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几人相忆在江楼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几人相忆在江楼读后感锦集

2020-12-30 01:59: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几人相忆在江楼读后感锦集

  《几人相忆在江楼》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50,页数:19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几人相忆在江楼》精选点评:

  ●意味隽永。

  ●中国文人的情调漫画 佩服编选者的眼光

  ●颇有意趣~~不论是中国古代服饰还是文人书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重神略形

  ●润物细无声

  ●好几篇诗意盎然,读得如沐春风。个别天真的让人心疼。

  ●#淘书偶记#《几人相忆在江楼——丰子恺的抒情漫画》,当年在苏州淘的,薄薄的,才几块钱。

  ●经典典藏

  ●几年前回国买的漫画。丰子恺的意境非常微妙,随便翻一下总让人会心一笑。同时,那一次逛书店,发现自己已经很难正正经经看中文书了。

  ●丰子恺喜欢孩子 不喜欢孩子受束缚 提倡有多种思想 不应该做一个留声机式的人!

  ●一幅幅的画很有感觉的~~适合没事了就翻翻~~对教育的批评直到现在也适用啊。

  《几人相忆在江楼》读后感(一):淡定的生活

  一茶,一座,一人,一书.

  书曰:几人相遇在江楼,此时的我,独自一人上高楼.

  丰先生的画,让我浮躁的心渐趋安静.让我涌动的思绪恢复平静.寥寥几笔,意趣横生.画不在象在于意,在韵不在巧.今次读至"落日放船好"这里.深有同意.

  如果我们能够平静的生活,那该多好.

  《几人相忆在江楼》读后感(二):何时相忆在江楼

  认识丰子恺是在课本上吧,清淡一幅人走茶凉。月如钩,倒是一点一点把宁静致远给勾画出来。虽然画着余温不再的冷清茶壶,却没让人感到世态炎凉,反而觉得平静。世态种种都在这桢小小的画面里让人看得淡了,茶久了自然凉了,无可厚非,心结暂借如镰细月就可解了。该有大师的眼界才看得到这样的淡然吧。

  再就是看他写的《爱的教育》的序,赤子之心犹在。

  而那《儿童杂事诗图笺释》也是寥寥几笔风趣横生。

  虽然没看过这本,但凭着名字便信任了它。希望能看到它,希望更多人看到它。

  《几人相忆在江楼》读后感(三):文人意趣

  20160101

  大成精舍借阅,没想到成为新年读完的第一本书。

  很赞!

  1、我的孩子们憧憬于你们的生活的我,痴心要为你们永远挽留这黄金时代在这册子里。然这真不过像“蜘蛛网落花”略微保留一点春的痕迹而已

  2、谁言争战地,春色渺难寻小草生沙袋,慈祥天地心

  3、顽童一脚踏死数百蚂蚁,我劝他不要。并非爱惜妈蚁是想供养蚂蚁,只恐这―点残忍心扩而充之,将来会变成侵略者,用飞机载了重磅炸弹去虐杀无辜的平民…

  4、丰子恺曾屡屡感叹于天真烂漫的儿童生活,惋惜他们黄金时的远逝,并说:“我看见世间的大人都为生活的琐屑事件所所迷恋着都忘记人生的根本;只有孩子们保住天真,独具慧眼,其言行多足供我欣赏者。

  陈师曾说漫画不在艺术功底,而在文人之趣味。太多了。那个时候丰子恺的想法,对教育、政治的批判就相当到位。尤其模子里的教育,升降机的学校,剪得一样的百货齐放。究竟有几个意思?不过现在的人达不到这样的意趣,也没必要抱怨,好生读书就是了。

  发自我的 iPhone

  《几人相忆在江楼》读后感(四):乱题

  人如其文,人如其画。这几天连续的晴暖,梦也平和许多,至多是梦见买不到车票。

  看复试的书之前总是翻几页丰子恺,倒不是这本书这幅画,只是想寻点滋润的以免在法条中干涸了。郁达夫有些拗口,林语堂有些偏颇,丰子恺是正好。

  人要如玉。不熟的时候,要够剔透够凉;熟的时候,要够温润。

  也有些书礼执著的可爱,却也知道繁琐间的乐趣。不要像日本人。

  予闲散日本女子像某题的回复:我一直觉得日本是一个充满悖论的地方:洁癖与乱伦,戒律、礼教和狂放的A片……就连宫崎骏的动画片也有色情的意象,只不过隐晦许多。男角配音的女性化和女角形象的男性化,似乎表达的是一种更强烈的欲望,以至于要同化。或许是掩盖?

  佛么?把男女分得太清楚了,那就是太在乎了。

  写李叔同 认真 的那篇,落款为 五通桥。是乐山大佛近侧的一个地名。我仍然是觉得李叔同不如丰子恺可爱。至于弘一大师所修的律宗,怕更是与我风马牛不相及。以至于让我觉得,弘一之修,是由外而渐内,有服饰可见;而非修内而及外,或是内外并蓄,并未得普善大法。

  窃言。

  http://buggy.blogbus.com/logs/2006/03/2094444.html

  《几人相忆在江楼》读后感(五):丰子恺的漫画神髓

  简笔而注重意义的——便是漫画。”漫画艺术的特点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并加以放大,常用寥寥数笔勾勒,却有饱满的画面和丰厚的内容。丰子恺不是漫画的创立者,但他的子恺漫画是对这门艺术的强力推动,有其他的文人品质为后人褒扬。

  评论者对丰子恺的漫画创作分为四个阶段:第一是描写古诗词时代,第二是描写儿童相时代,第三是描写社会相时代,第四是描写自然相时代。本书均有所呈现,编者主要倾向于他漫画中的抒情性与诗性特质的挖掘,遴选并就漫画背后的故事进行人文阐释。朱光潜曾这样评价丰子恺的漫画:“他的画极家常,造境着笔都不求奇特古怪,却于平实中寓深永之致。”他的漫画又扑面而来的文人气,同时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其风格简易朴实,意境隽永含蓄。常寥寥几笔,就勾勒出生动的画面。

  「画品即人品」—艺术家之人格、性情、思想,无一不展现在作品中—之美学观。其次「抒情」是中国文化美学主流,丰氏作品以此为主要表现方式。就风格而言,丰子恺的漫画介于「国画」与「漫画」之间,笔墨的形式风格可上接中国文人减笔画脉络,风格率意自然、构图简洁明畅、线条疏淡洒落,「中国趣味」是丰子恺漫画美学的焦点。在他的中国式漫画中,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笔墨韵味、诗情哲理、文学素养,以及简化、象征、变形等形式手法等,在他漫画作品中得到充分的继承和发展。

  我个人喜欢他儿童的题材的漫画,丰先生自称是“儿童的祟拜者”,他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和儿童”。他喜爱孩子,很向往孩子天真无邪的生活,他笔下的孩子活泼生动,充满意趣。他对社会世态十分关注,通过漫画讽刺时局,表现对战争的愤慨,为底层人民抱不平,面对生灵涂炭,流露着悲悯和痛心。丰子恺虽长期闲居避世、待人接物不拘小节,但在抗战中却表现出“勇猛精进”的一面。缘缘堂被毁,丰子恺“反觉轻快。此犹破釜沉舟,断绝后路,才能一心向前,勇猛精进”。“我虽老弱,但只要不转乎沟壑,还可凭五寸不烂之笔来对抗暴敌……”仇恨所激发的力量与强烈的民族尊严伴他度过了整个抗战时期。尤其是面对动物和自然,爱惜护佑,情至真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这也许和他本身就是位佛教徒有关。“悲智双修”的佛家人格同时涵养了丰子恺开放的文化态度,他继承了传统佛教理论的精髓,又不拘泥于对教义的生硬理解。他对佛教生死问题的讨论具有对人类群体精神终极关怀的意味;他提倡文艺大众化、平民教育,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和教育实践中身体力行。抗战时期,丰子恺提出“护生”说。并由“护生”而“护心”,将佛广大慈悲、能仁博爱的大人格与“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意识相结合。强调救护禽兽鱼虫是手段,倡导仁爱和平是目的。”

  他的经典《护生画集》里表现得更为明显。他画风的形成和来源,有日本的竹久梦二与蕗谷虹儿,近代画家陈师曾也曾给他很大的启示。《落日放船好》、《无醉欲眠君且去》都是摹陈师曾的。 陈师曾说:“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画中考究艺术上之功夫。必须于画外看出许多文人之感想。”丰子恺丰子恺恰恰也提出了“所作的画,不专重画面的形式美,而宁求题材的情趣”的观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