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读后感1000字
《伍尔夫》是一本由(英)奈杰尔•尼科尔森(Nigel Nicolson)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25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伍尔夫》精选点评:
●一窥当时的英国社会。读过后对于弗吉尼亚的印象是一个幽默、神经质、天才的女人,她获得了之于她的时代而言的自由,虽然上一个时代的前卫在下一个时代则陈旧,但那种讽刺犀利自由的精神却是不会褪色的魅力。
●一个在精神上饱受折磨的女人…一个双性恋女人…在半清醒半迷幻间…絮絮叨叨的写了一本有一本书…这种文体…被后人定义为"意识流"…如此有开创性的文学载体…比后人争相模仿…借鉴…书除了两本是哥哥出版社出版…其余均出自自家出版社出版…嗬嗬…出书还得靠自己…
●她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可能作者真的爱伍尔夫,但是他对伍尔夫《自己的房间》《三个基尼》的批评简直不值一驳。
●在重大图书馆复习的间隙读完的。伍尔夫一生的性格的神秘吸引着我。
●这是一本没有过多分析或评论只是静静叙述的传记。或许是因为对象是自己的长辈,或许是因为,对于伍尔夫的人生,直直白白地说出来,就足够了。
●女朋友正在闭关写论文,得闲(?)为读伍尔夫做点准备。印象很深的是伍尔夫并不稳定的精神状态,对传统贵族阶层的鄙夷,对写作的沉浸、享受和对作品成形后反反复复的自我评判——往往是觉得,写得太糟了。那些日常信件中的偏见和刁钻的话儿真觉得这个女人太可爱了,作家的嘴炮可能是最最可怕的。没有想到她以这样的方式离开世界,最后两页,浑身发麻出冷汗,“我觉得没有哪两个人能比我们更幸福了”,留下信后她就走了。
●2017.2.16-2017.2.17,纸质书。伍尔夫、伍尔夫的丈夫、伍尔夫同性情人、伍尔夫姐姐、姐夫、姐姐的情人,伍尔夫同性情人的丈夫,他们都是好朋友,还会一起聚会。好羡慕
●读这样一部传记的过程,是痛苦也是欣喜的。作为伍尔夫的恋人薇塔(也是奥兰多的原型)的儿子,内容简单却真实,无褒无贬。但是我看到了怎样的一个弗吉尼亚呢?尖酸刻薄,装腔作势的双面派?这才不是作者的本意。不过我以后重读伍尔夫大部头散文时,可以避免深陷其中了。列了好一串英国文学书单啊~
●最愛的女作家!
《伍尔夫》读后感(一):不错的传记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我还是蛮喜欢的,很少评判,多用叙述。
至于翻译,我觉得也没什么可诟病的,这又不是小说,一板一眼的翻译也没什么问题。
对于了解伍尔夫的一生很有帮助,她真的是一个很有魅力的女人,即便有着时代局限性(艾玛我是高中历史又上脑了),但谁能没有时代局限性呢。
最近另外在看《写作的女人危险》,里面也有说到伍尔夫,可以作为参考。还有我那本落灰的达洛卫夫人,也该拿出来看了(希望我能看下去……)
《伍尔夫》读后感(二):《伍爾夫》短評
回家養老(zhu)的這幾天,也還是抽時間讀完了《伍爾夫》。她是一個有記日記的習慣、賊愛寫信的人。她童年時曾遭遇在我看來是最大的不幸,但也有十分幸福的時候(比如他們一大家子去康沃尔度假,在海邊游泳划船打板球... )。 她始終不乏追求者,最後選擇了接受倫納德的求婚;後來又發展了三四段戀愛關係,和不同年齡段但是彼此相愛的女性。她和倫納德二人總是在倫敦和鄉下之間兩地輾轉,她喜歡在鄉間漫步,漫步過後給朋友和姐姐瓦奈薩寫信。她十分勤奮地閱讀和寫作,每天都寫。她喜歡當面或是在信中嘲諷人,不露情緒、不帶情面地嘲諷。 伍爾夫是一個有朋友圈的人,那個圈子叫布盧姆斯伯裏群體,到後來因為自然或是政治環境,那些朋友大多離她而去(世)了。儘管她姐姐還在,維塔(她其中的一個情人)還在,倫納德還在,但她終究因為不能忍受的精神苦痛自殺了。 她有時對自己的寫作能力很自信,當時候的人稱她為“天才伍爾夫”,有時又對自己陷入極度的懷疑,每本小說出來後一定需要倫納德的鼓勵和讚美,才不至於陷入精神不穩定(因此倫納德也經常表裏不一地作評價)。這本傳記把她最後自殺的原因歸結為,她有時會雙手顫抖,同時她相信自己不再有寫作的能力了,如果是這樣她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伍爾夫最後留給倫納德的信實在是太動人。我和作者一樣,面對它沉默(作者是沉思)了很長時間。讀區區一本傳記我已經感到我與一百年前的世界格格不入。我太落後了。 伍爾夫和倫納德在僧舍,1926
《伍尔夫》读后感(三):超凡脱俗伍尔夫
首先感谢这本书的作者,以如此近的视角来看伍尔夫,才觉得她是活生生的一个人,而不是在线百科中被分解成碎片的数据。
另外翻译也还好啊,真的不算很困扰人的翻译了。
以下个人碎碎念,与书关系不大。
我为什么要这样评论她呢?因为英美文化课要做Pre才开始关注伍尔芙,对于任何文学大家我都是心生恐惧的,她高高在上不敢触碰了。于是先看电影《时时刻刻》,很喜欢的,细腻而有些致郁的调子(主要还是因为它可以让你思考很多,但是过后有让你觉得好像什么问题都没有得到解决)。妮可基德曼演得很好,是想象中的伍尔夫,后来看了此书,更是觉得刻画得不错,不过出人意料的是,伍尔夫还是有非常非常非常有趣的一面。实际上,整本书只有在最后章节,在战争、年老、文思枯竭的困境下,我才看出伍尔夫有多痛苦,大多数时候她是那么幽默、可亲(?)。是的,我竟然觉得我离她好近,她和她的时代、她的朋友们,突然离我好近。可是合上书,她的死去和她最后的情绪还是在我脑海中挥之不去,以至于影响了我的心情和我的梦境。她又离我远去了。。。仿佛爱上了Idol,网络让我离他很近,实际上却永远无法触及。“南有乔木不可休思”的企慕情境又回来了——看吧,我就是这么消极,因为无法得到无法靠近就消极。
时代是让我觉得伍尔夫很远的重要原因。还有就是,出身。她说自己是普通读者,可她从不是普通人。我还没太理顺思路,但我知道的是,虽然身处上流社会,但她厌烦父母辈的精英社交圈子,她在自己的Bloomsbury圈子里过得很好,但这个圈子也是外界难以进入的——虽然这样的朋友圈让凡人太向往了啊,迸发着思想的灵光。可是,我这样的人,虽然非常非常向往那样的生活,只怕是叶公好龙,终究“连你自己也不敢去了”。
因为要写作文,最近也一直在思考“友谊”这个话题。我觉得Bloomsbury是绝佳朋友圈,不仅仅因为其中的人各个不平凡,也因为他们对彼此的包容、深厚情感、愿意互相出力,甚至由友情至情欲。我要思考他们之间很乱的关系到底是不是很恶心了,可我现在想说的是,不,我不觉得。
看书审慎思考吧,正在塑造(我相信还没成型)三观中......
《伍尔夫》读后感(四):海浪是她
继《时时刻刻》后,看完的第二本与伍尔夫相关的书。虽然是本传记,但作者也隐隐透着自己的一些价值判断,加之以立场。作者是伍尔夫同性好友兼情人维塔的儿子,与伍尔夫说是亲密却又不像她外甥那种亲密,有着微妙的距离。
开头便是伍尔夫问他:“做小孩是什么感觉?”原是伍尔夫在创作《到灯塔去》。她的生活都与写作相关,会把所有的观察都写进日记、与友人的书信、评论以及小说里去。她去度假,或与布卢姆斯伯里群体聊天,这些生活的细节,都体现在她的创作中。最后她的离去,在作者眼里,或多或少也有“创作能力衰退”的因素。
整本书对她生平与作品的描绘大致遵循线性时间,除了那几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她也写许多评论与传记来支撑生活。书中的她不愁没地方住,有好几套房子,但十分节俭。她与丈夫一同办的霍加斯出版社最初是为了缓解她的精神压力,后来逐渐发展成伟大的事业——她除了前两部作品,其余都是在自家出版社出版的。霍加斯出版社也出版了 T.S.艾略特和维塔等人的书,虽然 T.S.艾略特出名后就换了出版社。
她从小身世跌宕,父母早逝,同母异父的两个哥哥又对她和她姐姐进行猥亵,在作者看来这或许是埋下她一生精神紧张与精神崩溃的主要因素。她与不同人写信,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信里刻薄,嘴上好听,又有着塑料友情,在作者笔头的文字里展现出来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这也是这本书最生动的一方面,不再是一个纸板人物,而是立在作者面前,我们通过作者能看到的人。
伍尔夫的情史在如今看来也令人咋舌,但在布卢姆斯伯里群体里,却是很正常的一部分,这个群体里的人多数是知识分子,在文艺界有着显赫的地位,他们互相爱慕、帮助、打击,俨然是一个微型社会的模样。作者表现出的态度显然是支持并仰慕这个群体,所以从我们看来竟没有丝毫龌龊,也是极其可贵的一件事了——换作其他书,可能分分钟被喷“毁三观”。
伍尔夫是反战的,而且女权主义的,而作者使用的种种形容词或副词至完全带评判意味的语句,都站在与她不同的立场上。在这种文字下,读作者写她相关的经历就显得有些可笑——在作者笔下,她仿佛没有自己的主见,被人忽悠成了“女权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仇男、认为男性是导致战争的根源。她为女性发声,作者认为她只是为她这个阶级的女性在发声,她的发声说她们在事业发展上受到了阻碍而明明没有。作者还认为她们这些人之所以成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她们的性别。而作者表扬她的方式竟然是她的《三枚几尼》里的行文具有男子气概?立场可见一斑。不禁让人想起现在认为男女已经足够平等了的那些男性。
伍尔夫也带有自己的偏见,在英国当时的社会里,她所属的阶层中,是反犹太人的,她嫁给伦纳德前还因为他的犹太人身份愤懑过好一阵。对于反犹主义,她的作品里也有体现。
她的墓志铭是《海浪》的后几句话:我要纵身向你扑去,我永不认输,也永不屈服,哦,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