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里红》的观后感大全
《雪里红》是一部由李翰祥执导,李丽华 / 王元龙 / 罗维主演的一部爱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雪里红》精选点评:
●可以算李翰祥的导演处女作了吧,女主角李丽华,男主角罗维,还有葛兰,胡金铨,都算巨头了。影片本身质量也极高,远胜李导后来在邵氏拍得那些片,各个人物形象刻画都非常鲜明,最后也真的是雪里红了。。。
●老电影原来可以这么好看!李丽华一双眼睛滴溜溜的,真美啊。
●剧本薄弱,罗维miscast。觉得李翰祥如果按照这个路数一路下来会更有造诣。《小放牛》和《绣灯笼》同源。民国的老北平大概是胡李二人一生的追忆。
●处女作的京味真是浓啊,剧本其实还是单薄的,但在有限的篇幅两个女主角都表现得很漂亮。葛兰笑起来好看,而后半场完全是李丽华的个人秀,演一个曹七巧式的人物,真是艳光四射。这样两个好女人,怎么偏偏就看中了金虎这种徒有其表、自己给自己挂个贞节牌坊的男人呢。
●蛮有意思的片子,李丽华把一个被抛弃女人的绝望与柔情演的太好了!在四个人在爱恨里的失去形成恶性循环,挑拨离间勾心斗角最终还是化为爱意。两个景印象比较深,一个是台词的“太好了”对接,另外一个是把钱掉落的影像叠加表现。故事流畅环环相扣完全看不出来是处女作,就是影片太老糊得不行。
●20120812 “百部不可不看的香港电影: @ 百老汇电影中心 李翰祥的处女作,技巧已经相当纯熟,最爱的还是李导演对传统文化市井百姓淋漓尽致的还原和展现。 P.S.映后谈让人吐槽无力,除了资料堆砌似乎讲不出什么新鲜东西,希望香港电影资料馆里不要净是类似的水货。
●爱上一个窝囊废真是悲剧。李丽华的京戏身段和旁边的丑角演员一比真是弱爆了。一直听说曼波女郎能歌善舞,却没想到她的大鼓竟也好成这样,虽然角色不讨喜。“我不把你撕成一瓣儿一瓣儿,你都不像小荷花儿”李大黑你这朵奇葩哈哈哈哈哈
●金虎哪点好了软蛋男。胡金铨正太同学,你萌死了。
●眉梢眼角风情万种的雪里红和纯真善良小荷花在我眼里各有各的心疼,结局如此也真是一场悲剧。虽然剧情有些薄弱,但是胡金铨的灵气真是从小就带着。
●台灣豪客唱片公司出版了完整版本(比台北電影資料館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的館藏影片還要完整)!必看!
《雪里红》观后感(一):爱恨情仇
戏班歌女雪里红(李丽华)敢爱敢恨,与金虎(罗维)青梅竹马,但被班主马啸天(王元龙)强占,委身为妾,仍对金虎念念不忘。 胡金铨—小麒麟 得知茶馆唱大鼓的小荷花(葛兰)爱慕金虎,雪里红费尽心思加以挑拨阻挠,甚至怂恿小荷花的父亲将女儿嫁给土豪[1]大地主黄家宝,黄家宝的妻子不同意。金虎和小荷花最终结婚了,雪里红与马啸天合谋陷害他,金虎和小荷花逃走,雪里红气愤得误喝了马啸天为金虎准备的毒酒,不治而亡。
《雪里红》观后感(二):李翰祥《三十年细说从头》摘抄 -《雪里红》的“八大头牌”
《雪里红》的电影剧本,是改编自师陀的《大马戏团》。故事情节、人物桥段本来都差不多,不过越写越背道而驰,拍出来之后,和原著简直就是两码子事了。
我写的雪里红,不是女强盗,而是戏班里的女东家:性情泼辣暴躁,外形风骚冶荡,不过,内心却善良得很。李丽华演来倒是不温不火,恰到好处。那是都是现场收音的,没有她那口刮拉松脆的京片子,还真没法演。王四爷(元龙)演她的丈夫马啸天,年老力衰,一切事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眼看着如狼似虎的老婆偷人,也只好眼睁眼闭,最后忍无可忍,在酒里下了药,要毒死她越来的情夫金虎(罗维饰),没想到金虎前一天已经和唱京韵大鼓的小荷花(葛兰饰)私奔了,欲火焚身的雪里红越等越心急,自酌自饮地喝闷酒而遇了害。罗维演得金虎是在天桥卖艺耍钢叉的,他有个小徒弟,由刚演完《金凤》小赖子的金铨饰演,洪波演小荷花的爸爸,吴家骧演追求小荷花的黄大少,粉菊花师傅演戏班的过气花旦。这份卡士在当时算是蛮大的了,所以号称“八大头牌”。
后话:
邵氏二老板(邵邨人)和二小开(邵维英)“看了《雪里红》毛片,认为好得不得了,所以叫我(尔光)找你(李翰祥)签合同。”
B站视频:
色艺双绝李丽华的三幅面孔
胡金铨的假把式
《雪里红》观后感(三):黑白的雪里红
李翰祥首部独立执导的影片。1956年出品,黑白。虽有胶片斑斑刮痕,画面却清晰得极为通透,偶有失帧跳跃,也如旧时断裂难缝的琐屑,隔一层来看反倒心有戚戚焉。
画面上白色的字幕一格一帧吃力的移动,无法完全掌握的提线木偶,或用淡入淡出。看见这些落后的技术就兴奋,不住猜想原始做法。那是纯手工,不比现在自动,手工虽有笨拙感,却透着股手艺人自豪的独家聪明。黑白时代还是能分清棚景和实景,却因为没有色彩而浑然相合,不至于突兀。想起小时候看黑白电视时候,我没怎么经历,大佬说看得多了照样可以分清楚颜色。现在想想,用黑白二色如能拍出五彩斑斓,是多高明的手段,如京戏写意。现在的电影里插一段黑白特效,心里蓦地一惊,原来单一比复杂纯粹狞厉。黑白照片比彩色震撼,忽略周遭纷繁,从心底肃然。
于我印象里,黑白片时代以49年为界,之前有世俗情调,之后是革命大义,而后者打小儿被熏出来,皆唤作“打仗的片子”。偶见七十年代尾的《保密局的枪声》还在黑白,心里疑惑,怎么黑白下还有城市的故事。49年前的看过《马路天使》《乌鸦与麻雀》《太太万岁》等。看《太太万岁》时惊诧,中国电影竟有这么俏皮的童年。
《雪里红》让我分不出时代。故事发生在北方小镇,打扮作派自是军阀未远年间。便无端信了就是那时候拍的,理智提醒不可能,那时候还是无声片,话剧腔也重。后来知道是1956年在香港摄制。1956年!香港!开篇的小镇集市,杂耍的卖小吃的唱戏的唱大鼓的等等等等,都在香港影棚完成!大杂院和小酒馆,热炕头和破烂窑,都是都是都是made in hk!素知道老李的本事,万没想到在处女作里竟有这般手段,可以以假乱真瞒天过海在五十年代的香港做出三十年代的北方小镇。或许时代久远的影像表现旧时先有怀旧的先入为主,TVB1980年的《上海滩》没有出一个上海外景却比今日能照原样搭出来的上海更有旧时的影子,现在表现旧时内容的影剧能嗅到刚做出来的新的气味,于是要皱皱眉头,不要看。从老照片看民国,只能对一个剪影深刻下去纠缠不休,偶见纪实的影像资料也是非正常速度的匆忙惊慌,邵氏的片场在修复的DVD里就是片场模样,若说这部《雪里红》填补了空白也不尽然,但我究竟喜欢这段小镇气象,满足了对旧时的写实窥探。
李丽华能把戏班里打拼的风骚泼辣演出来,无论走路的姿态还是吸烟的眼神,都有风尘气——周围环境造就的保护色。老电影能把人性塑造丰满不易,似这个雪里红,心内再善良,因这环境和际遇,不免暴戾恣睢,人前人后的卖弄风情成了惯性,由台上带到台下。原始嫉妒能变成孤注一掷来伤害他人,这种对前途绝望产生的极端心里与行为确实可信。好的角色塑造,剧本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小细节打磨实在浪费,然而只有这个基础,也不会有精彩,充其量差强人意而已。据说此片改编自师陀的《大马戏团》,原著没看,想来文学性能有保证,不比流水线的剧本一滩水。李丽华的精彩演绎功不可没,前文说到的走路姿态和吸烟的眼神,俏皮的对白(李翰祥的拿手戏),都是人物身份可信的标准。
片中最使我震惊的是舞台表演的记录。其一是雪里红唱《小放牛》,其二是小荷花唱《大西厢》。
李丽华京戏表现一般,缺神采。我激动的是能看到那种北方小镇的戏棚再现,真真是“舞台方寸地”:狭小逼仄里看村姑与牧童辗转腾挪,观众与演员好像没有距离,围得紧紧的,甚至能看见脂粉与衣饰花纹的细节;封闭的环境里烟雾缭绕,太令我兴奋了,那种交流的方式,似乎不存在所谓的“台”,“台”不过是代表马的一根马鞭的象征。雪里红唱小曲时,班主和另一个演员可以像自家人一样站在台上倚着桌子看,观众也不以为意。后来的舞台越来越宽阔,观众与演员隔得越来越远,越来越文明,剧场里没有吞云吐雾者的氤氲,中国气味也慢慢死去,尽管他不文明。老旧胶片记录戏曲演出,还是还原老旧的环境。真想看看当年戏棚和茶楼的演出视频,要纪实,比故意用胶片记录的要自然生动。
《小放牛》是小戏,一个“小”字是境界,笛子伴奏,朗朗上口,山歌小调,一派天真。雪里红不再天真,或者说没有了村姑那种天真,却要表现村姑,身不由己是悲情。她不是演员,是艺人,和拉洋片唱大鼓的没有区别。底层的艺人没有选择,既唱《小放牛》,还唱自编小曲儿。看不见明天。
小荷花是葛兰,以前没有看过她片子,长相一般。唱《大西厢》应该不是自己声音,口型蛮对。在电影里我才知道原来大鼓这么好听,可以听老北京话上了韵的贫嘴,又能体味没有年龄感的老气横秋亘古不变的声音。大鼓的棚子布置和雪里红的戏棚差不多,掀帘儿进去出来,都是江湖买卖。胡金铨还在龙套,演罗维的小徒弟儿,打把势卖艺,演砸了还有科诨说辞。江湖买卖的艺人聚居一个杂院儿里,开工放工,每天固定的生活,也是江湖。
那时候没有配音,每个人都同期声。略带些腔调的台词和不甚标准的国语比邵氏时的配音还情真意切些。
如果《雪里红》是彩色的呢?不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