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孔子如来》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孔子如来》读后感100字

2020-12-26 00:49: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孔子如来》读后感100字

  《孔子如来》是一本由鲍鹏山著作,岳麓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015-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孔子如来》精选点评:

  ●不惑之年读孔子,感触颇深。。

  ●很多解读刷新我对一些观念的认知:“三思而后行”;“知足常乐”等等,还得再读。

  ●清书桌

  ●这本书的名字应该叫《喝了鲍老师用孔圣人熬的这锅鸡汤之后,我成佛了》

  ●太喜欢鲍大大了!为鲍老师打电话!我要把老师的书都看遍!

  ●樊登速读。一直在从侧面描述这个怎样怎样的好,而不是从正面叙述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听完毫无收获

  ●高中语文老师那时候推荐的 我就买了 过了六七年才拿出来看 看完:……果然是高中语文老师推荐的

  ●作为鲍先生的同乡,在作品中了解,由生敬意。对论语的注解,先是南怀谨,再就是鲍先生了。论语本为经典,对经典的解读,观其为统治者服务,还是为人的发展服务,这种区分本身就是仁义的一部分。

  ●以前会把这类人当学术骗子,现在觉得也是一善。(当然,文中多处解释问题还是挺大的,硬伤还在......)

  ●浅显易懂

  《孔子如来》读后感(一):不讲核心思想,论语只是鸡汤。

  鲍鹏山不是第一个出来讲孔子的了,每个人讲孔子的形式似乎都是以论语为中心。用论语一个个不连贯的故事来引申出大道理,在和现代相结合。但每次我都听的云里雾里,因为论语本来就是一个个不连贯的预言,而且讲者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讲论语。这样讲根本就不能让大家了解孔子,只能越讲越复杂。

  提到孔子的核心思想,这不得不提到当时的背景,春秋时期,天下大乱。很多人都希望找到让天下和平的方法。于是,孔子提出了这个方法—“正名”。用现代话讲就是一个人该做符合自己名份的事儿。这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做符合自己角色的事儿,君该有个君的样儿,别没事儿老拿弹弓嘣人取乐,臣该有臣的样儿,别老仗着自己势力大就打国君位置的主意。这样就能天下太平。 所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每个人都按自己的角色行事。希望以后讲孔子别老讲一大堆不连贯的论语预言,然后解释多么多么有道理。这不能让我们了解孔子真正的思想。

  《孔子如来》读后感(二):30岁上下一定要重读《论语》

  上学时语文学的最差,语文中又最烦背课文,课文中又最烦背论语,拗口、难理解、难记忆,所以对孔圣贤没啥好的印象,觉得他就是一个古板的、教条的、迂腐的人。 而今,我32岁了,有了一定的生活阅历,重读论语,才发现自己那样肤浅。 先说《孔子如来》这本书,算是一本短文集,零零落落、分门别类,把孔子的思想通过简练易读的形式写给读者,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鲍鹏山对孔子的热爱。这本书很适合我,工作之余读一篇两篇短文,偶有所感、随手记记,挺开心。 再说说自己的肤浅,都是拜应试教育所赐,对论语乃至孔子的印象不好。闭卷之后,才发现孔子其人是一个爱憎分明、情感丰富的凡人,更是一个道德高尚、魅力超群的人。两千多年,却让许多后人所误解勿读了。就拿“中庸”这个词举例子,孔子信奉的中庸是行为上的中庸,讲究顺势而为,既不保守,又不过激。而世人误认为他的中庸是立场上的中庸,谁也不得罪就是中庸之道。 孔子讲:“乡愿,德之贼也。”他平生最恨老好人了。 如果说中华文化是一座大山的话,儒家思想就是水,它无处不在,可能是河流,可能是细雨,可能是所有树叶中的那一抹绿色,早已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精神底层中。如果你不承认的话,我还可以举两个例子。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认为如果世间的事浓缩成一句话就是这句。如果浓缩成两句,就再加一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想这就是中国人的底层道德观念。 如果说儒家学说是由里及表的,我觉得孔子的思想是底层逻辑,王阳明的思想是中层的方法论,曾国藩的就是浅层的战术。孔子讲三十不惑,到底不惑于什么? 我三十二了,有了一定的阅历才发现,这个不惑是不惑于自己的内心,不惑于心中对良知的判断。 就写那么多,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孔子如来》读后感(三):本书含义:如孔子来

  越是在内心波澜的时候,越要读一些稳重的书

  鲍鹏山先生显然是真的爱孔子的,就像书的结尾说越是年龄大了,对孔子的感觉反而越是简单地纯粹,只剩下两个字了:感动。我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任何一个看这本书的人应该都能够感觉到作者内在的感动

  我以为知识是分类别的,人也应该是分类别的。开篇提到一句话:君子不器。说实在的,这句话可能不合符现在的价值观。不过很符合我对知识体系的感受:

  有些知识是一以贯之的,属于人性的东西,一方面需要修炼一辈子;另一方面能修炼整个人。而有些知识是工具性的,拿来则用,用完弃之。显然孔子的东西是前者,一言蔽之:

  有些是用来成功的,有些是用来成人的

  1.单纯地智力就像一把没有柄的刀,握住的人,握得越紧,伤得越深。第一步是让自己聪明起来,第二部是把聪明藏起来;

  2.“知足常乐”,“知”作何解?这个不是简单的明白,懂了,而是能否在任何环境中都感知到幸福,有没有享受当下的能力。荣华富贵享受得了,平平淡淡也能感到快乐。另外做什么的时候就享受什么,吃手抓饼的时候就不要老想着煎饼果子了,等你吃煎饼果子的时候就好好吃,不要再后悔手抓饼没吃够……

  3.看到一个事物,最初一念是为本性,再念则为利益。老太太摔倒了没人扶?这不能证明大家冷漠了,可能只是考虑太久了吧……

  4.手段决定性质,看一个人使用何种手段实现他的目标,比他这个目标本身是什么更加能体现这个人的本性。另外,文明做事的结果,而是我们做事的方式和手段

  5.一个人的缺点就如同一个人的伤口,需要的是呵护,而不是反击。所以,如果一个人记性不好,我们会多多提醒他,那一个人脾气不好,为什么我们要反唇相讥呢?

  6.有些事,信其价值,而不信其事实,如鬼神。

  孔子很好,作者很好,书一般。

  《孔子如来》读后感(四):孔子,请你过来一下

  孔子,请你过来一下

  2016年1月29日,中国成语大会第二季晋级四强的比赛中,北京科技大学“碔砆”组合对抗北京体育大学“惊叹号”组合,双方战至“双音节同题对抗赛”环节,第二题又是“碔砆”组合先手。主持人张腾岳感叹这两位小伙子即将面对的是难度非常大的一题,并表示自己曾在比赛之前就这个词专门请教过现场嘉宾之一的蒙曼教授。镜头随即给到一脸认同的蒙曼,可见在大家心目中,答对不易。及至题目给出,负责提供谜面的罗叶楠明显犯难,主持人继续渲染气氛,开玩笑说自己恐怕要在场上转悠一会儿罗叶楠才能想出恰当的提示词。气氛骤然变得紧张,罗叶楠最终说出“感化”二字。现场以及电视机前收看节目的绝大多数人,我想都是迷茫的。

  “感化”对应的会是什么成语?马善智给出的答案是“风行草偃”。Bingo!——这些人究竟是怎么猜到谜底的一直是我观看这个节目时最大的疑惑。张腾岳立即表示不可思议,蒙曼教授更是摆出她在本场比赛中时常出现的“不可思议”的经典表情,在她眼里,“感化”的指向太模糊,如果用“教化”作为提示可能更好,虽然同样不容易猜出答案。兴奋不已的罗叶楠问伙伴到底怎么想到答案的,马善智倒也老实:蒙的!蒙归蒙,同为嘉宾的郦波教授却称赞这个提示词给得恰当,在他看来,“感化”确实道出了“风行草偃”的核心主旨。两位嘉宾的意见明显是有分歧的,这个分歧表面看起来无足轻重,只是对哪个词能更有效地诱导答题人有不同看法,但是放大了看,却是理解接受孔子或者《论语》的两种不同路径,如果能借助中国成语大会这样一个高收视率的文化类真人秀节目将两者之间的差异辩究清楚,功莫大焉。遗憾的是,电视节目毕竟只是电视节目,郦波与蒙曼都是儒雅之人,一句“女士说的都是对的”玩笑话,将一个绝好的话题放过了。

  “吾爱女士,吾更爱真理”,我认为蒙曼的说法,恐怕不妥。用“教化”来理解后世制度化的儒家,也许恰当,但是将后儒的思想反过来又用到作为其思想源头的孔子身上,乃是循环论证,将后儒的思想作为我们今天读《论语》理解孔子的思路,尤为值得商榷。

  除开专门的研究者,我们今天读《论语》,肯定是希望孔子的思想与智慧对我们当下的生活有所启发——那些从未通读过《论语》的人,他们的行为因此可以解释为实用主义的选择。然而我们所处的生活世界与孔子身处的时代早已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孔子为解决那个时代的问题给出的答案,尤其是那些可以引申成为行为规范、社会制度的内容,前现代中国的儒家也许可以拿来就用,毕竟他们与孔子面对的生活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教”给现代人,这位老师的嘴脸就显得可疑。当初呼吁打倒孔家店的陈独秀,在《吾人最后之觉悟》中就曾论证,“吾人果欲于政治上采用共和立宪制,复欲于伦理上保守纲常阶级制……自家冲撞,此绝对不可能之事……存其一必废其一”,他立论的基础,正是生活背景的根本变动会导致旧教条的存废——单从这一点论,陈独秀就不知比现在那些呼吁恢复祠堂祖庙,鼓励本土宗教(儒教亦在其中)的人强了多少倍。

  然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已经没有阅读孔子的必要,实际上,依我愚见,即便是出于功利的需要,我们如今都比以往任何年代更加需要孔子。只是,我们有必要同样认识到,人民共和制并不会比共和立宪制更能兼容“保守纲常”,没有必要更没有可能让现有社会制度去创造与孔子适配的生活世界,需要改变的只是我们对孔子的迷思。默罕默德不去就山,让山来就穆罕默德;我们不去就孔子,让孔子来我们身边。这种选择可能是最好的,仍然存在的疑惑是,“存其一必废其一”的冲突如何消弭?孔子来我们身边,我们彼此并不厌烦的可能性在哪里呢?

  大而化之地讲,在我们心里。无法逆转的生活世界的变化并没有改变一个同样基本的东西:人心的直觉,即人的本源情感。现代人也许有远比孔子所处的时代更丰富的心理世界,面对事物可以“五味杂陈”,不过我们面对事情的“第一心理反应”,并没有因此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亲人犯错,我们的第一心理反应还是帮他隐瞒(“亲亲互隐”);面对别人的无理冒犯,我们的第一心理反应还是“以直报怨”。如果我们能勇敢地对孔子“去圣”,直面《论语》中记载的孔子语录中存在大量的“大白话”这一事实,我们就能摆脱去就孔子的时候,需要对这些大白话做过度阐释以便适应孔子的思想体系的麻烦牵强。孔子来就我们,大白话就是大白话,就是从本源情感出发(李泽厚在《论语今读》便有此判断)的“直给”。任何时代任何人,原本都有可能说出同样的大白话,只是我们没有孔子那种圣人般的“天真”,而从孔子的语录中重温重拾这种天真,正是我所谓我们如今更加需要阅读孔子的理由。

  我们这个时代,“三思”过甚,任何事都无法是其所是,那些纯真的念头刚出来立马九转十八弯,人人如此,“他人的心”变成最艰巨的难题。再,斯可矣!孔子如是说。

  孔子恐怕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教化”姿态板着脸说出这句“再,斯可矣!”。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朱熹也好,钱穆也好,南怀瑾也好,太多人对这句话作出其实相似的注解。“多思转多私”(钱穆),说得当然有道理,不过如果能揣想一下孔子说这句话时可能的表情,事情会有趣得多。我们可以猜想,是莽撞可爱的子路从季文子那儿学到“三思而后行”的教条,兴高采烈兴奋异常地汇报给孔子,这种事子路一向没法存在心里,要是曾点可就未必。孔子老远看到了一路小跑过来的子路,先就对子路的“没个正行”又爱又嗔。什么事这么高兴啊?等子路一惊一乍一脸膜拜说出季文子的事,孔子鼻腔里喷出气,哼一下,有点不屑地:差不多就行了,想那么多干什么。孔子不大可能板着脸乘机给子路上一课。“乡愿,徳之贼也!”,“季文子是一个乡愿式的人物,极世故,极精于算计,算来算去,算到最后,总是为自己打算。”(《孔子如来》)孔子对季文子不屑得很。一个自己讨厌的人被人当成偶像,不值得咬牙切齿,不当回事是最高级的鄙视,不屑是最佳的应对。孔子是很优雅自由的人,他和弟子们出游,谈起各人的志向与追求,偏偏最认可的是曾点“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诗言志”的洒脱,不会允许孔子乘着机会,板着脸给人上一课,“教化”别人。

  孔子想和曾点一起“咏而归”,为什么?“因为,在大家都紧张的时候,曾点知道放松。在大家都知道浮躁的时候,曾点比较淡定。在大家都功利的时候,曾点能够超脱。在大家都负重的时候,曾点知道放下。”(《孔子如来》)鲍鹏山教授在《孔子如来》一书中“试着替孔子”作出的回答,准确描述出了我心目中的孔子。唯一的区别是,孔子并不是存心“逆向而行”(鲍鹏山的回答就出自《逆向而行》这篇文章)标新立异,恰恰因为他的本心如此,所以显得与那些紧张的、功利的、负重的人逆向而行。如果往往源自功利的紧张、负重是一种现代病,如我所说,即便同样出于功利的需要,读读孔子的那些大白话都是好的选择。

  有一个问题是,如果全世界的人从起点上都是一样的,比如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所有人都依照本源情感来行为,最后造成的会不会是只有桃花的天堂?这样的世界,美则美矣,却是单调得让鲁迅表示宁可选择地狱——地狱的模样大概就是所有人的起点都是撒旦之子。是不是所有人的起点都一样,没有人能给出答案,但是从本源情感出发并不表示不再掺杂任何的变量,不采取任何理性的策略,“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论语•雍也》)君子是赤子不假,有脑子也是真,所以才要“欺以其方”(《孟子•万章上》)。按照孔子自己的话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论语•里仁》)“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只在于实现爱好达成欲望的手段不同”(鲍鹏山),“手段决定性质”,庶几有点萨特存在主义的味道,也显出孔子不做诛心之论的气度。正是因为“本源情感”并非指代一种特定的情感,手段同样有无数种,组合起来,便有了不同的“性质”之下丰富多样的个体。这些个体有时候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起码是从外表上看来自相矛盾),而矛盾的起点,可能是某种本源情感的不同表达方式之间的冲突,也可能是不同的本源情感之间的冲突。

  还是以孔子为例。孔子其实是很喜欢子路的,“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论语•公冶长》)这个评价几乎快赶上“吾与点也”(《论语•先进》)。但是子路刚刚因为孔子这句话喜笑颜开,孔子紧接着又说子路“无所取材”,没有可取之处,够狠的。是不是孔子内心里不喜欢子路,或者有时候喜欢有时候讨厌?并不是。孔子自始至终喜欢子路,有时候直接说我很喜欢,有时候则是爱之深恨之切,希望他能保留本心的时候再完美一点,心里喜欢,采取的手段是批评,绝对谈不上“对子路下毒手”(李贽语,转自《孔子如来•被优点绊倒》)。这是一种本源情感两种表达方式之间的矛盾。

  而孔子与阳货之间的一次交锋,则是两种本源情感之间互相冲突的例子。子路自小讨厌阳货,不想去见他,阳货却放出孔子要拜见他的风声,其实是想提醒孔子去见他。孔子装傻不去,躲着阳货,阳货乘孔子不在家,派人给孔子送了一只蒸熟的小猪,造成了孔子在遵守礼仪与违背本心之间的两难。怎么办?孔子想了个办法,打听到阳货不在家,乘机回礼。办法确实不错,可惜回家的半道上,遇见了阳货。阳货几个质问,孔子不得不承认阳货说得对,阳货由此提出让孔子出仕,孔子不得不“诺,吾将仕矣”。孔子本来也想做官,但是他不想在阳货手下做官,两种情感之间冲突。当然,最后的结局,按照鲍鹏山的说法,还是孔子胜利了(《战胜小人的秘诀》)。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孔子的这个胜利,同样也是一种内在情感战胜了另一种内在情感。

  正是因为有诸如孔子与阳货的这次交锋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这么丰富的心理层次变化,《论语》中的孔子才显得有血有肉。就像《旧约》中的上帝有时候带着一股生动的蛮横不讲理的孩子气,孔子在《论语》中用大白话表达出来的义愤与快乐,如此动人。“四十多年过去了,我对孔子的了解越来越多,而我却越来越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学生,我对孔子的感受也越来越简单,简单到只有两个字:感动。”鲍鹏山在《孔子如来》后记中的这段深情文字,在我看来,既说出了《论语》的核心秘密,又说出了与孔子互动的最佳方式。而互动的需要,也使得“教化”与“感化”孰优孰劣变得不言而喻。

  让我们最后再回到开头,重温一下 “风行草偃”这个成语。风行草偃,典出《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风与草的比喻堪称绝妙,这股风,应该不是让人屈服的“教化”强风,而是让人“感化”的和煦春风。以身示范,请你聆听(闻道),而不是强行要求对方做出选择,也正是儒家曾经最优良的思想传统。鲍鹏山大概会自认这种传统的继承者,他在《百家讲坛》的讲座都是慢条斯理客客气气,到这本《孔子如来》,却因为对孔子的热切暴露出巨大的野心——他要请孔子过来一下,并且孔子“如来”(就好像在我们身边)。他用一本书揭示出我们与孔子互动所需要的良好心态,但这最多就是我们单方面的准备,一本薄薄的专栏文章结集恐怕无力穿透层峦叠嶂的迷雾,传到孔子他老人家的耳中。他得再出几本书,他得再三地轻声呼唤,他得有同道之人和他一起呼唤,直到孔子如来。

  修改版本发表在《书城》2016,6月号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