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十四行集》读后感100字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十四行集》读后感100字

2021-01-02 02:35: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十四行集》读后感100字

  《十四行集》是一本由冯至著作,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7.60,页数:1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十四行集》精选点评:

  ●对于诗果然还是涉猎太少。。不理解不明白

  ●风从千万里外也会 掠来些他乡的叹息: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

  ●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诗——情感的相机与桥梁 把诗人的“此情此感”记录下来,又联系给读者来做体会。 “波浪把一座太阳,闪化作星光万点。 什么是我们的实在?从远方把些东西带来,从面前把些东西带走。” 靠后的这几篇长诗,是在写故事呵。只不过用得是诗体来记录。重在叙事,亦有情抒。

  ●彗星出现 狂风乍起/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 随时占有 随时又放弃

  ●我們在朦朧的原野上認出來一棵樹、一閃湖光,它一望無際,藏著忘卻的過去、隱約的將來。

  ●我们只感受时序的轮替,/感受不到人间规定的年龄

  ●什么能从我们身上脱落,我们都让它化作尘埃。

  ●小林一茶写的世界如同露水短暂带着几分无可奈何。但冯至写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就没有那么惋惜,我们用生命承载的任何渺小的一瞬,都是狂风乍起、彗星出现的巨大。

  ●悲,美,用力

  《十四行集》读后感(一):精华

  当初从高中的图书馆里弄来这本书的时候好像一天就看完了.比我之前看到的朦胧新诗规范,比印象里其他的民国新诗不是太白就是欧化的痕迹太重(比如穆旦最早的几本,老是OOO的,看着较不舒服。)这本十四行集则从很多地方继承了古代诗词的精华一面,凝练优雅,就是语言略微含蓄了一点(当时年轻,呵。)其实当时日寇入侵,诗中提到很多。

  我当时惊这薄薄一本书(27页好像)以后不好找到。就工工整整的用手抄了一份,现在都带在身边。自己也曾经照虎花猫写过几首,可惜形式共内容要做到那么天衣无缝,没内涵和修养一时是难以做到的。

  《十四行集》读后感(二):三点

  冯至在《一个对于时代的批评》中曾说到:“在一个夸夸其谈、散漫无形的、肤浅的、调情的、凭理观察的时代里,那些严肃的矛盾和冲突与其说是被泯除了,倒不如说是被人忽视了好些。在一个没有深情,只有考察的时代里,多少生存中根本的问题都被遗忘了。”

  孤独是生命的体验

  孤独在古代指幼而无父和老而无子的人,这是一种表面上人际关系的稀缺状态。而在现代通常情况下,孤独更多是指由此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第十六首《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中说 “哪条路、哪道水,没有关联 哪阵风,哪片云,没有呼应 我们走过的城市、山川 都化成了我们的生命” 、“我们的生长,我们的忧愁 是某某山坡的一棵松树,是某某城上的一片浓雾”。路与路,水流与水流,各取其道,甚至风和云也不定是呼应相随的。社会看似是一个融合的群体,实则其中个体与个体割裂,独有一个自我。而山坡上的一棵松树这一意象的兀立,更是真切地把我们站在高高的山巅的孤独感突显了出来。这同古人登高山而渺天下的离世感不同,对冯至来说,孤独成了一种追寻自我的体验。

  在第九首《给一个战士》中,诗人告诉战场归来成了断线纸鸢的战士:“但是这个命运你不要埋怨,你超越了他们,他们已不能 维系住你的向上,你的旷远”。孤独所带给人的痛苦和疏离都让人可以保存个性以及拥有追求精神自由的权利。正是离群的孤独造就人群里的出色,没有孤独就没有自我,虽则所谓的个性可能正是常人所无法理解及认同的。比如十一首《鲁迅》中说到的:“你走完了你艰苦的行程,艰苦中只有路旁的小草 曾经引出你希望的微笑”。革命者的斗争之旅势必是孤独寂寞的,可能缺乏追随缺乏认同,甚至难耐时只能与一株草语。但,孤独作为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反映自我认清自我的最佳方式。

  死亡是升华的瞬间

  第一首《我们准备着》里说:“我们赞颂那些小昆虫,它们经过了一次交媾 或是抵御了一次危险,便结束它们美妙的一生”。渺小的昆虫悲壮的死,使生命瞬间变得辉煌。死亡仿佛成为了一种升华过程,而此时作者对死亡的追求也同时迸发。第二首说到的:“我们安排我们,在自然里,象蜕化的蝉蛾”、“我们把我们安排给那个 未来的死亡”。这里的死亡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生命断绝,而是在整个生命过程中,旧死不断向新生的蜕变。而所谓对死亡的追求也即转化成了对蜕变的追求。“蛇为什么脱去旧皮才能生长”,人今天的骄傲在对过去的否定里完成,即使过程痛苦而艰辛,对新生的渴望却无法阻挡。所以,痛苦的死亡又算得了什么呢?

  忍耐是决断的担当

  二十二首,《深夜又是深山》:“四围这样狭窄,好像回到母胎:我在深夜祈求 用迫切的声音:给我狭窄的心 一个大的宇宙” 二十五首:“终日在些静物里 我们不住的思虑”

  未完

  《十四行集》读后感(三):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

  继胡适和郭沫若奠定早期新诗的基本根基,新月派诗人添砖加瓦后,冯至无声无息的出现了。

  我们看多了徐志摩戴望舒,甚至是顾城海子的诗,冯至真的是太学术了,可是这不能改变他的地位,他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

  接触他的人少,我觉得这是一个时代的品味问题。我们喜欢徐志摩的“挥一挥手不带走一丝云彩”、“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将内心的情感通过物化表现得淋漓尽致的这种轻和美,习惯了戴望舒彳亍的朦胧的雨巷中丁香花般的女孩,安享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这种不痛不痒的小哲理诗,却忘了冯至。

  至于我,我也是今日看到这个名字,才记起的,哦,对了,中国新诗还有冯至这个人的存在。

  他早年留学德国,很是受歌德的影响,这句”给我狭窄的心,一个大的宇宙“便是冯至引用歌德的。他有自己的思考,最让我记得的是他的《蛇》,虽然不是《十四行集》所收录,然而他用在德国所学的去挑战依旧带有古诗本质的新诗的物象,很是让人佩服。

  冯至是真正写哲理诗的,不像不痛不痒的《断章》,他给我们讲述一个更为广阔的诗的哲理世界,正如题目,他所追求的,以一颗狭窄的心去量度这个广阔的世界。

  至于对冯至所写的具体诗的感触和看法,我实在是写不出来,但这不妨我受触动和启发。摘录几首比较喜欢的。

  4

  我常常想到人的一生,

  便不由得要向你祈祷。

  你一丛白茸茸的小草

  不曾辜负了一个名称;

  但你躲进着一切名称,

  过一个渺小的生活,

  不辜负高贵和洁白,

  默默地成就你的死生。

  一切的形容、一切喧嚣

  到你身边,有的就凋落,

  有的化成了你的静默:

  这是你伟大的骄傲

  却在你的否定里完成.

  我向你祈祷,为了人生。

  9

  你长年在生死的的中间生长,

  一旦你回到这堕落的城中,

  听着这市上的愚蠢的歌唱,

  你会象是一个古代的英雄

  在千百年后他忽然回来,

  从些变质的堕落的子孙

  寻不出一些盛年的姿态,

  他会出乎意外,感到眩昏。

  你在战场上,像不朽的英雄

  在另一个世界永向苍穹,

  归终成为一只断线的纸鸢:

  但是这个命运你不要埋怨,

  你超越了他们,他们已不能

  维系住你的向上,你的旷远。

  15

  看这一队队的骡马

  驮来了远方的货物,

  水也会冲来一些泥沙

  从些不知名的远处,

  风从千万里外也会

  掠来些他乡的叹息:

  我们走过无数的山水,

  随时占有,随时又放弃,

  仿佛鸟飞行在空中,

  它随时都管领太空,,

  随时都感到一无所有。

  什么是我们的实在?

  从远方什么也带不来

  从面前什么也带不走

  《十四行集》读后感(四):《十四行集》——《北游》

  《北游》是冯至在1927年冬日创作的长诗。全诗通过描绘中国北方都市的昏暗萎靡,勾画了一番绝望沉郁的冷清土地,塑造出行客“我”在光怪陆离中凄楚挣扎,渴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反抗形象。我将通过反复手法,意象分析及人物描写来评析本诗的特色与主题。

  首先,反复手法在本诗中占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全文的十二节最末,都有“阴沉,阴沉”的表达。其二字高度概括了“我”对于这座城市的感受,突出在面对黑暗现实,冯至最确切认识到的,正如他与友人在信中所提及的一样,是走到了“莫可奈何的地步”。诗中曾用“阴沉”形容过天空这样的自然环境,修饰过人们的面色与精神,也以此体现过“我”的心情与思想。因此,隐含在这二字背后的,是城市、人民的颓废麻木,同时也是“我”察觉自己正在被这丑恶的环境同质化后的痛苦挣扎。“我”已无处可躲,藏无可藏,只希望尽快逃离这座城市的心愿伏蛰在简短两声“阴沉”中。此外,反复手法在段落中也有体现。例如,两行“各各的肩上担着个天大的空虚”强调在哈尔滨的人们实际上缺少追求理想的热情,正是他们贫乏的思想才造就了空虚,这样虚妄荒芜的大地上,暗藏着无声的哀痛,只有看似异化的行客“我”才能读懂。这是何等的忧伤悲惨!“终归(一切)是模糊不定,隔了一层”的反复的,平华的描述,却一语中的地道出了“我”在这座城市的孤独感:“我”想融入这个世界,但鄙夷他们的冷漠,不解他们的病态。骤然身处同城,可人心之间,相隔万里。在全诗的结尾,作者采用了他与朋友的对话,并两次坚决地道出:“老并不怕,我只怕这样长久地睡死!”一席言论。我们能够感触到作者那颗在泥潭中困苦反抗的心,那颗濒死,在绝望中一再燃起泯灭的热情的心。当十一节埋葬“旧我”之后,他决绝地、拼命地在尝试缔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这样的反复在末尾像是奏响了余钟,悲壮色彩绕梁不尽。

  其次,“秋”、“冬”等意象的使用渲染了本诗的情感基调。对“秋”的描述集中在第1-10节,而在11-12节迎来了初冬。在前几节,作者曾说他从“那夏的国”步入了“秋天”,并在苦苦等待“寒冬”的到来。通过细读本诗,我们可以了解到“高高的城楼”、“古松的阴凉”正是那所谓的“夏”,即是他的始发地北平,也是他的理想故土。而开头提到的“穷秋”便指的是哈尔滨这座萧杀凄楚的城市,不同于满是果实、农作物成熟的丰收季节,这里的“秋”更有一种萧瑟凄冷的味道。在“秋”的末路,荒芜的繁华陨落后,作者将“秋”拟人化,借“秋”之口,道出“我”梦想回到那生机勃勃的“春天”,即人们和“我”都是充满朝气的,健康阳光的。最后在哀伤中,在遗憾中,冬天到了,“我”也为“旧我”举办了追悼会,渴望着跳脱出这座城市的牢笼,渴望着追寻新的自我,渴望着否极泰来。而意象“月”这本诗中也富有变化。在开头,月是宁静的,罗曼的,空幻的。在中元这一天,它像是北平,承载了“我”的思念。而后在途中,月开始“圆圆地落”,暗示悲惨痛苦的世界将要到来。在中秋当日,本象征团圆美好的月亮在冯至的笔下变得“冰冷”,这是“我”的主观所感,是“我”哀苍忧伤内心的外在表现。在秋尽时分,月是“没有色彩的”,在初冬时节,“月轮将灭”、“月轮将落”,“我”绝望、痛苦的心境被勾勒得淋漓尽致。不同于一般的意象,冯至所写的“秋”、“冬”也好,“月”也好,是随着行客“我”的心态而发生变化的。它们在诗中不再单单揭示一种感情和含义,更多地是为“我”的想法服务,让意象同情感一样,有些复杂,有些态度。

  最后,本文的人物描写揭示了反革命时期中国北部城市居民毫无希冀、麻木不仁的生活状态。在第四节中,有大量对人物的修饰,如中国同胞“面上总是淫淫地嬉笑”和“在他们的幸福面前,满地都洒遍了金银”的描写,挑明了当时人人毕生所求,皆与金钱有关。他们在国家有难之际,不关心为华夏民族复兴,也没有对爱与自由或美好事物的追求,这是可悲的,“那全身都是毒菌的妓女”更是拆穿了大众只在意眼前一时快感的鼠目寸光和为利所图的丑恶行径,颓废阴郁的氛围,带给“我”的只有无尽痛苦,好似“游行地狱”一般。 “我”的感受不难理解,人民趋名逐利的价值观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养成的,作者只能看着扭曲的人间悲剧在自己的眼前上演,却无能为力,甚至自己也深陷泥沼。

  作者与旧我斗争,在黑暗中挣扎的复杂悲痛贯穿了全诗。寒栗风中,是反抗,是厌恶,是莫可奈何。

  《十四行集》读后感(五):读冯至《十四行诗》

  大概是由于阅历尚浅的缘故,读冯至的诗很难让我有直击心胸的怅然,往往是反复咀嚼才稍稍磨出点意味。最早知道他是翻过他译的里尔克的《给一个青年的十封信》,印象颇深他在序中说,他时常联想起梵高的一幅名为《春》的画作,那幅画作背景是几所矮小、狭窄的房屋,中间立着一棵树,丫杈间寂寞地开着几朵粉色小花。他说四周是一个极贫乏的世界,在枝干内却流动着生命的汁浆。青年人也如这般,内心和外界是龃龉的,因而显得艰难而孤单。

  孤单这种意境是在读他写的十四行诗后又再次得到映照。其时他在西南联大教授德语,昆明是战乱中一处颇难得的静谧。他《十四行诗》的诗句中常常是从一方小窗子向外眺望,里头是窄屋,外头是原野同山路,狭隘中看到的辽阔,这仿若如他曾提及的梵高的那副画作《春》。加利树,或是曲鼠草,从这些细微之物入诗,信手拈来,平凡中却洞见其哲思;谈及歌德、杜甫、鲁迅,寥寥数语映其一生;他写几只幼犬初生,写案头摆设的用具,意趣动人而又引人深思。李广田说冯至是“建立了中国十四行诗的基础”,他的这本小集子在文学史上自有不可估量的位置。

  冯至的这十四行诗有着一种脱俗清丽雅致的美,文字干净,寻章摘句都能出人意表。他写“在黑暗中吠出光明”,一反天狗食日的吞噬,化而成叫人又有了希冀;他写“歌声从音乐身上脱落,归终剩下音乐的身躯,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意象由声感转入视觉,由虚物化作实体,不免令人赞叹;他写“象整个的生命都嵌在,一个框子里,在框子外,没有人生,也没有世界”,错综复杂,然捕捉精妙得当。这些奇异的意象,不敢说得益于诗人的天才,但一定是“明察秋毫”的结果。同法国的浪漫相异,德国向来是个严谨的国度,冯至有中国文人的气质,却又在德语思维中浸染,执着于理性,思考人生同世界万物,他是抒情诗人,但又不仅止乎情。他观乎自然,草木皆有灵性,而总由物及人,看似孤寂的诗句,却又总带着点引人前行的曙光——“寂寞的儿童、白发的夫妇,还有些年纪青青的男女,还有死去的朋友,他们都/给我们踏出来这些道路;我们纪念着他们的步履/不要荒芜了这几条小路”,收笔的那一刻每每令人松了口气。倘若文学真有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功能,那么或许冯至的诗便是一个典型的范式。他哀伤却不颓废,冲淡却不绝望,时值抵抗日军民族危亡,而他的诗句却难以捕捉到融入时代号角的零零碎碎,但焦灼感,对生命的追问,确不曾停歇。

  这些诗成于一九四一年,书毕冯至即大汗淋漓重病一场,仿若耗尽了元气。冯至在这些诗中写天气、写山野、写小径、写水,写自然界的一切造物;写名人、写农妇、写城市,写具物,写一切形形色色的人、事。书写的过程亦是思考与追问的过程,他将那些于他人生有所启示同营养之人同物什化入诗中以示“感谢”,他将这些意象作为记忆同创作的始发点铺展叙述,时间同空间的纵横线交织而行,生命的永恒,宇宙的广博,光和时间年轮。人类自始即是不具安全感的个体,从丛林状态到契约社会,个体仍旧是个体,孤独仍旧是不更变的命题。这种不安全感是在时间的流中渐渐显露而出的,原以为熟悉之物却忽然间觉察似乎从未相识,“不要觉得一切都已熟悉,到死时抚摸自己的发肤/生了疑问:这是谁的身体?”急促的不安便是人类共有的表面却也是最深层的恐惧。

  冯至揭下了令我们感到恐慌的面具,却也抛出了枝条给我们指了一条明路(尽管只是一个愿景)——“向何处安排我们的思、想?但愿这些诗象一面风旗/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这诗句或许亦是冯至创作的告白,惟其所思所想,化而为文学、艺术,方可安稳,方可永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