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锦集

2020-12-31 00:17:4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锦集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是一本由乌云装扮者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一):Don't play the victim, Just Hygge !

  

书的快递到了之后,我一个不爱看书的同学拿起来翻了几页,然后说“送给我吧”。

我:“为啥送你?”。

他:“这本书看起来不错啊——好多图片!”

我:“......肤浅!”

然后我赶紧连夜看完,防止哪天被他偷偷顺走了。

很久没有读男性作家的书了。感觉里面有些句子的表达让我会心一笑——哈哈原来男作家都是这么想的啊。

最“直击”我心的一段话,是乌云装扮者记录的,他曾经的上级跟他说过的话:

如果你有任何需要达成的目标,如果你真的想做,并且尽力了,这个目标早就达成了。不要把精力放在让我相信你对进度很关心这件事上。如果你每天在表格里填的都是‘进行中’,那你向我展示的只是填表的进度。你自己变得松散的时候,并不会改变我是个严厉的人这个事实,我不需要看这些。

能够还原并分享一段对当时的他影响很大的话,也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坦诚度的。很庆幸能够读到这些文字。

我突然感觉到,真正好的作家不是在讨好读者,去分析和迎合读者的喜好,而是真诚地表达自我。

书里面还有很多话,都和上面这段一样,让我直呼“太真实了”。尤其是后半部分的随笔。

甚至‘关闭朋友圈’都成了一种现代修行。

再说说前面的游记。(随笔我怕我剧透太多哈哈哈,预知后事如何,大家快去阅读~)

很少有作家如此坦诚:

事实上,我对哥德堡一无所知。甚至再火车到达这里之前,我也没能从脑海里检索出任何一个和这个城市有关的画面。我自信地认为,连我都不知道的地方,你们肯定也没有听说过(事实应该如此)。

(事实的确如此)

不过,读着读着,有好几次,我都觉得,实现做好一切攻略的旅行只发生在21世纪。

从未了解过,而后随心涉足的旅行才是真正意义上old school的旅行。

虽然我们追求的不是old school,但是old school也许也是hygge的前身吧!

Don't play the victim, Just Hygge !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二):愿你能去看更大的世界。

  世界这么大,我想我去看看。这句话火了很多年。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说走就走的旅游,也有很多人反对。只是,旅游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生活,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乌云装扮者在《做一个内心明朗的人》这本书中写了关于旅游的故事,记录了旅游的真实。他认为真正的旅游并不是休息。读这本书,你会认识到你从未见过的人。你会遇见你从未去过的地方。

  本书的作者乌云装扮者有多重身份:作家、编辑、翘班旅行者和独立书店创始人。已出版作品《我很好啊,妈》。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听到书名,我以为是鸡汤故事。但是看完简介,我明白这并不是励志书籍,而是生活,是经历,是阅历。

  01 旅游对于乌云装扮者来说,不是工作,而是休息。他去过很多地凡哥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极其欣赏他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做好的完全的准备,周密的计划,依然是意外发生。他写旅游很有意思,有故事,有感悟。

  在去一座城市前,他以为那里很会很无聊,当到达目地的,他才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这一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虽然,它的故事不是那么美好。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和独特。他喜欢感受建筑。然而,他的导游并不喜欢那些建筑,认为它们太有存在感了。而作者却认为人一辈子都在和建筑打交道。他说:“我们这一辈子都和建筑生活在一起,但是对城市而言,建筑又是比我们更长久的居民,它们充满了故事。”

  读他的故事,你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他的故事里有知识,有见识,有气度。这便是人生的阅历。

  02

  旅行看的不仅是风景,有意思的还有很多,还有其他人。作者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同行的人给他讲述自己的经历。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能让我们随心随性。就像作者本不想应酬,不喜多人吃饭。然而,他依然会扮演好客人的角色。

  然而在这次旅行中,琳陪他去了很多地方,服装店,家具店。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不一样。而临别前,他和琳的 对话值得思考。

  无论你待了多长时间、走过多少路、认识多少人、对这个城市有多熟悉,对那个城市而言,你都只是一个旅行的人,我们总会教导那种再也不会见面的朋友。 你完全可以为这样的朋友返回一座城市。 我们怀念一个城市,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除了城市,有时候,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有那一面之缘。关于旅行,我们总会有遗憾。因为,我们总有到不了远方,总有见不到的人,这却是另一种美好。

  03 这本书中除了作者的旅游见闻,还有一些随笔。读他的随笔,是有一种思想的碰撞,不经意间,总能看到和我相同的观点。 作者的一位朋友曾是一名记者,因为喜欢文学做了编辑。很多都觉得她疯了,辞职去做一个下沉的行业。因为,她只要就在原来的行业,她注定是一个优秀的媒体人。但是,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从此以后, 她被书包围,沉淀了很久,她成了四部曲的中文编辑。一年后,这套书登上了畅销书的榜单。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人都告诉你要不断往前冲。但只要坚守内心,依然能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不是谁都适合野蛮生长。有时候,比起不断地前行,更需要安静。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极其赞同。那些不理你的人不是没空,而是,你没有那么重要。他提出了优先级的概念,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因人而异,因为总有人对你不重要。

  合上这本书的瞬间,我好像懂了书名《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其实,那是一种期待,是一种希冀。读他人故事,悟自己人生。愿我们任何时候都能笃定的做自己,活成渴望的模样。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三):愿你历经沧桑,归来仍是少年

  曾有一位老师递交辞职书,只写了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我去看看。这句话火了很多年。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说走就走的旅游,也有很多人反对。只是,旅游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生活,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我们想象中的旅游有沙漠,有江河湖海,有砂糖,有阳光,总之就是感受另一个世界。而真正的旅游很累。

  乌云装扮者在《做一个内心明朗的人》这本书中写了关于旅游的故事,记录了旅游的真实。他认为真正的旅游并不是休息。读这本书,你会认识到你从未见过的人。你会遇见你从未去过的地方。

  本书的作者乌云装扮者有多重身份:作家、编辑、翘班旅行者和独立书店创始人。已出版作品《我很好啊,妈》。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听到书名,我以为是鸡汤故事。但是看完简介,我明白这并不是励志书籍,而是生活,是经历,是阅历。

  01 旅游对于乌云装扮者来说,不是工作,而是休息。他去过很多地方,北欧,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极其欣赏他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做好的完全的准备,周密的计划,依然是意外发生。他写旅游很有意思,有故事,有感悟。

  在去加拿大之前,他以为加拿大只有树林,会很无聊,然而到了加拿大,他才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哈利法克斯是泰坦尼克号沉默的地方,这一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虽然,它的故事不是那么美好。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和独特。在哥本哈根他感受更多的是建筑。然而,他的导游并不喜欢那些建筑,认为它们太有存在感了。而作者却认为人一辈子都在和建筑打交道。他说:“我们这一辈子都和建筑生活在一起,但是对城市而言,建筑又是比我们更长久的居民,它们充满了故事。”

  在哥本哈根大学参观的时候,同行的一位新加坡姑娘告诉他这座建筑采用的是胡同的理念,而作者查完资料之后却是土楼。面对他人的自信,他并没有纠正错误,这不是一种纵容,而是一种气度。

  读他的故事,你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他的故事里有知识,有见识,有气度。这便是人生的阅历。

  02

  旅行看的不仅是风景,有意思的还有很多,还有其他人。在去马尔默的路上,作者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同行的人给他讲述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如果有人阻止他想成为的人,那就离开他。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能让我们随心随性。就像作者本不想应酬,不喜多人吃饭。然而,他依然会扮演好客人的角色。

  然而在这次旅行中,琳陪他去了很多地方,服装店,家具店。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不一样。而临别前,他和琳的 对话值得思考。

  无论你待了多长时间、走过多少路、认识多少人、对这个城市有多熟悉,对那个城市而言,你都只是一个旅行的人,我们总会教导那种再也不会见面的朋友。 你完全可以为这样的朋友返回一座城市。 我们怀念一个城市,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除了城市,有时候,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有那一面之缘。关于旅行,我们总会有遗憾。因为,我们总有到不了远方,总有见不到的人,这却是另一种美好。

  03 这本书中除了作者的旅游见闻,还有一些随笔。读他的随笔,是有一种思想的碰撞,不经意间,总能看到和我相同的观点。

  作者的一位朋友曾是一名记者,因为喜欢文学做了编辑。很多都觉得她疯了,辞职去做一个下沉的行业。因为,她只要就在原来的行业,她注定是一个优秀的媒体人。但是,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从此以后, 她被书包围,沉淀了很久,她成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编辑。一年后,这套书登上了畅销书的榜单。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人都告诉你要不断往前冲。但只要坚守内心,依然能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不是谁都适合野蛮生长。有时候,比起不断地前行,更需要安静。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极其赞同。那些不理你的人不是没空,而是,你没有那么重要。他提出了优先级的概念,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因人而异,因为总有人对你不重要。

  合上这本书的瞬间,我好像懂了书名《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其实,那是一种期待,是一种希冀。读他人故事,悟自己人生。愿我们任何时候都能笃定的做自己,活成渴望的模样。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四):愿你历经沧桑,归来仍是少年

  

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说走就走的旅游,也有很多人反对。只是,旅游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生活,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我们想象中的旅游有沙漠,有江河湖海,总之就是感受另一个世界。而真正的旅游很累。

乌云装扮者在《做一个内心明朗的人》这本书中写了关于旅游的故事,记录了旅游的真实。他认为真正的旅游并不是休息。读这本书,你会认识到你从未见过的人。你会遇见你从未去过的地方。

本书的作者乌云装扮者有多重身份:作家、编辑、翘班旅行者和独立书店创始人。已出版作品《我很好啊,吗》。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听到书名,我以为是鸡汤故事。但是看完简介,我明白这并不是励志书籍,而是生活,是经历,是阅历。

01

旅游对于乌云装扮者来说,不是工作,而是休息。他去过很多地方,北欧,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极其欣赏他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做好的完全的准备,周密的计划,依然是意外发生。他写旅游很有意思,有故事,有感悟。

在去一所城市前,他以为那里只有树林,到达后他才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和独特。在另一所城市他感受到的是建筑。然而,他的导游并不喜欢那些建筑,认为它们太有存在感了。而作者却认为人一辈子都在和建筑打交道。他说:“我们这一辈子都和建筑生活在一起,但是对城市而言,建筑又是比我们更长久的居民,它们充满了故事。”

在参观的时候,同行的一位姑娘告诉他这座建筑采用的理念死错误的。面对他人的自信,他并没有纠正错误,这不是一种纵容,而是一种气度。

读他的故事,你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他的故事里有知识,有见识,有气度。这便是人生的阅历。

02

旅行看的不仅是风景,有意思的还有很多,还有其他人。在作者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同行的人给他讲述自己的经历。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能让我们随心随性。就像作者本不想应酬,不喜多人吃饭。然而,他依然会扮演好客人的角色。

然而在这次旅行中,琳陪他去了很多地方,服装店,家具店。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不一样。而临别前,他和琳的 对话值得思考。

无论你待了多长时间、走过多少路、认识多少人、对这个城市有多熟悉,对那个城市而言,你都只是一个旅行的人,我们总会教导那种再也不会见面的朋友。 你完全可以为这样的朋友返回一座城市。 我们怀念一个城市,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除了城市,有时候,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有那一面之缘。关于旅行,我们总会有遗憾。因为,我们总有到不了远方,总有见不到的人,这却是另一种美好。

03

这本书中除了作者的旅游见闻,还有一些随笔。读他的随笔,是有一种思想的碰撞,不经意间,总能看到和我相同的观点。

作者的一位朋友曾是一名记者,因为喜欢文学做了编辑。很多都觉得她疯了,辞职去做一个下沉的行业。因为,她只要就在原来的行业,她注定是一个优秀的媒体人。但是,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从此以后, 她被书包围,沉淀了很久,她成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编辑。一年后,这套书登上了畅销书的榜单。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人都告诉你要不断往前冲。但只要坚守内心,依然能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不是谁都适合野蛮生长。有时候,比起不断地前行,更需要安静。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极其赞同。那些不理你的人不是没空,而是,你没有那么重要。他提出了优先级的概念,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因人而异,因为总有人对你不重要。

合上这本书的瞬间,我好像懂了书名《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其实,那是一种期待,是一种希冀。读他人故事,悟自己人生。愿我们任何时候都能笃定的做自己,活成渴望的模样。愿你愿愿你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五):愿你历经沧桑,归来仍是少年

  

曾有一位老师递交辞职书,上面只有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我去看看。这句话火了很多年。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说走就走的旅游,也有很多人反对。只是,旅游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生活,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我们想象中的旅游有沙漠,有江河湖海,有砂糖,有阳光,总之就是感受另一个世界。而真正的旅游很累。

乌云装扮者在《做一个内心明朗的人》这本书中写了关于旅游的故事,记录了旅游的真实。他认为真正的旅游并不是休息。读这本书,你会认识到你从未见过的人。你会遇见你从未去过的地方。

本书的作者乌云装扮者有多重身份:作家、编辑、翘班旅行者和独立书店创始人。已出版作品《我很好啊,吗》。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听到书名,我以为是鸡汤故事。但是看完简介,我明白这并不是励志书籍,而是生活,是经历,是阅历。

01

旅游对于乌云装扮者来说,不是工作,而是休息。他去过很多地方,北欧,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极其欣赏他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做好的完全的准备,周密的计划,依然是意外发生。他写旅游很有意思,有故事,有感悟。

在去加拿大之前,他以为加拿大只有树林,会很无聊,然而到了加拿大,他才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哈利法克斯是泰坦尼克号沉默的地方,这一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虽然,它的故事不是那么美好。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和独特。在哥本哈根他感受更多的是建筑。然而,他的导游并不喜欢那些建筑,认为它们太有存在感了。而作者却认为人一辈子都在和建筑打交道。他说:“我们这一辈子都和建筑生活在一起,但是对城市而言,建筑又是比我们更长久的居民,它们充满了故事。”

在哥本哈根大学参观的时候,同行的一位新加坡姑娘告诉他这座建筑采用的是胡同的理念,而作者查完资料之后却是土楼。面对他人的自信,他并没有纠正错误,这不是一种纵容,而是一种气度。

读他的故事,你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他的故事里有知识,有见识,有气度。这便是人生的阅历。

02

旅行看的不仅是风景,有意思的还有很多,还有其他人。在去马尔默的路上,作者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同行的人给他讲述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如果有人阻止他想成为的人,那就离开他。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能让我们随心随性。就像作者本不想应酬,不喜多人吃饭。然而,他依然会扮演好客人的角色。

然而在这次旅行中,琳陪他去了很多地方,服装店,家具店。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不一样。而临别前,他和琳的 对话值得思考。

无论你待了多长时间、走过多少路、认识多少人、对这个城市有多熟悉,对那个城市而言,你都只是一个旅行的人,我们总会教导那种再也不会见面的朋友。 你完全可以为这样的朋友返回一座城市。

我们怀念一个城市,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除了城市,有时候,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有那一面之缘。关于旅行,我们总会有遗憾。因为,我们总有到不了远方,总有见不到的人,这却是另一种美好。

03

这本书中除了作者的旅游见闻,还有一些随笔。读他的随笔,是有一种思想的碰撞,不经意间,总能看到和我相同的观点。

作者的一位朋友曾是一名记者,因为喜欢文学做了编辑。很多都觉得她疯了,辞职去做一个下沉的行业。因为,她只要就在原来的行业,她注定是一个优秀的媒体人。但是,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从此以后, 她被书包围,沉淀了很久,她成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编辑。一年后,这套书登上了畅销书的榜单。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人都告诉你要不断往前冲。但只要坚守内心,依然能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不是谁都适合野蛮生长。有时候,比起不断地前行,更需要安静。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极其赞同。那些不理你的人不是没空,而是,你没有那么重要。他提出了优先级的概念,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因人而异,因为总有人对你不重要。

合上这本书的瞬间,我好像懂了书名《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其实,那是一种期待,是一种希冀。读他人故事,悟自己人生。愿我们任何时候都能笃定的做自己,活成渴望的模样。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六):愿你历经沧桑,归来扔是少年

  

曾有一位老师递交辞职书,上面只有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我去看看。这句话火了很多年。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说走就走的旅游,也有很多人反对。只是,旅游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生活,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我们想象中的旅游有沙漠,有江河湖海,有阳光,总之就是感受另一个世界。而真正的旅游很累。

乌云装扮者在《做一个内心明朗的人》这本书中写了关于旅游的故事,记录了旅游的真实。他认为真正的旅游并不是休息。读这本书,你会认识到你从未见过的人。你会遇见你从未去过的地方。

本书的作者乌云装扮者有多重身份:作家、编辑、翘班旅行者和独立书店创始人。已出版作品《我很好啊,吗》。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听到书名,我以为是鸡汤故事。但是看完简介,我明白这并不是励志书籍,而是生活,是经历,是阅历。

01

旅游对于乌云装扮者来说,不是工作,而是休息。他去过很多地方。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极其欣赏他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做好的完全的准备,周密的计划,依然是意外发生。他写旅游很有意思,有故事,有感悟。

他曾以为一个国家只有树林,到达之后他才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原来,这一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虽然,它的故事不是那么美好。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和独特。在另一所城市他感受到更多的是建筑。然而,他的导游并不喜欢那些建筑,认为它们太有存在感了。而作者却认为人一辈子都在和建筑打交道。他说:“我们这一辈子都和建筑生活在一起,但是对城市而言,建筑又是比我们更长久的居民,它们充满了故事。”

在大学参观的时候,同行的一位姑娘告诉他这座建筑采用的是胡同的理念,而作者查完资料之后却是土楼。面对他人的自信,他并没有纠正错误,这不是一种纵容,而是一种气度。

读他的故事,你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他的故事里有知识,有见识,有气度。这便是人生的阅历。

02

旅行看的不仅是风景,有意思的还有很多,还有其他人。在去一座城市的路上,作者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同行的人给他讲述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如果有人阻止他想成为的人,那就离开他。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能让我们随心随性。就像作者本不想应酬,不喜多人吃饭。然而,他依然会扮演好客人的角色。

然而在这次旅行中,琳陪他去了很多地方,服装店,家具店。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不一样。而临别前,他和琳的 对话值得思考。

无论你待了多长时间、走过多少路、认识多少人、对这个城市有多熟悉,对那个城市而言,你都只是一个旅行的人,我们总会教导那种再也不会见面的朋友。 你完全可以为这样的朋友返回一座城市。

我们怀念一个城市,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除了城市,有时候,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有那一面之缘。关于旅行,我们总会有遗憾。因为,我们总有到不了远方,总有见不到的人,这却是另一种美好。

03

这本书中除了作者的旅游见闻,还有一些随笔。读他的随笔,是有一种思想的碰撞,不经意间,总能看到和我相同的观点。

作者的一位朋友曾是一名记者,因为喜欢文学做了编辑。很多都觉得她疯了,辞职去做一个下沉的行业。因为,她只要就在原来的行业,她注定是一个优秀的媒体人。但是,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从此以后, 她被书包围,沉淀了很久,她成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编辑。一年后,这套书登上了畅销书的榜单。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人都告诉你要不断往前冲。但只要坚守内心,依然能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不是谁都适合野蛮生长。有时候,比起不断地前行,更需要安静。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极其赞同。那些不理你的人不是没空,而是,你没有那么重要。他提出了优先级的概念,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因人而异,因为总有人对你不重要。

合上这本书的瞬间,我好像懂了书名《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其实,那是一种期待,是一种希冀。读他人故事,悟自己人生。愿我们任何时候都能笃定的做自己,活成渴望的模样。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七):愿你历经沧桑,归来扔是少年

  

曾有一位老师递交辞职书,只写了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我去看看。这句话火了很多年。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说走就走的旅游,也有很多人反对。只是,旅游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生活,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我们想象中的旅游有沙漠,有江河湖海,有阳光,总之就是感受另一个世界。而真正的旅游很累。

乌云装扮者在《做一个内心明朗的人》这本书中写了关于旅游的故事,记录了旅游的真实。他认为真正的旅游并不是休息。读这本书,你会认识到你从未见过的人。你会遇见你从未去过的地方。

本书的作者乌云装扮者有多重身份:作家、编辑、翘班旅行者和独立书店创始人。已出版作品《我很好啊,吗》。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听到书名,我以为是鸡汤故事。但是看完简介,我明白这并不是励志书籍,而是生活,是经历,是阅历。

01

旅游对于乌云装扮者来说,不是工作,而是休息。他去过很多地方,北欧,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极其欣赏他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做好的完全的准备,周密的计划,依然是意外发生。他写旅游很有意思,有故事,有感悟。

在去加拿大之前,他以为加拿大只有树林,会很无聊,然而到了加拿大,他才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这一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虽然,它的故事不是那么美好。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和独特。在哥本哈根他感受更多的是建筑。然而,他的导游并不喜欢那些建筑,认为它们太有存在感了。而作者却认为人一辈子都在和建筑打交道。他说:“我们这一辈子都和建筑生活在一起,但是对城市而言,建筑又是比我们更长久的居民,它们充满了故事。”

在哥本哈根大学参观的时候,同行的一位新加坡姑娘告诉他这座建筑采用的是胡同的理念,而作者查完资料之后却是土楼。面对他人的自信,他并没有纠正错误,这不是一种纵容,而是一种气度。

读他的故事,你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他的故事里有知识,有见识,有气度。这便是人生的阅历。

02

旅行看的不仅是风景,有意思的还有很多,还有其他人。在去马尔默的路上,作者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同行的人给他讲述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如果有人阻止他想成为的人,那就离开他。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能让我们随心随性。就像作者本不想应酬,不喜多人吃饭。然而,他依然会扮演好客人的角色。

然而在这次旅行中,琳陪他去了很多地方,服装店,家具店。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不一样。而临别前,他和琳的 对话值得思考。

无论你待了多长时间、走过多少路、认识多少人、对这个城市有多熟悉,对那个城市而言,你都只是一个旅行的人,我们总会教导那种再也不会见面的朋友。 你完全可以为这样的朋友返回一座城市。

我们怀念一个城市,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除了城市,有时候,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有那一面之缘。关于旅行,我们总会有遗憾。因为,我们总有到不了远方,总有见不到的人,这却是另一种美好。

03

这本书中除了作者的旅游见闻,还有一些随笔。读他的随笔,是有一种思想的碰撞,不经意间,总能看到和我相同的观点。

作者的一位朋友曾是一名记者,因为喜欢文学做了编辑。很多都觉得她疯了,辞职去做一个下沉的行业。因为,她只要就在原来的行业,她注定是一个优秀的媒体人。但是,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从此以后, 她被书包围,沉淀了很久,她成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编辑。一年后,这套书登上了畅销书的榜单。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人都告诉你要不断往前冲。但只要坚守内心,依然能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不是谁都适合野蛮生长。有时候,比起不断地前行,更需要安静。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极其赞同。那些不理你的人不是没空,而是,你没有那么重要。他提出了优先级的概念,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因人而异,因为总有人对你不重要。

合上这本书的瞬间,我好像懂了书名《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其实,那是一种期待,是一种希冀。读他人故事,悟自己人生。愿我们任何时候都能笃定的做自己,活成渴望的模样。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八):愿你历经沧桑,归来扔是少年

  

曾有一位老师递交辞职书,上面只有一句话:世界这么大,我想我去看看。这句话火了很多年。如今,依然有很多人喜欢说走就走的旅游,也有很多人反对。只是,旅游不是我们想的那么简单。生活,也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美好。

我们想象中的旅游有沙漠,有江河湖海,有砂糖,有阳光,总之就是感受另一个世界。而真正的旅游很累。

乌云装扮者在《做一个内心明朗的人》这本书中写了关于旅游的故事,记录了旅游的真实。他认为真正的旅游并不是休息。读这本书,你会认识到你从未见过的人。你会遇见你从未去过的地方。

本书的作者乌云装扮者有多重身份:作家、编辑、翘班旅行者和独立书店创始人。已出版作品《我很好啊,妈》。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听到书名,我以为是鸡汤故事。但是看完简介,我明白这并不是励志书籍,而是生活,是经历,是阅历。

01

旅游对于乌云装扮者来说,不是工作,而是休息。他去过很多地方,北欧,巴黎、伦敦等。每一个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我极其欣赏他提出的观点和看法。哪怕是做好的完全的准备,周密的计划,依然是意外发生。他写旅游很有意思,有故事,有感悟。

在去加拿大之前,他以为加拿大只有树林,会很无聊,然而到了加拿大,他才发现这座城市的魅力。哈利法克斯是泰坦尼克号沉默的地方,这一是一座有故事的城市。虽然,它的故事不是那么美好。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属于它的故事和独特。在哥本哈根他感受更多的是建筑。然而,他的导游并不喜欢那些建筑,认为它们太有存在感了。而作者却认为人一辈子都在和建筑打交道。他说:“我们这一辈子都和建筑生活在一起,但是对城市而言,建筑又是比我们更长久的居民,它们充满了故事。”

在哥本哈根大学参观的时候,同行的一位新加坡姑娘告诉他这座建筑采用的是胡同的理念,而作者查完资料之后却是土楼。面对他人的自信,他并没有纠正错误,这不是一种纵容,而是一种气度。

读他的故事,你读到的不仅仅是故事。他的故事里有知识,有见识,有气度。这便是人生的阅历。

02

旅行看的不仅是风景,有意思的还有很多,还有其他人。在去马尔默的路上,作者听到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同行的人给他讲述自己的经历,告诉他如果有人阻止他想成为的人,那就离开他。

其实,很多事情都不能让我们随心随性。就像作者本不想应酬,不喜多人吃饭。然而,他依然会扮演好客人的角色。

然而在这次旅行中,琳陪他去了很多地方,服装店,家具店。让他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不一样。而临别前,他和琳的 对话值得思考。

无论你待了多长时间、走过多少路、认识多少人、对这个城市有多熟悉,对那个城市而言,你都只是一个旅行的人,我们总会教导那种再也不会见面的朋友。 你完全可以为这样的朋友返回一座城市。

我们怀念一个城市,让我们念念不忘的除了城市,有时候,有些人终其一生只有那一面之缘。关于旅行,我们总会有遗憾。因为,我们总有到不了远方,总有见不到的人,这却是另一种美好。

03

这本书中除了作者的旅游见闻,还有一些随笔。读他的随笔,是有一种思想的碰撞,不经意间,总能看到和我相同的观点。

作者的一位朋友曾是一名记者,因为喜欢文学做了编辑。很多都觉得她疯了,辞职去做一个下沉的行业。因为,她只要就在原来的行业,她注定是一个优秀的媒体人。但是,她毅然决然的离开了。从此以后, 她被书包围,沉淀了很久,她成了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编辑。一年后,这套书登上了畅销书的榜单。

这是一个焦虑的时代,所有人都告诉你要不断往前冲。但只要坚守内心,依然能活成自己渴望的模样,不是谁都适合野蛮生长。有时候,比起不断地前行,更需要安静。

作者还有一个观点,我极其赞同。那些不理你的人不是没空,而是,你没有那么重要。他提出了优先级的概念,确实是这样。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因人而异,因为总有人对你不重要。

合上这本书的瞬间,我好像懂了书名《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其实,那是一种期待,是一种希冀。读他人故事,悟自己人生。愿我们任何时候都能笃定的做自己,活成渴望的模样。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读后感(九):女孩儿们与那不勒斯四部曲

  本文为乌云装扮者全新随笔集《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新书文章节选。在文中乌云谈到了好友索马里出版“那不勒斯四部曲”时的过程。文章标题有改动。

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7.6乌云装扮者 / 2020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来东京的几天里,我都带着《我的天才女友》这本书。

2011 年到 2014 年,埃莱娜·费兰特以每年一本的频率出版了《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和《失踪的孩子》这四部情节有所关联的小说,被称为“那不勒斯四部曲”。这四本书以史诗般的体例,描述了两个在那不勒斯穷困社区出生的女孩持续半个世纪的友谊。

我的天才女友8.5[意] 埃莱娜·费兰特 / 2017 / 人民文学出版社

“那不勒斯四部曲”也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费兰特热”,千万读者被书中对女性友谊极度真实、尖锐、毫不粉饰的描述所打动。虽然作者从未公开过自己的性别,但媒体和评论家从其“自传性”色彩强烈的作品中判断其为女性。

2015 年,埃莱娜·费兰特被《金融时报》评为“年度女性”。2016 年,埃莱娜·费兰特入选《时代周刊》的“最具影响力的 100 位艺术家”。

在一个商场等鳗鱼饭的间隙,我读到了《我的天才女友》的新章节, 主人公之一的莉拉终于来月经了。

小说最开始的几章里写到,这一时刻的到来甚至比“界限消失”(莉拉对于另外一种人生状态的形容)的意义更加重大。对于大部分男孩来说,女孩的“月经”是少年时代唯一解不开的谜团——甚至只是提到这个词,就显得极度冒犯。

小说的作者费兰特详尽记录了两个女孩从幼年进入少年,进而到青年,甚至更往后的漫长岁月,为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以至于我在飞往东京的飞机上、在银座商场里等待服务员上菜的间隙都在阅读, 想“窥探”她们的成长过程。

但女孩们的友谊仍然充满了神秘感。在已经出版的书信集里,费兰特阐释了她所理解的小说中两位主人公莉拉和埃莱娜的友谊:“在莉拉和埃莱娜的生命中,有很多事情显示了一个人如何从另一个人身上汲取了力量。但要记住这一点:这不仅仅体现在她们帮助彼此的层面上,同样也体现在她们互相洗劫、从对方身上窃取情感和知识、消耗对方的力量等方面。”

当然,莉拉那个备受读者期待的时刻,很快就被小说中的其他事情挤到了边缘。例如,深受老师们喜爱的莉拉和埃莱娜是不折不扣的学霸,经常被派去和男生比赛,她们轻而易举地就击溃了男生的自信心。

这个细节足以唤起我们所有人的童年甚至少年时期的记忆:有一些女孩永远霸占着考试排行榜的前十位,她们总是无往不胜,能够轻而易举地解答每道物理题、数学题(糟糕的是,她们从不会告诉你解答的方法),并理所当然地享受着每一位老师、家长的爱。

“你看你,怎么不学学人家啊!”

女孩们,就是从那时开始成了男生的噩梦。

我到北京实习的消息,曾经成了战胜部分假想敌(尤其是那些品学兼优的女孩,想不到在大学里,她们仍然所向披靡)的标志。并不是因为我只身一人来到北京,而是因为我有机会从事自己热爱的工作: 成为康泰纳仕旗下杂志的一名编辑。

最开始是没有机会的,我的上司告诉我,康泰纳仕的职位竞争非常激烈,几乎没有应届生可以入职这个杂志社,不过,他可以根据我的实习情况,把我推荐到其他杂志社去。

转折出现在实习半年后,我的上司告诉我公司有一个职位空缺, 这意味着我很有可能会留下来。

我心里的火苗就被点燃了。我工作非常努力,很多个夜晚,我在办公室加班到天亮。主编在我实习期间和我有过的唯一一次谈话里, 甚至提到了周六他来公司取东西时,看到只有我一个人在办公室里工作。我更加努力,对部门的工作流程了如指掌,并且开始尝试自己最不擅长的部分:长篇报道。

有一天晚上,整个部门加完班,我上司请我到三里屯一家餐厅吃消夜。已经吃完了,他才说:“你可能留不下来了……有一个女孩要过来。目前的情况是,主编觉得她更合适。”

第二天,我实习以来第一次睡了个懒觉,睡到下午3 点钟才去公司。同事索马里问我是不是心情不好,一起去吃个晚饭。得知这一天我到北京正好半年,她就说:“那我给你买一瓶饮料纪念一下。”

公司即将空出来的那个职位,其实是她的——她要离职了。

她是我们眼里那种最典型的学霸,在竞争激烈的江苏上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的大学,然后又考上研究生,到北京最好的媒体里实习,凭借一篇非常出色的长篇报道进入了当时最受瞩目的报道组。她第一次到杂志社面试时,主编甚至亲自到楼下迎接她。

彼时,她在康泰纳仕的工作时间快满一年了。我们大概聊了一下各自的未来,尽可能地抓住这“最后的时刻”,加深对彼此的了解。越是这样,我越不能想象,另外一个女孩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和才华, 得以在这个职位上取代她。

更让我沮丧的是,意识到这是女孩之间的竞赛后,我离这个职位越来越远。

后来发生了戏剧化的转折,那个女孩因为不愿意写长篇报道,而那个时候索马里已经有了新的工作,我就留下来了(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能够留在那家杂志社,我通常会说因为运气好)。

索马里在我的关系圈里短暂地消失过一段时间,之后又回到了这家杂志社,和我成了同事。她的报道缜密、克制,我们认为她将来可能会成为著名记者或者作家。

不久之后,索马里突然决定离开北京,去上海,进入出版业。她说: “要成为出版人,你必须放弃成为作家的野心。”这让我震惊又难过, 看上去,她做出决定的那一刻是最艰难的。

很快,我又为她感到高兴,因为第一次我感到女孩不是作为碾轧任何人的存在——她选择了自己的道路。

索马里提到了自己在西双版纳的最后一次采访,连续 4 天,平均每天花 3 个小时质问采访对象,这让她感到疲惫。她说:“我明确记得, 自己是在那一天放弃了对交谈的英雄式的幻想。”

她拥有了和莉拉类似的“界限消失”的时刻。

我们一致认为,索马里在出版业迎来的第一个重大机会,是成为埃莱娜·费兰特“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文版编辑。为此,她还被邀请(连同费兰特在内的 40 多个国家的出版人一起)参加法兰克福书展的一场秘密酒会,为庆祝四部曲中的第一部《我的天才女友》德文版上市两个月销量突破 20 万册。

在秘密酒会上,来自波兰的出版人这样告诉她:“在波兰,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丈夫都是看到妻子彻夜不睡地看‘那不勒斯四部曲’,然后也跟着看起来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接着,他还提到了乔纳森·弗兰岑、詹姆斯·弗朗科等都是这本书的忠实读者。

这就是我阅读这部“女性关系史诗”的最初动力。

不过,索马里就是在担任《我的天才女友》的编辑时变得焦虑起来的。

因为它有着史诗般的厚度(英文版超过 2000 页),接着她发现这本描绘女性友谊的书很容易被人误解,认为这是“一种被轻视的题材”。有人在朋友圈里甚至声称这是一本玛丽苏式的少女读物,导致她大发雷霆,发文对峙。

她强调封面设计,却遇到了重重阻力,她尝试寻找出版社以外的设计师,但出版社能够支付给封面设计师的费用实在太低。她说,“我宁愿自己掏钱”,以便让最终的封面设计“向中国读者传递出费兰特的纤细和强大”。

她甚至为这本书的中文版创建了照片墙账号和微博账号。只是一个尝试,却得到了所有人的支持。

然而,又出现了新的问题:由于“那不勒斯四部曲”消耗了太多的精力,她负责的其他书籍陆续出现问题,包括译者拖稿导致合同拖延、取消,这给她带来了沉重的打击。由于对方是(女性)朋友,她无数次地抱怨,却始终没有撕破脸皮。

正因为如此,我更加确信,女孩之间的关系充满奥秘。

我曾经亲眼见证了她和另外一个女孩决裂。这件事对我来说具有历史意义,我从来没有见过两个女孩决裂的场面,也无法想象这将产生怎样的后果,如何影响周围人的关系。很快,两个人之间决裂这件事就产生了不良后果,那个译者甚至威胁我们(同属一个朋友圈子里的人)和索马里断绝关系。

谢天谢地,索马里没有这么做,并很快打电话给我们,向我们致歉。后来,译者的事情已经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我们才鼓励她彻底放弃这段关系。

“不要害怕失去朋友,该说再见就说再见。成年之后,人生变得广阔,正是因为围绕在我们身边的人变少了,我们才看到了景色。”

乌云装扮者《做一个内心明亮的人》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