过整个大西洋最美味可口牡蛎的两位少年,M.F.K.费雪给他们的判断是“添了智慧少了忧伤”。而每一个食谱,也能讲出一个故事。长大成人的三姐妹,讲述起食谱中不用鲜奶油或牛奶炖牡蛎的往事,也是能带来“宁静快乐活气氛”。所有与牡蛎相关的一切,都变得可以快活起来。由美味带来的慰籍,总能从味蕾开始逐渐延伸出更多的愉悦体验。这些奇文轶事环绕着牡蛎,牡蛎从来就不是为了单纯的解决饥饿问题而存在。

只是当你忍不住也幻想着从吃牡蛎中,得到一点别的什么时——别忘了M.F.K.费雪说她可是彻底同意中国的俗语:“珍珠宝石不好吃、不好喝。”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