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伍尔夫读书随笔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伍尔夫读书随笔的读后感10篇

2017-11-15 22:16:2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伍尔夫读书随笔的读后感10篇

  《伍尔夫读书随笔》是一本由[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作,文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16开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5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一):读了书,受了教育,现今女子的责任好像比男人更多了

       写这篇书评之前,看看别人写的,有个人说“伍尔夫的形象,总是常年穿着粗麻布的长袍,从不在这个上面画心思,她一生只有两件事,看书和写作。”呃,这让我觉得这个不花心思,到成了现代时髦女子竞相模仿的对象。点开淘宝,随便搜一下什么文艺,出来的服饰类商品多如此,棉麻素雅宽大的衣袍,已经成了文艺女青年的代名词。估计这够让伍尔夫吃一惊的,想不到自己的肆意而为,却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线上,这和西施蹙颦估计是一个意思,总之,名人穿什么都爆。
    伍尔夫总觉得自己不幸福,哎呀,我觉得她简直幸福死了。那么好的丈夫,上哪找去。供吃供穿,每天为她殚精竭虑提心吊胆,包容她天天的撒娇,性冷淡,女权主义,她的拒绝生育,尤其是最后,估计即便现在,也没有几个男人能做到,古今一个样,还是结婚主要为传宗接代,次要的则是发泄性欲,至于感情,关了灯,都一样。你嫁了不提供性,不给人家生孩子,等着被休吧!在女权主义比较深入的今天,婚姻如伍尔夫这般的恐怕没有几个,大多抵不过软磨硬泡,结了婚,抱了孩子,然后呢,忘记女子自己是谁,只知道自己是个生育工具,养育工具,甚至现在比古代女子还要惨,生育了还得工作,不工作男方就说女子不好,可是以前不是女子一直在家相夫教子的么!都说女人要读书,要受教育,真不知道,现代的女人受了教育又和古代的天天生育养育的女子有哪点不同。不过是读了书,却更要承担责任 。不知道女权主义者们是怎么想的,也不知道伍尔夫是怎么想的。我觉得多想想女性的负担多于男性对比,才是今后女权主义作家改思考的这点,我还是佩服李银河,即便别人觉得她是疯婆娘,至少她想到了那个神经交汇处,一针刺下去,疼倒一片。
    不过,伍尔夫也确实算是我的另一位精神上的启蒙老师,第一位是三毛,第二位就是她,小学时读了她们的书,此生就认准了两件要办的事,一是漂泊,二是读书。我记得我的第二个日记本的扉页给自己的寄语就是那句经典的“a room for women”,不过我把woman改成了man,一间自己的房间,一个完全自己的空间是每个人都必须有的。虽然自己住的话有可能是天天迟到的节奏。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二):摘录

1。艺术的根基恰恰在于人性的自然流露。
2。原则只不过是一些陈规而已,而人的思想情感错综复杂千变万化的,往往和那些陈规格格不入,人们设计原则,只是为了供那些胆小的人来遵循,因为他们自己的灵魂不会自由飞翔。我们则不然,我们过的是自由自在的独立生活,而且又非常珍视这中生活,所以对任何束缚人的东西都觉得反感。我们要是发表什么郑重声明,摆出一副架势去制定什么原则的话,那就等于宣布我们的不复存在——我们已成了为他人,而不是为自己活着的人了。诚然,对那些为公共事业而做出自我牺牲的人,我们不无尊敬和赞美之意;对他们不得不做出自我损害的事情,我们深表同情;但是,我们自己并不想追求这样的名声和荣誉,也不想为他人承担什么义务或者指责。我们所关注的,只是我们自己的灵魂,那充满情欲变幻莫测的灵魂漩涡,他混沌,神秘而令人着迷,他纷扰不息而又神奇之极——确实,我们的灵魂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奇迹。人生之精髓,乃是动与变。不动,无异与死亡;不变,也无异与死亡。所以,凡是我们脑子里想到的东西,都应该说出来,不要怕说傻话,要让自己的思想自由奔放,汪洋恣肆,不必担心别人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当然,是正常地活着——此外的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
3。乐观主义来自晴朗的天气,甘醇的美酒和舒心的交谈,来自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那么丰富多彩,那么令人浮想联翩,即使是最善于辞令的健谈家,也难以把生活中的一切都表述出来;所以,不管我们对过去的那些作家多么敬佩,我们真正喜欢的还是自己的生活。因为在当代生活中,有某中我们极其珍爱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把过取得一切都拿出来和我们交换,我们也不会愿意。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三):女人一旦放弃精神追求 等同于放弃人生

在电影《时时刻刻》的一开始,伍尔夫在给她的丈夫的信中说: “亲爱的雷纳德,要直面人生,永远只面人生,了解它的真谛,永远的了解,爱它的本质,然后,放弃它。”写完信后,她就投河自尽了。
电影 中的伍尔夫看起来精神消沉,在现实和小说之间游离,直到崩溃,或许是一种生命的完整形态。不过,电影看起来总是让人沉重,而丝丝入扣内心变化,又吸引着你的全身神经。因为,她,毫无疑问,是一个有着极大才华的的女人。
电影或许有些部分有着夸大场面的部分,妮可饰演的伍尔夫在形象上是成功的,永远的只穿棉布裙子,抽烟。人生只有两件事,阅读和写作。这些特征,电影中虽说都有,却总也不全面。了解一个天才级的女作家,当然是需要看她的作品的。
去年看她的《一间自己的房间》,在书中,她说:“我希望大家能想方设法拥有自己的钱财,允许你去旅游无所事事,去思索世界未来或过去,沉湎在书本中或在街头闲荡,让思绪汇入街上的潮流中。因此,我所以要大家去挣钱或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劝大家生活在现实当中,不管你能不能说出自己的感觉,看起来,这都是一种活泼泼的生活。”这一段话,是当时的情况下,是对一些写作的女性来说的,而显然,它是适用于所有女性的。
她的核心关键是要有自我的空间,以至于要有自我的精神追求。
伍尔夫能够说这么响亮的话来,是因为具备了精神追求与独立的条件。这一基本条件的形成,是来自于她的大量阅读和写作。在这本《伍尔夫读书随笔》中,关于阅读,关于女性阅读价值,她做了详细的阐述。
在书的开头,伍尔夫说:“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真是十分自由且可信的教导。她认为自由精神恰恰是书之圣殿里的生命所在。
那么我们在读书时如何判断书的优劣呢?我们要采取态度是,在读一本书时既是作者的同伙,也是审判官。作为同伙,对作家的态度应是宽容的,作为审判官,对作者的态度应是严厉的。当然,我们在读书时,也应该有一个终极判断,那就是趣味才是我们读书时的指明灯,因为唯有趣味才能使我们身心激动不已
在谈到女性写作上,她说:“对于一般女性来说,要想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不仅需要明澈的心境,还需要坚强意志。”这种坚强的意志力来自于一个人的敏感观察和长久坚持,即一种潜在的精神所求。这里所说的精神追求,是一种女性的自我认识,以及选择自己过怎样的生活的能力
回过头再看电影与伍尔夫所写的文字的对比,还是觉得文字更具体一些,更能体会她的内心,做为一个女性的聪慧、善良和好学。一种不断追寻进步和质量的自我约束。
离我那么遥远的伍尔夫用她的作品一再提示女性,精神上的独立和空间上的独立。时代不停地变化,在这一条路上,女人始终走艰难又不坚定。不过,这方面的意识已悄然觉醒。上次看一记者采访理想办创办者刘瑞琳关于女性问题时,她说:“其实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人,生命还算挺短暂的,很小的年龄就把自己给放弃了。我认识一些女孩子,我会常常提醒她们,我说你不要一结婚生孩子就把自己的精神追求放弃掉,因为你没有真正的精神追求几乎就等于把自己的人生放弃了。我觉得这一点是需要女性特别警惕的。我已经不在意年龄了,也不在意男人是不是喜欢我了,我在意我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我在意我抽象的人生,没有性别的人生,这个价值会有多大。”
按照自己的内心世界去做,去追求,不妥协。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四):与伍尔夫的对话

    某日,穿梭在图书馆寻找图书时,《伍尔夫读书随笔》便映入眼帘。出版界早流传这样一个说法,一个无明确目的选购图书的读者是否看中一本书,这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对封面、目录、前言的大致感受,便能决定这本书的归属。我对弗吉尼亚·伍尔芙(Virginia Woolf,1882年1月25日-1941年3月28日)了解甚少,只知道她是一位英国意识流作家。或许是“读书随笔”这四个字吸引了我,让我在那一瞬间将其收入囊中。刚开始捧起这本书的时候,没有像读一位熟悉作家的作品那样感到异常的亲切。若即若离地翻开书籍第一页,渐渐深入地阅读下去,你已经中毒不浅,对其已经是爱不释手了。
    伍尔夫从“关于读书”、“书与女性”、“名家与名作”、“博览与印象”四个方面阐述了她对读书、作家、名作的一些见解文章深入浅出,语言不矫揉造作,文字与心灵的碰撞,你会发现伍尔夫似乎在与你平等对话。她说完某些话的时候,你会情不自禁地陷入沉思。回想她提及的一些著作,巴不得再温故一下,以此验证伍尔夫的评论。
    读完书中前言部分,让我顿时对伍尔夫肃然起敬。以前经常会想:一个女性应该对自己提出哪些要求,才能使自己变得更美好呢?伍尔夫在20世纪初向女性提出了三个要求:女人应该有自己空余的时间、一小笔由她自己支配的钱和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房间。如今是21世纪了,这三点于我而言仍不过时。女性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精神方面都应得到自由地解放。自我意识的形成,经济与人格的独立,才是对自己最大的尊重。何须将诸多条条框框付诸于身,最后连行动也变得迟缓了。大多数女子都会说自己缺乏足够的安全感。安全感来自于何处?家人、丈夫、朋友?如果女性的安全感是依赖于其他人或来自于其他事物所产生的虚荣心,那么这样的安全感迟早有一天会轰然倒塌。当自己足够强大,内心变得充实,安全感便会应然而生了。这不是一种女权主义的思想(或许在某些人看来多多少少带点女权主义的印记),而是对于自己的一种要求,一个想要自由、快乐生活的祈愿,如此而已。
    关于读书,历史上诸多名人对其进行了探讨。读书涉及方方面面,首先便是应该阅读什么样的书。当我们参加一个名人读书报告会时,大多数人都会问这样一个老掉牙的问题:您能给我们推荐几本书籍吗?您能给我们开一个书单吗?当年有人要鲁迅开书单时,他就爽快地拒绝了。伍尔夫接下来说的这样一句话或许会对我们有所帮助:关于读书,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是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借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读书其实是一件比较私人的事情,个人感悟才是对作者最好的回馈。别人的书单于你而言或者根本就不实用,只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构建自己的阅读体系,你才会收获得更多。之前看《读书这件小事》时,它提到了“顺藤摸瓜选书法”,即找一个喜欢的作者,然后从他的书里挖他喜欢提到的人。这样一来,你就会轻而易举找到自己喜欢的作品了。伍尔夫对读书的看法还有一点时需要提及,即如何处理自己与作者的关系,是全盘接受他们的观点,还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否定呢?伍尔夫将自己定位为两种角色,一是同伙,二是审判官。作为同伙,我们对作者的态度是宽容的——无论怎样宽容都不过分;作为审判官,我们对作者的态度应该是严厉的,而且无论怎样严厉也同样不会过分。我的理解是:既不要做书的奴隶,也不要做书的反叛者。
    说到“书与女性”,我们多少有些吃惊。大多数的作家都是男性,女性何时开始写小说、散文、批评、历史、传记?我不得而知。如今,夏洛蒂•勃朗特、艾米丽•勃朗特、乔治•艾略特、张小娴龙应台、池莉、张德芬等女性作家的名字耳熟能详。一部文学杰作是不可能孤零零地从地里长出来的,而是许多人经过多年的努力才会产生的。伍尔夫提到了英国女作家应该对英国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女性(阿弗拉•贝恩)表示感谢,是她让女性赢得了表达思想的权利,激发无数后人进入文学领域。那么中国第一位以写作为生的女作家是谁呢?思绪一下子将我来回到了古代,我国四大名著等一些经典著作为什么普遍都是男性而作呢?“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一些封建的想法,在某种程度上是不是扼杀了诸多杰出的女性作品呢?试想一下,如果《红楼梦》出自一位女性作家之手,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结局又会是怎样的呢?贾府的命运又会如何?整部小说还会是如今我们看到的这样子吗?蔡琰、李冶、薛涛、李清照、秋瑾等女性,大多深谙诗词歌赋。这样的一种文学形式,相比于鸿篇巨制难免有点小打小闹的意味,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抒发一下自己的心思。正是男女在文学地位上这样一种强烈的对比,使得女性创作作品时有诸多局限。谁会想到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是在起居室里完成的呢?络绎不绝的客人在客厅谈笑风生,起居室便是其创作的唯一地盘,因此,从这里可以看出女性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是多么的重要。此外,女性在虚构的王国里可以任思想纵横驰骋,但在现实生活中,手上的一枚戒指便让其受到了诸多约束。内外环境的现实,如何能让女性自由创作呢?如果只是男性左右文坛,那么是不是会缺少一些韵味呢?
    接下来,伍尔夫真诚地给我们介绍了一些名家与名作。《蒙田随笔》《鲁滨逊漂流记》《感伤的旅行》《儿子与情人》……只有你在阅读过以上原著的基础上,才能与伍尔夫的评论产生些许共鸣。突然发现阅读是一种在真实的精神中进行一场训练。你需要有坚持读下去的勇气与敢于突破的魄力。
    “博览与印象”是伍尔夫对英国当代文学、随笔、诗剧,美国当代小说的一种窥探。她深刻的思想与见解,让你对文学产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拿当代文学来说,我们总会质疑当代为什么没有出现旷世经典之作?但即使如此,在这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里,我们还是会欢欣鼓舞拜读它们。这又是为什么呢?伍尔夫指出,因为它是我们自身生活与劳作的一部分,它使我们感觉到亲切,而不像其他时代的文学虽然可以使我们崇拜,但是却难免有点隔阂之感。因此,即使有许多人对《小时代》嗤之以鼻,但是仍有另外一些人对其大加赞赏,它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伍尔夫对于散文的见解是很读到的,她说散文的写作就是要给读者以愉悦之感,且要有一定个性。精通写散文的人一定是一个深谙写作之道的人。随笔的魅力在于纯真,过多的雕琢会毁掉最初的原汁原味。她对一篇好散文的定义是这样说的:“它要像一道帷幕,能够将我们团团围住,从而使我们暂时忘却恼人的世界。”伍尔夫的这些言论,是对读者智力与心灵的致敬。
    此书中还附有伍尔夫的一些日记,内容大多是她每天看书的一些感慨。如今,还有多少人会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呢?写日记的最大好处是能让你每天的大脑能有那么片刻停下来为自己而活。回忆着当天的场景,写下些许感触,每天都过着善始善终的生活。
    与一位奇女子的对话之后,让我对“见贤思齐焉”一语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五):简单的读书标记

读伍尔夫的书是一次偶然,在书柜里看到一张侧脸的画像,书名是读书随笔,正好最近在学习读书,不知道要读些什么书,要怎么读书,希望能在此书学习到一些东西,带着各自求知欲看着这本书。
因为中间有些事物影响到了写心得,漂游的想法就消失了好多,但是还是要把觉得说的好的观点给上出来。
翻开书,上面就写着“一个人可以对别人提出的唯一指导,就不必听什么指导,你只要凭自己的天性,凭自己的头脑得出自己的结论就可以了。”自己一定要有自己的想象力,要有自己的批判精神,要勇敢的做自己,抛弃书本,抛弃前人的思想去创新,但这些都是在了解前人的观点上建立的。
自由的看书,抛开“小说必须真实,诗歌得虚玄,传记美化传主,历史要迎合我们的先人之见,应该设身处地地为作者设想。打开自己的心扉,去发现。”
“看小说中的人,不如看说是看里面的自然和命运,要用尽你全身的敏锐的感受力和大胆的想象力。”
“传记会告诉我们,他们是这么从事日常生活的,他们的辛劳、成功、失败、饮食起居、爱与恨、直到他们死去。生活短暂,那里记录的人世的陈迹虽然已遭鄙弃而且日渐腐朽,有时也会让你感到震惊,甚至折服。”
“只有当我们自己似乎也想写诗的时候,才是读诗的最佳时机。诗歌的感染力是直截了当的、强烈的,我们在片刻之间除了为诗句所感动,再也不会有其他的感觉。我们一下就投了进去,而那里又是何等深邃啊!我们一落千丈,没有任何东西可供攀挽,也没有任何东西来阻挡我们。”
“刚读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注意力集中,会感到紧张,就像突然受到某种心理冲击一样,但是,这时感觉就会像水中的涟漪那样,一圈一圈地向远处舒展,延伸。我们会越来越冷静,理智,同时会接受到意识的回声和反射。这时,我们才能对诗加以探讨和评论。”
“作为读者,要想完成这一部分的读书过程,需要有极高的学识水平、极大的想象力和洞察力。重视感应的价值,凭感情读书。”
“培养自己的读书趣味,一开始大量吞食各样小说诗歌历史传记,然后回到广阔的现实生活去体会感受复杂生活的滋味,然后就会爱上思考,不仅仅会急着去判断,而且还会要我们去掌握某一类书的某一共同点。然后在趣味的引导下,就会开始越出一本书的范围,寻找把某些书组合成一类的某些特点,制定名词,法则,分门别类。但这些是愚蠢的,若是不想陷入混乱中,应该求助某些才能罕见的作家,他们能帮助我们怎么样把文学当做一门艺术来看待,列如柯勒律治,德莱顿,约翰逊博士经过深思熟虑而写下的那些评论文章。积累自己实实在在的读书看法,他们的评论才会对我们有帮助。”
“博学之士,他们只是在思考和研究。”
“大象的寿命最长,蜘蛛的眼睛最多。”
“任何人总是有些愚蠢的虚荣心的,那不过是人的天性而已。”
“出生于16世纪的任何一个天赋出众的女人,最终必然会发疯、自杀,要不就是在荒野茅舍里孤独地度日,像个女巫,甚或女妖,令人畏惧,又受人嘲笑。”
“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有非凡的才能,而且还要需要社会的呵护——这一点,只要读一读济慈,卡莱尔和福楼拜等人的传记和书信便可知晓。”
“简奥斯汀,艾米丽勃朗特,夏洛蒂勃朗特,乔治艾略特,都不曾生育子女,其中有两人还从未结过婚。”
“艺术的根基恰恰在于人性的自然流露。”
“不得不将现有的语言大大地加以改造,使之适合于女性思想的自然表述,以免有语言歪曲她的意愿,甚至压垮她的思想。”
“小说归根结底是一种关于人、关于自然、神、大千世界的陈述,是一种力图将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的尝试。”
“个人情感,知识成分,政治因素,社会弊端,社会争端,阶级冲突,种族矛盾,不会再满足自己偶然观察到的一些生活细节,越过琐碎的个人生活和乏味的政治活动,会把目光远远地投向诗人的领地,去关注唯有诗人予以关注的大问题,人类的命运如何,人生的意义何在?”
“她们将拥有长期以来一直所被剥夺的东西,闲暇、一小笔钱和一个自己的房间。”
“思想就像幽灵,刚在床边显现,没等我们看清它的样子,它就飘出窗口,消失得无影无踪了,思想像一道游离不定的光,往往在我们眼前一闪而过,随即就复归于永恒的黑暗了。”
“我们平时说话总是随随便便、想想说说、断断续续、可一用笔来写,就马上变得一本正经,有条有理,冠冕堂皇。”
蒙田“一个人正因为到了晚年,就更应该出去走走,至于夫妻,本来就很少有什么爱情,到了晚年就更是徒有其表了,所以即使拆散也不妨。”
“除了自我表述以外,想想如何保持个人灵魂的独立性,内在的灵魂常常和我们的外在生活格格不入的。”
“自我探索,一个人一旦有了自我认识,也就有了独立人格,一旦有了独立人格,也就不再浑浑噩噩虚度年华了。他一生都会有一种适度的充实感和幸福感。”
“把世间种种杂事都抛在一边,隐退到自己的居所里,在哪里读书,沉思。”
“再聪明的人,也不免有愚蠢之嫌。”
“诗歌还是很美妙,散文只有充满诗意的散文才是最好的。”
“思想灵活的人,艾狄恩。”
“我们自己的灵魂,那充满情欲、变幻莫测的灵魂漩涡,它混沌、神秘而令人着迷,它纷扰不息而又神奇之极。”
“人生之精髓,乃是动与变。不动,无异于死亡,不变,也无异于死亡。”
“不要怕说傻话,要让自己的思想自由奔放,汪洋恣肆,不必担心别人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因为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当然,正常地活着,此外的一切,都是无关紧要的。”
“人性的软弱,虚妄,可悲。”
“教养良好的灵魂,所能达到的崇高境界,就是向自己的良心坦白一切。”
“贵族和贫民都很可怜,因为他们都生活在焦虑不安中,只有处于高贵与低贱之间才最安稳。”
“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只见过他们的三顶礼帽,一顶便帽,两只不成对的鞋子。”
做一个思路宽广,视野广阔的作家,而不是自我为核心,自我申述的作家。
“把人心中深藏着种种情感和欲望表达出来,要借助于比普通语言更有表现力的自然象征。”
哈姆雷特,李尔王,菲尔德,序曲,鲁滨逊漂流记,阿卡迪亚,爱玛,还乡,勃朗宁、《星期六评论》、格雷格先生(贬低女性),十字路口的戴安娜,斯特恩、感伤的旅行,沃森的一家,简爱,呼啸山庄,威弗利,远游,忽必烈汗,唐璜,赫兹利特随笔,傲慢与偏见,赫坡里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唐吉可德,鸽翼,奥赛罗,暴风雨。
奥蒙特公爵,爱敏特,梅瑞狄斯,狄更斯,罗杰福考尔德,屠格涅夫,亨利詹姆斯、圣源,丹尼尔笛福,简奥斯汀、范尼伯尼,艾米莉,夏洛蒂,乔治艾略特、伊莱莎卡特,阿弗拉贝恩(赢得女性话语权),托马斯哈代、无名的裘德、卡斯特桥市长,皮科克,特罗洛普,司各特,梅瑞狄斯,马洛、莎士比亚,拜伦,济慈,蒙田,佩普斯,卢梭,契科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克莱采奏鸣曲、家庭的幸福,康德拉、台风、青春、机缘,DH劳伦斯、儿子与情人,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叶芝,戴维斯,德拉梅厄,瓦尔特惠特曼、草叶集,舍伍德安德森(人性)、鸡蛋的胜利,辛克莱刘易士、大街、巴比特,斯宾诺莎,兰姆,培根、论高位,马克帕蒂森,麦考莱,弗罗德,马修阿诺德,罗伯特韦里斯,哈顿,瓦尔特佩特,埃斯库罗斯,艾狄生,贝瑞尔,皮尔蓬,卡莱尔,莱斯利斯蒂芬,贝洛克,罗卡斯,林德,斯奎尔
“他们性格各异,但都获得了成功,关键在于,他们都有自己的信念,如何用文字把自己的信念表达出来,有人下笔如神,有人斟字灼句,但只有坚定的信念时,他才能用自己的语言构建起一片神奇的领地,才能把短暂的人生提升到永恒的高度。”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六):意识流的纠结困惑

《伍尔夫读书笔记》,弗吉尼亚伍尔夫。对这位女作者的印象完全来自高中课本。不只是语文课本,还有英语课本。意识流作品的好处是可读性强,无需费力就可以很快地一页一页地翻下去。劣势在于,看完这本书后,不知道作者讲了什么,想表达什么——可能就是在随心所欲信马由缰地记下她读书的体会罢。书的最大的亮点是对女作家的解读,她们为什么在莎士比亚时代没有,在19世纪井喷,她们为什么写的多是感情生活和闺阁生活,她们是在怎样一种社会歧视下坚持笔耕不辍,如果更多的教育更多的宽容她们的作品会不会达到更高的高度。很少读现代外国作家的作品,一来由于语言翻译而味道寡淡,二来由于写的不好:写不过我们古代的那些经典小说。
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工作箕绊了旅行的脚步,就让好书带着心灵做一次次远行。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七):《伍尔夫读书随笔》读书笔记

1.关于读书,凭天性,不被权威左右,保持读书的独立性。
2.读者的角色有二:一,作者的合伙人和同谋,体会作者想要给予的东西;二,做个审判官,评判书的优劣,需要一定阅读量,能够把书分门别类。
3.读小说,像看建筑,需要亲自去构建才能体会语句构建的复杂性。需要敏锐的感受力,大胆的想象力,才能在不同的大师中转换。
4.读传记,回忆录,源于对作者生平的好奇心,也帮助理解作者的作品。
5.读诗歌,文学最原始的情感表达冲动。
Virginia Woolf(1882-1941),和乔伊斯、普鲁斯特、福克纳一起被称为四大意识流小说家。

  《伍尔夫读书随笔》读后感(八):读完写一写~

读完了《伍尔夫读书笔记》感觉伍尔夫自己正如自己评价的一样 是一个有头脑、不想落伍的女子
作者发现在一些历史时期比如伊丽莎白时代,在诗歌戏剧小说等不同文学作品中不乏女性的身影,在很多文学作品中女性思维敏捷妙语连珠。而在现实中女性微不足道,目不识丁,生活平庸是男性的努力,没有女诗人,也没有女莎士比亚。作者认为无女莎士比亚是因为“莎士比亚式的天才是不可能从那些既未受过教育、又整天忙碌供人使役的人当中产生出来的”,女性中当然有某种天才但这天才从未受重视是确凿无疑的。而且那时女性的生活过于平淡,“每一天都不留痕迹的消失得无影无踪”,作者时代的女性生活已经大为改观,作者认为非个人化的生活(社会、政治的提升,视野的开阔)有助于诗性的培养,有助于人们越过个人琐碎以及乏味的政治,将目光投向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作者的时代,女性写小时也不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
对于小说,伍尔夫不喜欢作者“把小说人物当作发泄小说家自身不满情绪的传声筒”,非艺术因素会转移读者的注意力。对于十九世纪的女性小说,小说家经验不足固然会影响作品质量,但更主要的是”一种因自身受到歧视而感到愤怒、因自身不受重视而想大声呼吁的女性意识“,”而这一因素通常会使小说扭曲,或者说,是这类小说的一大缺陷“,伍尔夫举了乔治 艾略特的《米德尔契约》和夏洛特 勃朗特的《简爱》作为例子。但也有另一类女性作家,如简 奥斯汀,艾米莉 勃朗特,”他们几步热衷这类女性吁求,也不理会男性的蔑视和责难“,个性使然的我行我素。或者另一些女性,拥有”明净的心境”及“坚强的意志”,可以克制住遭人嘲笑或是受人指责的愤怒情绪。作者期待“女性写作将极少、甚至完全不受非艺术因素的影响“的时代到来。伍尔夫认为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女性作家或学者“将拥有长期以来一直被剥夺的东西——闲暇、一小笔钱和一个属于自己的房间”。
作者以自己的理解藏丕了《蒙田随笔》、《鲁滨孙漂流记》、《伤感的旅行》、《沃森一家》、《简爱》、《呼啸山庄》,《儿子与情人》与《小说面面观》以及托马斯哈代、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康德拉的小说。可以看出对于什么是好的小说,作者很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作者依据自己的标准也指出了许多名著中的不足支持。之后作者还对英国作者对美国文学像外地人旅游后走马观花得出的结论进行了驳斥然后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一章是一些和读书有关的日记,挺有趣,可以作为读书日记借鉴。
最后很期待作者自己的小说~
(这本书读了22+个番茄……小乌龟的爬行速度有待提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