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的悲劇》读后感1000字
《Y的悲劇》是一本由艾勒里·昆恩著作,輕舟出版社出版的405图书,本书定价:新台币220元,页数:2001-6-1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Y的悲劇》精选点评:
●剧透党飘过~不喜欢作者的文笔,好无聊有木有
●和阿婆的《怪屋》一段公案
●对于曼陀林琴的解释差强人意 但书中其他的推理段落确实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雷恩所有的探案过程却完完全全的被Y生前所写的大纲一一猜中 那是不是可以说雷恩只是在走Y铺好的路 Y才是这个故事中最聪明的人呢?
●线索不是太少而是太多,昆恩挑战读者的终极之作
●虽然不像《三口棺材》层层反转,但是凶手太意外了,好难猜。然而回过头看,线索都在那儿。第一次领略了一回昆恩大师抽丝剥茧地严密逻辑分析,超级棒。另外,怎么越看这本书越像社会派了,哈哈。 书中反映出的问题着实值得让人思考。
●四星半。
●我以为结果会更劲爆;雷恩你是不是以为自己是神啊,每次都要卖关子,挠得人难过死;这次更好,干脆合法杀人了,无语了;人物心理和逻辑推理依旧没话说,也很带动气氛催促人读下去,但是总有说不出的奇怪啊
●比x的好
●这。。。怎么说呢,我没猜到,但也觉得这个动机奇怪了点,太奇怪了。。。有点莫名其妙
●又重新读了一遍,依旧觉得13岁的杰奇真的恐怖,一开始只是“好奇”遵照大纲杀人,然后演变为想以杀人为乐……
《Y的悲劇》读后感(一):有些失望
《Y的悲剧》可以说从我开始看推理小说,就抱着很高的崇敬之情.
但是真正坐下来,有机会看了,却没有想象中那么惊讶.
也许是因为,我看过了阿婆的《怪屋》,看过了岛田的《占星术》,所以对这本书的结局还有作案过程并不惊讶....
不过埃勒里奎因一直是我最喜欢的推理作家之一,他们的小说干脆利索,作案手法也算正常(和岛田后期作品比一下...呃...)
也许就像,《罗杰疑案》要在初看推理小说时就读一样,一些经典被模仿的太多了,给人的震撼力也就不如之前那么强.
《Y的悲劇》读后感(二):能说真凶早早被我猜出来了吗(泄底)
读完x的悲剧,接着又读y的悲剧。
或许是因为读推理类小说比较多了,有了一定的经验。我并不是根据书中某个关键证据推出来的,而是根据作者的写作手法。
在一部纯本格作品里面,我知道那肯定是不会有和情节无关的闲笔的,所以当我读到作者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的描写那两个调皮捣蛋的孩子打闹场景时,我就想了,莫非凶手和他俩有关?
后来,再读到哑巴女摸到了一张嫩滑的脸,更笃定了我的想法,谁说只有女人的脸才是比较光滑的呀?
大部分优秀的推理小说肯定都有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和一个让你想不到的真凶,对于y的悲剧这本评价很高的作品来说,也已经做到了极致,而且最后的几章内容很有意思,当那份侦探小说大纲被公布后,相信许多读者也已经知道真凶是谁了,但书中的雷恩却试图给凶手一个机会。
《Y的悲劇》读后感(三):真实的梦魇
被称为“疯狂家族”的黑特一家,拥有巨大的财富以及不幸。男主人跳海身亡,遗书只有一句话;他失明且聋哑的大女儿的路易莎在家中遭人投毒,侥幸逃过一劫;数月后,黑特家族终于发生了一起命案。雷恩在长期协助警方后做出令人费解的举动,事件会迎来怎样的结局?
奎因再次慷慨的把关键线索第一时间提供给读者,但由于本案的特殊性,大量奇怪的线索掺杂在案件中,推理不再那么干脆利落。最后几章非常奇怪,然而爆炸性的结局既让人下巴掉在地上,也解释了所有不合理。雷恩对两位警官朋友说:“你们听到了会说我得了精神病,和黑特家族一样疯狂,把我扔进湖里”,读者的第一反应大概也是这样吧?绝对的意外以及绝对的令人信服,凭这一点,奎因足以位列黄金时代三巨头之首。
评论这本书想不泄底是相当困难的,对于原本应该只存在于幻想之中、却成为真实恶梦的“Y”,我很想说个痛快,但也只能忍住。
《Y的悲劇》读后感(四):欠一个解释
究竟,那小屁孩在最后喝毒酒的动机是什么,没有解释。
要解释的话:
可能A:小屁孩自己下毒却不记得是哪杯,比较符合反复强调的幼稚犯罪。不过一旦这个解释写在结尾,读者铁定失望。
可能B:小屁孩想以死谢罪。应该是最不可能,一来不符合他最后一次谋杀失败后邪恶地又去偷毒物想害谁的心理,二来这个小霸王会这样轻易地自杀吗,即使晚餐时雷恩叫来警察大有揭底的架势,别说他人小没看出来,就算看出来了也不会懦弱地自杀吧
可能C:小屁孩藏的毒药被某个人发现了,那个人实施了牛奶犯罪,而且当时喝牛奶的只有三个人:两小孩和聋哑婆。绝对毒不到自己,如果是这个可能性的话,书就是没写完,但看结尾的基调,EQ已经是不想写了
可能D:老约克没死,一直暗中看着恶魔孙犯罪,看到最后看不下去了,就索了这条小命 (X的套路是不会来第二遍了,所以这个可能性无限接近0)
----------------我怎么会那么笨的的分线----------------------
是雷恩自己换杯的这点我怎么没想到呢,笨了笨了,此文作废
不妨考虑下可能C啊,我挺喜欢的
《Y的悲劇》读后感(五):Y的悲剧,人的悲剧
看了豆友微不足道的评论,我不禁有点汗颜的感觉,是的……我也加入了边看边推理的行列之中了,当然,我失败了。
雷恩从出现就是一个近乎“神”一般高高在上的姿态,年迈,富有,耳聋不耳顺,拥有无可比拟的表演才华,逻辑思维能力极高,这样的设定加之在任何一个年轻人身上都免不了让人生厌。可是当出现在一个老人的身上,就能让人肃然起敬。在他几乎是生命的最后时光中踏入探案的区域,我想决不是为了打发空虚的晚年。合上这本《Y的悲剧》最后一页,我几乎可以看到雷恩悲伤无奈的眼睛。
所谓疯狂的黑特一家,放在今天其实已经不够“疯狂”,社会急速发展的今天,人对于刺激的承受能力已经越来越强。手段凶残又如何?商场上面哪一天不是腥风血雨;粗暴专制又怎么样?社会从来不给你任何辩驳的机会;肆意妄为又怎么了,只要事不关己才懒得管。这就是冷漠,这种环境下,就是出现十个一百个杰奇也不足为奇。他们根本不需要什么黑特家族的疯狂基因就可以发挥出人性中最“恶”的一面,可以说,不用居住在黑特家那幢阴森的大楼,就已经很不安全了。
Y不过是一个假定的人物,一个心中充满了绝望和愤怒的人虚拟出来的刽子手。无论创造他的人有没有亲身实践的想法,仅是这样创造就已足够。约克在他的大纲中全部是臆想着自己将有一天会杀死那个十恶不赦的女人,为此尽心竭力,可他还是再三强调将已假名代替,并且甚至谋划着要出版。可见他真正想要亲自动手的勇气并不足够,也许,他只是把这个大纲当作他悲哀一生中最后一个黑色幽默而已。
然而Y最终还是出现了,杰奇,一个十三岁的孩子得到了他,并且把他奉为行为指南。
我有理由相信,当Y真的出现在自己面前的时候,会有多少人会毫不犹豫的顺从那恶魔的引导。因为,现在的我们早已不缺那残忍的心了,哪怕只是一根小小的导火索,也可以导致毁灭。
==========
起初我的判断的凶犯是露意莎的家教,米里安小姐,因为她最接近这个假定的受害者(典型的被误导……)
后来我的猜测一直是那个女诗人芭芭拉,无论是她为家教伪造介绍信,还是她与父亲的亲密关系……
奎恩兄弟是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