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火星》观后感100字
《登入火星》是一部由Mark Elijah Rosenberg执导,桑娜·莱瑟 / 马克·斯特朗 / 查尔斯·贝克主演的一部剧情 / 科幻 / 惊悚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登入火星》观后感(一):这同样是一次征服与殖民的壮举
《登入火星》真好看。体验极致的孤独和人类无尽的好奇心。只为抵达和看见,不求返回与存活。将第一具地球生物的尸体留在火星上,这同样是一次征服与殖民的壮举。当William驾驶着资源枯竭的登陆舱穿越火星大气层的一刻,我那深如幽潭的双眸湿润了。可以给四星,因为它思想的独特性。但若以科幻电影几大评分标准来评判的话,只能给三星。
《登入火星》观后感(二):瞎扯的科幻片
从飞船稳定状态主角就弄那个做水的仪器,他有多动症?一个设备没有进入稳定状态就发射到太空?地面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都是傻帽?
估计其实是主角每天想着弄坏这设备,然后找点事情做,他才是最变态。每次看这些科幻电影都觉得这些编辑智商极低,找的宇航员不会有心理测试评价和训练?
儿女情长做事感情用事的人为何会做宇航员,不如呆在地球,慢慢老去就好。
《登入火星》观后感(三):飞船上有一个神奇/荒谬的水供应系统
影片开头就是飞船发射,迅速进入状态。然后中间一大段就是孤独的旅程。影片荒诞之处在于飞船上的水供应系统。主角发明了一种可以在沙漠里从沙子里提取水份的机器!这个机器安装在飞船上,大部分时间在画面中都很显眼,然后这台机器中途出了差错,污染了原有的水,导致缺水!主角差点因为缺水而死掉!这太荒谬了!最后一段登陆还可以。
总之,就是开头十分钟和最后十分钟还值得一看。
《登入火星》观后感(四):义无反顾,必死旅程。
义无反顾,必死旅程。
登录火星的难度太大,本片从水出发,但很多地方经不起推敲。依据美国贝拉克·奥巴马政府公布的太空战略,美国将以火星为太空探索的新目的地。美国航空航天局打算在本世纪30年代中期把宇航员运送至火星轨道。在那以前,火星车是美国官方探索火星的主要手段。 蒂托说,火星之旅载人飞船的发射窗口为2018年1月5日。如果届时无法发射,下一发射契机要等到2031年。
《登入火星》观后感(五):烂片一部
我就想不明白一架飞船就那么一个人,他是无敌还是什么?其他工程师居然都不需要,牛B。那个取水的机器更搞笑半路坏了,全飞船就那么仅仅的一台也没说明书也没坏了怎么修,说的稀里糊涂的。到了后面主角穿越过了风暴云后莫名其妙的站了起来太空衣穿好了胡子也剃了重整旗鼓一鼓作气进入火星,好成功,身体、太空衣新的不得了毫发无损,牛B这降落技术在5米内居然能完成,特别是在他如此缺水源都没吃饱居然如何的神速降落,降落估计都是等死的份。
《登入火星》观后感(六):想拍科幻片也不去好好做research
死烂片!!!
每次遇到这种烂科幻片,总会有人为它洗白,说什么只是披着科幻的外衣,实际内涵有多丰富xxxx什么的。我只想说,既然决定要披科幻的外衣,就不能先好好研究一些基础科学/技术吗?难道说是文艺片,就能掩饰剧组偷懒,没诚意的事实吗?
用沙产水我就不吐槽了,飞船上竟然连备用系统也没有。都说了飞船里是封闭生态了,难道还想不到飞船里的水,包括他体内的水分都是循环的吗?修设备时用的是笨重的工具,以为失去联系时只懂对着屏幕猛喊。。。槽点未免太多了吧
《登入火星》观后感(七):为啥就我觉得机器不存在
那个主角说过一句“我喝了沙子”。再加上短路污染了水源。所以我推断一整个故事是这样的,主角到了沙漠里出现了幻觉,以为自己转换出了水,实际上没有。那么他的机器肯定不成功,他醒来一看,没成功但是可以成功,并且这时候沙漠带来的孤独感没了,于是他就寻求刺激就去了火星,踏上一条一定要成功的路,他的机器接在水箱上,所以能流出干净的水,并且一短路那个红色的流出物污染水源也就能说的通了吧。总体来说挺扯的,这个机器不稳定且不可复制,谁愿意投那么多钱给这么个不能量产的破玩意。又不是类似饮水机的仪器,那种才有投资的价格。
《登入火星》观后感(八):一部细腻的心理电影
影片开始时,必然是想看看导演怎么解释宇宙奥秘、介绍神奇新世界等一些对于科幻类型片的基本预期。但意外的是整部电影从头到尾都在交代人物心理,于是我明白,这部电影用意必然不是在科幻逻辑上下功夫的。
我更愿意将其归类为一部心理电影,一部用太空旅行来象征人陷入抑郁心境中的感受共鸣。
首先就是孤独,这种孤独不是生活中无人陪伴,更多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低迷状态,不再轻易能与人分享感受,对外界也没有更多激情与期待,完全被囚禁在自己的生活里。
仅存的精力也基本都用在生计琐事上,比如影片里不停的对水问题的焦虑,基本的生存环境与身体状况。即便是偶然出现的春色,也只能在一丝波澜后,平静下来继续面对棘手而每况日下的状态,直到完成这场人生的旅程。
《登入火星》观后感(九):不能当科幻看啊
仅仅当做意识流片子就好了,且不论那些明显是从微观取景做的五毛特效的星云。作为一个科幻片这电影硬伤太多了。一个从土中取水的机器不应该是到了火星之后再用吗?在太空旅行过程中使用占地方不说,效率还不是一般的低,再说了,土也随船带着吗?带一飞船的土去火星?你逗我?而且这个宇航局是私人开的吗?这么省成本,飞船上连套备用设备都没有,一个陀螺仪坏了都能让飞船返航,那还去火星干嘛,近地放放热气球就完了。通讯不论多远都没有延迟。
好吧,这根本不是一部科幻片,这是一个遭遇中年危机的大叔的心灵救赎之旅。我们完全可以认为这整个任务都是男主在意识中进行的。实际上他在沙漠挑战中已经陷入深度昏迷了,自我意识囚禁在一个小空间中,救赎的终点就是火星,但现实中他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所以这个封闭空间也在损坏。最后,他死了,over。
《登入火星》观后感(十):信仰与崇拜
当人类始祖抬头望向星空时,当现代人看到壮丽的星云照片时,那个浩瀚无垠的空间给人类的感受是什么?在如此大尺度的现实面前,人类不可避免地为之战栗,感到孤独,而隐隐地,也感到不为科学所支持的崇拜。本片就是对这样一种面对宇宙的原初感受的展现。孤寂的宇宙、孤寂的心灵。这巨大的秘密像磁石一般吸引着人类的心,让人置生死于度外,无法从宇宙面前转过眼睛。这就是为什么影片安排这样的情节,让一个人类个体在没有同伴、没有任何援助的情况下进行毫无保证的太空旅行。任何人类接触都会破坏这种个体与神灵之间赤裸的关系,破坏人类必须经历的试炼。旅行的意义不再是为了那些具体的、工具理性的目的,而成了纯粹的精神之旅。冷寂的宇宙、无生无死的行星,却是令人类魂牵梦萦的彼岸。
在火星上,人类第一次从另一个行星表面看到了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