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地图读后感摘抄
《文明的地图》是一本由张信刚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页数:4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明的地图》读后感(一):我们如何理解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
《文明的地图》序
张信刚/文
我在小学四年级时就从课本上读到了班超投笔从戎到西域建功的故事。我上中学时,父亲告诉我,欧洲人和日本人对蒙古、新疆和中亚地区很感兴趣,不少学者都曾实地考察过张骞所开通的丝绸之路。这是我第一次听到“丝绸之路”一词。从那时起,我便对丝绸之路抱有一种浪漫的情怀,憧憬要到丝绸之路体验一下。
用脚丈量文明地图
1963年,我的父母在东非的埃塞俄比亚为世界卫生组织工作。由于我要到美国留学,必须先去父母所在地申请美国签证。于是,1963年7月,我从台北出发,途经香港、曼谷、孟买、贝鲁特,抵达埃塞俄比亚的首都亚的斯亚贝巴,我还到埃塞俄比亚的故都贡德尔停留了一个多月。拿到签证后,我辗转经过阿斯马拉、喀土穆、雅典、苏黎世、罗马、巴黎到达纽约,然后乘长途汽车横贯北美大陆到洛杉矶,再从洛杉矶乘火车到位于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报到。
我先后于1972年、1978年和1983年三度趁暑假回国参观、访问、探亲、讲学,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只是没有去新疆和西藏。
1987年夏,我获得了一个罕有的机会,得以从兰州经嘉峪关、敦煌到乌鲁木齐和喀什,终于圆了自己幼时的梦想。以这个机会为肇始,探索丝绸之路成了我的最大爱好。为此,我买了不少飞机票、书籍和纪念品。
1963—2019年,我到过除阿富汗与伊拉克以外的所有亚洲国家, 造访了除立陶宛与摩尔多瓦之外的所有欧洲国家,以及除阿尔及利亚以外的所有北非和东非国家,一共探访、参观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200多个城市。
这些亲身访问的经历加上多年的阅读积累使我认识到,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构成了欧亚大陆文明的动脉系统,正是这两条大动脉把各地的养分输送到其他地区。几千年来,在这两条动脉上往来的商人、僧侣、士兵、外交官、作家、游客,在不同时段里用他们的脚丈量了“文明的地图”。
用口讲述丝绸之路
2007年夏,我在香港退休后,探索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上的文明交流成为我的“新专业”。
2007年秋,我在清华大学给200名本科生教授“游走于文明之间”的通识课程。2008年,我在北京大学的新闻与传播学院给硕士生讲授“东西文明交流”课程,并给光华管理学院师生开设“文化与经济系列讲座”。2009年春,我在山东大学做了一个关于文明展与文明交流的系列讲座。2009年秋,应土耳其海峡大学的邀请,我给历史系本科生讲授一门名为“中国与丝绸之路”的课程。2012年秋,我在上海交通大学给大约150 名本科生讲授了共30 课时的“文明交往讲座”。2013年夏,我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EMBA班(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讲授了共56课时的“文明的地图”课程。
数年间,围绕丝绸之路与东西文明的交流,我系统地教授了不少课程。多次的讲述难免涉及一些重复的题材,但我完全没有厌倦之心,反而提升了进一步探索的兴趣。每次回望丝绸之路和相关的历史,都会让我有更深刻的认识。
用脑思考人类命运
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这一概念:“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邓小平于1974年在联合国大会上宣讲这个理论时,我就坐在旁听席上。当时所有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都不发达,其中大多数国家要么存在内部民族和宗教矛盾,要么与邻国存在历史恩怨和领土纠纷,甚至兼而有之。我一直在思索,这些国家要怎样才能团结起来?
2013年秋,***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了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这个被称为“一带一路”的倡议反映了世界的新格局,表达了中国对国际关系,进而对人类命运的设想。
“一带一路”倡议或许可以被视为“三个世界”理论的当代版和具体化。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把重心放在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而 “一带一路”则是以合作共赢为重点。
在社会科学领域,目前并不存在适合各国情况的普遍理论和统一实践。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现代化都会受到地理、历史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学者若要认真地探索丝绸之路国家,就应该从“一带一路”的具体建设中获取启发与资料,开辟新课题,做出新论述。
摆在中国知识界面前最大的挑战是:通过对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地区进行深入的观察与分析,参照发达国家与中国自己的发展经验,建构一套“发展中国家应以合作互补来促进彼此发展”的政治经济学,阐述在当今科技水平和国际新形势下的最佳发展途径。
用笔书写体验心得
这些年,我在用笔记录自己的体验方面也做了一些努力:我曾在纸质期刊和网络媒体上发表多篇文章,其中有对欧亚大陆的不同地区、族群的历史做出的述评,也有对“阿拉伯之春”和高加索政局这样的时事性题目做出的分析与评论。这些文章的主题都与“丝绸之路”和“文明的地图”有关。部分在期刊上发表过的文字和授课内容的转录已经陆续被结集出版。本书所有的篇章都是以2020 年为基准,包括经校订的已发表的文章和近期新写的文字。
付梓在即,中信出版集团的同人要我写一篇序文。前两节所述可说是本书的缘起,下面我将对本书的内容略做陈述。
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就以自己的手和脑对自然界加以改造,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基因。今天,科学与技术已经将人类社会带入DNA(脱氧核糖核酸)改造、干细胞、电子商务和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 物联网的时代。应该与科学和技术互相促进的,是人类社会的组织方式和治理模式。
本书的书名为《文明的地图》,如书名所示,本书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文明的综述。
本书第一部分表现了文明研究的不同方法和视角;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相关内涵,以及引起全球注视的“一带一路”倡议;第三至七部分以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思考为基础,分别对丝绸之路的五个重要地区(大中亚、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做出介绍和评论。
结语部分,我敝帚自珍,做一个画龙点睛的尝试,希望能够说明: 古丝绸之路乃是人类历史的地理宿命,而今日备受关注的新丝绸之路则是欧亚大陆的历史宿命。换言之,新丝绸之路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文明的地图》读后感(二):从古丝绸之路,看今“一带一路”
丝绸之路这个概念最早的提出者并非中国人,而是由19世纪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首次提出。1870年,通过对中国河南、陕西等地的考察,李希霍芬指出中国古代有一条自洛阳至今乌兹别克斯坦撒尔马罕境内、以丝绸等古代奢侈品为主要贸易品的商路,并将其命名为“丝绸之路”。后这一名称逐渐在全球范围被采纳,以此作为古代中国与亚欧大陆国家贸易商路的统称。
回望历史,这条由张骞开拓、凝聚了千万人心血的陆上丝绸之路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一座政治、经济、文化交往的合作桥梁。远去的历史记忆深深镌刻在了漫长而广阔的时空中,一段段反映中国与亚欧非文明过去的辉煌兴盛故事、一幅幅展示古丝绸之路上技术发明传播的岁月图景,无不印证了一个历史基本规律:一个时代的进步,不仅需要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更需要各个发展主体之间的开放与包容,只有顺应历史潮流,才能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促进人类文明的升华。
从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来看,万事万物都包含着对立统一的两方面,这就要求我们从客观角度一分为二地看问题:恐怖袭击、领土争端、宗教冲突、石油危机、政治难民,这些经常出现在时政新闻中的名词,构成了许多人对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刻板印象。然而,这些标签究竟能够从多大程度上真实反映丝路国家的全貌?张信刚教授的新作《文明的地图:一部丝绸之路的风云史》或许能从中找到我们需要的答案。
对丝路文明有着长期观察的学者张信刚认为,未来世界的重心将会“东移”,因而增进对丝路文明历史与现状的了解非常必要。其曾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院长、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香港城市大学校长,是一位享誉国际的学者。他逐一游历中亚与中东各国,探究中亚、中东、北非以及高加索等地区硝烟不熄的历史和现实原由。在这部《文明的地图》中,张教授回顾伊朗、印度、埃及、高加索、俄罗斯、土耳其等国的跌宕起伏,结合多年潜心研究和实地考察寻访的基础,深情讲述了“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和地区的历史、文化与人文精神,并以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将这一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话题描述得富于见识,生动且充满趣味性。
在该书的绪论部分,作者通过“露西”这名距今320万年前的类人类引发了对人类文明基因的探讨,并从自身专业角度总结了推动文明发展的几大板块和对文明的发展、相互间的互动、发展中所遇的困境以及对未来文明的展望。紧接着,张信刚教授又站在一个宏观的大视角从丝路自开拓以来2100多年的历史变迁、地缘政治、文化脉络等角度铺陈,从历史与现代、国际与国内两种角度深入剖析“一带一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作者除了对三条不同的丝路路线做了一个详细的概述和向丝路上的五位先行者致敬外,更重要的是从宗教信仰、海陆霸权与地缘政治等方面抒发了对新时代丝绸之路的战略思考。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火车头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优势、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对丝路沿线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中东、欧亚各国或是印度、巴基斯坦,在中国“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下,各国携手共进,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影响力,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各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面貌。
“地理决定历史”这句书中多次强调的话,在第五部分的《波斯文化圈》中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小时候总喜欢抱着爸爸的地球仪转啊转,每次转到伊朗时都会觉得和草帽很神似。直到初一时上了地理课,展开世界地图时才终于印证了儿时的猜想。
就是这只位于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的草帽,建立了世界历史上第一个领土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波斯帝国,也就是伊朗的前身。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拓展了汉朝与波斯阿拉伯古文明交流的路线。由于它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所以成为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作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文明古国之一,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在波斯文化最鼎盛的时期,波斯帝国更是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影响力与文明圈,一定程度上对世界文明起到了推动作用,至今依然在中亚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抛开学者身份的张信刚教授同样也是一名艺术爱好者与研究者,综其所述:波斯艺术的历史大致可追溯到8000年以前,其四行诗、浮雕与绘画在世界均享有盛名。至于古代城市和古建筑方面,撒马尔罕、布哈拉、马什哈德、亚兹德、伊斯法罕的那些古城,也都淋漓尽致体现出了波斯文化所独有的特征。
关于结语部分对古丝绸之路和新丝绸之路的总结与概述,作者将目光环视全球,从人类历史的地理宿命和欧亚非大陆的历史宿命角度出发,依托的是一个相当宏大的视角,给人的感觉虽较为宽泛却并不妨碍舒适的阅读体验。反而读者会对作者渊博的学识与游历各国的人生体验诸般折服。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当我们读完这本书,会有些什么收获?遥想三千多年前,丝绸从遥远的西汉王朝途径丝绸之路传到罗马帝国时那是妥妥的奢侈品。因美貌出众而骄矜的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因素爱“一两黄金一两丝”的中国丝绸,不得不向从丝路上走来的粟特商人伏低做小;凯撒大帝更因穿着中国丝绸所制的长袍去看戏而收获了一众贵族的艳羡。今时今日的我们,是否会因这小小的一方丝绸,从而对古老的丝路文化产生些许深入发掘的兴趣呢?
《文明的地图》读后感(三):《文明的地图》:新丝绸之路的通识和宿命论
关于复兴“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的思路,往往大家都只觉得是一种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是只需要停留只政客圈传播就行了。不涉及其中的国家或者个人于是国民便有侥幸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但事实是这样的吗?非也,就商界而言,当今的大企业要全面发展,就得必须拥抱“一带一路”,因为正是有这样的基础物流客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才能让投资和贸易在各地开展起来,才能更快更好更多地赚钱。而又拿普通老百姓而言,要生活就业求生计就也也需要掌握一点丝绸之路的通识,国家方针才能与时俱进实现个人发展。而就拿学者而言,倘若作为历史人文的研究者,又怎么可以忽视这种作为古代连接中西方的商道的丝绸之路的研究,以及与时并进地研究“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的思路呢?因为毕竟这种人类活动现象已经从政治上,已经沉浸式地促进地影响当代各个国家的社会、经济、文化等的交流和发展。
而在关于“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的思路课题上的学者界的研究也是层出不穷的。但就对于中国的学者张信刚学者,他就是以他自己的游走了丝绸之路的经历,以身作则地说明如今要复兴新丝绸之路的人文通识普及的必要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性。
与其他大家不同,这次在张信刚学者的著作《文明的地图》中,满满的都是关于丝绸之路文化的通识知识的传授,其目的是让世人更加了解何为丝绸之路,以及说明了背后的重要涉及各个国家的人文通识教育意义。这样就从学术界的权威性和公信力的角度,去作证了一个“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的思路必须发展的宿命论。
提到宿命论大家想必觉得有点骇人听闻,但如今动荡和疫情依旧猖狂的国际环境,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发展国家一起携手邻国和中亚等国家去抱团求经济文化发展就显得十分迫在眉睫。
为什么这么说呢。作者就从涉及丝绸之路的其他国家的人文角度去说明了“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的思路的重要性。于是我们在这本书中的七大部分,去可以较为全面和通识地了解新丝绸之路成员国的生存状态。而同时作为生物学家的人文学者张信刚先生不是一开始就大搬斧头展示成员国与丝绸之路沾边的事例,去说明这种丝绸思路的可行性。而作者是秉着一个人文情怀的角度说理的,于是我们在序言和第一部分的“文明的研究”看到的是关于有提到关于“露西”,以及人比动物有很多优势的论调,从人的生物性的唯物主义角度去说明这场新旧丝绸一路人类活动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行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在序言中明确了自己的人文立场观点:未来几十年里,中美合作就能双赢,对抗则会两伤。这个立场虽然与丝绸之路的成员国没有关系,但都是说明了一种关于互相合作的重要性,也是由此说明丝绸之路思路的人文的最大属性是合作关系。
既然是从人类文明通识的角度去说明丝绸之路的背后意义的,于是我们就很详细在第一部分阅读到了关于中国兴起丝绸之路的情况。于是我们就可以读到中国早熟社会的方方面面。而有趣的是,作者不是照本宣科,而是结合自己的生活,去说明一种中国是一个深受儒家文明思想熏陶的国家,这样的儒家文明也是有周边的国家是有密切合作关系的。其中书中就提到“筷子论”就是对丝绸之路的成员国之间合作交流属性提供了有趣的实际情况。
既然说到丝绸之路,其中就必须说到大中东大陆了。其中在《我看大中东》一文就最新数据都说明目前大中东已经有31个国家,其中23个国家是穆斯林,有20个国家是讲阿拉伯语的,并且每个中东人都是多重身份;还有因中东女性智力受限,从而影响总体力量的智力等等这些通识都是需要我们了解的,毕竟要开展这样浩大的丝绸之路活动就需要做得知己知彼,而作者这样本通识就给我们带来了相当大的益处。
之后,作者继续结合遍游欧亚非,去传播他所看到的人文通识。而在第二部分的正题丝绸之路就详细介绍了旧丝绸之路的无大行者:张赛、鸠摩罗什、玄奘、成吉思汗及其子孙、郑和基于对丝绸之路做出的贡献表示了赞扬。既然说了旧丝绸之路,那就是说说新的丝绸之路。于是我们看到作者高明之处,就是借故说今,于是在评“美国治下的和平”,以及“中东将往何处”,以及印度对“一带一路”态度,有三:赞成、反对(认为中国由此来入侵印度洋),观望。在作者看来,中国搞“一带一路”是为世界人民谋福祉的,不存在侵略主义。正是因为有这么一位公允的人文学者发这样的和平评论,就使得“一带一路”是有人文普世好处的。此外,值得一提是作者在谈到中巴经济走廊的历史渊源中,除了郑和他还提到了被大历史放在一边的陈诚,歌颂了他外交建树,以侧面歌颂了他也为丝绸之路发光发热过,不应该被遗忘,从而充满了一种普世的人文通识教育意义。而之后,我们就继续可以跟随作者的游记,知道了个欧亚大陆风云录。
来到第三部分,就是详细介绍了大中亚的迁移问题,和文化的马赛克,一次让世界人们理解他们的风土文化通识。以此来为契合新丝绸之路发展提供了文化和历史底蕴。而第四部分就是作者去印度参观而说明了崛起中的印度的国家是这样的,其中对特别区“本地治里”的游记的抒情描写,就是十分很有现代的诗情画意,彰显了作者人文的丰润力。第五部分就见到波斯文明,第六部分讲到苏俄的高加索文化,第七部分就讲到土耳其的新奥斯曼主义文明。以上这些这几部分都是通过作者自己以游客的角度去通识那些丝绸之路的成员国的文化社会状况,让中国和其他成员国更好了解他们各自的文化,为做到互相理解互惠互赢的丝绸之路的良好合作打下了坚实的人文通识基础。
我们知道张信刚教授是香港高校“通识教育”先行者。他认为,“通识教育”就是要培养全面的人。而这次,他通过《文明的地图》这本关于新旧丝绸之路的人文通识,人文考察研究和人文观点,也能让读者较为深刻地既可以回顾畅游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也可以让读者深思地直视当下的世界。十分有历史人文韵味。
而最近,欣然获悉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这就在这个中欧投资的框架下,作为最重要的执行性强的,可行性靠谱的“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就又被赋予了最为重要的历史任务。新时代,从国家的种种发展,无一不都印证了张信刚学者那对新丝绸之路的宿命论是正确,无论是中国,还是中东大陆,甚至于是欧洲大陆如有要发展,都要很好明确处理“一带一路”新丝绸之路的问题。于此,“一带一路”的真谛都是如张信刚学者所预言的那样,对于第三发展国家而言,协同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求共识,谋发展,造互利走上“一带一路”,便是第三发展国家的共同宿命。
可见,张信刚学者的普世文明发展论——新丝绸之路的宿命论也就当尽快在全球发行传播,让他对新旧丝绸之路的通识文明研究可以传授到世界每一个国家,涨各国的更全面发展的眼界和格局,方可使得各国的发展能够走向繁荣昌盛的美好道路。
《文明的地图》读后感(四):聚焦丝绸之路:文明的地图标识
文明的地图一、《文明的地图:一部丝绸之路的风云史》: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文明历史的通识课程
《文明的地图》是张信刚教授以毕生的兴趣、知识、游历、读书和思考汇集而成的力作,本书如书名所示是对不同地区和不同时代的文明的综述。全书分七个部分,第一部分表现了文明研究的不同方法和视角;第二部分着重介绍了丝绸之路的概念和相关内涵,以及引起全球注视的“一带一路”倡议;第三至七部分以作者亲身游历和观察思考为基础,分别对丝绸之路的五个重要地区(大中亚、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前景做出介绍和评论。张信刚教授在对“一带一路”各区域的历史、政治、文化多年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考察与寻访。他从丝绸之路的历史变迁、地缘政治、文化脉络等角度展开,从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两个角度剖析沿线国家地区文明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本书作者张信刚是世界知名的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有两部专业研究专著,发表过百余篇学术论文,拥有一项加拿大政府专利。曾任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会长,为英国皇家工程学院外籍院士。1990年任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创院院长、教授。1994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工学院院长、教授。1996年后任香港城市大学校长。兼任香港文化委员会主席,香港创新科技顾问委员会委员,香港司法人员推荐委员会委员,被聘为国内几所著名大学名誉教授。2007年退休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欧国际商学院及土耳其海峡大学讲授人文通识课程,并任北京外国语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名誉院长。作者在个人学养及工作中充分实践“融和科技与文化”的信念,他通晓中、英、法文,对中国及西方文化以及中西方社会发展史均有深入的认识。在繁忙工作之余,经常以中、英文撰写有关他对社会、教育、科技、文化及人生的观察与见解。由于他对中法文化交流的推动以及本身专业的成就,获法国政府颁授法国国家荣誉军团勋章,获香港特区政府颁授金紫荆星章、法国国家学术棕榈司令勋章。 本书对丝绸之路、文明变迁的宏观描述,对大中亚、印度、伊朗、高加索、土耳其等地的单独透视,都精细透彻地为我们展示了沿线国家地区历史文化的前世今生,堪称一场历史、文化的盛宴。
插图二、古丝绸之路:人类历史的地理宿命
人类的历史是文明的历史。在整个历史上,文明为人们提供了最广泛的认同。许多杰出的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在很大程度上一直在探索文明的起源、形成、兴起、相互作用、成就、衰落和消亡。古丝绸之路的历史也是若干部文明史的交替更迭和遭遇冲突以及交融互建。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戴尔南•布罗代尔提出一个出名的论点:没有地理就没有历史。当我们说丝绸之路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历史,但也是地理。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19世纪末首先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用来表述贯穿欧亚大陆中央地带的商业道路。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道路,而是一张由东亚到东欧的道路网络,指的是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后开始形成的欧亚大陆之间的交通网道。其实,自距今4500年前起,欧洲与东亚之间的交往就已存在,并先后出现了三条不同的路线。一条是草原丝绸之路,主要是骑马或赶马车的游牧民族沿着欧亚大陆北方草原所开辟的。但草原上人口稀少,且缺乏提供补给和进行贸易的城市,所以贸易的总规模不大。另一条是海上丝绸之路,由中国东部各地出海,经过黄海和南海,绕过马来半岛进入印度洋,可以沿海岸线航行到波斯湾或是西南部也门。公元前3世纪,有人发现可以利用印度洋的季风,不必沿海岸线而直接从印度西南部航行到波斯湾或是也门。最后一条开发的就是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后形成的由沙漠中的绿洲串起来的绿洲丝绸之路。绿洲丝绸之路所连接的是东亚和欧洲,途径中亚和西亚,兼及南亚,涵括了15世纪以前世界上主要的农耕文明区。这条路线上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骆驼。丝绸之路上的驼铃声象征着欧亚大陆上的货物贸易,也代表了人类大规模和长时段的文明互动和文化交流。历史上欧亚大陆因地理条件因素,有好几条东西向交通要道,互通农作物品种,也有利于欧亚大陆间农业的发展和技术、工具的传播,有利于长途运输和贸易发展,也促进了欧亚大陆上居民彼此学习的机会,各时期各地区文明的互动交流使得欧亚文明交融互通,互相促进。
三、新丝绸之路:欧亚非大陆的历史宿命
插图在欧洲人“地理大发现”之前的几千年里,欧亚大陆的中部地带一直是人类商业和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由张骞通西域而开启的绿洲丝绸之路就在这个区域内。1904年,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院长、早期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在皇家地理学会的年会上发表论文《历史的地理枢纽》。作为海权强国的战略思想家,麦金德提出了有关陆权论的“心脏地区论”——谁能控制东欧平原,就能控制“世界岛”就能控制(主要指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区”;谁能控制“心脏地区”,就能控制“世界岛”;谁能控制“世界岛”,就能控制全世界。这个理论对后来俄罗斯、德国和美国的战略家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这个理论在如今虽不能概括今日的战略空间。(现代地缘战略固然不能无视二维地理的引入,但第三维(空中)、第四维(外太空)、甚至第五维(网络)的作用也不能忽略。)但麦金德的二维地理思考中,他说的“心脏地区”和丝绸之路关系密切。由此来看,丝绸之路的战略地位确实非常重要。中国于2013年秋天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的构思倡议以国际合作的方式推动欧亚大陆各国东西向的发展,振兴欧亚大陆上历史最长、范围最广的贸易网络。这是一个国际合作发展的新模式,是基于长远深厚的包容性思维和共建、共有、共享,互信、互惠、互重的思想与行为准则,特别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互利共赢和协同发展的目标。
“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是时间的艺术,是历史进程中的难得机遇。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我们必须要抓住这个时机,既要注重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也要注重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地区,立足于今日求发展,协同陆上邻国和海上邻国,求共识、谋发展,造互利。我们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了解还很有限,对于他们的民族、历史、宗教、风俗、文化、思维和向往都很陌生,这样我们就不能达成文化和经济方面的共识。我们需要文化和经济并进,精神和物质共文明。中华民族有着很强大的文化自信,也有很博大的包容性,更有向不同的文明学习进步的谦虚心态,相信我们可以把握机会,联合欧亚各国在欧美的合作支持共赢中赋予古丝绸之路以新生命,实现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宿命。
四、林毅夫关于《文明的地图》的评议
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说:“张信刚教授是卓有成就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以中国知识分子关心国家存亡、民族兴衰、文明前景、人类命运的胸怀,以脚丈量,用脑思索,将多年所见、所闻、所思写下的文章结集成《文明的地图》,内含古今中外、上下万年,叙述宏伟,文字隽永。在这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中,读来多有收获,发人深省。作为经济学家,我和张教授一样相信,各国领导人“会以理性的态度,根据国际和国内的各种条件来制定决策……全球不少地区都有可能出现动荡,但是大规模和持久的战争应该避免。”中华民族的复兴必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发展会借助方兴未艾的现代科技的进步继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