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自私的巨人》经典影评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自私的巨人》经典影评集

2021-01-09 23:22:3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自私的巨人》经典影评集

  《自私的巨人》是一部由克里欧·巴纳德执导,康纳·查普曼 / 肖恩·托马斯 / 拉尔夫·尹爱森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私的巨人》影评(一):<The Selfish Giant> 是一部大家都应当看看的电影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让人心痛的电影了... 惨痛的同时让你感受到人性中那最质朴的部分是多么珍贵。孩子天真的那么无辜,有罪的是那些没有尽到义务教育和引导他们的人... 有多少人像我一样多多少少从Arbor或Swifty身上看到了自己童年时的影子?[泪] 影片口音实在很重,建议下个字幕再看。射手上那个中文版本是垃圾,我只找到一个英文版的,但也不太对。Jamie Michie演的太好了!小孩子真棒!

  《自私的巨人》影评(二):第一次在影院看文艺片

  电影无声无息得结束,坐在旁边的法国女人递给我一块纸巾,看来她也一样。顿时感到很温暖,惺惺相惜,也提供了让眼眶继续湿润的完美借口,并且持续了很久很久。平淡的酝酿,酝酿,昏昏欲睡,突然,给你当头一击,让身体和灵魂一同颤抖。多好的人多真挚的友情,就那样平淡地消失了,来不及准备,没有任何预兆。终于,躁动的生命安静了下来,一直安静着,直到影片结束。所有的人安静的起身,沉默,没有声响,望着黑色荧幕上悲伤而平淡的音乐,为这样的残酷默哀。

  电影真实的要命,像个灵魂,逃出了黑幕的桎梏,抓住每个人的心。

  《自私的巨人》影评(三):又是一部“真实”的电影

  现在的欧洲影坛好像兴起了一股风潮,就是拍一些“真实”的电影,号称要挖掘人性直触本心什么的

  但说实话,这些电影看上去很美,但就是不合咱的胃口

  咱就是一俗人,就是喜欢商业片的风格,喜欢清晰直接的叙事风格,喜欢激烈的冲突,喜欢松紧合适的情节

  像这部片子嘛,也不能说不好,镜头偏向真实性,摄影师也很会捕捉要点,但就是那种慢慢腾腾但又分不清重点的情节让人抓狂

  其实这部片子在我看过的此类型片子里面算是好一点的,以前看过几部类似片,根本就不知所云,看完貌似懂了点什么,但又觉得特别没意思,难道这就是导演的意图?

  总之,如果不是实在找不到片子看,我个人觉得还是不要考虑专门去看了

  《自私的巨人》影评(四):黑色童话

  二逼版-----------------两个不良少年不好好读书,学人家偷电缆卖,结果一个被电死了,一个变神经病了!

  现实版----------------两个想通过自己改变自身命运的男孩,却最终被命运戏耍,死未必不好,活着未必就好!

  基情版---------------两个被大家排斥的少年走到了一起,却因其中一个少年傲娇性格整成了人鬼情未了!

  伤感版---------------在当今社会,多动症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完全取决于身处的环境(像之前推荐过的《邦邦停不了》里面的孩子是幸运的,这部电影里的阿尔伯特是不幸的,其实我身边就有一个多动症孩子,看了这些电影能让我更懂得如何与他相处。)开始虽然阿尔伯特有多动症及暴力倾向,但他有一个最好的朋友!是啊 朋友不要多有一个真心待你的就好,但是这电影并不是王尔德的美丽童话,在影片中所出现的人全部是病态的,成年男子全是暴力男,女子则全是受害女,试问在这样的环境下能开出健康的花朵?再一次偷电缆行动中,最好的朋友由于失误逝去了,这也导致阿尔伯特的精分!影片中的“恶人”----也就是那个自私的巨人(废品站老板小猫)在末尾却勇于担当,或许是想要给阿尔伯特一次重生的机会吧!

  《自私的巨人》影评(五):少年用力挣扎,然后越陷愈深

  边缘社区,破碎家庭(Arbor是单亲离异家庭,由母亲抚养,还有一个暴躁的混子哥哥,小胖墩Swifty则是在一个无节制生育,老爸靠变卖家具得过且过的绝望之家),艰难处境。

  Arbor强烈的厌学倾向和犯罪头脑让他成为了黑人女职员口中的对Swifty的“不良影响”,事实也确实如此。

  废品经销商Kitten扮演了典型的黑心商人的角色,利用未成年人偷盗电缆,最后导致了Swifty的悲剧。被警察带走的时候竟然良心发现,主动承担罪责,让Arbor逃脱了直接肇事的惩罚,让人不禁思索这是人性最后的光辉还是突如其来的洗白?

  片中马匹的戏份很重,这种充满力量又敏感温驯(大部分情况下)的生物,在这个社区中的遭遇就跟Arbor和Swifty一样悲惨。公路上的赌马竞速,赌徒们驱车在马蹄后肆意鸣笛、叫嚣;发电厂外的荒原上,小马差点被Arbor当做测试电缆是否带电的试验品;Swifty在与马匹沟通中展现了天赋,收获了难得的安全感。

  Arbor有句台词很点题,大意是当生活终于有点起色的时候,总会发生一些狗屁倒灶的事情让状况愈发糟糕。

  :偶然发现男主角的名字Arbor也是导演上一部作品的片名(The Arbor,2010年)

  《自私的巨人》影评(六):谁是自私的巨人

  最近各种追剧 快节奏的美剧已经让我很难有耐心 安静的看完一部电影 特别又是这样一部 色调阴冷 节奏缓慢到一定程度的片子

  快进到大约10分钟的地方 从ARBOR与母亲争吵 被学校开除 欢天喜地地跑去收废品开始 看着就放不下了 SWIFTY是那种很温柔的小孩 虽然个子大有些笨重 但是心思却非常细腻 在多动症的ARBOR被排挤的时候成为他的朋友 把马当成人一样对待 帮ARBOR的母亲扫碎玻璃 在ARBOR一个人去偷电缆室 始终放心不下 跑去帮忙 结果送出了自己的一条命 就是这样一个男孩也有弱点 性格软弱 经常被同学欺负 不敢还手 ARBOR出手帮他却连累到他也一起被学校开除 家里穷交不起电费 也是ARBOR带他去捡破烂 赚钱帮家里渡过难关 但是却害到他连自己的命都没了 很难说清这样的事件中谁对谁错 谁连累了谁 当你一心想要帮助你认为对你重要的人时 有事反而害了他 这样的事情经常发生 在这个片子里 这两个孩子之间的友情 恰是让人最动容的地方

  这样的片子出自一个女导演之手 也在情理之中 心思细腻的人才会关注到这样的问题 当你出生在一个穷人家庭时 很多事情就不会向如你愿的方向发展 工业发达的社会 背后有太多我们忽视的问题 在底层社会中 那些大人连自己都自顾不暇 更加没有时间去花费在一个孩子身上 而自认为主流的学校也不愿意去接纳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 许多悲剧 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生了 始终阴冷的画面 静止的房屋电缆 将要下雨前的压抑氛围 以及最后随着SWIFTY触电而爆发的一切 好像都是对自私巨人的控诉 及深深的无奈

  《自私的巨人》影评(七):儿童时期的阴影决定了一个人的性格

  我总觉得我该写些什么。关于孩子成长的电影的感触。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特别喜欢看孩子成长的电影。大概是因为从小孩身上找到了自己童年的影子。或许我没有Arbor那么令人难以接近和调皮捣蛋,那样的原因也存在于我一直不停的自我压抑。我是一个很容易还没开始,就想到结果的人。所以,如果我开始做坏事的时候,我就会想到结果的糟糕和毁灭性。那样子,我便不停地自我压抑。

  其实孩子说到底向往的是自由和被父母理解。这是所有成长电影的关键,而这些影片里的孩子通常是被孤立和难以接近的。

  喜欢导演把镜头切到孩子的侧脸,通常我们看到的都是抑郁的眼神。像是:’斯黛拉上学去‘、’单车少年‘、’凯斯‘、’四百击‘、’洛拉‘等。每一个小主角的创伤点不一样,但是本质是一样的--没有依靠感,没有社会的存在感,没有家人的理解。

  我们反叛的时候,多数是希望别人引起注意而关心自己。

  电影里的两个小孩面对马的时候是最温顺的。因为马会静静的倾听你的想法,不会觉得你的各种行为是幼稚而愚蠢的。大人们都把孩子想象的太简单了,其实,哪有这么简单呢?我真的不知道大人是怎么想小时候的自己的,难道他们小时候的思想和情感是简单的吗?每个小孩都是一颗子弹,看你怎样对待他们了。我们生来孤独,谁说小孩就体会不到孤独呢?只不过我们不说而已,那样只会得到冷嘲热讽。这颗子弹是随时都可以爆炸的。有些是响亮的,有些是在河里的静静爆炸。

  最后死去小孩的母亲出现,实在是难受的要死。Arbor梳理着马的毛发,那是一匹多么美丽的马啊。那是多么近的距离,心的距离,成长的痛楚,只有在这一刻,他才有了一个依靠。

  我们的性格的造就,是我们儿童时期的影子。

  《自私的巨人》影评(八):最痛苦的是活下来的那一个

  当初收这部片子的时候,是看见了2013英国独立电影奖的提名。直到这次2014上海电影节的放映名单出现了这部,我才想起来看。

  没找到合适的字幕,就凭着故事梗概自己听着看完。

  Arbor一开始真的是我很讨厌的角色。冲动,无礼,满口脏话,不爱读书,简直想要吊起来打。但是有一幕改变了我的想法。就是小伙伴Swifty被好几个人欺负的时候,他一个人冲了上去,个头不高,瘦瘦小小的,却一个人冲了下去。这根本和之前大闹厨房,目无师长的无礼小孩判若两人。从此处开始,逐渐让人感受到,两个小男孩的对于彼此的重要性。

  所以在最后Arbor的一句please后,Swifty还是回了头。

  然后你会看见天亮以后紧握的烧焦的手,还有在S家门口不愿离去的少年,还有躲在床下的执拗身影。你会想起片头的对话——Calm down,Arbor.It's me.It's Swifty.继而一副紧握的手部特写。于是少年扭头,看见了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只是这次却握不到那只令人安心的手。

  这样的首尾呼应总是残忍。

  全片不仅口音偏,色调也是抑郁,随处可见的工业特写,灰蒙蒙的城市,让人不得不担忧,在这样的环境下,小孩子的成长问题。Arbor只是其中一个,还有更多更多的有相同境遇的少年人。

  应该是以前看文艺片听到的台词。

  说灾难中,死去的都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活下来的人。

  因为在这些过去后,活下来的人,该如何继续活下去。

  Arbor的人生观似乎有所思考,因为他最后对于马的态度很像逝去的小伙伴Swifty。但是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Swifty能带给他的信念有多少,他该如何在这样一座阴冷的城市中继续前行,是一个导演留给大家思考的问题。

  《自私的巨人》影评(九):不一样的《自私的巨人》,相似的戛然而止的悲伤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英国北部工业废城Branford,类似背景常能激发出废铁渣滓上闪烁人性光辉的反差效果。很难懂的重口音中,最好懂的是那些very strong language.语言是有阶级性的,这一点萧伯纳一百年前就说过。但语言也能消弭阶级性,比如全民娱乐的大俗片和拍给文艺精英小众看的底层背景一种关注,都在穿越阶级。

  故事关于两只熊孩子,一个多动躁狂症一个智商低于平均,他们相拥取暖、分裂、和好,是个兄弟故事。与类似背景的《鱼缸》和《吻》比,本片共鸣性弱一些,胜在标题意味感强。影片受王尔德童话《自私的巨人》启发,虽然情节可以说没有任何关系,但却保留了这个名字。事后想想也十分妥帖,因为两个故事都有一个突如其来的伤感结局。

  王尔德的The Selfish Giant则是个治愈故事,讲了一个拥有大花园的巨人赶走偷进花园玩耍的孩子,他的花园从此长陷寒冬。直到孩子们回来了,春天也才回来。至此为止,便是个充满说教的中国式童话,文艺名gay王尔德可不会这么老土,他接着写道:巨人发现只有一个小角落还是严冬,那里有个小男孩不能像伙伴一样爬到树上去,他太弱小了。此后巨人欢迎所有的孩子们来自己的花园,可却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小男孩,巨人十分记挂他。直到有一天,男孩回到了花园并邀请巨人到自己的花园做客。如果巨人就这样和孩子们幸福滴生活在一起了,那这是一部迪斯尼合家欢故事,有层次、有技巧,完整圆满。但,王尔德又写道:孩子们再来的时候,巨人死在了自己花园的树下,身上覆盖满白色的花苞。

  因为电影才搜来这个故事看,真好~

  《自私的巨人》影评(十):自私的巨人

  英国电影《自私的巨人》,当然不是指这两个小孩阿伯和斯威弗特,乃是他俩失学后所依赖的一个废品站绰号“小猫”的老板。

  13岁的阿伯视贪婪的“小猫”为榜样,渐渐疏远了善良的斯威弗特,直到偷窃成性的阿伯目睹了斯被电击而亡后,才如梦方醒。

  这部由美国女导演克里欧·巴纳德执导的电影,弥漫着现代寓言的意味。哑然之马与凛冽的现实形成某种无声的悲鸣。让人想起1970年拍摄的另一部英国电影《小孩与鹰》。不同的是阿伯还有个好友斯威弗特,《鹰》片中的小孩则唯有一只自己喂养的小鹰,但结局一样的无助一样的悲怆。

  按理说,这样的故事在任何地方都会发生,但电影给了我们一种凌乱的虐心之余,更感到了现实的重重迷雾,以及人类之间的误解、憎恨和恶意。生存之间的扭曲状态和阻遏关系,无论何时何地,都会产生彼此之间的伤害。

  虽然导演来自美国,好像只要来到英伦三岛,电影的风格就会改变。但凡英国此类电影的冷色调,别具一格又自成一体,总有种润物细无声的魔力。如2012年的《冲破躯壳》,仿佛只有在英伦三岛才能拍出这种耐人寻思又难以抵御的咸水味。

  2014.5.2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