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奥林匹克之梦》读后感10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奥林匹克之梦》读后感1000字

2022-03-29 03:02: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奥林匹克之梦》读后感1000字

  《奥林匹克之梦》是一本由徐国琦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78.00元,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奥林匹克之梦》精选点评:

  ●乒乓外交那章有许多丰富的细节,但该章与奥林匹克什么关系。最后两章参考消息体育版...

  ●挺好看的,把体育作为中国民族性、爱国主义和政治的考量对象的有趣著作。本书08年写就,针对时年的奥运会。简体版今年才引进,从体育赛事的角度看姗姗来迟,但恰恰今年是爱国主义大爆发的一年,本书又很巧了。1、爱国主义仿佛是一国自己的事情,其实恰恰体现了身处国际环境的焦虑,在自卑和厌恶自卑之间翻腾。2、体育即健全体魄,但赛事的举国体制和个体的强身健体构成了有趣的张力或者说反讽。3、本书论述的中国参与奥运会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观念史,以今年之事观之,仍然未脱离此叙述。4、但就具体的赛事而言,一旦中国取得了某项赛事的第一名,如08年奥运会金牌榜,乃至诺贝尔奖,老百姓的热情马上就会降落,仿佛这些是永恒。

  ●体育中的外交,乒乓外交,大国政治史

  ●3.5星。挖掘了不少海内外新史料,写得也很流畅,或因预想的读者是公众,似略欠深入。作者明白指出中国人将体育、奥运高度政治化,这当然是批评,但与此同时,考虑到这推动了中国与国际接轨,最终“圆梦”,他又明显持肯定态度,这意味着对他来说,关注的重点也不在体育本身甚或体育观,而是由此窥见近百年里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历程。

  ●非常好的题材,可惜写的线条太粗。前后重复赘余的部分太多,新意不足。主要围绕体育和中国不同时代高层政治互动展开。乒乓外交算是揭露了一个有趣的史料,除去这些宏大的叙事,最大的感受就是体育运动中个体表现自己的声音在中国是多么的艰难,少数独立自主的运动员在和国家的对抗中耗尽最好的年华,这也是我极为讨厌将爱国和体育运动挂钩的原因,直到今天孙杨还要说“你可以不尊重我,但是必须尊重中国”,搁在2008年,为了体现北京的大度,估计不会让他说这样的话,说和不说两种行为,背后原因却是同一种政治。

  ●徐国琦教授通过在洛桑查阅大量资料,讲述中国体育从无到有,从有到强,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体育大国,体育强国之路!

  ●1908-2008:从体育救国到“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到“一个中国”再到金牌至上主义,奥林匹克与政治之间分分合合,国人追逐奥运的百年也是国运起伏的百年。当年的乒乓外交是政治介入体育的正面典型,然而这种正面得经验并没有很好的继承下来,火箭队也成了马赛克队……

  ●本书部分改变了我对体育的看法。可能因为童年体弱多病,一直被体育成绩拖后腿,年龄稍长也就偏技巧的运动过得去,偏体能的无能为力。不认同学校不分体质的单一标准,进而将体育课视作苦修。但在本书中读到了体育之于其他方面的价值,并可借它来洞悉民族精神,预判未来,于国于己于娃,都堪更重视一点

  ●比较偏高层政治与体育的互动,对体育文化史的着墨有偏少

  ●我对这本书的书评在豆瓣永远发不出来,有意思。

  《奥林匹克之梦》读后感(一):国家主义光(yin)辉(ying)照(long)耀(zhao)下的中国体育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正文字数不能少于140字

  《奥林匹克之梦》读后感(二):我们什么时候能为自己运动一下呢?

  2008年,我还是一个初中刚毕业的小屁孩。那年的夏天,因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而特别了起来。开幕式前的那些日子,电视台每天都会滚动播放有关奥运的节目,其中印象深刻的有92巴萨罗那奥运点火是用弓箭射向火炬台点燃的。而且因为初二的时候喜欢上了篮球,在这个暑假还在小本子上写下了增强弹跳的训练。电视台每天都在倒计时,村里人们的情绪也逐渐高涨了起来,正式开始的开闭幕式我倒没怎么记住,但是第一场篮球小组赛中国VS美国可是永远都忘不掉。比赛好像是晚8点开打,我早早地搬着小凳子坐在电视屏幕前,等待着比赛的开始。令人意外的是,全场第一个球是姚明在弧顶投中的三分,爸妈看了一小会就早早的去隔壁睡了,我就把灯关掉,声音调小,一个人安静地把激烈的比赛看完,整个世界仿佛都 平静了下来,那时我完全沉浸到这场比赛中,进入了物我两忘的状态。现在我才意识到,那是体育运动和国家体育完美结合带来的魔力,小小的少年被这两种混杂的热情所鼓舞打动,直到今天记忆犹新,运动也成为了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这段经历和感受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升华。在那个年龄段,自己的确会被国家光环笼罩下的体育运动所炫目,仿佛运动员在场上所取得的荣誉也分给了自己些许。但是随着年岁阅历的增长,才意识到我们的运动员和民众都在国家的光环下被压得太惨了,刘翔的伤退其实就是那届奥运会上对这种不正常状态最明显的恶果。

  我真的希望以后的中国运动员可以坦然的说出:“我首先为我自己感到自豪,而不是国家;我首先是自己喜欢这项运动,而不是它能带来金牌;我真的很开心,很投入,”不说从古至今这么绝对的话,但是近代中国社会不是一个崇尚运动和对抗的社会,我们的年轻人在巨大的生活压力之下,很难去从事自己热爱的某项运动,还有运动基础设施匮乏、观念、社会风气等等很多不利的原因造成了这一现状,但是我还是希望会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这也可以说是我们对这不正常社会一点微不足道的坚持和抵抗,我们真的可以选择让自己快乐自由一点的。

  (书中其实有不少理论和深刻洞见的论述,但我还是想根据自己的经历来强调我的这一感受所带来的思考。)

  《奥林匹克之梦》读后感(三):沉甸甸的梦想——《奥林匹克之梦》读后感

  一如沉甸甸的书,《奥林匹克之梦》讲述了中国人百年的奥林匹克之梦的沉甸甸的历史。

  《奥林匹克之梦》读后感(四):在“世界运动场”上角逐

  徐国琦毕业于哈佛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香港大学历史系,擅长国际关系史尤其中美关系史的研究。今年早前“理想国”引进了他的《中国人与美国人》,探讨晚清迄今的中美文化交流历史,全书分三部分,其中第三部分是“由体育运动而产生的共有外交旅程”,点出了体育与外交的微妙关系。近期,广东人民出版社这部《奥林匹克之梦》,是徐国琦有关这个问题更详细、更深度的论述。

  该书副标题名为“中国与体育,1895-2008”。为何要以1895作为开端?因为那一年的惨痛刻骨铭心。中国不仅被打败,而且是被一直轻视的日本打败,象征自强奋起的北洋舰队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洋务运动彻底失败。梁启超奋臂疾呼:“尚武者,国民之元气,国家所恃以成立,而文明所赖以维持者也。”中国如此不堪一击,让许多有见识的人意识到,这不仅是武器的问题,这更是国民性的问题。中国的现代体育运动由此蓬勃兴起。

  《奥林匹克之梦》建立在对中国、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奥委会档案文献的基础之上,保持了徐国琦长久以来的研究水准,仍然以“国际化视野”研究历史,宏阔精专,强调国家层面的宏观策略,因此对民间体育或明星运动员不做介绍,集中笔力描写中国人对于国际体育赛事、尤其是奥林匹克的追求,分析这些活动带来的政治影响,以及最核心的那个问题:在“世界运动场”上,体育以何种方式参与政治角逐,巧妙地展示力量,获得国际认同?

  这部作品呈现了体育里的政治因素和不同国家政治文化的交流与接触。现代奥运以“更快、更高、更强”为目标,主张国际间的平等与合作,呼吁和平,在五环旗下放弃争端。人们为这个理想而努力,但奥林匹克的实践难以避开政治力量的拨弄。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是纳粹意识形态的展示,苏联抵制1984年奥运会也是因为政治,奥委会也经常用禁止参赛作为制裁手段。在中美建交史与现代世界史上,“乒乓外交”都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徐国琦以丰富的细节再掀“小球过网”的各种内幕,中国人婉转模糊的暗示是怎样传达到大洋彼端的白宫的呢?两种强烈对立的政治,在体育的名义下突破了铁壁,达成共识。

  这部作品描述了北京和台湾在奥林匹克“战场”上的激烈斗争。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中国回到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前提,就是坚守“一个中国”的原则。北京不断通过外交活动来争取在国际体育组织里的成员资格,台湾方面则屡次企图获取奥运会的独立代表资格。徐国琦以1976年的蒙特利尔奥运会为重点,分析了“政治挑战奥林匹克理想”错综复杂的纠葛,中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必须调整适应新的国际关系,国际奥委会需要解决统筹与内部矛盾,世界必须明确,认清台湾问题是围绕奥运会也是牵涉国际双边关系的危险问题。“谁代表中国”,这个问题不容置疑,难以转圜,但在“一国两制”的实践中可以得到较好的处理。

  《奥林匹克之梦》起笔于1895年,搁笔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从奄奄病夫到屹立强国,这个梦想的实现,路漫漫而上下求索。我们还必须意识到,奥林匹克运动所构建的“想象的共同体”,它是民族体育强大的凝聚力所在,它是出发点,但有时也是阻碍。本书结尾指出了中国奥运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对金牌的过度追求,职业精英模式的弊端等。“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路还很长。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