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塞留传(全两册)读后感摘抄
《黎塞留传(全两册)》是一本由米歇尔.卡尔莫纳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0.70,页数:89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黎塞留传(全两册)》精选点评:
●短短几百字里波澜壮阔的一生拉长到两本书就觉得他的一切选择都在情理之中了,红衣主教杀伐决断,也依旧要靠几分运气啊,时来天地皆同力。
●这书绝版了网上的不敢随便入,网上有资源,写主教的书蛮少的,但是少而精
●远观君臣相得,近看各怀机心。戏里阴暗小人,真实复杂人性。千秋功过几何,一任后人评说。
●主教是雄才大略,能谋善断,十三是知人善任,非这样绝不能配啊。
●上册看过了.
●激发了我对黎塞留主教的热情~花了九十多买来了影印版。
●红衣胜紫袍
●长于外交内斗,拙于经世济民,颇似本朝太祖。路易十三与黎塞留君臣相知十八年。
●终于读完了!想买这本书的心情愈发强烈。我已经被黎塞留这位铁腕枢机深深吸引了,无法自拔><
●黎塞留,法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外交家,没有之一。《三个火枪手》里被大仲马黑出翔,后世的文学作品也多以反派出现。然而真正的他的一生“使国王崇高,使国王荣耀”,几乎凭一己之力维持了路易十三时期的稳定;他设立的法兰西学院为法国和世界培养了一大批孟德斯鸠、雨果这样不朽的思想家;运用高超的外教手段使德国分裂成两百多个小国,百年之内无力争雄;为路易十四时期的大陆霸主地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是他开创的局面成就了太阳王路易十四以及邻居家的后生普鲁士三杰。
《黎塞留传(全两册)》读后感(一):读后感----要用互为因果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
这些大人物,他们和一般人一样,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肩负各种任务使命的,只不过他们肩负的比一般人要重些~~ 这也就是佛家所讲的,人来此娑婆世界,不过是为了了其因缘果报而已。
像黎塞留这种饱受争议的政治人物出现于历史,肯定也不是偶然。17世纪上半叶的法国,是一个一个处于上升时期的君主专制集权国家,一个处于内忧外患,饱经磨难,百废待兴的国家,这是因。于是,法国就迫切的需要一个向黎塞留这样冷酷无情,果断决绝,将国家利益放在高于一切位置上的政治家,这便是果。也就是时势造英雄,冥冥之中已注定,上帝保佑法兰西,哈哈。
《黎塞留传(全两册)》读后感(二):自古英雄出炼狱
少年得志,中年坎坷,后成为红衣主教兼法国首相。他坚信国家至上,面临外患内忧,以放弃改革为代价,毫不手软的进行对外战争和镇压叛乱,为法国历史做出了不可抹灭的贡献。他对欧洲的影响,直到240多年后德国俾斯麦上台、法国战败才被打破。
临死前,他自若地问医生还剩多少时间?医生说,24小时内,或者痊愈,或者谢世。他赞叹说:直言无隐好。神职人员问他,是否宽恕敌人?他说,除了公敌,我没有敌人!
他是《三个火枪手》中的反面角色,被达达尼亚等火枪手不容。真实的历史中,他发觉了火枪手的图谋,但没诛杀他们,反而重用了他们,成为他们的伯乐。
《黎塞留传(全两册)》读后感(三):一个政治人物
法国最出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及领袖————红衣主教黎塞留
强大的封建或奴隶制帝国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拥有一个强有力的坚决维护皇权的领袖。 屋大维是最好的例子,他能取代恺撒的主要原因就是其坚定的皇权意识。恺撒没能做到的,奥古斯都做到了。黎塞留以宰相的身份重新诠释了皇权的威严及重要。
路易十三或许不是最好的君主,否则黎塞留大概也不需要一次又一次率军队疯狂的打压造反贵族和人民。但路易十三一定是最幸运的,因为他有黎塞留。
黎塞留说过:“我的第一个目标是使国王崇高,我的第二个目标是使王国荣耀”,他用半生的努力完成了这两条,无论是“太阳王”的称号,或者是法国的大陆霸主地位,都出自黎塞留的奋斗。没有黎塞留,懒散高傲的法国贵族大概永远只能在其特有的沙龙中幽雅的讽刺英国的古板和德国的粗鲁,而不是象路易十三一样骄傲的统治整个欧罗巴大陆。
黎塞留死后,教皇如是评价他“如果这个世界上有上帝,那么他可就有的解释了;如果没有上帝,那么他的一生也够风光的了”是的,他的一生完全可作为一套经典的政治外交斗争教案,幸运的,当然,这幸运是建立在实力的基础上的,黎塞留笑到了最后。他留给后人无数值得议论和争辩的东西。
他设立了法兰西学院,开始了为法国培养及树立“不朽者”。孟德斯鸠、夏多布里昂、雨果、拉马丁、梅里美 ...他们名字前都了国家授予他们的最尊贵的称号,但这称号之上,永远留下了黎塞留的,作为主教的赐福。
《黎塞留传(全两册)》读后感(四):读史不心慌(二):法兰西的万历和张居正?
上一篇说到了亨利四世被暗杀(读史不心慌(一):看图识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这篇接着来写亨利四世的儿子路易十三。
路易十三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远没有他的儿子太阳王路易十四多,在亚马逊上分别搜索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路易十四作为关键词可以搜出好几本和法国历史有关的书籍,路易十三这个词条,搜出来的是酒。
路易十三人头马干邑白兰地Louis XIII de Remy Martin是法国干邑白兰地酒厂商Remy Martin的一款高档酒,普通的大约是几千美金一瓶,贵的十几万欧,大约已经是收藏品而不是饮料。
实际上路易十三和这个酒并没有特别直接的联系,他也没喝过这款白兰地酒。据说是Remy Martin的某一代传人购买了一个在路易十三时代的古战场发现的酒瓶,瓶子上的fleur-de-lis代表了该酒瓶曾属于法国王室。这……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的道光二十五啊(画外音,道光二五是真的有那年的原浆啊喂)。
上述的一切都发生在路易十三去世200多年后。
和他传奇的父亲亨利四世和赫赫有名的儿子太阳王路易十四相比,路易十三在历史星河中留下的光有些黯淡。
(路易十三)
这个不到10岁就继位的法国国王,和自己作为摄政王的母亲玛丽·德美弟奇之间毫无信任,母子隔阂严重。玛丽·德美弟奇甚至多次教唆路易十三的弟弟奥尔良公爵加斯东去纠集不满路易十三统治的贵族进行公开的对抗。
1615年,14岁的路易十三就和同岁的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公主Anne d'Autriche(奥地利的安妮)结了婚,和欧洲其他大部分国王一样,这也是政治的婚姻,两个人并不恩爱,甚至有许多史料指出路易十三并不喜欢女性,或者至少是双性恋。两人结合的目的只是为了生下王位继承人。
奥地利的安妮与路易十三的婚礼
两人婚后长达20多年都没有顺利生下子嗣,夫妻关系更加冷漠。(他两37岁时才迎来第一个孩子,就是日后的路易十四)。
这样的描述,听上去路易十三真是个悲惨的国王,可是别着急,他的生命中还有重要的人会出现。
身为意大利人的玛丽·德美弟奇,拉拢和重用了一帮意大利亲信宠臣,其中一名叫孔奇尼的意大利人,在摄政王母后的宠幸下,权倾朝野。1614年,玛丽打算安排路易十三和奥地利的安妮结婚,遭到了吉斯家族的反对,包括吉斯家族在内的王公贵族们要求召开自中世纪就有的制度“三级会议”,企图利用三级会议来削弱王权。
由教士(第一等级)、贵族(第二等级)和市民(第三等级)组成的三级会议召开的频率并不高,通常是决定重大事项才开的。王公贵族们打的如意小算盘是要削弱王权,可是没想到,在会上,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作对,三个等级互相争吵,最后的局面反而使得特权等级将王室当做靠山,竟然要拥护摄政王,增强王权。
这完全没达到王公贵族们想要的效果昂!这么无聊无用的会议,自此后100多年,法国再没开过三级会议。
当然,也不能说这个会毫无意义,毕竟,有一个人在这个会议上暂露头角,并由此逐渐进入法国的核心决策层。他就是后来的枢机主教:阿尔芒·让·迪普莱西·德·黎塞留(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
Armand Jean du Plessis de Richelieu
彼时出现在三级会议上的阿尔芒·让·迪普来西·德·黎塞留还只是吕松教区的主教。这个职位还得从他的父亲说起。他的父亲弗朗索瓦·黎塞留在法国的宗教战争中忠于亨利三世,在亨利三世遇刺身亡之后跟随亨利四世,在亨利四世的历次长途行军中都忠贞不渝地随侍左右。最后是作为亨利四世宫廷大法官高烧病逝。
黎塞留家里有五个孩子,阿尔芒·黎塞留有两个哥哥,父亲过世时,大哥亨利十岁,二哥阿尔封斯七岁,阿尔芒只有五岁。他还有个十二岁的大姐和四岁的小妹妹。母亲要拉扯五个孩子,家境并不宽裕。
幸运的是,他得到了来自亲舅舅的帮助,黎塞留的妈妈出身于一个中产的巴黎法学家庭,父亲是巴黎最高法院的一名状师,这位状师因其学识渊博而闻名遐迩,但并不富有。
亲舅舅把九岁的小阿尔芒送到了巴黎纳伐尔中学(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的母校)读书,在那里阿尔芒像所有的贵族青年一样学习语法、艺术和哲学,并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据说是“如同儿戏般拿到了毕业证书”,拉丁语课程获得了优秀,希腊语略差,西班牙和意大利语流利,并且酷爱历史。
经过家庭会议,家人对他职业的定位是做一名军人,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啊不,过上戎马生活。为了当军人,阿尔芒解决了爵位的问题,然后继续接受军事理论的训练,念了一所专业的马术训练学校。
正当他认为自己要去从军时,家庭的使命带给了他新的身份。
由于亨利三世的恩宠,黎塞留家族于1584年将吕松教区作为家产继承下来,在黎塞留家孩子长大之前,由年老的亲戚们代理当主教,1595年,亨利四世许诺让时年12岁的阿尔芒的二哥阿尔封斯当吕松主教。
眼看二哥阿尔封斯就要完成学业了,大哥亨利也成长为内廷的“十七宠臣”之一了,正打算开口让亨利四世恩准自己的弟弟就任主教。
这样看来他们一家大小都很优秀啊。
可是,不知道是不是学习神学过于虔诚和深入,阿尔封斯不愿意去当主教,而要去做一名修道士,并且迅速进了一家修道院开始了修道生活。
阿尔芒便成了唯一能够去继承并保住吕松教区这份家产的人。当时阿尔芒·黎塞留只有17岁,他写信给亲舅舅告诉他这个决定“为了教会的利益和我们姓氏的荣光”。体现出来了一个成年人的判断和决断力。
在这个过程中,大哥亨利在内廷也出了很多力,成功将自己最小的弟弟推上了吕松区主教的位置。
之所以在黎塞留的青少年时期费这么多笔墨,是想说明这个日后被称为“现代国家制度之父”“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外交家”“改变了法国命运”的红衣主教,他的家庭背景、所受到的这些教育为他日后适应并掌控复杂的法国宫廷以及治国理政的杀伐决断打下了基础。现在有些网文总爱写黎塞留是“屌丝逆袭”,这么刻意迎合部分网友阅读趣味的标签还是不要乱贴。
实际上,阿尔芒在了解法国、熟悉政府、观察宫廷,一切都来自于国王和国王的近臣,他受到大哥亨利的帮助,并且一直得到他的得力保荐,在这种情况下,阿尔芒·黎塞留努力了解法国国家机器各个部件,并憧憬自己有朝一日成为主要配件。
虽然他们家要继承的那个吕松教区是当时法国众多教区中的一个很穷很小的教区。属于雷恩总教区。
这位年轻人在教区工作表现不错,在1614年作为第一等级教士的代表参加了三级会议。在这个会议上,黎塞留为王室辩护,语出惊人,成功引起了摄政王玛丽的宠臣孔尼奇的注意,并把黎塞留引荐给了摄政王玛丽,让他担任国防和外交国务秘书的要职。玛丽·德·美弟奇迅速把黎塞留带入了核心权力圈。
日渐长大的路易十三要亲政,必须摆脱摄政的母后,他得到了心腹、朋友和宠臣阿尔贝德·吕伊纳的鼎力相助,先是在1617年将孔尼奇当街射杀,第二年母子之间的“战争”爆发,孔尼奇任命的大臣被逐一革职,玛丽·德·美弟奇也逃出巴黎去了布卢瓦。
被玛丽·德·美弟奇重用的黎塞留也被赶出了巴黎,去了教皇的领地阿维尼翁。
这里插一句西方美术史(我不是号称主题是西方美术史么),毕加索有幅画《阿维尼翁的少女》,它“彻底否定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视三度空间为主要目的的传统绘画,把量感或立体要素全体转化为平面性”。但是,他画的并不是法国这座阿维尼翁城的少女。。。而是是巴塞罗那红灯区里一条有名的街道,毕加索画的是这条街上一家妓院里的情景。
去了阿维尼翁的黎塞留也没有闲着,他写了一本书《保卫天主教信仰的主要原理》,据说因此被时任教皇格列高里十五世升做枢机主教。传统上枢机的礼服(长衫、披肩、方型帽等)都是“鲜红”色的,也表示,身为枢机者在有必要时,为信仰作证,“流血”舍生亦在所不辞,因此枢机们也被叫做“红衣主教”。
看起来黎塞留已经被驱逐出了核心权力的圈子,他要如何才能够回归,并取得新的王权的信任呢。
经过深思熟虑,他重点考虑了三个人:1是路易十三,唯有他才是权力的源泉,但年轻的国王对这位自己母后提拔起来的吕松主教无任何好感,因此需要第2个关键人,路易十三的宠臣吕伊纳公爵,通过吕伊纳来接近路易十三,博得君王的恩宠和信任。3为达到这个目的,黎塞留只有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盟友:玛丽·德·美第奇。玛丽王太后骤然中止摄政后又屡遭波折,这本应使她更加明智和节制。但她只有47岁,仍然疯狂地渴求权势。黎塞留作为她的参事院院长,仍是玛丽最信得过的近臣。黎塞留决心紧紧依附于王太后,不再轻易同她分道扬镳,以便同她一起重返朝廷时能处在最有利的地位,以维护彼此的利益。
吕伊纳公爵Duc de Luynes虽然在路易十三少年时期就和国王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国王与王太后的战争中也出了力,但是实在是一个能力比较平庸的人,尤其是在战争指挥能力上非常欠缺,犯了许多的错误。而黎塞留接受的军事理论教育增强了他在这方面的能力。
因此在1621年吕伊纳公爵病故后,黎塞留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了最受路易十三信任和倚重的权臣。
在接下来的20年中,黎塞留成了法国和欧洲政局中的关键人物。他能够取悦并操纵那个“被内心的痛苦、军事斗争和狂暴的狩猎所折磨的”路易十三。当时西班牙的外交官说,黎塞留已经“站在了天神朱比特的身旁,但同时也暴露在了他的愤怒之下”。用中文来说,应该是伴君如伴虎。
这样的君臣关系,应该说不仅仅是奉承,黎塞留某种意义上可能还充当了路易十三的导师(年长他16岁)。
哎,西方美术史在哪里??(敲桌子.jpg)。
嗯,那么,除了日常繁忙的政务工作,黎塞留也不忘在艺术文化方面增强与路易十三的互动啊。其实不仅如此,黎塞留对于舆论的在意和控制,甚至要操纵历史的记录,人尽皆知,从文学作品到美术作品他都很在意。
Richelieu présente le peintre Nicolas Poussin à Louis XIII. Peinture de Jean Alaux, dit le Romain (1786-1864), détail, 1832. ŠAisa/Leemage
这幅画名字叫做:黎塞留把画家尼古拉斯·普桑介绍给路易十三。作者Jean Alaux是一个活跃在19世纪的法国历史画家,所以他所描绘的17世纪发生的路易十三的事迹,是根据历史记载想象描绘出来的。
实际上,黎塞留把普桑介绍给路易十三时到底是什么场景,我也不知道。有一幅画里甚至把王后奥地利的安妮也画进去了。
le cardinal de Richelieu presente le peintre Nicolas Poussin au Roi LouisXIII et a la reine.
画面中王后把手轻轻搭在路易十三的身上,国王王后还显得有点恩爱的是怎么回事。这位14岁便结婚了的少男少女,经历过白金汉事件、加斯东抗婚事件、夏莱阴谋之后到底是怎样的关系。
关于两个人秀恩爱的场景,史料也是有记载的,1620年5月,路易十三赢得了比武竞技中两次骑马夺环之后跳到王后面前,接受了作为奖品的钻石指环并将妻子抱在怀里(Matthieu的Histoire de Louis XIII及Bernard的Histoire du roy Louis XIII均有记载)。
黎塞留向路易十三引荐的普桑是个西方美术史上的名画家。
普桑自画像,现藏于卢浮宫
这幅画是普桑的自画像,深色背景上的文字告诉观者,这幅画是在罗马绘制的。
普桑生命中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呆在罗马,除了有几年被他法国的粉丝路易十三和黎塞留请到巴黎去,负责画些装饰宫殿的画,他觉得实在是无聊得令人窒息,没待几年就又回到了罗马。
除了普桑,当时的法国宫廷当然还有其他的御用画家,比如许多路易十三和黎塞留画像都是由Philippe de Champaigne菲利普·德·尚帕涅一手包办的。本文出现的第一幅黎塞留的画像也是出自尚帕涅之手。尚帕涅的主要工作是为卢森堡宫装饰提供画作,画过许多幅路易十三和黎塞留以及黎塞留的继任马萨林的肖像,王后奥地利的安妮和孩子们的肖像。他还参与了创建皇家美术学院的工作。
尚帕涅为黎塞留画过一幅三面的肖像画(现藏于伦敦国家美术馆),这样的三面肖像的真实目的是为了制作可以流传很久的黎塞留的半身铜像提供样板的。
尚帕涅也画过多幅路易十三的肖像画。有些画也会将一些罗马神话的神加入进来,比如这幅,胜利女神给路易十三加冕。
Louis XIII Crowned by Victory (Siege of La Rochelle, 1628) by Philippe de Champaigne, 1635
胜利女神的形象就是这样长着翅膀的女神,把象征着胜利的桂冠戴在路易十三的头上。这幅画的背景是“路易十三的宗教战争”中的拉罗舍尔之围The Siege of La Rochelle,它是发生1628-1627年间,在路易十三和拉罗舍尔的胡诺格派Huguenots of La Rochelle (新教教派)之间的战争,拉罗舍尔之围标志着天主教徒与法国新教徒之间紧张关系的达到了顶峰,战争最后是以国王路易十三和天主教徒的完全“胜利”结束的。
19世纪一位专门画历史画的法国画家Henri Motte有过一幅描绘黎塞留在拉罗舍尔之围中指挥的作品。
iege of La Rochelle 1881 Henri Motte
红衣主教穿战袍,原来是这样子的啊。。。
尚帕涅也为安妮和她的两个孩子画过。
The Virgin Mary gives the Crown and Sceptre to Louis XIV, 1643
Anne of Austria
画里出现了幼年时期的路易十四和他的弟弟奥尔良公爵菲利普一世。黎塞留和路易十三为路易十四后来的统治打下了基础。
那么我们就拭目以待下篇的太阳王路易十四吧,祝大家春节快乐啦!
东亚三国影视系列:(*为推荐阅读)
1.不仅有长腿欧巴,还有古往今来大千世界
2.“输”给了是枝裕和的李沧东和他的《燃烧》
3.小偷家族|被遗弃的人儿相互取暖
4.坐火车去传说中的湘南海岸
5.《高岭之花》|谁来继承月岛流这样的家族企业
6.《无双》|画丢勒的李问为什么可以画华盛顿(*)
7.又发债的Netflix,拿着这笔钱去影响韩国影视工业了吗(*)
8.《今生是第一次》|看穿婚姻的契约本质还是要恋爱要结婚么
9.《国家破产之日》|IMF,你是魔鬼还是秀儿?(*)
东亚三国历史系列:(*为推荐阅读)
1.日本人和韩国人是中国古代移居先民的后代吗?
2.韩国的传贳房租是怎么一回事儿?
3.八百万神灵的居所,日本纪行之神社篇(*)
4.一休哥和金阁寺主人不得不说的故事(上)(*)
5.一休哥和金阁寺主人不得不说的故事(下)(*)
6.日本的美术馆为什么对收藏西方美术作品情有独钟(*)
7.《宋徽宗》|书画误国的皇帝?东方美弟奇?(*)
西方美术史系列:(*为推荐阅读)
1.读史不心慌:看图识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