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白沙》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白沙》读后感100字

2020-12-31 00:38: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白沙》读后感100字

  《白沙》是一本由[英] 杰夫·戴尔著作,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26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白沙》读后感(一):外面的风景也许会让你失望

  

外面的风景也许会让你失望,但来自外部的经历不会。

在这本书里,杰夫戴尔慕名而去的几个地方似乎都让他感到失望。行程被排的满满当当只能在车里抽空打盹的北京之旅;天文级物价的塔希提岛;没有闪电降临的闪电的原野;只有狰狞的黑暗和致命寒冷的北极;好心让人搭顺风车,那人却极有可能是个监狱逃犯,借加油为名逃之夭夭…每次旅行都好惨啊!加上杰夫戴尔自嘲式的幽默,笑了好几次。

想起了自己刚旅行的时候,极度兴奋做了各种各样的攻略,恨不得把每个小时每分钟都安排上具体行程,结果是,外在的不确定性太多太多,自己因结果与预期相差甚远而生气懊恼,错过了很多。

当我们向外走时,究竟想看到什么?如果只是期待跟照片里一模一样的风景为什么还要顶着严寒烈日出门受罪?直接在家看照片看视频不是更好?正是因为为止和不确定才使前方变得有意义。就像是,我知道那个地方,我听说过很多人说那里很好,我知道那里可能有什么,但我不知道当我在那里时,什么会发生在我身上。

  《白沙》读后感(二):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或许杰夫·戴尔是谁并不重要,只需要透过他的文字、跟随他的旅程,去应和或者是驳回他的所思所想——支持者或是反对者,这样一次次地下来,很有可能,就觉得自己也要成为杰夫·戴尔了!

杰夫·戴尔被《每日电讯报》称为“很可能是当今最好的英国作家”,他的写作风格尽可能扩散、多样却又浑然一体,似乎要将小说、游记、传记、评论、回忆录等体裁集于一身了——《白沙》中的9篇也是如此。按他自己的说法,他的作品是融合了虚构与非虚构两种形式,这或许是真的。其实也就等于是在说,不必把“他”的旅程当成完全是真实的,而是可以把“他”当成是自己,“他”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等同于是自己所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或许就可以很深切地体会到杰夫·戴尔的那一种探索与追求了。

中国唐代诗人白居易有一首杂言古诗《花非花》。诗是这样写的:“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本意上,是像极了现代诗作中的“朦胧诗”的。对这首诗作何理解,对于不同的人、或者同一个人不同的情境与心境而言,多半都是不一样的。但无论如何,都无所谓对与错,也就是说并不一定会有一个标准答案。

杰夫·戴尔当然多半也没有听说过白居易和他的这首《花非花》。但是很显然,他对于自己在北京时游览故宫的慌乱的那一种失望,对与不是导游的“导游”的丽之间那种似乎有点飘渺的关系等等速写似的描述,对于自己在塔希提岛追索印象派画家高更的心境的过程,对于在白沙监狱附近搭便车的陌生人的那一种无意识、恐惧、逃亡般抛弃等等的记述,却无时无刻都像是在进行一种追问、反思。他显然是在问自己,是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反复回转。或许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却并没有很明确地说出来——或许他还是想要继续找一找,以便找到一个更为精准的说法!

高更有一幅画,画的名字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这幅画被收藏在波士顿美术馆里。高更的画当然值得收藏——但这或许是现代人的观点和想当然。对于高更来说,他更喜欢哪幅画呢?那似乎很难说。杰夫·戴尔说,高更“是他自己的艺术作品的殉道者”,或许这才是答案——既是高更在塔希提岛以及希瓦瓦岛想要找寻的答案,也是杰夫·戴尔想要找寻的答案。以至于,高更把他的其他画都运回了法国,却唯独留下了《各各地》这幅画陪着自己。这又究竟是为什么呢?

问题一个接着一个,似乎永无止境的样子。可以回答,也可以不回答;答案似乎非常精准,又似乎并不那么确切……而这样的一种对待旅程、对待自己、对待别人的表达方式,一以贯之地流淌于整个《白沙》之中,一幅说不清、道不明的样子——大概这就是杰夫·戴尔想要的样子吧!

性子急的人,估计多半适应不了《白沙》中的杰夫·戴尔;除非把自己的节奏慢下来、再慢下来,一点一点地与其融合,才会慢慢明白一些什么。或许,终究还是难以适应,只是恼怒地想,不如来一场漫天飞舞的大雪,就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那样的——干脆利落,那多好呀!

  《白沙》读后感(三):迷倒村上春树的“杰夫·戴尔文体”,到底有什么魅力?

  

村上春树对他推崇备至,《每日电讯报》称他很可能是当今最好的英国作家。

《纽约客》说,他是我们在世的最伟大的批评家之一,不是面向艺术,而是面向生活本身。他是我们最具独创性的作家之一 ——

杰夫·戴尔

他1958年出生于英国切尔滕纳姆, 2005年入选英国皇家文学学会,2006年获得由美国艺术文学院颁发的E.M.福斯特奖。

写作风格极其独特,小说形式包裹的真实游记,形成了奇异而迷人的“杰夫·戴尔文体”。

其主要作品已被翻译成24种语言。包括小说《寻找马洛里》《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跨文体作品《然而,很美:爵士乐之书》(获已被毛姆文学奖)、《一怒之下:与D.H.劳伦斯搏斗》(入围美国国家图书批评奖)、《懒人瑜伽》(获W.H.史密斯最佳旅行书籍奖)、《此刻》(获国际摄影中心摄影写作奖)等。

这本中文首版的《白沙》,是一本旅行奇遇记。

关于“白沙”,他如是说:

在不同的文学形式和相应的阅读期待之间,有一条分界线,可最关键的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不需要刻意地画一条这样的分界线,并在心里衡量这本书距离这条所谓的分界线游离了几分。就这点而言,“白沙”既是地毯中间的一块图案,也是地图上的一处空白。

不熟悉他的读者们,可以借短短九篇游记,来感受一下,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系列奇妙的冒险与朝圣之旅。

(一)博学广知,融会贯通

首先,即使是非主流游记作家,杰夫·戴尔确实见多识广,从法属波利尼西亚到挪威最北部,他的足迹遍布全球。

在我们的刻板印象里,游记有着相对固定的内容和形式,记录所见所思所感,尤其是不同世界,迥异文化和三观碰撞出的惊喜,各种文化冲击带来的新奇或欢乐,带领读者去见证一段有别于日常的愉快“冒险”时光。

但杰夫·戴尔“妙”就在于,他不仅仅是一个忠实的记录者,生动的描绘者——这是热门的攻略和笔记都能做到的基本;他更是将自己的人文素养的多年积淀,融入游记其中。

1.细节详尽生动

路途中,不会一直有惊喜和奇迹的美景,总会经过一些让人大失所望的言过其实的景点,又或者为了达到最终美不胜收的地方,必经的缺乏景致又单调的漫漫路途。

其实,只要有心有兴致,处处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

杰夫·戴尔就是如此,他的眼睛不会遗漏旅途中看到的任何人事物:

即使来到很不起眼的茫茫荒野,只有孤零零的一架风车和一件农舍,他依然可以丰富感知出“一无所有”之外的东西,并用文字将这种奇妙的“空旷阔达”传达给读者——

天空不仅是晴朗湛蓝色,还有一种空旷的未来感,似乎不存在大气层,可以直接接触到宇宙的开阔通达;周围仅有的灌木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山脉,即使很近,感觉依然在远方。

空无一物的简陋,也能享受一隅的旷达,这就是行者的境界。

2.融入自己独特的人文思考,跳脱又奇妙的链接

在记录自己在塔希提岛的旅行时,他将自己了解的多个领域融于其中,包括音乐、摄影、电影、艺术、文学等。

旅途前的参考资料,不是《孤独星球》这类硬核指南,反而是英国批评家,作家大卫·斯威特曼的高更传记。借用这一代奇人的经历,看塔希提对他一生的影响,去做旅行攻略;

一旦将高更的轨迹融于其中,旅行就变得跳脱又丰富:

从高更的画作色彩,到被他感染的马蒂斯也前往一探究竟,再到高更和凡高共同生活,互相把对方逼成“疯子”的陈年趣事,最后引出将两位艺术家阴晴不定的状态成功演绎为经典电影——柯克·道格拉斯与安东尼·奎恩1956年的《凡·高传》。

他忍不住将自己的所见所感,和当年高更的经历做比较:1891年当地人还会嘲笑高更始祖嬉皮士的打扮,现在见多了游客的海关人员会亲切礼貌的微笑;在满眼即是的美景中,找寻高更著名画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到哪里去?》的灵感和痕迹。

杰夫·戴尔的文字,还喜欢将小说、游记、传记、评论、回忆录等体裁融为一体。

比如从上述的画作,他紧接着又联想到自己曾经参观高更真迹的经历,融入了艺术家和自己对高更画作的评论。虽然看似有些任性随意,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但因为慢慢的人文知识点和乐趣性的描述,

这种旅行,更像是充满艺术遐思的人文胜地巡礼,就像《观察家报》彼得·康拉德说的那样——

“他的大脑迸发出的火花就像夜晚雷雨中的闪电场一样耀眼。”

(二)荒诞中的幽默乐观,充满娱乐性

杰夫·戴尔是我最喜爱的当代作家之一。我喜欢他对荒诞的体悟,在他的悲观之中掺杂着顽强的喜悦。他也是遣词造句的能工巧匠,文笔风趣,充满智慧。——阿兰·德波顿

上文提到的高更传记,其实在最开始转机途中,就遭遇了意想不到的遗失,杰夫·戴尔也很快坦然接受生活突如其来的“打乱计划”,用自己脑海中对书籍的印象,进行旅途的再规划——

你关注什么,你就更容易看见什么,记住什么,这攻略就不再是作者的高更传记,而变成了杰夫·戴尔“剪辑”过的高更生平版本。

面对这些意料之外的变故,杰夫·戴尔没有像大多数人感到焦虑烦躁,就如同典型的英国人思维,先解决问题,再感受;与其先因为挫折心情不好,倒不如先想想plan B。所以他戏言:没有幽默感的人,要如何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比如他曾经来过多年以前的北京,去逛过外国游客必打卡的故宫。

他用幽默的语言描述外国人的偏见——北京的污染,抽烟和食物。事实上,传言总是夸张,他还很享受当地美食。但确实被北京相当于全英国三分之一人口的挤挤攘攘震惊了。

“每一个环节,买票,过闸,穿过通道(一定是全世界最长的地铁通道)——都很累人,地铁系统的每一处都挤得要爆……第一趟车过后的第二趟车,也未必一定能上得了,但至少前面的人上去,你就靠前了,更有可能挤上去。队伍里没有推推搡搡,每个人都适应了在密集的人群里生活,彬彬有礼地过着各自忙碌的生活”。

路途中肯定会有各种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他的文字里没有不耐烦的负面情绪,反而更多是接受,描述,即使不能理解,也会克制尊重的和平共处。

虽然杰夫·戴尔看似对问题和负面,总会机智幽默吐槽一番;其实在称赞时,更是丰富生动。

在故宫,一开始也担心千篇一律的导游套路,填鸭介绍让行程沦为平庸,但意外遇到了一位非典型导游——朋友的朋友——“一见钟情”,从打招呼的30秒之内就颠覆了成见。

他详细描述了她的衣着,大方得体又休闲,尤其是健康的深色皮肤,在烈日之下,比躲避太阳本地人看起来更从容,眼神坚定更自信。果不其然,她分享了很多奇闻秒事,更像朋友一样的交谈,让烈日下的路途也变得格外享受。

他甚至将异国他乡偶遇一位当地女士的些许短暂的心动,融入了整个游历过程中,已经超越了游记的范畴,更像是半虚构的第一人称小说一样生动。

而杰夫·戴尔被大家定义的荒诞性,也因为虚构和半虚构的交叉,文体的难以界定,变得更像是碎碎念的机智吐槽,更轻松幽默又不让人觉得反感,被冒犯。

(三)写作的内在原则就是自我教育

2018年的时候,杰夫再次来访中国,许知远面对他更加紧张。然而还是言简意赅地指出了大家共同的疑问:

他涉猎范围太广,太不专注,是不是就意味着对所有领域的认知都比较肤浅?

杰夫却充满了自信。因为他总能找到“小而美”的切入点,即使在这个被反复书写的领域里,他的书依然会因为稀缺性成为很有意义的一本,这和他的旅游理念一致——

“杰夫·戴尔体”的价值在于,他融入自己所有领域的知识和底层思维方式,书写他自己的洞见。所以在文学界,总是在强调“影响的焦虑”,纠结如何走出模仿自己喜欢作家的影响时,他反而更赞同将此转化为:影响的狂喜——非常符合他的风格,看向积极光明的一面。

他认为自己有两个优势:

让书的特质尽可能与写作对象的特质相吻合。书的结构技巧,能够弥补我所缺乏的讲故事的能力。

而且他坚持认为,写书过程遵循的内在原则就是自我教育——我的写作与获得知识的过程是同步的,也就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他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并且没有放弃终生学习,终生成长。

大家熟知他的阅历,却并不知道他拥有庞大的阅读量,并且坚持大量输入。真正做到了大家向往的生活,身和心都一直在路上。

对于时下很多年轻人热衷于写作,却并不阅读的现象,他反而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待在书桌旁边也可以拥有充满冒险的一生”。

杰夫·戴尔对待写作的态度,其实也能印证人生选择的逻辑——一定有约定俗成,循规蹈矩的道路,但坚持走自己的路没有问题,前提是要更有能力,把这条少有人走的路坚定地走好。

杰夫·戴尔在这本《白沙》节选的文章中,不同程度对旅行、无意识,以及我们从外部审视自身时所发出的疑问进行了书写。

他其实一直行走在路上,保持对世界的包容,敏感,开放和好奇心,完成每一次探寻。希望读到这本书的大家,即使不能随心所欲前往自己心仪的地方,至少可以尝试在这本书里,完成属于自己的9个文学历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