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二的悲劇》读后感摘抄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原创文章 > 原创精选 >

《二的悲劇》读后感摘抄

2020-09-21 16: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二的悲劇》读后感摘抄

  《二的悲劇》是一本由法月綸太郎著作皇冠文化出版的平裝图书,本书定价:NTD350元,页数:384頁,特精心网络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二的悲劇》精选点评

  ●如果说《一的悲剧》是本格推理的经典模式的话,《二的悲剧》则可成是新本格的发展再创新。在这本书里作者使用了一种独特的“第二人称视角叙述,读到最后才知道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所在,不得不说作者的匠心独具。另外,对于这本书里的爱情描写,比《一的悲剧》更加纠结人心,读完让人扼腕长叹。这本书不论是成推理小说或是情小说,都很不错。强推!

  ●2.5 这也太犯规了吧……

  ●拖延症患者看看吧,你看看你们给这个社会造成多大苦恼拖延症害人害己

  ●我该说什么呢,我能说什么呢,我不知道说什么了,还是去看正版奎因了。。。。

  ●第二人称,很有代入感啊。。。两个人来回换,有点晕啊。。。手打批注吐槽有趣啊。。。推理两星,剧情半星,第二人称一星。。。基本可以当成爱情小说来看。。。

  ●eita树理,法月喊你们去演无法坦诚相对之二的杯具~~~

  ●第二人称的叙述视角还是有些不自在成分。另外这个故事真的很2

  ●还好,这一次的法月终于不闷了。

  ●The shortage is too lang. many unnecessary words in this book

  ●刚给了个好印象马上就翻脸,水分多得吓人,要不是日记部分解答亮点可能连3分都捞不到

  《二的悲劇》读后感(一):生凑的杯具。。

  对这种纠结的感情表示理解....感觉更像狗血电视剧桥段

  作者的中心诡计诚然挺巧妙的,不过,一开始的第二人称本身就很可疑

  一种XX诡计的可疑气氛```````````

  主角这几个人都莫名的钻牛角尖,莫名纠结。凑到一起就杯具了,你们都是作者为了实现“巧妙设计”的牺牲品啊······

  强烈怀疑作者先琢磨着用第二人称设计个诡计,设计出来再生凑几个奇特人种产生杯具,故事就编妥了~~~

  里面稍微碰上个大条神经的都成功不了了。

  还有这本书够水的.....作者莫名感慨了一大通这那的,我以为穿越到了社会流小说呢。

  【以下剧透】

  读到半截,知道女主是披着马甲的!于是马上在想,难道男主也是披着马甲的?!而且长得一样!难道是双胞胎神马的.....

  于是....=.=

  真的是,有道是:你二,我也二!!!

  .....大一起二!!!!

  《二的悲劇》读后感(二):关于法月纶太郎《二的悲剧》

  说实话,这是我读的法月的第一本书,所以我无法与《一的悲剧》或法月其他的作品纵向比较。看这本书时,我只知道有一个“用第二人称写作的推理小说”的噱头,但是一开始,并没有感觉到作者这样写的意义,反而觉得很怪异。当然,读到后半段,就会忽然明白作者的用意,而我在明同时也感觉到了一股强大的悲意,压迫得人几乎流下泪来。

  法月的文笔我是喜欢的,我喜欢细致的静物描写,细腻的理描写。尤其是对心理的细微刻画,能让人有一种代入感。从这个角度说,法月刻意要使用的第二人称,却可能非刻意地加强了这种感觉。当我读到第六章发电所场景的描写时,周围的一切仿佛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法月描绘的黑暗、寂静、坚硬、寒冷的场景,自己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声。

  说到情节,《二的悲剧》实在不能称为一部能让人拍手称快的推理小说,因为作为一件谋杀案,它的情节太简单了。我一直觉得,一本好的推理小说,应该让读者有一种被骗的感觉。“悲剧”系列始于艾勒里.奎因的XYZ悲剧,夏树静子也写过类似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其实都不能称之为“悲剧”,只算是或优秀或平淡的推理作品。而这部《二的悲剧》则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无法正视自己的年轻人,被始乱终弃的女人,纯洁却不坦诚的爱情,痛失所爱的悲切。虽然我深爱本格派的推理和解谜的快感,但是回想起来,读完让我念念不忘,心中郁结久久不能抒发的却是“不纯正”的推理小说。比如东野的《白夜行》,比如这本《二的悲剧》。

  如果你认为法月的这本书毫无悬念的话,那就错了。前半段读来或许略感沉闷,不是每个人都像我那么变态,喜欢大段的景物描写。而第二人称也的确需要读者有一个适应的过程。但是后半段,作为案件关键物品的日记慢慢浮出水面的时候,法月却接连给读者来了几个转折之转折、否定之否定。也许你猜不到这结局,但你绝对会接受它。

  总体来说,这本书的风格是比较清新的。高中时代互生好感的男女在京都街头意料之外的相遇,命运仿佛设定好了一般,齿轮咔咔转动,男男女女上演一出出爱与恨的悲喜剧。书中有一个词“春天的魔法”,也许吧,命运的转向有时真的无法解释,那么也不要难为自己,含泪笑一笑,轻轻对天空说一句,“这该被诅咒的春天的魔法。”

  《二的悲劇》读后感(三):终身大事,必须实名制!

  法月纶太郎的事迹我就不介绍了,反正你也知道他是岛田门下新本格战斗小队的。基本上法月老师可能先天资质不十分突出,但是人家勤奋,摊开纸刷刷猛耕,至今依然屹立在日本推理文坛不倒。

  下面直接剧透,特透特透的那种,没看过的亲请绕道或自行打上马赛克。

  Come on!住在一起的多年好友小法和小月,小法突然死了且被毁容,而小月失踪了,谜题就此展开。。。

  首先你会想到,死的其实是小月,小法把尸体伪装成自己然后逃走了。没错,这就是法月纶太郎的第一个伪解答。但显然这是不可能的,第一,小月死了这事首先纪昀跟和珅都不能同意。其次,用这样老梗投机倒把的写手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严打中都进去了。

  接下来呢,逃犯小月的男友亚纶出现了。调查发现,亚纶想跟小月分手,转而追求小法。于是动机出来了——情杀。故事到这里,可能也就千八百字吧,但已经可以结束了,无需逆转,法月老师不靠这个。可老师并没有就此长叹一口气默默滴点击右上角的那个叉,而是继续奋笔,用纯纯的笔触来描摹动机背后的凄美情爱。要我说,可能劲儿没使好有点过了,爱得越深越浓越缠绵,就太山楂树太矫情了,这是钟爱大盘鸡的我所不能接受的。

  笔锋一转,死去的小法其实也不简单。过去一段儿时间她瞒着小月跟老同学大口太重逢且温存了,问题是大口太把小法当成是小月了。小法呢,多年痴恋大口太,早就爱你不是两三天了,二儿他妈妈,快拿大木盆来欸!只能将错就错,先爱着呗!

  上面这些事儿,名侦探法月纶太郎是怎么知道的呢?万、土、穗!夏天夏天悄悄过去留下小秘密,压心底压心底不能告诉你。不能忘记你,把你写在日记里!结果小月发现了小法的日记,急了,原来她也爱大口太!小月说,你抢亚纶就算了,还冒充我抢大口太啊!小法说,不是!小月说,少废话,你背叛我两次了好吗!小法说,没有!温格说,闭嘴你这个叛徒!小法说,咩。。。

  于是小月就把小法给攮了,然后联系了大口太,强迫他狂吻了自己,之后自杀了。

  到这里了,法月老师又没有结尾,不肯对渣作的命运低头,啪啪拍出一个悬念——大口太已经在六年前挂了,查无此人!

  伪解答是:小法神经病了,她可以私奔和她自己。。。老师你攮死我吧!

  真解答是:小法碰到的是大口太的孪生兄弟丧郎。。。老师你这样在幻剑书盟上可是很难干过清凉院大师啊!

  全剧终了,我想了一下,叫《二的悲剧》可能是因为主要用第二人称叙述的吧。避免这个悲剧的唯一办法是什么呢,参见标题吧。话说内个既然Deep老师给了2星的话,我也就不矜持了啊。

  七夕来了,下面是广告时间。贝因美奶粉提示您精彩稍后继续。

  毕业后一个人在城里,我的终身大事成了爸爸的心病。他听说年轻人现在都上网找对象。一个老人家,从来没摸过电脑,四处求人上网,受了不少白眼。后来,爸爸打电话让我上豆瓣网,说名侦探季生好。身形矫健的气质郎,夯实!

  《二的悲劇》读后感(四):又可耻地当一回法月老师的书托

  看过我之前那篇法月老师的八嘎书评的友邻(就是这个http://book.douban.com/review/5061779/),都知道我给时钟打了五星,当然我是变相吐槽还是装逼吹捧,明眼人一看便知(看得出么?)。这次就不同了,我是诚心诚意地推荐这本书《二的悲剧》。

  基本上了解新本格的都知道法月出身于京都大学推理研究会,1988年以《密闭教室》入围乱步奖候补作并以此出道,后来曾凭借《都市传说之谜》和《去问人头吧》分别获得推协奖和本格推理大奖,是新本格的代表作家。因为仿造艾拉里奎因父子探案的模式撰写法月父子探案系列,所以也被看作是“日本的奎因”。法月的风格是比较偏奎因后期一些,那些只看过国名系列和悲剧系列的童鞋请不要说他写得不像奎因。(其实就是不像,咦,括号里出现了什么不该出现的了)。

  言归正传,说说本书。看《二悲》之前,刚看了《一的悲剧》,那本真是非常不喜欢。中年夫妻的情感问题日本推理作家常有人写(佐野洋什么的)比之细腻且精妙的多如牛毛。而且还硬加了个特别无厘头的密室进去,非常让人无语。不过《二悲》很好地挽回了我对法月的看法。

  严格的说《二悲》的本格成分是非常稀薄的,并没有什么超自然、非人力可以做到的华丽谜团,比如密室或是不可能犯罪什么。案件是非常简单的,同屋的一对姐妹花因为某些原因,其中一个把另外一位杀了,并烧毁了她的面容,然后跑路了。警方在调查案件时发现两人身份并未调换,所以说毁容并不是为了隐藏真实身份。但不可思议的是,在验尸时从死者的胃里发现了一把小钥匙,案件从此展开……

  当然,看过书的都知道,上面写的是废话,那其实不是重点。本作的亮点是使用了一种极为少见的第二人称视角叙事的手法。一般来说通常使用的叙事视角就是第一人称(视角主观)和第三人称(视角客观),一般是不存在什么第二人称叙事(因为难以区分与第一人称叙事的区别)。在本作中,法月匠心独运地使用了这种第二人称的视角,叙事的主体是“你”,获知信息的其实是跟随着“你”的一个第三方(虚拟不存在)。这有点类似于行人《黑暗馆杀人传说》里的“视点”,其实也是一种叙述性诡计。主要目的是为了隐藏叙事主体的客观内心活动,让读者误以为获得的信息是“你”的真实内心活动,误把“你”代入成“我”。那么当读者阅读深入时,发现认知于叙述存在明显不自然的情况时,就能达到错愕和震惊的效果。 (其实上面写的也是废话。最后的真相其实是法月玩了一个特别简单的叙诡手法而已)

  《二悲》的另一个亮点就是,让人扼腕的爱情描写。虽然范达因在他的侦探小说二十条中认为侦探小说创作中是不能存有爱情,这样会影响侦探的客观思考。但在侦探小说发展的这一百多年中,爱情从来不曾缺席过,出现过大量的经典的爱情推理,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阿婆的《空谷幽魂》、岛田的《异邦骑士》、东野的《嫌疑人X的献身》等等,本作也是此类经典。可以说一切的悲剧的根源都源于相恋的双方深爱著对方,都太在意对方的感受,都太执着于那个解释清楚就可能打碎的甜蜜幻梦。总之,假如不是因为爱情,悲剧并不一定会发生。这和《献身》是不同,《献身》的更多是石神的单相思,它的伟大在于石神完全不为自己着想的悲壮付出。这也和《异邦》不同,《异邦》中的爱情,欺骗大于甜蜜,悔恨大于执着。而《二悲》中写到的爱情可能是我看过的推理小说中,最让人扼腕的。

  其实写了这么多,无非一句话,大家去看书,推给那些喜欢《异邦》或是《献身》这种言情推理的读者。可耻地再当一次书托。

  《二的悲劇》读后感(五):意想不到的悲剧,令人惋惜的爱情

  意想不到的悲剧,令人惋惜的爱情

  初春的京都街头,男女就别重逢。

  当下感到惊喜又惶恐不安的两人,却不知他们对彼此的爱慕,竟是所有事件的开端••••••

  《○的悲剧》这种标题在侦探小说中是见怪不怪的了,埃勒里•奎因的XYZ悲剧、夏树静子的CMW悲剧,阿刀田高也写过V的悲剧。不过,这些所谓的悲剧又有几部真正让人感觉到“悲”的存在呢?夏树静子我本人不是很喜欢,只看过她的《蒸发》。《V的悲剧》以幸福的感觉收尾,而死者也不过是个本就该死的人。而奎因的XYZ,不过是一次为推理而存在的杀人事件,“悲”的存在感几乎为0。直到法月纶太郎的悲剧系列中,我才真正体会到这种“悲”的存在。

  如果说《一的悲剧》让人感觉“悲”的感觉还不够彻底的话,那么这本《二的悲剧》则绝对是相当戏剧化的让人惋惜的悲剧了。

  本书宣传时最大的卖点是“这是一本以第二人称为视点的小说”。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会看到“你一个人走在繁华市街••••••”之类的语句。开始还略为新鲜,不过看多了之后不免觉得很别扭。如果把“你”字换成“我”字一样可以读得通顺,一样可以理解整个剧情。只能说,作者以第二人称写作的这个想法不错,可惜用得太差,而且没有一点实际效果。当然,如果你真的是这么想的话,那可就大错特错了!这点稍后再讨论。

  作品的开端便描写了一男一女在街上偶然的邂逅。整个序幕除了第二人称的这个视点有些新鲜之外,其他的都显得那么平淡无奇。男女的邂逅,然后开始故事,发展悲剧。这也是侦探小说惯用的模式。当然,如果你真的也是这么想的话,那可又大错特错了!

  序幕落下,第二条主线——以法月纶太郎为主角的发展线出现了。然后便是平淡地叙述案件,接下来便是两条主线的交错,为大家来叙述整个故事。

  说实话,我在看到第四部之前,都觉得这本书其实挺枯燥的。案件根本就没多少可以讨论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的明了。完全找不到看头在哪里。

  但是到了第四部,当那本日记出现时,悲剧的“悲”便一步步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其实看惯了侦探小说的人也许都有同一种感觉,就是小说中所发生的许多事都并没有发展到要杀人的地步。有时作者即使把一件事写得再惨,在我们看来也都感觉没什么大不了。至少在本格推理中这种感觉还是挺常见的。不过在法月对女性心理的细腻描写下,我渐渐觉得这种明明很常见的误会确实发展到了很麻烦的地步。而一开始抱着“跟她解释一下就行了嘛”这种心理的我,也渐渐真的觉得“还真的很难去跟她解释”了。不得不说法月在本书中,对人物心理的描写以及性格可刻画是相当成功的。否则读者也不会感同身受,真正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了。

  其实,知道真相揭露的时候,我都没有什么震惊感,甚至还有一丝不公平的郁闷。我所欣赏的仅仅只是先前法月对人物心理描写的到位。觉得这一本书其实还不如前一本《一的悲剧》。但这一切随着稍后主人公的叙述消退了。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本书之所以以第二人称为视点来写作的真正原因。直到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在书的开端处让人觉得平淡无奇的邂逅,背后究竟藏着多少戏剧化的元素。以第二人称写作的解释虽然不是很惊艳,但是我觉得非常符合整个故事。相当合理。可以说这种方式即隐隐地说明了一切故事的开始,同时又为整个故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在书中,我们看不到华丽无比的诡计,也看不到丝丝入扣的推理。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是法月纶太郎诚诚恳恳,花尽心思向我们展现的一幕真正的悲剧。它的“悲”并不会引人泪下,但是绝对会让人不自觉地发出一声叹息。并且你会感到书中原来一切平凡之处在最后看来都是那么的不平凡。一个简单的开始竟然真的隐藏了那么多故事。

  大家都知道,日本有两个人都号称“日本的埃勒里•奎因”。而这两个人在推理上可以说都还没有达到奎因的一半。但是有栖川有栖被人称作“日本奎因”在我看来仅仅是作品的名字模仿了国名系列而已,这是谁都可以做得到的事。但是,法月纶太郎才是真正的“日本的埃勒里•奎因”,准确点说,应该是“后期的QUEEN”。但是在我看来,其实他的作品比后期奎因的作品更有看头,更加让人深思。

  总而言之,法月纶太郎是我以后重点关注的作家。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