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 姓
点击上方蓝色「书香人生」可快速关注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
作者:吴长银
俗语“正月不嫁娶,腊月不订婚”。为了避忌,赶在腊月来临之前,为女儿举行了订婚仪式。女儿成为一户马姓人家的准新娘,而我则沾了女儿的光,懵懵懂懂的荣晋为一位“青涩”的准岳丈了。
计划生育是时代的产物,独生子女是计划生育的产物。马家独子,咱家独女,当属顺应了那个年代的时代潮流。这些年来,在家乡本土悄然兴起一种新的婚姻形式——两头婚。两头婚又称“两头跑”,这种婚姻既不属于男娶女嫁,又不属于招男入赘。小夫妻成家后依旧与双方原生家庭保持一定“黏性”,通常各住各家或者在两方父母处轮流居住。他们通常生育两个孩子,一个随父姓,由男方家抚养为主;另一个随母姓,由女方家抚养为主。在两头跑家庭里,没有外公外婆的概念,小孩对爸爸妈妈的父母都叫爷爷奶奶。
在两头跑婚姻中,似乎总绕不开随姓的话题。特别是生了男孩,许多双方家庭更会磨拳擦掌、据理力争。他们一心只为了姓氏,全然不顾及小两口和对方父母的感受。他们明争暗斗剑拔弩张,甚至斗财论爵竞显实力,公然撕破脸皮。这当中小两口无疑成了受害者,他们无所适从,双方父母都无法说服更难以得罪,夹在中间像太极拳一般被迂回推搡,原本好端端的婚姻,有的甚至被推搡出裂痕。无庸置疑,爱情与亲情在这个刚组建的大家庭中,或多或少已变质变味了。至于婚前因双方父母谈不拢“随姓事宜”而棒打鸳鸯的事件,同样屡见不鲜。
这让我想起一件真实的案例。邻村一桩两头跑的婚姻,女方母亲颇为强势,小两口婚后生下一个男孩,双方父母欣喜若狂。依照传统,男方父母认为随自家姓氏理所当然,女方母亲哪肯善罢甘休,对女婿威逼利诱,对男方父母更是吵闹纠缠不休。女婿拗不过丈母娘“一哭二闹三上吊”之能事,跪地求饶:“生为儿子,我实在万般无奈。恳请丈母娘暂遂我父母之愿,待我父母百年之后,所有孩子都改随你们家的姓。如果还不够的话,我届时也一同改随你们家的姓……”。无论如何,他的语气里充满着无尽的牵强与钎心,自嘲与自怜,无助与无奈。
我的女儿对于婚后生儿育女之事见解执拗,她明确婚后只生一个,无论生男生女。她的理由简单现实:孩子多了费财力费精力,还不如留点日子让自己好过。亲家公亲家母完全接受女儿的想法,女婿对女儿更是嘴比蜜甜:“我会永远尊重你的决定,纵然你一个也不想生,我依然会与你白头偕老……”。我对女儿的想法却颇有微词,在我认为,国家目前开放二代政策,两个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太过势单力薄。女儿对我的见解含糊敷衍,说是等以后有了经济实力再说。谁知道她心里究竟是怎么想的?
我们双方父母自然谈及到未来孩子的姓氏问题。那天我们双方合家见面,亲家公首先开诚布公的表态,说他们家一致认为,未来的孩子随我们家姓吴。理由是:亲家公尚有其他嫡亲弟兄,他们家族中不缺乏传承马姓的侄儿侄孙;而我的父母只生了我一个儿子,倘若女儿生的孩子姓马,从我的孙辈开始就再没人传承吴姓了。马家真情的表白着实令我既感慨又感动,但我还是同样真诚地婉拒了他们家的豁达与好意。
我同样也有我拒绝的理由。在我的概念里,子随父姓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社会现象,我无须违悖世间的“人之常情”。如果生的男孩,更应该随父所姓,才得以彰显男孩子的阳刚之气。试想,一个随母而姓的男孩子长大成人后,总攘除不了一股子的“阴柔之气”,当有人问及他缘何随母所姓,他哼哈的回答笃定缺乏底气、不够响亮。假如女儿将来改变主意肯生二代,我仍然赞成其随父而姓。我并不看好将两个孩子硬生生地拆成两个不同的姓氏,使原本至亲的两胞兄胞妹,在潜意识里产生难以言状的隔阂,失去亲生兄弟姐妹之间所特有的亲情与凝聚力,无形中降低了孩子对兄弟姐妹们的认同感。如是而已,与其说是顾全大局,倒不如说弄得家庭人心涣散。
我和亲家公相互谦让无果,最终还是将未来孩子随姓的决定权留给了他们小两口。每每想到别人家因为争名逐姓闹腾的那些事儿,我真欣慰咱家遇对了人。
其实,每个人的姓名只是一个代号,我们的人和姓名都渺小无比。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每一个个体生命,只是一粒微尘、一道倏忽即逝的光线、一丝微风、一种微生物。如此稍纵即逝的我们,何必为一个姓氏纷争不断徒增烦恼呢?即就是将我们的姓名铭金镂彩,嵌入石雕,就真能不朽吗?
姓甚名谁真没那么重要,双方父母与其致力于争夺孩子的姓氏,倒不如把精力用在正确引导一对新人如何走向新的生活,让他们充分感受着家庭的和谐幸福,让孩子们在亲情味十足的氛围里茁壮成长。
2020年1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