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史辨自序读后感精选
《古史辨自序》是一本由顾颉刚著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9,页数:7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古史辨自序》精选点评:
●大二的时候才读完这本书,这本书打碎了我关于先秦史的一些固有观点,也让这几派进入了我的视野,顾颉刚、柳诒徵、王国维等等,他们在我脑袋里吵来吵去又吵去吵来,有一段时间几乎没法看进去其他的书,希望后来人早点争出个结果吧…
●在中国的诸多历史中,我觉得最无聊的就是东周以前的了…读了这本书还是觉得一如既往地无聊…倒是书前面部分关于作者自己的经历叙述十分有趣。
●自序最好,学者不可不读。
●大一時給我啓蒙的專業書籍
●在对学问一无所知而又无限神往的时候,读这样的文字定会感动振奋不已。现在仍然一无所知,神往已消退了许多,然而却真真实实地看到在前辈学人身上,也有与我们相似的困境,而我们的困境,却又有一部分是他们所造成的,有点悲凉。
●真要人命
●治学之惑,古今一概。
●大一时候看的,首先是佩服顾先生一派对古史大胆怀疑的精神,第二就是对旁征博引的感叹。可惜,当时太年幼,时至今日,再翻起这本书,都难以找出顾先生研究方法的缺陷所在。疑古之风已去几十年,李学勤也写了《走出疑古时代》,但是总体上,我对顾先生一派所怀疑之事,仍然存疑,或许对于上古的历史,我们终究只能走在争论的路上。争论或许就是结论。
●序写的真的很好
●作业,所以认真读过……感觉,没感觉……还是《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启发较大。
《古史辨自序》读后感(一):读《〈古史辨〉自序》
读《〈古史辨〉自序》,也许是我最温暖的阅读经验之一(另一是读鹿桥的《未央歌》)。因为与自身的处境相近,心内便存了十分的同情与敬慕;对学问一途的甘苦,多少也有点感同身受,但顾先生的抱负的宏伟与因这抱负而引发的苦痛,却是如此地深刻,令人汗颜万分。顾先生于我,真是一面明亮的镜子。
最初读到先生的宏文,是在周作人编的《新文学大系.散文卷》上。这一长文,几乎占了将近全书的三分之一篇幅,让人不得不佩服周作人的胸襟与眼光。周作人一直倡导“言志”,将新文学的源流推至“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公安派之上,顾先生这一“修辞立其诚”的学者自述,也许刚好契合了周的为文主张。
“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与排列的系列正好是一个反背”,这一著名的论断,以现代解释学或福科的“知识考古学看来”,已经很好理解:所谓古史,不过是适应时势需要,由权力/话语合谋建构出来的一套统治策略而已。顾先生的意义在于发现了这一神话建构并以实证的精神打破这一神话建构。呵呵,读过先生大作后,我不再相信所谓的历史客观性。
最为感奋的,是先生的治学精神。其中最激发我的,是他自叙的“桀骜不驯”的个性---对附和深恶痛绝,绝不愿作吠声之犬,而要将自身的意志贯注学术中,表达独立属己的见解。这种无视权威的精神,真是很迎合当时轻狂的口味。支撑先生独立意志的,是他的科学实证方法,与胡适一脉相承的,所谓“有一份证据说一分话,有七分证据说七分话”,学术的标准便是“求是”、“求真”,而不论“善恶”。
顾先生自述其人格的二重性:“在一切事物上,只显得我的平庸、疲乏、急躁、慌张、优柔寡断,可以说是完全无用的;但到了研究学问的时候,我的人格便非常强固,有兴趣,有宗旨,有鉴别力,有自信力,有镇定力,有虚心和忍耐。”所以顾先生“为发展我的特长计,愿意把我的全生命倾注于学问生活之内,不在旁及它种事物”。所以顾先生痛陈学问生命中的三种最大苦痛:1,“时间的浪费和社会上对于我的不了解的责望”。2,“常识的不充足和方法的不熟练”。所引章学诚语,足见先生对于自身缺陷的深刻认识与惶恐不安,最见出一个学者的真诚。3,“我第三件痛苦是生计的艰窘”。学者之牵掣与内心之苦痛、惶惑、愿望,在这三种苦痛的陈述中披肝沥胆,多年后读来,还是历久弥新。
“诗可以兴、可以观”,顾先生之文,又何尝不如是!
2002年11月14日
《古史辨自序》读后感(二):锐步――《古史辨自序》读后感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断肠人在刷牙(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doubanapp/dispatch?uri=/note/766798817/ 如今对“上课”渐有了一种消极的看法,只因为完成任务与心理的自觉而进教室。这学期的课程基本全无新颖——无聊乏味,照本宣科的讲授基本成了所有老师授课内容的共识。一般课上,我很少理会老师授课内容,以致期中已过,除中国近代史外其他课程都没写过笔记。上课乏味,但也并不能因此荒废,像《晚清七十年》、《现代化新论》就是在课上看的以消磨时间。最近,一学妹给我复印了一份顾颉刚《古史辨自序》的资料,在此感谢了。一篇自序能洋洋洒洒六万余字,读者很是膜拜。 花了一天多的课上时间看完了这册《古史辨自序》,一种新的观点、治史方法,看完总需要谈谈自己的看法。说来,内心作祟的根源还在于炫耀、显摆。 顾颉刚是胡适之徒,胡适讲“宁可疑而错,不可错而疑。”,顾颉刚是很好的继承了其师傅的衣钵。顾颉刚是古史辨学派创始人,“古史层累说”即是其“疑古”思想的重要体现。如作者所言,《古史辨自序》旨在说明他自己研究古史的方法和这种主张方法产生的原因。 “疑古”思想古已有之,影响最大者莫过于明清时像李贽等一类启蒙学者与如阎若璩之类的考据学者。但我想,考据之疑终究与近代以来疑古派有很大区别。前者是因考据之实而疑,后者是因疑而进行考据求证。 每一种思想理论产生绝非偶然,顾在《古史辨自序》用近多半篇幅穿插自己思想渊源。何为“疑”?曾在TED里看过一个讲“怀疑主义者”视频,今模糊记得演讲人在最后劝导人们应该拥有一种不走极端、怀疑品质。谈点个人看法:“疑”,怀疑。摒弃教条主义,不一定是对传统观念里已认定事实的否定,但产生了动摇。“疑”的结果有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通过求证即确信无疑或完全否定。求索度娘了解到怀疑主义常与不可知论联系,无论我所了解到的理论事实是否如此,单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是有很大积极意义,但怀疑的前提依据需是能自圆其说。忽又想到书本,我们要做其主宰者,而不是被动的驱遣者。 “学问固然可以应用,但应用只是学问的自然的结果,而不是着手做学问的目的。”“学问只当问真不真,不当问用不用”。章太炎先生攻击今文学家的“通经致用”,顾颉刚比章太炎主张更进一步,章太炎信古之情较求是信念强烈得多,而顾颉刚希望能够获得较纯粹的求是。“经世致用”思想一向在人们观念中被奉为做学问的真理准则,然而个人此刻认同顾颉刚的观点。“致用”的前提是“经世”,但“经世”原则在于“求真”。大多时候,我们是否过分强调“经世致用”,忽视了“求真”?“经世”只是为达到“致用”、满足私利的一种手段,以致可曲解以达到目的。我们不是政治家,不需要为现实利益负责或吹捧,真正的学问是永恒的存在,不能因一时之用而“折腰”、“变相”。呵呵,我似乎有种古文学家的倾向。 无论是“疑古”还是“古史层累说”,个人把顾颉刚这种治史思想方法的统归为纵向比较法,即就某一具体人物或事件依据不同时代文籍的有关记载而得出事实的发展演变与真伪。顾颉刚在受了康长素《孔子改制考》启发影响后,提出了推翻古史的方法:第一,考证伪史中事实的起源与变迁。第二,考证各家对伪史中事实的说法。第三,找出以上所做工作的规律。同样,这种“新鬼大而故鬼小”的“古史层累说”即是用此方法的反映。第一,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大。第三,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事件的真确状况,至少可知道某一事件在传说中的最早状况。我想顾颉刚疑古考证思想方法与其所提出的目录学新见有很大的内在联系。顾颉刚很不满意古人对目录书的分类,即古人按部类的分法,如众所周知的按“经、史、子、集”划分。他希望先分时代,然后再分部类,因为书籍的部类是按照各时代的风尚走的。大概分法如,周、秦一代,两汉一代……再从周、秦时代分经、传等。如何进行疑古考证?若按如此目录的分法,正好可方便看出不同时代对某一人物或事情的记载变化,所谓的垂直看史。 通常我们看史多为平面看史,与纵向垂直看史相反。我想,平面看史固有诸多利处,能够结合其他方面而全面把握某一具体人物与事件。但缺点也不言而喻,忽视了某一具体人物或事件在平面展示时的真实性与客观性。一般非专业的人固然没必要如此麻烦,只需了解大概即可,但本职工作的人就不能如此泛谈、降低自己要求,毕竟还有起到权威向前者非专业的人普及宣传的作用。 垂直看史是否具有普遍性、通用性?不尽然,基本不可能。我想,这种方法大多只适用于先秦史,由于缺乏资料我们可以运用“古史层累”方法推断,但进入封建时代随着人们渐有写史传统习惯就不适用了或说应用局限性越来越大。君不见顾颉刚所疑古史多为先秦史。 顾颉刚运用“古史层累”思想考据论证了很多先秦史为伪史,诸如禹为山神还是社神乎?苗民之变迁史实?孟姜女哭长城之故事真伪?尧、舜、禹出现先后?等,个人认为观点新奇,论证有据,颇值研究了解,在此不再具体阐述说明。 读者赞服顾颉刚研究古史的方法,也更欣赏其人的刻苦之精神、独立之思想。“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章太炎是古文学家,顾能今古皆明辨,而自成一派。顾十分自信常带有些自大,但他并不隐藏能够坦露。“个性和环境原只是学问的凭借而不即是学问的实质”,个人也赞同,阎若璩博古通今,用严谨态度潜心三十余年作《尚书古文疏证》证明《古文尚书》为伪作,对当时学术界有很大的冲击影响,但学术成就并不能与其自负好讥评相符。还有诸如早期维新代表人物郑观应,虽然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但某一方面不能代表全部,他也有很多贪腐官司的现象。 最后做个总结吧,也借此发点牢骚。顾颉刚自小就身处浓厚的学习环境与氛围中,也算博览群书,提出自己思想见解仍需漫长的积累过程,何况我们呢?学习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厚积而薄发。本人始终觉得如今我们现阶段还不适宜做论文,或说是不易。大家学者们尚需多载,更何况我们如今还是些“没货”的空架子,所以只能是搞旁门左道,求度娘,信春哥。个人认为如今现阶段完全可以把论文换一种形式,写写笔记或读感之类的,如:此篇文即是范例。哈哈! 2014年11月11日
《古史辨自序》读后感(三):顾颉刚《古史辨自序》读书报告
当然,在中学时代,我是没有听说过“顾颉刚”这个名字的。当国庆节假期我翻看他所著的《古史辨自序》的时候,才深切地感觉到这位上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的旗手身上新文化运动大家的特有风范。他不是板着脸的古旧先生,他的文字是那么地清新自然,也缓解了我看此文时的头晕症状。下面,谨让我来陈述一下读完此文后的一点想法吧。
顾颉刚先生(1893—1980),江苏省吴县人。原名诵坤,字铭坚,是现代古史辨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是中国近代学术发展史上有着重要影响的一位学者,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解放前,日本学者,特别是名牌大学如东京、京都、帝大教授,都看不起中国学者,惟对于顾颉刚先生和陈垣先生,则推崇备至。”
《古史辨》,1926至1941年间编辑出版的研究、考辨中国古代史的论文集,共七巨册。是“古史辨派”研究成果的汇集。该书体现了上世纪20年代初在中国史学界崛起的“古史辨派”的疑古辨伪的精神,展示了“古史辨派”用中西结合的“历史演进的方法”,在古史研究中作出的成绩,是中国近代史学史上一部有影响的著作。
让我们现在再倒过来看本文的全文结构吧。本文依据时间顺序,我以为,可大致分为三段:18—35页为第一段,35—73页为第二段,73—118页为第三段。
第一段讲述的是顾颉刚先生在进北大读书前的经历。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这个观点奠定了思想基础。他幼年进入私塾读书,接受了儒经传统的教育;后来又进入了新式小学,接受了不同观点的碰撞,使他产生了怀疑精神的萌芽;再后来在中学读书的时候,经历了清廷“预备立宪”与辛亥革命的思想风潮;最后在党派中几年的工作,这一切都为他后来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观点做好了准备。
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从这里可以看出,顾颉刚先生的成功是与他同当时整个学术思潮的互动是分不开的。除下文所述,他在北大豫科看戏时悟出古史也如戏曲般有所扬弃,也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所谓的“辩证的否定”之外,更重要的是当时学术名流的思想影响。首先是章太炎先生古文经学的影响,后来是康梁新学的影响,再后来胡适先生实证主义与傅斯年先生的影响。接着,在上述先生的影响下,他开始着手进行歌谣搜集的工作,从而更坚定了他历史故事演变的观点。同时,受清代崔述与近人钱玄同的影响,他开始进行著述考的工作,考证《红楼梦》。最后,他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观点,机制性而非事实性地打破了上古史。当然,有破就有立,他试图从三个方面重构上古史。首先,受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思想的影响,他开始重视考古学;其次,进行辨证伪古学的工作;再次,进行民俗学的工作,剔除掉圣王化的历史。
第三段是全文最次要的部分,叙述了顾颉刚先生本人自述其成功的原因及现在遇到的困难。
纵观全文,我以为,顾颉刚先生最主要的还是表达了“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这个观点。当然,本文作为《古史辨》一书的自序,为全书提纲挈领,这是显而易见的。顾颉刚先生认为,
“故事是会变迁的,从史书到小说已不知改动了多少,从小说到戏剧又不知改动了多少,一件故事的本来面目如何,或者当时有没有这件事实,我们已不能知道了;我们只能知道在后人想象中的这件故事是如此的分歧的。推原编戏的人所以要把古人的事实迁就于他们的想象的缘故,只因作者要求情感上的满足,使得这件故事可以和自己的情感所豫期的步骤和结果相符合。作者的豫期,常常在始则欲其危险,至终则欲其美满;所以实在的事情虽并没有这样的危险,而终使人有‘不如意事什八九’的感叹,但这件事成为故事的时候就会从无可挽回的危险中得到天外飞来的幸运了。危险和幸运是由得人想象的,所以故事的节目会得各各不同。这是一桩;其余无意的讹变,形式的限制,点缀的过分,来历的异统,都是可以详细研究的。”
这与他的学术观点“可以说明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我们在这上,即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的东周史……”是相互呼应的。总的来说,无论用哪种方式来表达,说的还是顾颉刚先生在《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中提出的“层累地造成的历史”的观点。
当然,顾颉刚先生敢于提出这个大胆的设想,也不是毫无根据的。顾颉刚先生受到胡适先生“实证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影响,他的设想都是有逻辑依据的。这一切还都要从他考进北大豫科后看戏的经过讲起。
顾颉刚先生是如何推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这个观点的呢?当然,顾颉刚先生所讨论的古史的可信性,也不是他首开先河的,以前也有人质疑过,例如清代的著述考家崔述就提出过要注意史料甄别,也提出过质疑,只不过是没有引起当时人的注意。当然,顾颉刚先生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就在于他与前人相比,提出了革命性的理念,从逻辑上机制性地根本打破了上古史,使上古史的大厦轰然倒塌,而不像前朝著述考或清末辨伪学一般只注重史料甄别,力图事实性地打破。
另外,顾颉刚先生这种过火的举动,也引起了当时人激烈的争议。支持他的胡适先生,甚至提出“先把古史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做起”;而鲁迅先生却指责他说“其实,他是有破坏而无建设的,只要看他的《古史辨》,已将古史‘辨’成没有”。
从论证方面来讲,顾颉刚先生从民俗学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以往的古史记载。这当然是革命性的,他也因此成为了中国民俗学的开创者。当然,他的这种论证也存在着缺陷:他的论证,只限于文献材料,未引用考古材料,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二重证据法”还缺其一。对于这一点,顾颉刚先生显然也已经意识到了,所以后来他开始注意考古学与历史地理学的研究。这是由于当时中国自己的考古学还未起步,考古材料缺乏所导致的。这直到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先生对安阳的研究之后才有所改观。
顾颉刚先生为什么能够提出“层累地造成的古史”的观点呢?当然,这个观点的提出,除了顾颉刚先生个人的努力外,更重要的是当时学术大家的影响。也可以这样说,顾颉刚先生的成功,与其说是其个人学术经历的影响,不如说是当时整个学术思潮的互动。当然,这是与上世纪10年代开展的新文化运动是分不开的。纵观全文,顾颉刚先生的成功正如他本人在文中所言是时势、个性与境遇相结合的结果。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话来讲,也即是所谓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当然,如此惊世巨著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也存在着它自身的缺陷。除上文所述论证方面的不足外,还有受到胡适先生过火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兰克学派科学主义的影响,片面地对古史进行一概否定。当然,这也是收到新文化运动的极端主义思潮的影响的。此外,从文学的角度上讲,作为一篇自序,文章也显得过于冗长,顾颉刚先生也在文中提到了其妻子对此提出了意见。
显然,顾颉刚先生也认识到了它的不足,于是才有他说,
“现在没有结果。因为这是一个大问题,它的事实在二三千年前,又经了二三千年来的乱说和伪造,哪里是一次的辩论所能弄清楚的!我们现在的讨论只是一个研究的开头呢,说不定我们一生的讨论也只是一个研究的开头咧!”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话来说,他认识到了所谓的“发展的曲折性”。
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古史辨自序》仍不失为一篇惊世巨著。它运用革命性的批判性思维,改变了人们对中国古史的认知,为中国古史学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新材料的发现对历史认识有巨大作用”。我们要学习顾颉刚先生及“古史辨派”,勇于有怀疑精神。
《古史辨自序》读后感(四):感想点点
顾颉刚先生的这本《古史辨》第一册虽然不长,但是要细细品味的话,还是花了我两个下午的时间。在没有任何其他导读的情况下,我读完了顾先生的这本自序,受益颇多。在写这篇读书报告之前,我去豆瓣上看了看关于这本书的一些评价,惊讶地发现一个我们学校的学生早已在胡鸣和刘锡涛老师的推荐下看过了这本书,而我却是在大学三年级在江晓诚老师的推荐下才读了这本书,实在惭愧。可幸的是,我在大学期间读过了这本书,并写下了这篇读书报告。
由于大学用功甚少,又倾心于世界史的学习,所以我对顾先生的了解是在是少的可怜,但是通过先生的这篇自序,我对顾先生的学术方向、治学态度等方面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所以我主要想在以下几个方面谈一谈我读完此书的一些感受。
(一)学术层面
虽然这是一本顾先生的自序,但是通过阅读前半部分,我们还是可以了解到顾先生在学术上的一些想法。
大部分人对顾颉刚先生的认识应该都是从顾先生“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这一论断开始的,我也不例外。但是在这这本书中,我了解了这一论断的由来和推断过程。顾先生对尧舜禹的地位问题的关注算是这一论断的起源。先生通过“寻绎古代对于禹的观念”发现“《诗经》和《尚书》(除首数篇)中全没有说到尧、舜,似乎不曾知有他们似的;《论语》中有他们了,但还没有清楚的事实;到《尧典》中,他们的德行政事才灿然大备了。”因为得到了这一个指示,所以先生认为禹是西周时就有的,尧、舜是到春秋末年才起来的。越是起得后,越是排在前面,即: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关于顾先生的这一论断,大学期间的很多中国史老师也不止一次的提起过,但是直到看完《古史辨》第一册,我才知道顾先生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得出的这一结论,不得不对先生的观察探究能力心折首肯。
通过阅读可以发现,顾先生对于每一个时代的风尚很是看重。这一点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在书目分类方面,顾先生认为应该先分时代,再分部类。“因为书籍的部类是依着各时代的风尚走的”。 先生想用学术史的分类来定书籍的分类。
再就是,顾颉刚先生认为要依据时势来界定历史人物。比如,在到底该如何看待关羽、华陀、包拯、张三丰、卜将军等历史人物是神还是人的身份定位问题上,顾先生认为我们不能取了人的一方面就丢了神的一方面,我们只能就当时人的心目中的观念断说他的地位。比如,禹尽可以是一个历史上的人物,但从春秋上溯到西周,就所见的材料而论,他确是一个神性的人物。所以依据了各时代的时势来解释各时代的人物定位才是根本宗旨。
还有,在如何看待神话传说和历史史实的关系问题上,顾颉刚先生认为,“去伪存真的一团好意,但在不能本末倒置”。在此,顾先生举出“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在许多历史典籍中,孟姜女的这一故事都被神化了,但是,假如我们把史书中关于孟姜女哭长城的神化成分去掉,比如像王充那样,一句“或时城适自崩,祀梁妻适哭下”概括了这一整个历史事件,虽没有史实错误,但在实际上却本末倒置了。顾先生告诫我们“若能了解这一个意思,就可历历看出传说中的古史的真相”。
除此之外,顾颉刚先生在学术上还坚持“学问是没有界限的”这一理念,他认为“实物和书籍,新学和故书,外国著作和中国撰述,在研究上是不能不打通的。无论研究的问题怎样微细,总须到浑茫的学海里去捞摸,而不是浮沉于断港绝演之中所可穷其究竟。”这一观念在当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何等的先进啊。
(二)治学态度
顾颉刚先生的这篇自序中还包含了他很多的关于治学态度的表述,先生在开篇没多久就表明“学习永无无止境”这一治学态度。先生说:“我在生活上虽是祈祷着安定,但在学问上则深知道这是没有止境的,如果得到了止境即是自己的堕落,所以愿意终身在仿徨觅路之中,不希望有一天高兴地呼喊道:“真理已给我找到了,从此没有事了”。一个大家,在治学方面却如此谦虚,实在令我敬佩不已。
顾颉刚先生淡泊名利,他说“决不愿无故凌辱古圣先贤来造成自己的名誉”。从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顾先生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一度经济拮据。但是在这种境遇下,先生第一想到的就是因为经济拮据而无法专心治学,但是他从未为了名利做出任何有损历史尊严的事。
当谈到学术派别问题时,顾先生的见解可谓我们当下学习的榜样。 先生认为,在古代,由于条件缺乏,不得不依靠某一派别求学,但是现在时代变了,我们做学术不应该将自己划归为某一学术派别,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治学上不失公允。顾先生一生学习中,内心从来没有偶像的存在,这也是他得以进行理性裁断的最重要原因。“固然有许多佩服的人,但我所以佩服他们,原为他们有许多长处,我的理性指导我去效法;并不是愿把我的灵魂送给他们,随他们去摆布。对今人如此,对古人亦然。惟其没有偶像,所以也不会用了势利的眼光去看不占势力的人物。”
(三)关于读书
关于读书,顾先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顾先生写书从来不会忘记写笔记,这点很值得我反思。进了大学以后,刚开始我还是兴致勃勃的去图书馆找书来读,买了好多精美的笔记本用来誊写笔记,可是终究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坚持下来。当我看到顾先生的做法后,深感惭愧。“我的读书总欢喜把自己的主张批抹在书上,虽是极佩服的人像太炎先生,也禁不住我的抨击”。记笔记实则是先生进行思考的过程,如果我读书能有先生一半的耐力,也不至于对先生了解这么少了。
顾颉刚先生认为我们读书要博而精。
首先要像先辈那样读书,“拣出几部必须精熟的基本书籍,一字一字地读去,细细咀嚼,消化成自己的血肉”。在这里作者举出一段古话来启迪我们“老贾善于贩书,旧家富于藏书,好事勇于刻书,皆博稚名流所与把肴入林者也。.....然其人不过琴工碑匠,艺术之得接于文稚者耳;所接名流既多,习闻清言名论,而胸无智珠,则道听途说,根底之浅陋亦不难窥。周学士长发以此辈人谓之“横通”,其言奇而确也。……学者陋于见闻,接横通之议论,已如疾雷之破山,遂使鱼目混珠,清浊无别,而其人亦嚣然自命,不知其通之出于横也!……”顾先生对他的读书态度感到惭愧,因为他认为年少时的读书也只是“横通”而已。但是说实话,我连先生的“横通”都没有做到,更应该感到“汗流浃背”。
(四)自知者明
顾颉刚先生读书喜欢看附有作者序传的书籍,认为要了解这本书应该先了解这本书的作者。而作为一个学者,先生认为更应该懂得《老子》中“自知者明”这一哲理。
这里先生举了一例。“我是一个生性倔强的人,只能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而不能听从任何人的指挥的。商务印书馆中固然待我并不苛刻,但我总觉得一天的主要的时间为馆务牺牲掉了未免可惜。我不是教育家,便不应编教科书;馆中未尝许我作专门的研究,又如何教我作无本的著述:精神上既有这般苦痛,所以在这年的冬间又辞了出来,回复北京大学研究所的职务。在研究所中,虽是还不能让我称心适意地把所有的时间给我自己支配,但比较了他种职务,我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实在是多一点了。”先生正是对自己的性格了解颇深,在人生需要作出选择的时候才能从心选择,从容不迫。
(五)劝诫
在这本书里,先生值得我们学习的远不止以上几点。因为我不知道该怎样归纳,所以下面两条权当先生的劝诫来写。
首先,顾先生关于初学者的看法给了我继续学习历史的信心。先生认为,作为初学者“固然免不了浅陋,但也自有他的骄傲。第一,他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注意,在别人不审量的地方审量。好像一个旅行的人,刚到一处地方,满目是新境界,就容易随处激起兴味,生出问题来。至于那地的土著。他们对于一切的东西都接触惯了,仿佛见闻所及尽是天造地设的一般,什么也引不起他的思索力了。第二,他敢于用直觉作判断而不受传统学说的命令。他因为对于所见的东西感到兴味,所以要随处讨一个了断;不像学术湛深的人,他知道了种种难处,不敢为了立一异议,害得自己成了众矢之的。初生牛犊犊为什么不畏虎?正因它初生,还没有养成畏虎的观念之故。固然是不量力,但这一点童稚的勇气终究是可爱的。”我大一刚开始学习历史的时候,内心充满各种不自信。觉着自己没有史学根基,不敢跟老师交流,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但是顾先生的这段话实则激励了我,作为初学者有初学者的优势,至少我们“初生牛犊不怕虎”。
除此之外,顾先生还告诫我们,做学术打好根基很重要。没有根基,尽管不断前进,有些小成绩,但只是“唐花接中烘开来的花,提早的开放,只换得顷刻的萎谢罢了。”这一点我还要不断努力,虽然我没有先生那般的家学深厚,但是我现在所处的社会条件比先生好太多,需要的只是努力而已。
小结
书中,顾颉刚先生关于历史研究的一段话写的极其生动:中国的学问虽说积了二三千年没有断,可是梦乱万状,要得到确实的认识非常困难。我今日从事研究整理,好似到了造纸厂中做拣理破布败纸的工作,又多,又臭,又脏,又乱,又因拣理的家伙不完备,到处劳着一双手。可见顾先生对治史之难是承认的。但是读完全书,我深知对于顾先生来说研究历史更是困难。顾先生甚至曾经因为经济拮据,无法买来自己需要的书籍,没有路费外出调研而感到痛心不已。“例如《二十四史》,是研究历史的人何等切要的工具,以前我不能买全部,尚可搜罗些零种,现在连零种也不许问津了。有许多急需的书,熬到不可熬时,也只有托人去买,因为免得见了他种可爱的书而不能买时,害苦了我的心。有许多地方,在研究上是应该去的,但也没有旅行的能力。不必说辽远的长安、敦煌、于阅诸处,就是我研究孟姜女故事,山海关和徐水县两处都是近袭的这件故事的中心,并且是京奉、京汉两线经过的,大约有了四五十元也尽够作调查费了,可怜想了一年半,还只是一个空想!”我们如今处在一个何等幸福的时代啊,可是我们却丧失了先生那一辈人的精气神。
可恨我没有早些读到顾颉刚先生的这本书。但庆幸的是我终究没有错过这样一本好书。如果有时间,我愿意再细细品味一遍这本书,毕竟在当下琳琅满目的书籍里找到这样一本好书实属不易,值得我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