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摘抄
《只为一碗好面》是一本由[日]坂本一敏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元,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一):上车饺子下车面
在中国民俗里,特别是在广袤的北部地区,面是一种特别的饮食。如果我们有理由认为“民以食为天”,那么接下来便是“食以面为先”。以小麦为原材料的面,在聪明能干的群众中翻新了无数花样,只不过不同地区仅仅偏好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尚没有一个地区可以囊括所有的品种,一方面在技术上是不可能实现的,另一方面在效率上也是不能足取的,面作为最基本的食材,还是以果腹为根本需求的。 不过,即使在技术与效率上不可取,并不妨碍一位八旬老人坂本一敏在有生之年去探索,以行万里路,品千种面为追求,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不仅是观摩“厨神”、“厨霸”如何操作,而且还身体力行,根据“厨神”、“厨霸”的介绍与指导,尝试自己动手做一做,尽管在味道上不可能追求神似,但形似总是能达到的程度。
《只为一碗好面》书面很朴素,不艳丽,但勾起了你丰富的感觉,在看上去很舒服的同时,吃起来也很带劲。至于对于我而言,童年的父母就是靠沿街摆摊卖面挣出一两两银子供我上学,所以我不但对于父母的辛苦有着深切的感知,而且对于食客的神情怀有熟悉的印象,有些食客吃起面来,就像打架一样,三下五去二,一碗份量十足的面就进入了五脏庙,与之对应的,有些食客吃面则斯文多了,一根一根地数,一口一口地品,整个吃面过程足以持续二十分钟,在此过程中除了面条与舌尖碰撞的声音之外,没有任何交流的语句,只待最后一刻,抹了抹嘴,对着我父母说:好吃、过瘾。更令我难忘的,是食客们在吃完一碗面后意犹未尽,要第二碗、第三碗,丝毫不考虑自己肚子容量。
哪怕我童年时对于食客以及面条有着无比的亲切感,但在阅读《只为一碗好面》时,又感受到几许新意。或许早年并没有摄影技术,对于那些印记是直接输入脑海的,而在《只为一碗好面》中丰富的图画,不仅将面食的层次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对于面汤的颜色自不用说,好像那温度和香气也可以透过纸面传递到读者的面前。原来,吃面是如此优雅与快乐的事情。
面条在果腹之余,还赋予了人类群居生活中的智慧。虽然它们有着统一的名称,但在制作方法和原料取材上却是各有千秋的。面条的宽窄厚薄,对应着不同的火候,初学者就弄不明白它们的关系,在实际操作中要么面就太硬,要么面就太软,总是口感上差了一点意思。除此之外,面条还是调料有关,辣椒与酸醋往往是面条的最佳伴侣,它们的作用与普通烹饪菜肴时的味精是不同的,味精只能提鲜,而辣椒与酸醋就好比是画龙点睛、锦上添花,在带来新鲜感的同时更能激发我们对平淡生活的满足。正如菜肴都有派系一样,面条虽然难登大雅之堂,但也是可以分出高下的。最简单的标准就是,好面人人爱吃,不好吃就人人婉拒。
任何事情只要做到极致,就可以说“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面条,在大众生活中,的确是其貌不 扬,但是日本八旬老人坂本一敏却能独辟蹊径,从司空见惯中寻找最多的人间烟火气。信不信由你,阅读《只为一碗好面》通常能刺激你的肠胃孺动,让你很快进入了饥肠辘辘的状态,这样你就能毫无障碍地将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联合起来,直从人间登临神秘的天空之境。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二):只为一碗好面:美味无界永流传
本书作者坂本一敏1941年生于日本名古屋市,毕业于日本京都大学文学部哲学系,专攻美学美术史方向。就职于日本近畿旅行社,1974年负责中国相关业务并首度访华。1975年,日本近畿旅行社中国旅行部成立,开始长达27年的中国旅游业务。到目前为止,访华超过290次,吃遍了中国各地的特色面条。为了收集资料,走遍了中国各个省、市和自治区,去过中国2 000多个地方,吃了3 000多碗面。
这本书按地域梳理了中国近百种面食,通过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辅以大量的纪实图片,不仅记录了中国的面食文化,还对珍贵的面食制作工艺及过程进行了还原。
本书不仅是一场中国面食盛宴,还见证了中日友好和时代变迁,具有珍贵的纪念意义。
我是南方人,但从小喜欢面食,包子馒头,饺子面条都爱吃。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一次吃过5个二两一个的馒头和3个一两一个的包子,当时大人们都吓了一跳。吃饺子一次可以吃30个,面条也是赶大碗吃。
去外地出差,也是像坂本一敏老先生一样看看当地有没有好吃的面。
老先生逛北京夜市,最热销是的是“油丝炒面”,其次最多的是老北京的传统风味卤煮火烧、爆肚、豆腐脑、杂碎等等。面,是四川担担面最多,兰州牛肉拉面次之。但是北京最具代表的是“炸酱面”和“打卤面” 炸酱面,面上加的配菜叫作“面码”(通常有黄瓜丝、胡萝卜丝、青豆等),再拌上加肉丁制成的酱 。
我去北京,吃得多的是刀削面和拉面。这两种面我们本地也有,但是总觉着少了一点味道。现在风靡全国的兰州拉面,到处都是。 一碗地道的拉面,要经过拉面师傅的反复揉捏,才能筋道爽滑,让人欲罢不能。清汤、白萝卜、红辣子、香葱、香菜、拉面、牛肉等食材,完美搭档,在热气腾腾之中,可以吃出独特的西北风味。
老先生在郑州看到了特级面点师制作龙须面,将大块的面剂子对折,拉伸,对折多次,不断反复,就会变得非常细密,传说中大师甚至可以穿过针眼。老师傅制作的龙须面,配上汤料,面有光泽,又筋道,很好吃,让老先生赞不绝口。
老先生一路在中国旅游,到处寻面,也到了我的家乡湖南。湖南粉比较多,我基本不吃粉,因为不经饿。老先生特意到长沙吃了酸辣面和冬菇面,这里的酸辣面只辣不酸,没有花椒的麻,很合口味。
说实话,我个人也不喜欢花椒,麻味太重,酸辣面也是很容易制作的。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制作调料,进行添加,爱吃辣就多放辣椒,爱吃酸,就多放些醋。嫌做辣椒油麻烦的,直接可以用老干妈油辣椒代替。 不过湖南的酸辣粉特别多,早上嗦粉已经成为习惯了。
开始拿到这本书,确实让我吃了一惊,一个外国人,走遍中国的千山万水,只为一碗好面,这种执着,这份追求,真是让我汗颜。
这本书不仅仅记录了品种繁多的面食,更是对所到之处的历史和风土人情进行了细致的描述,让你身临其境,只想好好去享受一番。
也许,我们在某个地方,某个时候,也会去寻找一碗好面,热气腾腾、念念不忘,不仅仅是它的味道,更可能是一起吃面的人。
朋友,你有这样的记忆吗?欢迎评论区留言!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三):面是情怀,是家,更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俗话说“上车的饺子下车的面”。作为一名山西人,对于面食真的有太多太多美好的记忆了。在陕西求学工作的我,每次回家吃的第一顿饭必定是妈妈亲手做的香喷喷的西红柿鸡蛋刀削面,一口下去被满满的汤汁所包围的同时也被面条的筋道无比而吸引…… 拿到这本《只为一碗好面》是抱着吃货的心态打开的,没想到却让我对于面食文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高度,对于作者对面食认真专注的研究态度所撼动。
《只为一碗好面》一位老人,一台相机,一场旅行。他用一次又一次的行动记录下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他亲自游历了我国450多个市、县;自己设计旅行路线,吃了3000多碗面。他笔下描写的每一碗面背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每一碗热气腾腾的面背后,包裹的是坂本先生那颗炙热的心,这是一本记录中国面食文化的珍贵图书,更是一本见证友情和文化往来的图书。 看完整本书最大的叹息之处莫过于竟然没有一个国人想到用这种方式来记录我们的饮食文化。但是同时也庆幸,坂田先生能用30年的心血采访调查撰写此书。面,是中国饮食文化中占比很大的一部分,每个省份面的做饭,种类,形状,吃法,浇头都大有学问。
书中剪影俗话说“民以食为天”,看完这本书我立刻为自己做了一碗热乎乎的清汤面裹腹。虽然不是手工的面条,但是每一口面条都包裹了浓郁的汤汁,让人十分满足。回顾《只为一碗好面》中写到的种种片段,我庆幸作者对坂田先生对我们的面食有了新的认知,也充分理解他在街边小店吃到的那家“伪装”的牛肉拉面后得出的没有好吃的面的这个结论。
介绍山西面食部分提到面,我更多的回忆是小时候父母站在灶台边努力的擀面条,而在店内永远有客人在催促妈妈快一点。那个时候父母经营的小饭馆是附近比较出名的一家,妈妈的手擀面也成为了附近跑车的司机最钟爱的美食。妈妈捧出的每一碗面份量都很足,充分满足了跑车司机的味蕾需求,也因为妈妈这一手手擀面,家里小饭馆的生意也日益红火起来。看到作者描写山西刀削面,面片,豆面,莜面栲栳栳的文字那一秒瞬间梦回童年,似乎我们家的小饭馆还在,我还是那个小小的丫头,走路还不能完全的走稳,被爸爸扛在肩头看着妈妈在擀面。
陕西油泼面荷包蛋焖面清汤面对于山西人来说,面条是生活的根本,一天当中总要有一餐是要吃面的,再配上正宗的山西陈醋,一口下去,味蕾和灵魂都得到了极致的升华。面食本身是十分普通的,但是透过《只为一碗好面》让我们意识到了吃面也是一件十分有仪式感的事情。看着一张张珍贵的照片,看着一段段回顾性的文字,我感叹坂田先生执此一生的坚持,为他笔下所描写的历史文化和人间烟花气所倾倒。
一家面店《只为一碗好面》是珍贵的,是虔诚的,是有态度的。一位老人三十余载的坚持撰写此书,用自己的真实感受记录我们国家的面食文化,反应我们国家几十年来的沧桑变化。 坂田先生用眼睛来观察,用舌头来判断为我们描绘出了一本面食鉴赏图谱。 我们这一生,可能吃不到老先生书中所描写的1000多种面食,但是我们都有一份独属于我们自己的面食记忆,那就是妈妈的味道。 2021年的第一天,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顺遂。
《只为一碗好面》读后感(四):那些让人产生共鸣的好面
第一次写这样类型的书籍的书评,感觉还是挺神奇的,这是一部来自日本友人走遍中国之后的寻面之旅,类似游记美食记。简单朴实,却是在字里行间看见了对于面这一料理的追寻,中国的面的种类确实是相当丰富的,从南到北、从西到东,各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面。其实很是佩服有这样的一位异国友人(准确的说应该是长者),如此追寻这类料理,甚至是将自己的经历分享出来,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各个地方的面食。他分享自己的见闻、分享自己拍下的照片、分享自己的感受,他会偶尔引经据典的介绍与面相关的内容,传递对中国的友好。
其实刚刚翻看这本书的时候,看见作者对于金陵饭店面食的描述的时候,本南京人还是有点小小的不服的,虽然不得不承认的是传统的美食很多时候都不是在大饭店里出现的,他们总会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传承。他们可以存在于小区街角的小店小摊,可以没有很高规格的连锁,但是在生活聚集区好的味道却是会代代相传的,总会有慕名而来的食客去探索寻找的,这也正是酒香不怕巷子深所能做到的。
作者对于面的描述,不仅仅是面本身,比如做法、产地之类的内容,还有面背后的简单故事,吃面的经历等。在字里行间,我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了解到了1974年-2001年期间,中国社会的发展,感受也是很新鲜的,这是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外国人眼中的中国饮食文化、以及社会变迁的缩写。
看见书中提到的那些面食,我也忍不住分享一下自己2000年之后分享的面食啦,哈哈。全书的第一章是北京的面食,说到北京的面食,记忆最深的大概是杂酱面了。我也曾前往北京出差过,总想尝尝一碗正宗的杂酱面,奈何时间匆忙,只能在故宫冰窖里点一碗景点的品尝,食材算是比较普通的啦,主要是酱汁搭配黄瓜丝,在当时炎热的夏天还是比较爽口的。(不过打车时,曾经想要邀请司机师傅给我推荐的,结果司机师傅说正宗的杂酱面就是那些路边小店的,是那些没有华丽宣传辞藻的门店哦,心里想着以后有机会一定得尝尝哒。)
景点面食,口味一般,但是感觉很有意思的。看见作者在河南吃烩面的部分,我便想到了曾经在郑州旅游的经历啦,当时按照导游的推荐,找到了几家老字号去品尝,感觉还是挺不错的,与自己平时吃的面食确实是有所不同,虽然是连锁的面店,却是依旧传承着传统的记忆,浓郁的汤汁搭配羊肉的鲜香,面条是比较有劲道的,也是挺有特色的。
两家传统烩面店吃哒,感觉香菜和羊肉是精髓哦。在河南,面食作为主食是比较常见的,感觉在旅游期间,几乎顿顿都是特色面食,非常满足的,即使是满大街的连锁品牌口味也会觉得不错的。
在河南连锁小店吃的,茄汁面和杂酱面,口味其实挺不错的。当看到筱面的时候,作者让我对这一种类的面食又有了新的认识。虽然很遗憾,目前还不曾吃过正宗的筱面,但是依旧是在某些全国连锁的筱面店吃过。如今连锁的店家,虽然不会特别正宗,或许会为了融入当地的口味做出些许创新,但是依旧是富有特色的,在2021年的今天,感觉时代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便捷,同样也是幸福感满满哒。
某全国连锁的筱面店吃的,味道一直很好的,比较大众。当读到重庆和武汉那一章的时候,我脑海里出现的大概就是重庆小面和武汉热干面了,这两种面食都是给我了很深刻的印象。曾经前往两地找寻过当地特色面馆,收获颇丰的,这两个城市都是值得去逛吃逛吃哒,哈哈哈。先后去过2次武汉,体验了当地的过早,在清晨时分,前往早餐店,品尝各种面食,汤面热干面都有的,特别是街边那些开了20年以上的老店,虽是其貌不扬的简陋小门面,却是有着各种棒棒哒好味道哦。
重庆的小面也是我一直向往的面食之一,于是,在某次旅游的机会中,特地找到了上过电视推荐的一家小面店。那家店铺其实真的很草率的,哈哈哈,即使在当时2019年的时候,依旧是老旧的铺子,在小巷子中加放了许多桌椅,人头攒动,众多食客,不在乎苍蝇铺子那样的环境,请前往品尝,而那家的小面至今是让我难忘的,因为是南京人,害怕不能吃太辣,所以点的微微辣,虽然送上来的小面看起来相当的粗糙,一层红油漂浮在汤汁之上,随意的摆放着几棵青菜,却有着令人难忘的味道,至今在我心中面食top榜前3哒。
有名的重庆苍蝇铺子的小面,味道也是绝了。作为一个爱吃美食、爱旅游的读者,我的内心被作者的文字吸引到了全国各地,这是一部很有吸引力的书籍,我想,我在以后有空的时候也一定会努力前往那些感兴趣的地方,品尝那些诱人的面食。最后做一个小小的分享,分享自己曾经吃过的其他面食,哈哈哈。
苍蝇铺子的蟹黄面,主要是季节尝鲜哒。鸡杂米线,比较特别的味道。南浔古镇的传统面食,比较符合当地口味,个人感觉一般,但是满满的传承之感。一些创意面食,鸡丝凉面、酸菜鱼米线之类的。传统大肉面,肉食爱好者会感觉到满满的幸福,哈哈哈。传统爆鱼面国内的普通日式拉面,汤汁浓郁。创意面食,一口面,可以一顿吃到数十种口味,虽然快餐不精,但是特别哒。传统苏式面,简单却精致。观前街的苏州面,传统传承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