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微的神灵经典读后感有感
《卑微的神灵》是一本由罗伊·阿伦德哈蒂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387图书,本书定价:23,页数:19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卑微的神灵》精选点评:
●中学时代看过的书。 看的时候不太能接受这种絮絮叨叨的叙事,不过不得不承认作者描述功底的强悍,一个脏兮兮,热烘烘,骨子里充满了种族歧视的印度社会跃然纸上。当时还是头一次看到这种手法,男女主人公到最后一章,才有一些细微的联系,前面所有的章节都在用孩子的角度看世界。现在的年龄再来回忆这本书,不由得感叹写作结构和思路的精巧,以孩子的角度,更多的则是所看所听,客观的多。p.s小时候很喜欢长大了的拉赫,有一种中性美。
●31和7
●前四分之三本书在故事的主线剧情中穿插着整个家族各个人物的生活片段,这些片段成为最后四分之一本书中超乎想象的爱情悲剧的伏笔。有些事情在前文中明明早已透露却能在最后再次震撼人心。文笔和故事结构都非常赞!
●空灵……
●Arundhati Roy
●去看吧。 记忆中,没有彩色的,灰蒙蒙的忧伤。 有些感动,不一致的,都在。 还是要亲自去看吧。 像里面的小主角一样,举起手指,行走
●郑州。既像马尔克斯又像福克纳,但是在时空的安排上好像掌握得还是不太好。
●读的有点过快。 快到结尾才看明白。 以后可以重读。
●多年以后回想起来更觉得精彩
●这本书讲的是善恶和美丑,以及善恶美丑背后荒诞的社会背景。这是一个十足的悲剧故事,悲剧源于人性的嫉妒、自私、虚伪和同情心的缺席。这也是一部历史,“不是那一天解释了一切,而是一切解释了那一天”。作者是一位讲述的天才,且有极大的悲悯之心,她应该为此可以得到一切荣誉。
《卑微的神灵》读后感(一):封面作者似乎挺美!
读了3章,或许有时间再会接着读吧! 首先说语言,真受不了把小说当诗歌写,可能自己懒得通过语言本身的营造来感受情节吧;人物刻画不够立体,一直在跳跃,感受不到鲜明的人物性格,很难产生认同感;对印度文化背景的缺失,难以产生代入感,但感觉叙述没有什么新意;让孩子来叙述,没感觉有什么好处,反而因蹦出来的一个晦涩难懂的语句而困惑。
《卑微的神灵》读后感(二):没有一件是大事
没有重点的,一段一段的,没有秩序的,一个故事就这样诞生了。
生活中充斥着小事,所有的琐碎拼凑在一起,才有了对于某人来说所谓的大事,但也许对别人,依然是不足以道的小事。
从开始的困惑,到后来的习惯,直到读完整本书,依然没有什么重点,但是一个家庭的故事就这样在脑中出现了,每个人都有他固有的怪癖,似乎没有一个人是正常的,可现实中又有几个是完全正常的呢,我们总有这样那样的古怪行为和想法,只是装做大众认可的形象在那里掩饰着,只是没有一个人把我们的这些“不合群”夸大表现出来,或许,“正常”才是最大的不正常。
《卑微的神灵》读后感(三):乐观而麻木
lt;卑微的神灵> 印度 阿伦德哈蒂.罗易
很年轻的女作家,英国98BOOK得奖书籍.
闯入了危险禁区的男女,一个贱民与离婚的白人妇女的故事.
这本书,第一次看是在大学,或者那时对爱情对生活怀着不可救药的幻想,内心极其变态的渴望那些绝望的人绝望的事情。
当时,第一次看到里面写30岁,一个不大不小的年龄,刚好可以死去的年龄这样的话语的时候,无与伦比的伤感就开始蔓延。
那时,坐在荷花池边上,看着天色慢慢的沉下去,而我无能为力,对这一切,是的,无能为力,我想尽了办法来折磨自己,让那些绝望的感觉不断不断积聚在一起,就是这样放任。
而现在,我可以想象那时的无奈,但是却永远也无法回到那个愿意付出伤痛来自我折磨的时候去了。我对一切的一切都是如此淡然,哪怕发生在自己身上,毫无切肤之痛,只是刹那的愕然,然后默然。
他们都说我很乐观很坚强,我内心也不愿意承认这是麻木。就像那天朋友说我说话尖酸刻薄,我说。。如果。。。甘同条咸鱼有咩分别。
我终于明白,有些感觉,在2006年的4月已经全部失去。随着好友涛的离去,而全部殆尽。
我的乐观,我的麻木,只是在于,虽然没见到最后一面,但是我对她的承诺,会一直坚持。我会努力让自己平和一点,努力让自己快乐一点。
至少人前如此。
《卑微的神灵》读后感(四):读书报告
《卑微的神灵》读书报告
看到最后一个章节,习惯性滑向下页,不曾想整个故事在“明天”两个字处戛然而止。我还是忍不住往后滑屏,企图看到译者或者作者的后记,以便从故事里暂时抽离出来寻找些微慰藉,但什么都没有。读完全本,“明天”这两个字不再有它本身蕴含的希望,而是意味着一种毁灭,这种毁灭就像作品里多次出现的黑色河流,“深水处没有打转的漩涡,水面上没有窥视悲剧的鲨鱼”,在不经意时蓄积起力量一口吞没命运的馈赠,吞没了读者心底的沉重与破碎。
《卑微的神灵》是印度女作家罗伊·阿伦德哈蒂的作品,讲述了南印度的一个村庄里发生的一次儿童落水而亡事件,一个贱民与非贱民的爱情悲剧,一对孪生子的生活与分离,一个大家庭的琐碎,习俗,根深千年的偏见.....这样描述它实在是肤浅空泛,是不负责任的,还原不了原作千分之一的韵味,但在我词汇量充实丰富之前,就先这样不负责任的说吧。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是跳跃的、非线性的,过去与现在不断交织,其中穿插大量细密、缓慢、沉闷、琐碎的描写,不好读,如果是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其实很难完全进入作者的语境。前1/2部分读得很慢,由于对印度文化的无知,加上翻译原因我几次想弃读(无数次怀疑看的是盗版),但是到后半部分,无意识地全心投入到作者编织的一张细密繁复精美的网中,就很难放下它了。翻译也并不是我以为的那样糟糕,并在看完译者序后,对于自己阅读过程中滋长的傲慢态度而向译者生出一些愧疚。
这个故事里面每一个人物都背负着命运的枷锁,无论强者或者弱者,似乎都有着各自的不幸,“幸福”的意义在这片土地上似乎没有相应的解释与注脚,或许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这样的字眼。心灵相通的孪生子,七岁的艾沙与拉赫,脆弱而充满活力的生灵,一个在电影院大厅里遭遇了猥亵,一个在机场违背了阿母意愿,他们都害怕从此“少一分阿母的爱”,将秘密与恐惧永远地锁在心里,只有他们俩共享。而在经历表姐苏菲·摩尔落水身亡事件之后,不仅是他们的命运,连同阿母,舅舅查科,维路沙在内的所有人的命运都将被巨大的洪流淹没,“不是一切解释了那天,而是那天解释了一切。”这句话为全篇充满大量无关的、琐碎的、不明所以的描写做好了注脚,看到最后几章,故事脉络终于浮出水面,我沿着作者细密的针脚追随多时,才猛然窥见她织就的这张网的全貌,即使在看完之前我就阅读过相关书评,对故事走向大致了解,可依然被震撼。阿母与维路沙的爱情悲剧在全篇中只占很小的篇幅,作者有意将它放在最后,两人的情愫产生也只在两个场景里被简单叙述,但是当这个悲剧同落水事件、孪生子对维路沙的依恋和爱,阿母的灰暗处境,以及全篇无处不在的细节重复与描写结合到一起,一种悲怆的情感跃于纸上(屏幕上)。维路沙——贱民,不可接触者,他与阿母的结合打破了历史订立的律法,“那种规定谁该被爱,如何被爱,以及得到多少爱的律法。”历史严苛地规定了它的边界,越界者将会被无情的惩处。于是毫不意外地,维路沙死于历史的讨债者的乱棍之下,阿母在沉沦中走向生命的尽头。而艾沙和拉赫,在经历了这一切后,分离了23年,拉赫从纽约回到那个小村庄,见到与她共享着心灵与思想的哥哥艾沙,他们成了可怕灾难的最终承担者,终身都无法摆脱的生命的忧伤,心灵的自责,“他们不能共享快乐,只能共享悲伤。”
在看的过程中,除去对故事本身的关注,我思考着文学的叙述形式是否衡量是一部作品优秀的因素之一,今年看的几本拉美文学作品在不断颠覆着我对文学的审美认知。译者在序里写道:一部真正有追求的长篇小说应该有它自己的语言,本书就做到了这一点。我想,本书艺术形式的探索为小说的叙述方式提供了更多思路,尽管这是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作品。
这本书不好读,阅读体验沉闷,粘稠,好像有一张看不见的网在收集阅读时我所有的情绪,它并不等待爆发的时刻,只是让无声的情绪围绕着,缠绕着。看完整本以后,我看向窗外的雨,脑中里只有一条宽阔的、黑色的河流平静流淌。
《卑微的神灵》读后感(五):《微物之神》与《卑微的神灵》
微物之神和卑微的神灵
The God of Small Things
一句几乎人人能看懂的句子,应该如何翻译,中间有着微妙的差别。我无法评判,只能比较。
小事情,卑微的事物。全书都在写着琐琐碎碎的事情,因为她说:人们能够谈论的只是细小的事情,重大的事情只能是尽在不言中。这是少有的用很微观的眼睛,很缓慢的时间来叙述一个激动的,悲惨的,发生在一瞬间的故事。微小到甲虫、蜘蛛、蚂蚁……
翻译成《卑微的神灵》的张志忠说:我……翻译为《卑微的神灵》,而且自信是符合作者的意图的。
01他是谁?那单臂的男人?他会是谁?失落之神?微物之神?鸡皮疙瘩和骤来的微笑之神?酸铁味道之神——像钢制的公车扶手和售票员握过扶手所散发的气味?
02他是谁,这个一只手臂的人?它可能是谁?他是伤残了的神?卑微的神灵?头上碰出疙瘩的突然微笑的神?纯金属气味的——像大客车上金属扶手的气味,像那个扶过它的售票员手上的气味?
01或许这是因为她不曾真正认识他,也不曾听过他的遭遇。
失落之神。
微物之神。
没有在沙滩上留下足印,没有在水中留下涟漪,没有在镜中留下映像。
02或许,这是因为,她从来没有真正地熟悉他,也根本没有听说过他所发生的种种事情。
那个伤残了的神。
那个卑微的神灵。
他在沙滩上没有留下脚印,在水面上没有留下涟漪,在镜子里没有留下影像。
The god of small things,是维鲁沙。这句话出现在所有描写他的段落中,和他的特有语句在一起。他是微物之神?还是卑微的神灵?
阿慕和阿母
Ammu
吴美真做了个注释:女子名,艾斯沙和瑞海儿的母亲。由于Ammu和马拉亚拉姆语的Amma(妈妈)发音近似,故本书中,艾斯沙和瑞海儿直接称他们的母亲“阿慕”。
张志忠没有注释,为了表达出这种双关,直接翻译成了“阿母”
阿母不像个女子名,像他们说“妈妈”。也许应该叫“阿姆”。^-^
宝宝克加玛和贝比·科查玛
aby kochamma
贝比·科查玛和宝宝克加玛,宝宝克加玛更好。贝比,看着还以为是她的本名,但实际上是因故演化成的一个别名。克加玛(kochamma)/科查玛,指姑妈,姨妈,舅妈等,应该是一个称谓,不是姓氏,因此在《卑微的神灵》中说“把他们当作是科查玛家族的代表”应该是不正确的,吴美真翻译成“都称他们为克加玛”。这样的称谓变成了姓氏模样的还有,索菲·摩尔,玛格丽特·科查玛。
其他和其他
Others
01现在他们和阿慕死时一样大。三十一岁。
不算老。
也不算年轻。
一个可以活着,也可以死去的年龄。
02他们已经到了阿母去世时的年龄,31岁了。
不算老。
不算年轻。
刚刚是一个可以去死的年龄。
选1
01 他们离开了。
六个王子,口袋塞满玩具。
一对异卵双胞胎。
以及失落之神。
他不能走,因此他们拖着他。
没有人看见他们。
蝙蝠当然是看不见的。
02 他们离开了
六个王子,他们的口袋里装满了玩具。
一对异卵孪生兄妹。
一个伤残了的神。
一个卑微的神灵。
他无法行走。所以,他们拖着他。
没有任何人看到他们。
只有蝙蝠在场。当然啦,它们在白天都是瞎子。
选2
01 他们三个人都各自明白一件事:他们“爱死”了一个男人。而明白这件事情使他们结合在一起。
02 他,他们三个人都被一个确切无疑的、各自信守的信念凝聚在一起——他们爱一个人,爱到他死后。
选1
01 火车没有预先警告就开始移动了,非常缓慢地移动。
艾斯沙的瞳孔放大。当阿慕沿着月台走动时,他的指甲陷入阿慕的手里,而当马德拉斯邮车加快速度时,阿慕也跟着跑起来。
“上帝祝福你,我的宝贝,我的甜心,很快我就去接你!”
“阿慕!”艾斯沙叫喊,因为她已放开手,一根接一根松开他的小手指。
“阿慕!我想吐!”
艾斯沙的声音升高,变成哀号。
小骨盆猫王,有走了样的飞机头,特地为外出而梳的飞机头,穿着一双灰褐色的尖头鞋。他将他的声音留在后面。
在火车站的月台上,瑞海儿弯下身,不停地尖叫。
火车驶出去了,光进来了。
02 没有任何警告,列车就开动了。他开得非常缓慢。
艾沙的小学梦爆炸了。当阿母抓着他的手在月台上快走的时候,他的手指甲戳进她的手心里。当马德拉斯号邮车开始加快速度,她从快走变成了小跑。
上帝保佑你,我的孩子。我亲爱的。我很快就来看你!
“阿母!”当阿母不得不松开她抓着艾沙的手,一个手指头一个手指头地松开,从大拇指到小拇指地松开的时候,艾沙叫起来。“阿母!我要呕吐!”艾沙的声音淹没在火车的呼啸声中。
“猫王的跟屁虫大使”离去了,带着他被弄乱了的特别显眼的发卷,穿着他的米色尖皮鞋。他把他的声音留在后面。
在月台上,阿母往回走,她痛哭着,痛哭着。
火车远去了,光亮找了进来。
也许男性更擅长讽刺,女性更擅长抒情。这段让人越看越心疼,以至不敢细想的场景,吴美真的翻译应该说更流畅,更痛苦。而其中差异很大的两个地方,大概只能参考原文才能解释了。
留白和变体
原书在各个地方使用了很多的变体字,这一点在两个译本中都有表现。但《卑微的神灵》保留得更全面。
留白——“在作品的情节线和感情线达到某种极致的时候,当叙述着的情感因为过于强烈、作品中人物命运过于悲惨的时候,作品中会出现突然的空白——这不是制版印刷上的疏忽,而是服务于作品的内在需要,是恰到好处的。——二者的处理则截然不同,《卑微的神灵》原样保留了这些空白,而《微物之神》中则将他们抹去,甚至连同句子。如:
01 我们也可以说,事实上,这件事开始于爱的律法被订立之时——那种规定谁应该被爱,和如何被爱的律法。
那种规定人可以得到多少爱的律法。
02 它真正地开始于“爱的法律”被制定出来的那一天。该法律规定,可以爱谁,如何去爱。
以及爱到什么程度。
(空白)
(空白)
无论如何,为了一个切实的追求,在一个毫不切实的世界上……
在“悲观主义者和乐观主义者”一章中还有几处留白。
了不起的罗伊,她以如此优美的文辞,在徘徊往复的情节中,在缓慢的日子和历史巨大洪流的汇流中,给人以最深的刺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