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学林侧影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学林侧影读后感1000字

2020-12-25 01:29:4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学林侧影读后感1000字

  《学林侧影》是一本由吴霖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诗想者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3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学林侧影》读后感(一):读《学林侧影》有感

  

《学林侧影》是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从事非虚构写作的吴霖先生所作,作品文字细腻而又深沉,处处都能体现他所采访的文学名家们的性格和特点,特别是作者有一双能够发现上一辈知识分子们的可爱之处的眼睛。

摘录一段描写季羡林先生的语句出来以供赏玩:

立秋那日,夏还非常热烈,蝉鸣悠扬。道路蜿蜒的深处,是朗润园。竹林掩映之中,走出从凉台推门而出的季羡林先生。

此处可看出作者文字之细腻。

又说到季羡林先生爱猫,家里的猫名叫“咪咪”,因为“已五岁了,季先生风趣地说,已是’猫到中年’”。

再来看作者写的《启功的烦恼》一章,说启功先生因书法作品优秀名声大噪,有人寄材料至启先生所在的师大,称某处某人在伪造启功作品云云。校方拟沿线索去顺藤摸瓜一番,未想,启功先生却莞尔一笑,轻描淡写地说:“不值一查”。又说别人请启先生查看自己珍藏的启先生的作品,“先生当时笑曰:‘不用看了,写得不好的,必是我写的;写得好的,想必是假的。’一番戏谑之语,顿时惊了四座。”

那些名师大师的形象和可爱就这么跃然纸上,在我们眼前显现出了灵魂的鲜活和生命力,不再遥远。

  《学林侧影》读后感(二):一本书,能看到30个著名学者的“隐私”,值吗?

  值得!《学林侧影》是2020年10月出版的新书,因为作者用30年的时间补充完善,真实描写了30位近百岁学者的治学做人,引起了我去探寻的兴趣。 作者文笔优美,努力做好历史考证,书中提到的点滴事实,都让那些百岁学者真实丰满的呈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让读者产生了很多感悟。 作者努力站在事实的基础上,去还原历史,没有过多的去评判谁对谁错,比如写到"敦煌痴人”常书鸿,虽然常书鸿本人与他的前夫人陈芝秀在后世的生活中,可能有些矛盾,但本书的作者并没有偏向于任何一方,只是尽可能的中性的去描述当时的事实,让读者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你想读清华,还是考北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好几个清华北大学子教授的身影,清华北大校园的场景描述,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情况。作者的文笔描述的人物和场景,让我能够通过文字看到了这些著名院校的院落里的情况和家庭里的布局及学者的身影,通过阅读这本书,文字就像是素描,画出了一副一副的场景,学者们,教授们的人身侧影,一折一折的小故事,让我从侧面了解了他们的人生,他们的思想,他们的经历,不经意间给我人生的启迪,走向百岁人生! 时间,这些学者教授都是长寿者,但他们都感觉到时间不够用,都想有更多的成就,都想把自己的所学所长展现给大家,但是也有些人因为时间的不够,身体的因素,而没能把自己的所学所长写出来,留存于世,成为了终身的遗憾,我真的感到该珍惜拥有的,珍惜我的当下。 运动,长寿的学者们都有散步、打篮球、打乒乓球等等的健身好习惯,我想这就是他们长寿的原因吧! 学习,生命不止,学习不停,作者在采访这些学者教授的时候,他们都已经是耄耋老人了,但是每个人都没有放弃学习,每个人都没有放弃自己研究的领域,真是让我感动啊!这也让我认识到学习也是一个长寿的基因啊! 美食,作者有描述到一些美食,比如四鳃鲈鱼在20世纪30年代已经很少,现在已经绝迹的,但是通过作者的文章,我看到了这个美味的食物,虽然自己不太可能尝到了,但是通过作者还原当时的历史,觉得自己还是体会到了这款美食。 写作,很多学者教授都是通过写作把他们的思想精华流传于世,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很多作品都是他们一生的结晶,良好的写作基础,才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精华,所以写作是门很重要的技能。 乐观,乐观豁达的心胸也是这些学者教授们能够长寿的原因,我通过文章看到了他们的幽默,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珍惜和豁达,虽然他们经过的岁月中都有各种曲折,但他们都是通过乐观豁达的心态活了下来。 虽然每一个学者教授都是作者用少量的文笔还原了当时的少量事实,可是通过这些侧影,也能感受到他们带给我的震撼,值得我细细品味!

  《学林侧影》读后感(三):歌泣人生,一场洗荡心灵的文化盛宴

  

有一种说法流传很久:北大的名教授并不一定住在燕南园,但燕南园里住着的必是名教授。就像刘禹锡所写的那样:“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燕南园是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的教职工宿舍,不同于教学区和办公区的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燕南园采用的是美国城郊庭院别墅的模式,一色的灰砖小洋楼。

燕南园虽外形是做工精细的西洋建筑,然而并不奢华,一如那些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人们。

曾经在燕南园居住过的,多是大师级的人物,比如历史学家洪业、向达、翦伯赞,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林庚,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饶毓泰、褚圣麟,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语言学家王力、林焘……正是这些大师为燕南园添了许多灵气,使其成为偌大校园里一道别致的风景。

在燕南园五十五号楼住着著名的经济学家陈岱孙,他是从镜春园乔迁到燕南园的,原来他是有名的“学霸”。1918年考入清华大学,1920年获公费留美,在美国获得“三级跳”完成学业,以全优成绩获得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7年接受母校清华大学邀请回国报效祖国。陈岱孙先生早年是想从政的,由于大革命的失败,最终选择成为一个教书匠,此后回忆说道:“我大概是没本事去做官的。”

成为教书匠的陈先生勤勤恳恳,诲人不倦,他以其渊博的学识、和蔼的态度和严格的要求影响并引导着一代代后生,不知不觉中,自己也以一位可亲可敬的教师的形象,永恒地留在了学生的心目中。

即使在九十三岁时被问及:“如果您在活一世,您会选择什么职业。”陈岱孙先生回答依然是:“教师”。

陈岱孙先生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学者和可敬的老师,季羡林对陈先生的评价是:“我尊重他!正直,不耍花招。”

这是陈岱孙先生放弃仕途成为一名学者的故事,他并不是一个喜欢琴棋书画的“文”人,而是一名热爱球类运动的“武”将。燕南园里还有很多这样有趣的人,比如燕南园里的“元老”居民林庚,他孤独做学问,还会唱美声。这些有趣低调的人与故事都记录在《学林侧影》这本书中。

《学林侧影》作者吴霖,高级记者,长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化史研究。这本书是作者对30位不同领域里的80岁以上的文化老人进行的采访,有盛成、周有光、林庚、吴作人、陈从周、李可染等,他们在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各自的领域里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却为人低调,鲜为人知。

本书透过作者的视角,用“有一点抒情、有一点文笔、有一点新闻”的文字为他们造像剪影,书写了这些知识分子如何治学做人、如何在变革中担当国家命运的,他们用自己的人生书写了一个时代,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文化财产,作者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还有这样一批以他们为代表的伟大人物,这是多么珍贵的文化传承。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完全被它震撼到了,深灰色的硬壳封面具有强烈的庄重感和严肃感,碑文体的书名含蓄隽永,就像“学林”们的为人一样谦逊低调,书名下面还有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的小印——“启功题签”,原来这个书名亦是由启功先生亲笔提名的。

据说这个书名还有个小小的插曲故事,该书的原名为“歌泣人生”,启功先生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立即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因为不喜欢“泣”,还佯装生气的说:“就你高兴了,让我们哭,不干”。于是,赠书名为“学林侧影”,盖上小印,还为本书用毛笔题写了“歌泣人生,学林侧影”相赠,作者亦把它放在了本书的开篇目录前面。本书的封面左侧还把书中所写的30位学人的名字雕刻出来。这一本有故事的书,更是是一场文化的盛宴。

  《学林侧影》读后感(四):《学林侧影》:三十位学人的风骨与故事

  11月初,广州唐宁书店四海城店有个中国女性艺术家、画家吴笛笛的绘画讲座。当时我是去了,真心喜欢吴笛笛那种将追求女性的自由寄情于绘画艺术,从而得到心灵自由的境界。通过她对植物的纯粹感知和绘画的纯洁追求,似乎也看到了未来一个文化学人的侧影。

  来书店听讲座固然之是要听的,但主要还是看书的。要知道密思鲁女士一手创办的这家唐宁书店早已经成为了追求生活品质、时尚和有着文化底蕴深的广州重要的文化空间之一了。11月这家书店就重磅推荐了两本新书是十分引起我的关注的。一本是《掬水月在手》,一本则是诗想者重要策划出版的《学林侧影》。

  这两本都是文化学术类的书籍,前者是根据叶嘉莹先生的同名新上映的纪录片而衍生出版的书籍,自然不管在热度、名气还是学气于圈内圈外的大众读者而言都是备受关注的了。但窃以为,就纯全学术而言更有分量的则另外一本厚重的《学林侧影》,毕竟这书里面的内容不但是当代人鲜为人知的,而且书中介绍的30 位文化老人都是为中国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领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默默无闻的学人。这书的存在,就仿佛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讲述学人格物致知,刻苦专研的精神和风骨,讲述了知识分子如何治学做人,如何在变革时代担当家国命运。

  乍一看到这本厚重的书的书皮,颜色是如学人标配的黑绸布衫一样,十分庄重,而书名字体更是碑文那样清晰而隽永,而还有“启功题签”的小印,十分有“学林”风格。也幸好我们读者还有像吴霖先生这种有文化使命担当的高级记者、学者,为读者呈现了他与学人交往、采访和回忆的一手资料,实为广大读者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人文史料。此书正如上段所言,是讲述作者与30名各领域优秀学人的故事。而作为岭南人,我就不由自主地先看了一篇关注广州艺术家关山月先生的采访《精打细算的关山月》和补记了。

  在关山月先生这部分,我们知道原来关山月先生不仅风趣幽默,也有着生活情趣的一面,不像一般的那种曲高和寡的艺术家。他会养猴面鹰,还有养海南八哥,他业余还十分喜欢看足球赛,他称之为休息脑筋的最好办法,因为他最喜欢的赛事部分就是你冲我杀却难分伯仲的比赛,一旦分出高低,他便兴趣寡然。作者就这样通过写实干练的笔触刻画了一个颇为市井气的艺术家形象,但他的确又是大学人,不仅将毛主席的题字义无反顾捐给国家,而自己只留着复印版,这就体现他高尚的家国情怀。而且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就是作家汪霆,不管是在绘画上,还是在写作上,关山月这个名字都是一个是声闻于野,另一个则大隐于市。

  而就作者的文笔而言,尤为喜欢那附文《关山月的“西沙情”》的尾段“水兵们回赠关老的,是西沙的海螺和贝壳。从此,西沙的涛声将长久地回响在关山月在广州的隔山书舍中。”这里不仅有着随笔的象征随意之美,也显出大学者的真挚的情感,以及文学素养与文人气度。

  除了关山月先生,我还次之读到了广东汕尾民族学家钟敬文先生的内容。钟敬文先生的成就自然是被誉为“中国民俗学之父” 他的著作《民俗学概论》等都是成为了典范。但作者并不是从他的学术成就而进行采访的,而是从钟老与疗养院的琐事,以及用他的广东国语一字一字地说,“那就是社会责任感!”(同是广东人,同感广东国语的发音不标准),去展现他的学人硬朗风骨和社会责任感。而作者也在补记中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去欣赏钟老的文学美学。如钟敬文的《祝元伯教授85 寿辰》(二首)也是佳作,其中“长忆敲诗小乘巷”一句,回忆了启功蛰居“小乘巷”年代他们就已是诗友的往事。一个“敲”字,是尤其醒目的诗眼。“千金一字信吾师”更是彰显了大学者谦虚的胸怀。等等还有其他诗词鉴赏,这里就不一一枚举。

  而在歌颂学人的国家情怀,担当起国家命运的善举和壮举,除了上文两者,还有著名艺术家、画家吴作人,作者就尤为突出提到的。话说,由于吴作人小说曾多次在国外公开场合向同学们散布无神论,因此被负责发放中比庚子赔款奖学金的组织取消了他的奖学金。不过幸好,被同为无神论者的老师的帮助下才恢复他的奖学金,这里足以见得吴作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操,以及不畏强权的坚定自己的立场和信仰的那种高风亮节之壮举。此外,“吴作人百年回顾展”展出了他在1934年为妻子李娜画的《窗前》,被放在展厅最突出的位置。也可见吴作人先生是侠骨中也带有柔情的真汉子。

  事实上,此书的重要意义在于不仅在写学人的历史社会责任感和学术和艺术等上的成就,而是还有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你比如说在关于美食方面,作者就从这个角度去挖掘了吃货文学翻译家、学者施蛰存,以及吃货诗人、教授辛笛。其中在施蛰存部分,首先作者先介绍他学术正派思想,如施先生是最反对搞故居、树铜像,甚至写传记的,他认为这一切都没有意思,作家应该靠的还是自己的作品。另外也说明得益于抗战时期的磨练,使得施老先生没刻意锻炼过但身体底子依旧好,由此侧面写抗争的艰苦,和赞扬施先生的自强不息的精神。

  而来到吃的部分,就使得作者十分“流口水”的。在施先生一文《鲈》中,就说明施蛰存的确是不止一次与叶圣陶有“啖鱼之约”的,那么究竟是什么鲈鱼使得学人们频频聚餐,津津乐道解馋呢?那就是松江四鳃鲈鱼,而这种四鳃鲈鱼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已稀少。作者的采访稿是1996年写的,而在补记中时空穿梭到了2019年,在补记中就写了作者还专程重走松江意图找松江四鳃鲈鱼吃,这样的举动和写法就十分有吃货的气质和味道了。但结果虽然作者吃不到传说中的鲈鱼,但也吃上了雪白的莲藕与铜红的菱角,总也算有获而归。而关于松江的菱,施先生是写过的:“水红菱虽嫩而不如雁来红之甘美。”,自然看见,有时学人也是美食专家。

  除了吃货施蛰存,还有辛笛先生就更为有吃的心得和享受了。辛笛先生在中南新村的住所,曾给诸多文化人留下深刻印象。你比如说,就有同为吃货的施蛰存先生的记忆里,就说到辛笛家的栗子粉蛋糕极好、极好。而黄裳的评价又是:辛笛是好客的,文绮夫人烧得一手好咖啡。而在钱钟书的“雪压吴淞忆举杯”诗中,记录了第一次登辛笛先生的门享用火锅的旧事。可见辛笛一家不仅懂中餐,还懂西方的咖啡呢。而说到辛笛一家的拿手好菜自然是会他们还会专程请带有乡愁情感的好厨师为自己或者客人做一道道美味可口的扬州菜了,如文中就说到戏剧家李健吾在文字回忆中,曾写过“辛笛家的扬州菜,特别是扬州汤包,到现在想起来,舌根还有留香之味”,可见辛迪公不仅在学术追求上要吃得香,美食追求上也更要吃得香啊。

  除了国家情怀,学术分析、美食,这部书还浩瀚地包括了一些学人的家族和家庭情感,意图向读者展现一个既处世也入世的学人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情感尤为表现得感动人心的,就是在介绍亦庄亦谐的翻译家、诗人杨宪益先生部分了。在爱尔兰的一个欢迎晚会上,杨宪益先生自告奋勇要求唱《丹尼男孩》,这首抒发父子之情的爱尔兰民歌,是晚年的杨宪益先生和戴乃迭最喜欢的歌曲,因为每一唱起,他们往往老泪纵横,两位老人都会最想念他们早逝的儿子。虽然事后杨宪益先生回国受到了批评,但他是在所不惜的,毕竟他难以掩盖自己丧子之痛……

  此外,家族情感方面,还讲述了翻译的法国经典小说《红与黑》的闻家驷教授的故事,他是一直受到四哥闻一多的影响下做研究的。而另外感到遗憾的是,也是作者遗憾的是,在作者当年的笔记本上,没有记录到闻家驷教授曾经写过的佳作旧体诗《述怀》,这或许是这本史料的一个小小遗憾吧。

  最后,当然书中还有介绍很各个领域优秀学人的仙逝轶事、生活习性、爱情等的故事,如火化盛成教授遗体的炉子,正是当年周总理用过的那一只,或者这就是战友间冥冥中的一种宿命吧。而再如讲到朴素如陈岱孙先生早先嗜烟,香烟、雪茄及烟斗莫不爱好,后来就都戒了;如再讲到常书鸿的敦煌不是梦后,常先生的妻子陈芝秀在对面涉嫌是“抛夫弃子”的历史罪名之时,作者则在补记中就详细说明事情原委,以及作者也明确保持客观冷静态度,毕竟她作为中国最早的女雕塑家。这也侧面体现了作者坚守了作为文化记者学者应有的客观的职业操守,实为难能可贵。

  当然,这本书还写到了从北大朗润园走出来的爱猫咪的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还有张岱年先生的拙朴,仿佛修炼得更加精纯,他推崇的《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十分值得一看;还有讲到周有光先生声韵双打全拼法,以及所作《声韵母诗》两首的雅事;还有书法家启功先生对收藏爱好者的忠告;还有姚罗英(罗洪)夫妇与在沈从文的交集,写出了沈从文是一个爱写信的人,学者们也侧面对沈从文的书信做了一番文学评论“他的信,写得都别有韵致,情怀总是浓郁饱满,但笔调又是一以贯之的雅致。”还有很多很多学人的事迹,由于篇幅原因就不一一枚举,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个学人的亲朋和读者多多海量。

  最后的最后,作者的文字修养十分高深,这体现在象征性,如书本的封面和颜色就打造成了一个学人形象,而在介绍季羡林先生哪一篇就写到“季先生穿着黑绸布衫,站在门洞下,像一本厚重的书,默默观雨。”这就是一种有着巨大文化感染力的象征表达效果。当然,如关山月的贝壳、吴作人的《窗前》等的片段写法也是这种象征效果,十分韵味涵泳,都是十分考究文字功底的。此外,书中的生僻字词颇多,如“漫漶不清、缘悭一面、记忆漫漶、簪缨、结缡”等等,都是十分拓展了读者的文化知识面的,可见作者学识渊博。而全书以“旧记+补记”的全新形式去进行这种与时并进的非虚构的文化类题材写作,十分有着文化传承性和形式新颖表达的创新性,十分值得文化研究者的学习。

  每个时代都应该有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和学人,去体现每个时代的学人风骨、真性情和家国情怀。透过这本《学林侧影》我们可以一睹在过去的三十年里作者与学人们记录生活的点滴光阴,透过这些如金子一般的光阴片段可以一睹了已经仙逝的二十九位学人,以及一位健在的学人的风骨和风采的故事。委实是多得文化学者吴霖先生的辛勤耕耘,为我们读者留下了十分宝贵的人文史料。

  更是希望,后继能多一点如《学林侧影》这样的富有意义的文化图书出版,多一点如唐宁书店这样的文化空间开张,多一点如吴霖这样的作者,去写多一点如在世郑敏先生这样的前辈学人,更也希望去写多一点如吴笛笛这样的“后浪”学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