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尔夫传经典读后感有感
《伍尔夫传》是一本由(英)昆汀·贝尔著作,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4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伍尔夫传》精选点评:
●向深处看去,生活决不是“这个样子”。她所关心的只是为读者提供一种更清晰、更新颖的生活视域,以开阔他的眼界,使他能够从表面事件之下发现出那些难以觉察到的思想感情活动。
●这是一本让我痛苦的书,涉及人名超过3位数,单单梳理人物关系树状表就花费了大量力气,这么多把锉刀把我的脑袋一会儿挫圆一会儿削尖。哦,老天,我快疯掉
●如此之多传记中,比较不带个人情感色彩的。
●这是我读过的最详尽也最客观的伍尔夫传——详细到可能会使那些不甚关心伍尔夫私交的读者感到厌烦(显然我是另外一类,带着近乎类似偷窥者的狂热试图了解她真实的一面)。书中提到了许多繁复的名字,从伍尔夫与不同人的相处——嫉妒又崇敬、调情、首次将私密的样稿分享(因为那位读者将不久于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全面的弗吉尼亚。而客观,即作者保留了伍尔夫生命中脆弱的部分——对后维多利亚社会保守风气的部分服从,对他人观点的格外在意,也展现了她参与政治、女权运动的坚韧一面。同时,作者没有像上一位一样混淆传记作者和文学评论家的身份——没有对作品的主题、意象过分干涉和做主观的推测,而是分享她的日记、信件,讲述她每段创作时的心理状态,提示读者哪位对于她来说重要的人成为了小说人物的原型。原著很棒,翻译很棒,是我读过最好的。
●终于读完了
●11年10月28日,新图书馆开馆,借的第一本书。
●天才都是病态的。但天才的成功之处就在于,他们能把这病态结晶为动人的艺术,在人类文明的长河里闪闪发光。当然,天才更成功的地方,是嫁一个好老公!
●还可以!信息量很ok
●水瓶
●昨晚梦到了小时候的伍尔夫,跟我说,Vita是她的腰围,Leonard是她的背垫
《伍尔夫传》读后感(一):伍尔夫传
布鲁姆斯伯里文化是个鼎鼎大名的概念,不过我似乎并不太喜欢他们的作品,原因应该是太专业了,正如形容他们都不能用“知识份子”,而应该是智知份子。而弗吉妮亚·伍尔夫又是其中最出色的几个人之一,并且她并没有上过大学,这在现在看来简直就是奇迹。 此书是伍尔夫的外甥所作,较为出色传神地表现了伍尔夫的人生。其实总体来形容,也算是天才多苦命,虽然伍尔夫出身富裕,可是少时也算悲苦。父母姐姐早亡,显然内心受到了极大的创作。其一生精神上都稍不上“正常”,不过话说回来她的圈子内也没几个正常的。好在才华出众,加上上天眷顾嫁了一个深爱她的丈夫伦纳德,终于成就一番事业。夫妇俩不仅文坛享有盛名,并且还成立了出版社,支持了一批前卫作家,也取得物质上的成功。只可惜在内因外果的作用下,她最终选择了自杀。出色的传记作品。
《伍尔夫传》读后感(二):she is what she is
對一本傳記不知道要怎么評論
最后的篇章很匆忙地看完,不想看下去,沒辦法看到她怎樣在看上去歡樂的情緒中突然走向了死亡
笑,大概還是因為那個醫生說,你至少不能讓leonard擔心
所以有了那樣的遺書和那樣的選擇
很喜歡卡夫卡對她的評論,說她是一手抵擋著命運,一手迅速記下了幻覺、想象、心中的圖畫
她就是她,那些蒼白的加諸于她的形容詞和頭銜,都不能改變她只是這樣一個平凡纖弱的女人的事實
敏感或者自我中心,容易受傷也容易攻擊別人
整本看著看著覺得只想要哭
明明沒有理由 但是想要為她哭 為她反反復復沒辦法康復的精神疾病 為她受到的形形色色的打擊 或者 什么也不為
無論怎樣去看她的日記 或者書信 或者這本傳記,她始終已經是一個不可能觸及的存在 縹緲 虛無 或許只是構想
卻想要了解更多
為這樣的矛盾糾結并且難過著
笑
無論怎么說,這是一本很好的傳記,寫了很多V的一生,寫了很多并不是那些所謂的批評家口中的V,寫得很客觀,也很詳盡
按照年代,從斯蒂芬家族一直寫到1941年3月28日,從家庭環境到生活背景到這幾十年來的許許多多細節,組成了一個完整的V
自我中心,自大,迷人,敏感,纖細的V
《伍尔夫传》读后感(三):她幸福吗?
这个假期算是与她结下一段潺潺的情缘,从墙上黑色的斑点,到小溪边的蒲苇之歌,再进入夜航的海面,缓缓地驶向灯塔那边,为一次在布鲁斯伯里的美丽邂逅那位叫达洛威的夫人,独自踯躅在幕间。为她着迷,因为她是英格兰高雅的百合;崇敬她,因为她诚实,真挚地袒露心灵的点滴;同情她,因为她不诚实,对于一个饱经精神疾病折磨的才女,要大胆承认自己是个病人的确很难;爱她,这点我可做不到,但她有瓦奈萨、伦纳德温室般的呵护,给予她生活的力量,充实地走完她平凡但暧昧的一生。
说实话,我对后人贪婪地搜罗她遗留下的笔迹,像疯狂的海浪,汹涌澎湃地袭击属于她一人的沙滩,炉火烧毁一部分的信件、文章,但人们的发掘女作家私生活的雄心却是如火如荼地开展。有些行为甚至是可耻,中国的习俗是掘别人祖上的坟要毁掉别人宗族,那么,伊人已去多年,今天的人不断地揩故人的的油,是跟抢劫、放火等罪行有什么两样。有天在街角的书店,本来看上一本讲述伍尔夫文学创作的书,精装本还镶了一层金边,看起来提挺气派的。“包装华丽的书往往是在掩饰空洞的内容”——我的惯有想法。果不其然,翻开厚实的书壳儿,序言里有关她生平的介绍文字就让我感到颇为不快,“英国同性恋女作家”,明显是在哗众取宠。为何不说“英格兰著名作家”?即使带有些性别分化也行,称作“英国女作家”。偏偏“同性恋”三字引人注目吗?好事者不怀好意地涉猎,那些“钱作家”滥用的煽情段落,直吸引有意的读者一股脑儿地往里钻。
《伍尔夫传》读后感(四):想要个布鲁斯伯里
还在看《伍尔夫传》,这本444页44万字的书,我看了一个冬天,到现在还只是看了一半。刚看到1911年,弗吉尼娅29岁,她后来的姓伍尔夫的丈夫向她求婚。
一个世纪前,欧洲知识分子,那些从剑桥毕业的年轻人,或者像弗吉尼娅和瓦奈萨那样出身书香门第的女子,很多行为和观念与一个世纪后的今天,生活在东方受过一些高等教育的我们,没有太多区别。甚至看他们在婚姻面前自省用的措辞和逻辑都是我熟悉的。对自身与世界的体验,大家都处在相当的水平。
忽然觉得,无论这个世界如何信息化,人们用自己的躯壳和灵魂去体验外界,得到的答案,也许不会再有多大改变了。(这句话是从进化角度讲的。)
很羡慕,弗吉尼娅和瓦奈萨以及众人拥有一个叫布鲁斯伯里的文化圈,以此方式联系和交流。一个文化圈,这是我梦寐以求的。这话我对包包说过。
如果我能拥有一帮志趣相投的朋友,不定期地聚首,一同谈谈最近的话题,轮流朗读一部小说,坐在一起看一部电影或者话剧,办个舞会,交流交流小打小闹的作品,比如诗歌、小小说、画、DV什么的。我会觉得幸福。
只是,我和我的朋友们总是被“别的事情”牵绊着,那些事情还很要命地被冠上“正事”之名,堂皇地占据我们的时间、心力和情绪。
听起来,好像我比较轻率,用一种拒绝“长大”和拒绝责任的方式在表达着我自以为是的幼稚。
想起来,我一个朋友W,在ctrip上一场又一场乐此不疲地举办着他的网友聚会。以美食的名义,聚拢频率相同的人,企图在上海小资(呕,痛恨这个词)群里经营他自己的圈子。他是单身,但是谢绝以寻找爱情为目的的人加入。到现在,已经四、五个月了,而他的聚会在ctrip上也开始小有名气了。
这也许是一种方式吧!
布鲁斯伯里圈有一个世纪前世俗无法接受的同性恋等,所谓的丑闻。想想,这些,在现在一样是世俗无法接受的。
W也不止一次向我提起他在北京的朋友们玩得怎么另类。但某种纯粹意义上的另类,又似乎违背了他的初衷。
其实,要的只是几个能玩到一起的人,一块儿做做过瘾却不无聊的事情。
《伍尔夫传》读后感(五):“过于轻易的贬抑,过于草率的质疑”
先做申明。标题不来自《伍尔夫传》,来自《美与暴烈——三岛由纪夫的生与死》。两本书没有相提并论的可能性,不论是写传的方式还是被传记的主角。可是偏偏觉得这种态度在此仍通用。
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善意的警告。
过去年代里的人物,他们一直活下来,等着今日彼此的发现,这注定是精妙事件。它让一个局限性的人所能感知的世界有无穷尽的衍生。而这衍生绝非一个单向层面,绝非种种定论。很难辞尽其意地描述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巨大的迷宫一个接一个,跑马进出,愉悦与困惑都迷人。
关于伍尔夫精致而不可抑制的疯狂,关于那些更为精致的脱离左右主义的个人生活及精神(她的作品,我个人认为呈现了一种才华和敏锐性,以及诚实的情趣,前两者超越了她所处的环境阶层,后者是隶属于她那个阶层的,只是就个人口味而言,我会觉得繁复迂回了点,不是我喜爱的),的确不必做任何界定性评判,正如三岛由纪夫经由内心迫切而逼仄的渴求,而绝然、刻意处置自己的生命,需要以逻辑、分析去质疑吗?显然可以,但显然也可以说全无必要。
无论是创作者本人还是他(她)所创作的作品,有诚实而充满魅力的呈现,就是我们遇见的最好意义。你被什么击中,你被怎样击中,那取决于你的人生储备你的反应力你的宿命。
我想说我喜欢《伍尔夫传》第199页,因为从这一页开始,伦纳德出现了。伍尔夫揣上石头投入河流以前,写给伦纳德的那封信,是这个世界上我能想象的最好的爱情与婚姻的一种,比之真正的白头偕老一点都不差(相对于其作品,这在更残忍细碎的现实生活里流露的心性表达,更令我折服)。我甚至犯忌地认为那大概就是一种没有悲伤的爱与死亡。很好,活得好,虽然多的是琐碎甚或无聊的痛苦,死去也不差,始终有对生命本身存在非常清晰的确定、领受,就极好。然后,我想重复一句三岛由纪夫的悲剧命运,“我走上舞台,期待着观众会流泪,可是相反,他们会爆发出种种笑声”。我相信,这笑声至今仍回响。那又如何呢?在这笑声中,三岛由纪夫也是永远存在的,这个存在,凭借的是自己内心真正的痛苦(哪怕是错误)而非人群的嘲笑。
用创作,用某种方式确定、感受自己的存在。被流传或者被湮没,都没有问题。这是我的看法。
多说一句,《伍尔夫传》的笔法很好看。但我要承认,第一回我看了将近100页都在云雾中,几乎放弃。然后倒着翻最后一页,看到了那封绝笔,有如醍醐灌顶,重看,头脑居然清明得很,一切复杂关系均迎刃而解,并深深体会到写传者本身的文学叙述才华及深刻冷静的洞察力,不矫饰的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