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读后感摘抄
《庄子》是一本由庄子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无盘)图书,本书定价:23.80元,页数:40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庄子》精选点评:
●齐物才能逍遥
●另一个最爱 但没法说
●整个2月和3月就读了这一本书。大道至简吗?庄子的想法真的很棒。估计还得读好久才能完全悟透。感谢遇见。
●破执
●四周目。
●大气
●一直在读。。。
●奉之一生的书
●相忘于江湖?
●和悉达多连着看的,两本书不同,但都涉及了人该怎么活,我不喜欢庄子的无为,但除此之外的思想都很有启发性。一想到古人的智慧程度,就觉得今人的大脑智商是不是下降了。。
《庄子》读后感(一):如果心也可以没有旁骛
我一直不知道我输的是什么.看完这本书,我觉得我想知道其实就已经输了.
在回来的路上跟同事大侃爱情哲学.我在她结婚的前夕对她说,不爱其实就是最好的被爱.
无欲则刚,因为没有人能做到所以成了真理.无为而治,因为不可能被实现所以视为及至.我们只是没有象庄周一样可以无愧无求,在每一天也就有了羁绊.
会有一天我的心也可以没有旁骛么
《庄子》读后感(二):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呆若木鸡的故事
有位专门驯养斗鸡的纪渻〔音shěng〕子为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王问:“鸡训练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 “还不行,这只鸡虚浮骄矜,而且自恃意气,心中还骄傲自大”。
十天后,王又问同样的问题,纪渻子回答说: “不行,还是听到鸡的声音或者见到影子就有所反应,跃跃欲试,心还是为外物所牵制。”
又过了十天,王再问,纪渻子回答说:“不成,目光还是那么过于迅疾,意气强盛,盛气凌人。”
又过了十天,回王说:“现在差不多了。当它看到其它斗鸡,听到鸡叫的声音,它也好像没有听到似的,毫无反应,不为所动,不论遇见什么突然的情况它都神色自若,视而无见,不动、不惊,它的心已不受外物所动,精神全凝聚在内,看起来就真像一只木头做的鸡一样。这样的斗鸡,精神上可以说是完全准备好、训练到家了。别的斗鸡看见它,斗也不敢和它斗,反转身去就走开。
王令人把别的鸡引到这经过了四十天驯养的斗鸡面前,那些鸡一看见这只斗鸡,便望而却步,转身纷纷逃窜……
后来人们把“呆若木鸡”这个成语形容因为害怕或惊奇发呆的样子,也引申为十分愚笨。
【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通“骄”字)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通“响”字)景(通“影”字)。”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庄子•达生篇》
这则“呆若木鸡”的故事中蕴含着极深刻的内涵:修炼最重要的是达到一种心神合一的精神境界,以这种心境来驾驭一切,才会无懈可击、无坚不摧、无往不胜。能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心平气和,以静制动,心不浮,气不躁,大智若愚,实为大器之才。
《庄子》读后感(三):《庄子》内七篇(4/7)
首先感叹一下,看课本里截肢的文章和看原文真的不一样,庄子不是我原先想的庄子,齐物不是我原先想的齐物,有趣也不是我原先想的有趣(他并不是老是讲故事的!只是议论太绕课文不选而已),然而...有些真正理解他了呢。
然后为什么只读内七篇呢?因为后面都不是庄子写的呀...当然真实原因是我懒...
1.逍遥游 以鲲鹏开篇 大 然而有所待 小不如大 :蜩不如鲲鹏 彭祖不如冥灵大椿 大不如无 :宋荣子、列子不如至人神人圣人 具体例子 圣人无名: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拒绝 神人无功:邈姑射之山的神人,孰以天下为事 至人无已:庄子,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无所可用,安所困苦。 (真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啊...)
2.齐物论 真的很难读,感觉和逍遥游一样可以读两年。寒假读了两遍,试着不被庄子的弯弯绕套进去。 说庄子是哲学家是没错的,怀疑是哲学之母,而《齐物论》通篇怀疑。
大概写一下。 齐大小:我们被名人名言给误导了,以为“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就像儒家的君子小人,其实不对,他说小不如大,其实还是想说大不如无。先夸智者,然后说智者的衰亡,本质上还是要怀疑,既然大也无用, 所以大小没什么区别 齐死生:讲①生得糊涂②生时为成功所奴役,一辈子的疲惫 所以生死没什么区别 齐言语:①辩论中你胜了我,也不代表你是对的,我们没办法了解彼此,大家立场不同②儒墨之言,越清楚,越割裂大道 所以言语没有任何意义 齐是非:感觉已经不是辩证了,先说事物有两面(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再疑问真的有两面吗(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还是什么都没有 所以辩证也没有意义, (但是这里也有问题,就是庄子只是不明觉厉地提出疑问,没有论证的过程) 齐万物:可与不可,有与无,朝三暮四与朝四暮三 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 最后是经典的庄周梦蝶。 庄子怀疑一切,但最终其实没有答案,或者说他认为万物本就没有答案。 (感觉庄子才是中国哲学中最像哲学的,这种怀疑一切的精神,简直是中国的休馍啊,一直以来就在想“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但是怎么反驳。 看过西方哲学史之后,感觉有一个观点可以来批驳庄子:他的想法有这个可能,却既不能被证实也不能被证伪,那么这个讨论本身就是无意义的。
就像康德说的,把世界分成不可知和理性可知的两部分,承认不可知的存在,但不去讨论 庄子啊,你说的有道理,你脑子灵光,我觉得你特别好玩,但日子不能用你这种世界观过呀)
3.养生主 缘督以为经,可以尽年 庖丁解牛:方法:目无全牛/游刃有余/见其难为,动刀甚微→养生,天道 秦失吊老聃:弟子之哭,是遁天倍情(庄子os:你们都白学了)
4
5
6
7.应帝王
什么样的人“应”成“帝王”?
舜不如伏羲
治外不如正己
物彻疏明不如使物自喜
郑有神巫:(寓帝王当如壶子?得天道而人不能知?)
混沌之死:(寓大道已废,圣君已死?)
《庄子》读后感(四):庄子他说
用了将近一周,才初次通读《庄子》,虽然我热爱文言文的言简义丰,但在如今接触文言越来越少的情况下,读起来还是不那么顺畅,所以竟然有点怀念暗无天日的高中时代,至少那时候没觉得动辄背诵全篇古文是多么大不了的一件事,难怪有人说高三就是我们一辈子知识最丰富的时候。
在学生时代最先接触的是儒家,永远要求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后来接触到老子,深感有趣,又一头扎进去,如今好像很多人都把《道德经》当成权谋厚黑之类的书来解读,倘若老子泉下有知,不知会不会气得从坟墓里跳出来捶胸顿足。但这似乎也不能全怪后人的浅薄功利,文言简则简矣,歧义纷繁,光一个“无为”就不下十几种解释,后人们当然愿意按照自己最认同的意思来阐释,只相信自己相信的。今天终于读到庄子,要把百家争鸣的这一溜“子”们通读下来,不知还要等到何年何月。
我记得易中天老师对这几位大牛有过很精彩的概括:孔子是以“有为”求“有为”,老子是以“无为”求“有为”,庄子是以“无为”求“无为”。潇洒是真潇洒,清贫是真清贫,所以时不时要跑去向官员借粮,与此同时又坚定地拒绝了楚王的高官厚禄。庄子终其一生追求的是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安时处顺,看重内心德性的修养,力求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飘飘然逍遥于宇宙之间,物我两忘。反对人为,批驳仁义,继承了老子又进一步发扬,自成一脉。书中常常把“万世师表”的孔夫子批判得灰头土脸,尤其是在《杂篇·盗跖》中,借盗跖之口把孔子驳的哑口无言,“色若死灰,不能出气”,把他向来尊崇的精神偶像们一个个批判得一文不值,令人忍不住对这可怜的老头生出一点怜悯之心,但同时内心里又觉得——“痛快”。
除此之外,个人尤其喜欢庄子对于生死的淡然通达。人生一世,最大的焦虑莫过于生死,所以有了宗教,所以有了艺术,但庄子早已看透生命的虚幻虚无。老婆死了,他能鼓盆而歌;大限将至,他能微笑着安慰弟子。在他看来,生命不过是由天地之“气”幻化而来,生亦何欢,死亦何苦,无非从“无”处来,又回“无”处去,潇洒从容。与此相对的,现实中倒是看到不少越老越怕死的人,起初我对此觉得惊异。年纪轻轻的人眷恋生命是因为他还有很多事没有经历过,来日方长,但七老八十的人面对生命无常却往往具有比青年人更加强烈的贪生欲望,虽说蝼蚁尚且贪生,但活了一辈子,到头来还是放不下看不开,和庄子比起来,其间的境界高下简直不可以道里计。
对古时候的知识分子而言,起初都是想“立功立德立言”的,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标准的儒家,个个都奔着兼济天下而去;但飞黄腾达的永远只是很少一部分人,大多数都是怀才不遇或者进入体制后又遭到排挤的,这时候道家的清静无为寄情山水的思维方式又成了他们的心灵寄托;来来回回折腾了几圈以后,人也老了,雄心壮志也消磨无几了,这时候又转而投向佛家的怀抱,寻求心灵最终的解脱与慰藉。千年以来,士人们就在这三套文化体系中辗转腾挪,一代一代地送走了自己的青春韶华。儒释道也终于由三而一,碰撞交融,汇成了蔚为大观的中华传统文化。
不仅现实中的士人深受这融会贯通的文化影响,就连武侠小说等文艺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也一样脱离不了这种气质。“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郭靖自然是标准的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人格类型,杨过、令狐冲也同样是“道家之侠”的典型代表,他们对治国平天下毫无兴趣,最多也就碰上了偶一为之,他们追求的只是自身性格的解放、灵魂的舒展,在心灵无拘无束的自在遨游中升华至天人合一的境界。
我想不管在任何时代,肩负天下兴亡的儒家都会成为社会主流,但不管人员多么稀少,都应该允许有一部分人按其自由意志归隐林泉纵情山水,放浪形骸于自然之间,成为隐士,这是现代多元社会必须具有的包容,或许也是各位道家先贤留给后世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庄子》读后感(五):顺其自然的等待死亡
庄子,是一个人,是一本书,是一种思想,也是一门艺术。在百家争鸣、硝烟滚滚的战国时代,我独爱庄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庄子一生著书十余万言,在这里,我只针对死亡观发表一点个人的见解,完全是献丑了,此外,这其实也是我的一篇作业。
“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刚刚生随即转化为死,刚刚死随即转化为生。宇宙万物无不存在对立的彼方,也无不存在队里的此方。从事物彼方看不到此方,从此方看就一目了然了。所以说,彼方出自此方,此方也依存于彼方。彼方与此方是相互并存、相互依赖的。此也是彼,彼也是此。彼存在是与非,此同样存在正与误。果真有彼此之分吗?果真无彼此之分吗?一切事物并无形成与毁灭的分别,还是把它们看成是齐一的。
万物都是相对的,生与死,不正是彼与此吗?生生死死不正是在宇宙中此起彼伏吗?况且,在这生与死的轮回里,万物都是齐一的,一切都不过是万物的演化罢了。
“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无也。今我则已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宇宙有他的开始,有他的未曾开始的开始,更有他的未曾开始的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有它的有,但也有它的无,还有他的未曾有过的无,更有他的未曾有过未曾有过的无。顷刻间产生了有和无,然而却不知道这个有和无,谁是真的有,谁是真的无。现在我说的这些议论,然而却不知道果真说了这些话呢,还是没说过这些话呢?
呵呵,这些话辩证感极强,一不小心就被绕进去了呢。生与死,谁是真的生,谁是真的死呢?谁又知道生不是死,死不是生呢?
你怎么知道我所说的知道不是知道呢?你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道并不是知道呢?人睡在潮湿的地方就会腰痛甚至偏瘫,泥鳅会这样吗?人住在树上就会惊恐不安,猿猴会这样吗?人、泥鳅、猿猴谁更懂得真正舒服的居处呢?人吃牲畜,麋鹿吃蒿草,蜈蚣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种动物谁懂得真正好吃的美味呢?
这让我想到另外一个故事。蚯蚓说:我们能从这爬到那。小草说:天方夜谭。燕子说:我们能飞行上万里路。蚯蚓说:吹牛吧?蝙蝠说:我们生活在波的世界,不用眼睛也能飞行。燕子说:你当我是傻瓜?家猫说:我们凭直觉就能感应到地震的发生。蝙蝠说:俺不相信。人类说:我们能飞到月球上去。家猫说:妙妙,骗子高明。天人说:我们坐飞碟能自由出入各种空间,那里有各种生命。人类说:这是伪科学。神说:我已无生无死。天人说:明明有生有死,你怎么这样说?俺搞不懂。
任何物种都是有局限的,我们无法理解超出我们世界观的行为。但是,此间果真有是非对错吗?何为真,何为伪,谁又知道呢?算了吧,算了吧,还是顺其自然吧,庄子的中心思想天道无为,不正是如此吗?
假如我与你进行辩论,你胜了我,我没有胜你,你一定对,我一定错吗?我胜了你,你没有胜我,我一定对,你一定错吗?难道我们两人有一方是对的,有一方是错的吗?还是我们两人都对,或者都错呢?我们都不知道,世人都有偏见,我们又能请谁做裁判呢?如果请看法和你相同的人来评判,他和你的看法相同,又怎样评判呢?如果请和我看法相同的人来评判,他和我的看法相同,又怎么评判呢?如果请看法和你我看法都不同的人来评判,他与你我看法都不同,又怎么评判呢?如果请看法和你我看法都相同的人来评判,他既然与你我的看法都相同,又怎么评判呢?那么,我和你和其他人都不能评定谁是谁非了,还等待什么人呢?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的,不如无为吧!
庄子认为自然的比人为的要好,大无用就是有用。有棵大树,树干凹凸不平,不符合绳墨的规矩,它的树枝弯弯曲曲,也不适合木匠取材的规矩。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它一眼。可正因为如此,它才活得更长久啊。世上的长寿者,大都有一个平和、乐观、自然的心境,而很多忧思过重者都容易英年早逝。
如果你追求什么,就必然有一个界限,如果你什么都不追求,那才是无穷尽的。就好像一张白纸和一幅工笔画,哪幅图包含的内容更多呢?那张白纸,因为它有无数种可能性。世间本圆,就好像钟表,零是十二,十二是零,谁知道最大的不是最小的,最小的不是最大的?我们从来处来,到归处去,我们存在过,而后消失了,世界并没有改变,一切又回到了起点。死生是不可避免的,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样,是自然规律。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生命的获得,是因为适时,生命的失去,是因为顺应。其实,任何事物,该来时来,该走时走,没有什么必要去悲伤,也没有什么好遗憾的。必然来临的东西不可阻挡,必然离去的东西也不可挽留。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似为不德之举,众必非之。同样是妻子死了,苏东坡无比神伤,肝肠寸断,否则怎会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感慨。这正表现了庄子对死亡的豁达,是对死亡的理性超脱。何其洒脱自由的人啊,对庄子来说,这世间果真是任他逍遥的吧!
《齐物论》的结束,是那篇梦幻的庄周梦蝶,不知道是庄周在梦中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庄周呢?当他在梦中时,不知他是在做梦,等醒来后,才知是在做梦。可是谁知道梦中的不是现实,现实不过是梦境呢?一切的一切都只不过是一场梦啊。
庄子的无为思想,或许不适用于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可是,我欣赏那种超然物外的境界。毕竟,生活不是一张白纸,我们需要一幅幅工笔画来装点自己的世界。人生需要奋斗,否则我们无法生存。但当我们累了,稍作休憩,片刻入梦时,想想庄子,或许我们便可畅游无穷无尽的境界,悠游一生。也许在其他方面不太合适,可是在生死方面,庄子的思想非常适用,我们应该顺其自然的等待死亡,这样就不会有恐惧,从而能够祥和的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何不潇洒的挥挥手,说一声:“再见,这世间我曾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