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目光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目光读后感100字

2020-12-17 00:06: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目光读后感100字

  《目光》是一本由陶勇著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页数:2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目光》读后感(一):心中有爱的人 温暖善良

  其实人性都有天使和魔鬼的两面,看人类如何去展示它了。

  陶医生的成就值得敬佩,遭遇令人同情,劫后的善良让人感动。

  陶医生怀着感恩的心,对职业的热爱与信仰,对医患关系的改善,充满希望与期待。医生需要保护。需要被尊重。

  希望余生平安,保持童心,轻装追逐初心。

  春游式的幸福,风乎舞雩的满足!

  2020.10.25. 23:39

  《目光》读后感(二):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温暖

  

只用了两天不到便读完的书,让我有了很深的感悟,就像倪萍在书的开始写到:读《目光》里的故事,我快不起来,也停不下来。它的每一个讲述里,都有平凡世界里的普通人剥开伤口,拆开肋骨搭建的温情世界。因为一件事,他从一个普通人变为了所谓的公众人物,但这并未对他的生活有什么影响,恰好他向借此机会让更多人去关注到一些社会问题。作者从一个医生的角度去分析了很多问题,有关名利、幸福、以及中年人的困惑等等。在书的末尾,作者也表达出对于医患关系能有所改善的方面。这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一个年龄已到中年内心却如同少年一般,永远充满活力的医生。人的一生,并不是那么的长,所以趁着我们还有呼吸,还有心跳,有意识,我们还可以选择去爱这个世界,爱自己的身体,爱周边的人。

  《目光》读后感(三):目光的背后是至善

  

读完陶医生《目光》这本书,思绪万千,这是怎样一个拥有纯粹的心灵、干净的眼睛以及至善的灵魂的人?无妄之灾带给他的似乎是更坚定的信念。

对他人的友善,对病患的关爱,对自己的反省,对科研的热爱,对哲学的思索,是这本书的主题。没有刻意放大那场袭击带来的悲惨,没有刻意渲染心中的不解和愤怒,没有刻意引导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就连康复中的痛苦也只是一笔带过。我却数次落泪,为陶医生遭遇的不公,为小岳岳不放弃生的希望,为天赐和天赐爸爸的不屈,为老奶奶终于找到回家的路...太多太多的悲愤不知从何而来。

读到陶医生描述中国盲童的现状时,想起来自己童年的经历。小时候我总问大人“人长两只眼睛是不是只是为了对称美?”得到的回答已经记不清。读初中时妈妈才意外的发现我左眼几乎看不清任何东西,去西安治疗的时候医生说是先天弱视,于是我跟着一群五六岁的小朋友一起治疗,打了一个月的针之后,医生劝妈妈放弃,说我已经错过最佳治疗年龄,并嘱咐我一定要保护好右眼,否则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失明。妈妈至今为小时候没有早点发现我的问题而自责,我却觉得没有太大影响劝她不要多想,闭上右眼模糊的世界也是新鲜好玩。人类对很多疾病都束手无策,无法解释为什么一只眼睛可以看清视力表上最小的一行字,一只眼睛却连最大的都显得模糊。这对我的日常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只有在右眼近视后配眼镜的时候才会想起,因为要对配镜师说“左眼0度,右眼175”,有时候还要解释一句“没关系,左眼配多少度都看不清”。我其实是幸运的,至少我还有一只眼睛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扯远了,我想我今后也会跟随陶医生的脚步一起关注盲童的公益,希望他们能感受到黑暗背后的光芒。

读到陶医生对善恶的理解,对生死的豁达,对认识自己的不遗余力,对财富健康与爱的取舍,对教育的感悟,以及对未来医疗体系的期待,都是丰富和重塑价值观的过程,享受这种通过书籍与陶医生对话的体验。

衷心的希望陶医生平安喜乐,实现自己的理想。

“我永远为这样的人热泪盈眶。”

  《目光》读后感(四):医者仁心的陶勇医生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人永远都无法知道自己该要什么,因为人只能活一次,既不能拿它跟前世相比,也不能在来生加以修正。没有任何办法可以检验哪种抉择是好的,因为不存在任何比较。一切都是马上经历,仅此一次,不能准备。”——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眼科医生陶勇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成为网红医生,因为一次莫名其妙的被曾经救治过的患者追砍,几乎丧命于那场无妄之灾。

陶勇出事的那一天,是2020年的1月20日,这一天在中国的医疗史上也是一个值得记录的日子,那天晚上钟南山院士对全民发出预警:确定新冠病毒人传人。而当天下午,陶勇在北京朝阳医院的工作岗位上,被之前医治过的患者拿着重型菜刀砍杀,在众人的参与制止暴力犯罪中,侥幸捡回了一条命。

陶勇之前的人生轨迹是学霸走过的路径,符合人们对“天之骄子”的一切想象:他28岁从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医学博士的身份毕业;35岁成了主任医师;37岁就担任博士生导师。他发表的SCI论文有79篇,发表在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26篇,还主持着多项国内外科研基金。在眼科领域,他是同龄人中绝对的佼佼者。而在他的各个阶段的同学眼里,陶勇是一个追求事业成功到了极致的一个有执念的人。

陶勇的执念是对医学的执念,而这执念源于爱:一是对科学和专业的爱,二是对众生和病人的爱。在这样的爱和付出中,陶勇的信仰就是医学。因此他追求极致的技术,他敢于接下复杂到可能会对自己事业带来质疑的眼科手术,只因为那可能只有1%的希望能让患者重见光明。

“一个有真信仰、真爱、真事业的人,是世间任何力量都打不败的。” 陶勇就是这样一个人。

自从那个黑暗的被砍杀事件发生之日起,陶勇医生的安危就是善良的人们的牵挂,人们不敢想,一个要用双手完成精密眼科手术的医生手部神经被砍断,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对寄期望于他重见光明的患者而言,又意味着什么。

我们更不愿意看到一个医者仁心的心中有大爱的医生就此倒下,因为面临了这样的不公和打击,进而引发社会上对于良善行为的怀疑。如果面临这样的信任危机,对于整个社会而言,也会是引发信任危机的一个源起。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的是陶勇不仅快速地康复,还在病床上思考着人生和哲学,他用哲学治愈自己的心灵,康复的速度令自己都感到惊奇。现在的陶勇,不仅重回工作岗位,还带着他的新书《目光》再次出现在公众的视线里。

上周看到陶勇在电视节目中接受主持人董卿的采访,他提到更多的不是自己,而是那些善良的人,那些在他发生血光之灾的当下,本能伸出援手的人们:同事、患者、家属,那天在场的人的下意识施救的行为,为陶勇的生命架起了一道道屏障,保全了他的生命。

听着陶勇的娓娓道来,你会感到他是一个很温柔的人,他能为那些患者着想,能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期盼获取一线光明的人们考虑,带着特有的冷静和思考,还有幽默,他说话的时候更多的在微笑。

这种平和发自内心深处,他说自己在病床上知道是三个月前医治的患者打算离别人世,拖上他这个主治医生做垫背的,惊愕之余仍在反思:“我医治了他的眼睛,却没有医治他的心;我了解了他的病情,但没有了解他的人生。如果我当时能体会一下他的处境,给予正面的开解,是否就会化解了这股恶气?”

毫不夸张地说,我看到这儿的时候落泪了。作为医生的子女,我深知他们每天都在忙些什么,忙到脑子里全是患者和病症解决方案,亲人和家庭的需要永远排在最后。

我父亲也是个医生,显微外科医生,在断肢再植方面有自己的建树,是我们当地远近闻名的“一把刀”。但是留给我们家人的是永远无法兑现的承诺,和永远无法启程的旅行。

印象中,唯一的一次我想请他去为我开家长会,因为小伙伴都说我没有爸爸。他马上答应了,然后问:“你上几年级?”我气愤地起身离开,说:“回你的医院去吧!不用管我上几年级!”后来我母亲说他难过了很久,只是不知道怎么跟我道歉,因为这就是他的工作。这就是医生和医生家属的真实感受。

著名媒体记者白岩松说:“陶勇医生的故事,不该是一个人的战斗,我们该用抗疫的态度来面对暴力伤医。”确实如此,一个社会的医患关系应该是信任和被信任,而不是算计和被算计,如果我们放任医患关系到完全没有信任可言,最终伤害的只能是我们自己。

《目光》这本书里,陶勇的豁达和乐观,让我们感动,他的关于人生的见解和思考令人动容。爱因斯坦曾说:“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

陶勇不让自己陷于钻牛角尖里,他积极治疗,努力康复,他想的是:“上天为我关上了一扇门,必定会为我开一扇窗。”

“既然世界可以无纪律、无原则地用榴梿吻我,那我就只能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它做成比萨了。”

这就是在感受生死考验中的陶勇,这是大彻大悟,更是王者归来。

未知生,焉知死?我自问做不到这样的境界,能将自己的生死安危看得这么淡然自若。陶勇说对女儿,甚至在最初找不到合适的言语来解释发生的这场人为酿成的灾难:“为什么一个救死扶伤的医生要面对砍杀,对方还是自己全心全意救治过的病人?”

是啊,挺难。难于理解,更难以消化。陶勇提到,唐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说参禅的三重境界是: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参悟了人生的生死考验的医者仁心的陶勇医生,应该是找到了一种自己认同世界的方式,看透了生死和人生。

我们只希望在梦想中一路前行的陶勇医生,能用自己对于生死的思考唤醒社会更多的良知,也换来更多对医护人员的尊敬和理解。(全文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目光读后感100字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