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子建散文读后感精选
《迟子建散文》是一本由迟子建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4.00元,页数:2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迟子建散文》精选点评:
●很美~
●一直很爱看她的文字,小说写得好,散文也很好,实在难得。
●之前在图书馆随手借来看的 ,每天晚上看几篇就非常有感觉
●更喜欢她的小说
●平淡生活
●很浪漫的作家和作品,是我喜欢的。
●特别爱的一位作家
●情真意切,宽广绵长~
●作品的编排大概是由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成长出发,从在漠河北极村度过的童年起航,用文字带着我陪着作者游览了小小的北极村的巨细,到她走过的地方,如俄罗斯,巴黎,世界的一角。世界那么大,而北极村依然是那个北极村。而在那个小村里成长起来的,有点男孩子气的温暖女子,文字轻盈剔透,让我跟随她的心,她眼中的风景,或感伤,或浅笑,或沉醉。她有两个浅浅的梨涡。
●朴实的语言,抒写出华丽的往事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一):你的字字句句都让我沉溺
以前不是很喜欢读散文,但,一次偶然,我遇到了你 迟子建,你的文字让我着迷,让我沉醉,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像犯了毒瘾一样沉溺其中不可自拔,去了各个书店搜寻你的书,但,怀着希望去的我却带着失望回来,跑了一个有一个书店还是没有你的书。。。。。。。。。。。。。我现在才深刻体会到那句物以稀为贵的古谚。。。。。。。。。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二):看完之后就很想去漠河
在那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我感受最深的还是那种凄凉和悲伤的感觉,就算她在描写一件很普通的事情,我也觉得很是苍凉。
迟子建的散文有一种奇特的魅力,它总是能牢牢抓住我的心,不断地驱使着我,让我对它产生了一种贪婪的渴求。
迟子建的文章总是勾人心魄的,就像是绝世美人一般,对我来说,有着极大的诱惑。但我更喜欢她那淡雅的,像诗一样的文字,就像是绝代美女卸妆后清秀的眉目,我喜欢这清丽的散文。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三):伤怀之美
“我相信每一个富有宗教情怀的人都遇见过伤怀之美,而且我也深信那会是人一生中为数不多的几次珍贵片断,能成为人永久回忆的美。”
每次读迟子建的散文,总有一种在茫茫尘世里找到一片广袤、洁白的雪地的感觉。我想大概是因为她的童年浸润在雪花和冻得红扑扑的脸蛋里的缘故吧。伤怀之美也毫不例外——很多时候的感觉,并无法用笔描述。伤怀的美感更是困难,因为那只是一瞬间的事情,来的也并无特别的征兆。
伤怀,和其他的情感不一样。她并不是完全的伤感,而是渗透了一丝伤感在平静祥和而又温存的空间里,而这伤感并不是掺杂了个人的因素,而是由于美带来的伤感。我很可以体会这样的感触。
那是秋天一个宁静凉爽的晚上。我顺着公路边的小道走进了一个小小的码头。这码头好似早就荒废了似的,延伸出去的木栈道边空荡荡的,杂草在周围沙沙的想着,有秋虫鸣叫的低低的伴奏。我于是坐下来,顺着面前的湖望见了一座小小的山,山上黑黢黢的,只见到山顶毛茸茸的树丛的剪影。
可是山中央却有一团灯火。那灯火温暖的存在着,仿佛照耀着我心中央的一团疑问,却永恒的静默着。
湖水拍打岸边轻轻打着有规律的节奏。湖面的风吹来,我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黑暗里和这一切融为一体。
当我睁开眼睛的时候,我望见了很远的地方——在湖的那一头,星星点点的光亮好像一艘艘船。可那船似乎一直没有动。我深深地吸一口那微凉的风,耳朵里响起了遥远的、嘈杂的声音——像是脸盆叮咚作响,又像是许多人在说话。只是太远了,听不真切。
我于是忽然间明白过来,那一艘艘船就是我的校舍,是我生活的地方。而那微弱的声音,是生活的声音,是实实在在的,在这个世界上生活的声音。明白了这一点,我的心好像一下子坍塌了下去,泪水却涌上来。
我坐在这样一个湖边的角落,隔着一片黑黝黝的波光望见了我的生活,和她亦真亦幻的倒影。我在黑暗里感到一种无边的美好环绕着我——这,大概就是我为数不多的,伤怀之美的珍贵片段了吧。
《迟子建散文》读后感(四):听海的心
与迟子建女士的初见是在高三二轮复习书的散文练习中,一篇《听海的心》,点点笔墨,寥寥数页,身临其境,海风清凉,拂动了我的心。从此,我便踏入了迟女士文墨的港湾中,享受与她的知遇。
迟女士曾在散文作品《两个人的电影》中借母亲之口“抱怨”过好作品的处境,慨叹优秀的文艺作品曲高和寡,无人欣赏,而花里胡哨的却颇受追捧。但即使是在这日益浮躁的文艺圈内,迟女士仍坚守初心,不为吸引眼球而失度,不为取悦受众而失向,不为迎合市场而失态。
正如王跃文所言:“抵御喧嚣和浮躁的定力,来自于对文学的虔诚与敬畏,真正有责任心的作家,必须抱持不为市场写作,不为媚俗写作的态度,才能真正安静下来,沉潜下来。”也正是迟子建身体力行的那样,沉静与持守成就了她脱俗的文风与清逸的笔力。若以自然事物作比,迟女士是平旦及晨初凝的露珠,是嵌于原石未采的美玉,她潜心创作,安抚人们掠美的心。她在作品中倾心创造一颗平和而真美的听海的心,然后将它带到现实,以身诠释这颗淡泊豁达,充满温热的心。
每次品读迟女士的作品,都能感到她对人世百态,生活冷暖的关注与热心。透过那至纯的文词,我仿佛看到她放低姿态,抱怀一颗温和的心,贴近民众,贴近苦难,踏入人世社会被遗忘的角落,通过文字传达内心的关怀精神与悲悯情思,赋予作品感召人心的力量。每当这时,我总能跟随她的脚步,与一起她历经世间百态,同呼吸,共感怀。在我心中,她和自己作品中赞美的“大自然修士”蕾切尔·卡森一样,在持守内心与专注自行中成就了自己的伟大。
与迟女士交往,总会被她的名字吸引。她曾在散文《拾月光》中以童话形式提到自己的名字源于父亲对曹植作品的喜爱,但在我看来,在期盼女儿效仿前人写作自愈之外,还有“健康独立”的真情愿景。但迟女士的生活并没有像童话般如意,生离死别,人生无常的阴霾笼罩着这个感性多思的女性,但她仍在不顺中实现了健康与独立的希冀,成就女性之坚强。迟女士之强指涉于她精神之独立,品性之坚韧,人格之果毅,不论历经多少艰难与失意,都能用文字淡化悲伤,用写作涵润心灵,仅把芬芳采集,散播人世。因为她小小的身躯里葆含一颗热忱的听海的心!
于我而言,在阅读中与迟女士的知遇,带给我的不仅是对文学情怀更透彻的感知,还有对这堂鲜活人生课的深切体悟。她简单而凝练的话语下,饱含着朴实而真挚的情趣,蕴藏着丰富而切实的真意。那颗听海的心,触引着我的感官,将我与迟女士相连。
清光柔和,每次在墨香中与迟女士相逢,总能感受到她那颗勃勃跳动的听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