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的读后感大全
《席勒》是一本由李维菁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19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席勒》精选点评:
●其实很丑╮( ̄▽ ̄")╭
●大爱席勒~有生命力的线条~
●。
●高中临疯了
●如果不是28岁就离开这个世界,又将给世界带来多少艺术瑰宝。席勒真的是神一般的存在!
●论文需要
●最喜欢的画家 差点以为自己爱上他了
●找遍整個圖書舘,李維菁的書衹有這一本。我喜歡怪人,席勒夠怪。
●这是我要学习学习学习的
●曾经很中意席勒笔下的人物,总像是在看一段虐恋,如今心境变了,开始慢慢能欣赏后期一些相对平和的作品,但永远也忘不了他给曾经的的我带来的冲击
《席勒》读后感(一):不是大写的人,但是伟大的艺术家
一战的时候,一场流感夺去了无数人的生命。克里姆特、席勒的妻子、席勒都这样去了。他的画太强烈,太神经质,死亡气息扑面而来,所以这本书买了几年也没有翻过。直到最近才突然可以承受了。就书里的记述而言,我不喜欢这个人,但还是不得不赞叹,他是多伟大的艺术家啊。
《席勒》读后感(二):掰下
记得当初在杭州艺考的时候买的书··有一套,当时当时就买了这本,还肉疼了半天。
说来这本书可以书直接改变了我的画风和心态。那种大多人物那种情绪线条和表现手法结构的搭建让我受影响至今。
原本对风景很感兴趣,之后却对人物有极大的投入以致现今把大多的精力投入到人物画上,尤其是每个人的内心病态。
仅以回忆我曾经的精力。不做借鉴。
《席勒》读后感(三):。
如果天才没有早逝,他们又会继续给世人留下怎样宝贵的财富。书上说席勒与伊迪丝婚后的生活美满幸福,他的画风也有所转变,即使同样题材的裸体与表现性爱,也不似早期的咄咄逼人、瘦骨嶙峋,而展现出一种温柔。可惜这样的美好并没有延续,怀有孩子的伊迪丝感染流行性感冒去世,席勒随后也没逃过此病,28岁便离开了人世。如果没有这场流行病疫,现在的我们,也许会看到更多席勒不一样的作品,孩子出生后,他又会怀着怎样温和的情感,去描绘他的家庭。只是,没有如果。也很敬佩沃利,被需要时无微不至不离不弃留在席勒身边,当席勒想要与伊迪丝结婚时,她以为凭借着自己与他多年的情感与共度患难的经历,他一定会选择自己,结果席勒却选择了伊迪丝,而她竟能做到不吵不闹,安静离开,从此再没与席勒相见,最后也是患病离世…我觉得这也是一种伟大,可以说没有她,也不会有席勒,她曾经给予过他多少的灵感,并陪伴他。艺术家身上是否都有一种无形的气质去吸引人,不然怎会有各种的女子,义无反顾去爱他们。
《席勒》读后感(四):一个孤独存在的证明
第一次看他的画是在初中,每一幅画面里的人都用特别专注的眼神穿透纸张刺向你,犀利地让你都如画中的人物一样好像被那些眼神剥离的赤裸裸,无处可藏。那里面的每根线条每个笔触都很美很美,我喜欢它们就能理解画家所想。没有读到所谓评论家的言辞是一种真实的幸运,我以为所有的不理解都是软弱无力的诽谤。
本想这种富有争论的怪胎只能作为个人癖好的专属,没想大学里几个气质头脑有着天壤之别的死党,都对他的作品情有独钟。每个人的书架上可以任天马行空,但都绝对少不了他各种版本的画册。所谓的伦理是不是能扼杀美的诞生,我们可以完全不去理会,因为美,就是真理。
压迫、疑惑、反叛、流离、渴望、迷茫,画到最后就呈现应有的黑色死亡。
残酷和绝望,是一种成熟的过渡。
很多人不喜欢这种过渡,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去想象,死亡之后或许根本不会是什么可怕的景象,于是用各种方式疏离和质疑,让自然变成无辜。而当很多目光开始关注并期望等待他为我们揭开谜底时,他就只管径自探路去了。年仅28岁。
一个艺术家的生命,就是一个孤独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