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化名奥林匹亚》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化名奥林匹亚》读后感摘抄

2020-12-27 03:45:1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化名奥林匹亚》读后感摘抄

  《化名奥林匹亚》是一本由[美]尤妮斯·利普顿 著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页数:14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化名奥林匹亚》精选点评:

  ●开头兴致勃勃

  ●找你就成為你

  ●读完之后有种余音绕梁的感觉,有好多东西还是没有想明白,但是又莫名其妙地有点儿小忧伤。

  ●故事线不是很流畅,以情感为叙事路径,穿插笔者青春期对母亲的记忆,在追寻维克多.墨兰的过程中,总会有剥离之感。

  ●译笔很好 视角很好 以“她传”的形式写“自传” 两个红发女人的故事 脑子里一直回想着“女人嫁给了她们想要成为的男人”

  ●有意思

  ●2010.4.9 说实话,这该算是传记吧,看之前,我总有无数猜测 看的过程中,她的形象一点点生动起来 却始终不知道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结构精巧,女人特有的感性

  ●红发共生的 人。

  ●一段女人寻找女人的心路旅程,1900年前后女性主义的火花。

  《化名奥林匹亚》读后感(一):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两年前读过远流繁体字本;两年后读简体字本。

  不知怎么,想起圣经里的话:

  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利普顿的追寻,似乎只是强化了一个关于女性的经典意象——

  虚空。

  虚空——子宫。

  这也是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缩影么?

  最终,女性做回自己。

  一个空虚的本质,一个清白的子宫。

  《化名奥林匹亚》读后感(二):不经意的女权主义

  刚刚看完这本书,觉得有必要说点什么,也算对得起自己了。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女权主义者,这个我在读前就知晓的了,然后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书中一定充斥了那些权利、声音、话语、地位等女权符号。

  但我错了,书中你很难明了的读出作者对女权问题的思考,更多的是她追寻马奈那幅《奥林匹亚》女主角的过程,今天又去了哪家图书馆,明天又与谁吵了一顿……这期间穿插着《奥林匹亚》女主角默林的自述,通过作者的引导,让人一步步进入到默林的内心,所以我倒觉得这是本很温馨的小书,虽然有些心酸。

  文章最后,作者似乎也没有寻找到她的默林,而默林,真的并不十分的出众。但作者有句话,大致是别人说她看起来很像默林,我想,如此作者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一段断断续续的追寻旅途,一本断断续续方看完的小书,但时间的阻隔影响不大,读此书,需要慢慢的品。由此书我又想到了《女性,艺术与权利》,文中有篇文章是 为什么没有伟大女性的艺术家? 也许默林就是个很好的案例~~~

  《化名奥林匹亚》读后感(三):作者的德性

  本书的写作方式是我喜欢的,将作者本人涉入,既是写作的主体,也是写作的客体,是写作的对象,是很有意思的写法。但是这段“女人寻找女人的旅程”,未免显得有点“喧宾夺主”(这样说可能有点不恰当,说到“主”,谁能大过作者去),或者说是厚此薄彼吧,这被寻找的后一个女人维多琳完全沦为作者本人这位寻找的女人的附庸。

  原本一位会看到另一个卡米耶•克罗代尔(《罗丹的情人》)那样一位光芒四射,但却在男性的大艺术家的阴影中陷入迷狂的悲剧人物,但是维多琳似乎不是。作者花了大量时间精力力图证明这位女士真的是一位艺术家 ,并且受到名家的赏识,而且进入了法国艺术家协会,但是在男性的世界,这位来自工人阶级家庭的,不向任何男性驯服的女同性恋艺术家终究只会受到轻蔑的敌视,被从历史的档案中无情的剔除,留下寥寥的痕迹,让作者的追寻坎坷重重。

  作者不愿承认的是,这位维多琳被历史剔除真的是因为她没有什么资本可以让她立于史册而不汗颜,而不是因为她是一位来自下等阶级的女性,历史也许阻碍了女性艺术家的成功,但未达到的成功历史也是无法记住的,这也是作者寻觅多年仍无突破发现的真实原因,她没有什么可以传世的作品,克罗代尔即使是在罗丹的光辉照耀下依然有自己的传世作品可以让后人去追寻,但是维多琳,作者找到了什么。看完这本书,我也发现她有什么过人之处,她原本就应当被历史淹没,就像同时代的男性一样。

  但是尤妮斯一定要把这个卑屈的灵魂从故纸堆中挖出来,为她立言,不让她安息,因为作者固执的把她当作自己的某个影子,需得为她证名,从而完成作者本人的自我实现。来自工人阶级家庭,作为外来移民的犹太人后裔的作者,既使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男人堆中仍然有被侮辱、被损害之感,在现实生活中的发泄显然不够,她又找到了历史上的自己,卯足了劲要给死去的女人争一个地位。但是我看不到她对维多琳有多少敬意,整本书真正涉及维多琳的部分少得可怜,通篇都是作者本人的自怨自艾和牢骚满腹。活像一篇意淫的小册子,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内心深处仍然自卑的“成功女性” ,通过不断强调自己的聪明智慧和正确,控诉所有对她的不公,来自男性的,来自母亲的。

  看得出作者中了很深的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毒,当然她本人亦不讳言这一点,她的阶级和性别政治的腔调贯穿全书,她批评弗洛伊德对少女杜拉的分析太过男子中心主义,可是她本人的俄狄浦斯情结和对母女关系的心理分析式的描写无不忠实实践着弗罗伊德的调调,她的试图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的超越似乎仅仅体现在她的情绪中,通篇都是她的情绪。

  如果她写一本我与母亲或是我与父亲,更甚者我与男性,我也不会这么反感这位作家,可是既然要写维多琳,为什么我看不到维多琳,只看到到处都是你本人而已,如果不打算让维多琳活过来,何苦去撬动她的棺木,只因为一厢情愿认为她是自己的影子,就用她来实践自我实现的诺言吗,我没有办法对这样的作者产生一丝一毫的敬意。

  《化名奥林匹亚》读后感(四):红发共生的 维多琳墨兰

  很久之前看了 有一篇观后感 现在来看 还是会想起书的大概。

  维多琳墨兰。

  一个有着红色头发的艺术家,我还是用了艺术家,不是画家,正如她自己大多时候也如此的那样。

  可能因为她也不只绘画过。而不是因为她的画很少人知道。

  她更应该是她自己。

  《奥林匹亚》,

  一个裸身的女人说道:“看到了吗?是我的。我不会成为你注视下的物体,这是我的身体、我的生命”

  尤妮斯利普顿在《化名奥林匹亚》里面,开展了如其封面所写的“一段女人寻找女人的旅程”。

  而她追寻的对象就是,那个和她一样,有着红色头发的 墨兰。

  她是个可以对你说“好”,也可以对你说“不”的女人。

  尤妮斯从马奈的《奥林匹亚》认识了这个坚定地却不被接纳的女人。

  画里面,墨兰赤裸的躺在床上,但是却是双眼直视着一切。因此挥之不去。

  在那个性别化,阶级化的社会里面,不仅仅是墨兰,尤妮斯也承受着不公平的待遇,

  她努力追寻墨兰的人生,也许是想给自己找到答案。

  她们太过相似。

  因此 到了最后,书结尾的部分,她说:

  恩,我现在又是个红发女人了,人们会这么说:“知道吗?你长得像维多琳。”

  或许我真的像吧。

  很久之前,读过 亦舒的《一点旧,一点新》。

  里面的女警去调查一桩自杀案,那些爱过死者的人都说,女警和死者很像。

  有时候,只有爱过那个人,才深刻记得那些关于细节。

  对于尤妮斯和墨兰,是另一种,精神的相似。生活的不屈服。

  结尾始终没能找到更多的关于那个被认为死在1898年,但真正的 活到1927年的维多琳墨兰。

  少不了有一些伤感。

  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追寻,尤妮斯已经早就变得平静了。

  不是因为预期知道找不到了。

  却是因为,看了那么多之后,她已经知道那个维多琳,作为马奈和其他画家的模特,

  作为一个画家,

  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到沙龙,也的到了一部分的认可的画家,

  那个为了爱人,沦落过的爱女人的她,

  在晚年的时候,即使没有了记忆里的那个人,却能够和另一个人相守下去。

  那个并没有 放弃自己的 不止步在别人眼里落魄的,墨兰

  能够挣扎着,追寻着自己。

  尤妮斯陷在过自己的母亲的梦魇里,

  那个被父亲骂时把自己卷起来,任何人都找不到的母亲。

  但是朋友提醒她,母亲也是有过18岁的。

  尤妮斯想着,是自己把母亲改变成这样子。却也没有原谅那个懦弱的现在的母亲。

  但是她深爱着。

  因此,她在以维多琳的身份叙述自身的时候,

  玛丽(那个最后相守的人)在平淡和维多琳及其母亲的相处后,问:

  你为什么从来没有告诉过我你母亲这么爱你?

  在整个追寻的过程中,尤妮斯也在寻找自己。

  她在论坛会上发言,抵抗那些对女性的不尊重,勇敢的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胜过了会议上的所有男人,却被开除了学习的学院。

  她尝试解释,为什么母亲会改变,自己是不是做不到被认可。

  维多琳给了她引导。

  她化身维多琳说:

  我有一种感觉,他们也许想要理解我,看我......可是他们看不出什么。他们只好蔑视我。

  书的简介说:

  作者...向读者抽丝剥茧地揭露了在性别化、阶级化社会中,一个女同性恋画家被蔑视的凄凉一生。

  而这本书的主观交错的写作方式更是对学术正统的叛逆...

  观感中,有些许不妥,

  这本书,是尤妮斯和维多琳交错的人生对社会不公的叛逆。或许共生体这样的形容,更为恰当。

  尤妮斯找不完墨兰的所有,但是她的墨兰是她的,

  能找的完的,是她自己的所有。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