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家的地图》的读后感大全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家的地图》的读后感大全

2020-11-11 03:31:4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家的地图》的读后感大全

  《家的地图》是一本由[美]朗达•贾拉尔著作,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家的地图》精选点评:

  ●初中的时候读的,内容已经有点模糊。

  ●真实的气息很浓,不过有点自传的流水帐感觉。

  ●很温暖的故事,让人发笑又让人感恩,还好我有个家。

  ●對中東並不迷戀甚至有點煩 但卻能靜下心來聽作者絮叨她的青春情愛故事 2016.1.31~2.10

  ●“我没有告诉他们自己一直觉得把什么东西落在了家里,直到我发现落下的恰恰就是‘家’”。

  ●没读完

  ●寻觅中才发现,家一直在身上

  ●战争真的好残酷,家是奢望。

  ●好有趣的语言

  ●很喜欢的一本书,读着读着心情就会变好。连写的日志都会跟着俏皮起来。

  《家的地图》读后感(一):远游的人才知什么是家

  算是bildungsroman吧,又是半自传体,从主人公出生讲到她上大学,成长的烦恼伴随着战争的残酷与迁徙的艰辛。

  所幸的是我们还没有遇上战争,也尚未有什么灾难,却为何会如此有共鸣呢?是啊,谁晓得明天会怎样呢?远游的我们打拼累了,才遥想起那个家、那些家人,还有家里点点滴滴的小事。接着我们也在头脑里演绎一部黑白电影,从现在回溯到童年,直至自己都不太清楚、只是听闻过的最最起源的那一刻。

  尼达莉总是如此诙谐幽默,连死亡都变得那么不真实,想哀伤都哀伤不起来,流下的只有感动的泪水。

  《家的地图》读后感(二):小朋友小朋友了

  分不清哪些是真实的,哪些是虚构的。

  这篇半自传式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巴基斯坦女孩从出生开始,到14岁中的一系列经历。看完之后,我不经要想,这是一个不会哭的女孩。几乎没有流过一滴眼泪的主角加上一对让人无法形容的父母。小女孩从有思想开始,就一直不停的在幻想,幻想一个美丽的世界。父亲从一开始就在不停的抱怨当权者的做法如何如何的不公。

  前两部分的细节描述很细致,但是第三部分的节奏变得有些快。像诗人一样就长大了,离开了那个家,那个一直在奔波的家。

  《家的地图》读后感(三):按家的地图找到心灵的家

  从故事情节来讲,这部小说从一个小女孩的视角出发,让我和她一道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成长岁月。作为毕业后经历一次次租房搬家的一个八零后女生,我个人对书中小女孩一家一次又一次的搬家迁徙颇有认同感,幸运的是我们至少生活在一个和平发展的国度,而书中主人公则身处战火之中,迷失的可能不仅仅是物质意义上的家,还有民族国家的家和心灵的家,需要有地图的指引......

  本书的翻译语言质量也很高,可以在书中见到一些同龄人常用的语言,感觉很亲切哦!一下子就缩小了我们合小主人公的距离,语言的魅力也在于此吧!

  《家的地图》读后感(四):成长,从离开家园那天起

  成长,从离开家园那天起

  ——读《家的地图》有感

  范典/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用这样的晚唐诗句来作此书评的开篇,未免有些混搭嫌疑,不过此诗确有隐指,曲笔指向的并非“商女”们,而是那些不问国事的享乐主义者。《家的地图》作者郎达•贾拉尔也是用这样的“曲笔”来勾勒自己从小到大的生活,但实际上她想印证自己与众不同的人生,甚至在逃亡旅程中写下一封惊心动魄的书信:

  “亲爱的萨达姆•侯赛因先生:我的下身正因为初潮在默默流血,还不好意思让车队停下来,所以小小的我要写这封信告诉您,当您决定入侵我长大的国家您可一秒钟停下来考虑过我们青少年?”

  这封信假若被那已作了死鬼的萨达姆读到不知作何感想,却十分直白地告诉我们,九十年代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大炮与飞机轰鸣下的国土,那些奔走逃窜的人们内心中的疾苦与愤懑。有多少像书中主人公尼达莉那样的孩子正处于人生花季阶段,却要在无情战火中割舍初恋、放弃读书,甚至居无定所!

  尼达莉和她的父母国籍有别,母亲是希腊与埃及混血,父亲是巴勒斯坦人,她却出生在美国,这使得他们举家逃难在入境机场时分别排在三支队伍中,过检时却可以凭着盟军方的国籍过五关斩六将。作者用十分诙谐轻松的语调描写着这些严峻的事实,好似一部路易•德•菲耐斯主演的喜剧战争片,万般艰险均在生活化的戏剧中得以溶解。

  尼达莉倒是从来没有置疑过自己的身世,她虽出生于美国,但从小生长于科威特,对这片土地和人们充满了感情,有了弟弟以后,一家人更是生活得其乐融融,他们有信仰、对生活充满了激情,尼达莉的顽皮捣蛋另一方面正说明她天资过人,在背诵《古兰经》比赛中轻而易举便获得第一名,从这件事中可看到父亲对她寄予的期望,也从中表明了家庭教育的一丝不苟。她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也懂得找生活乐趣,对钢琴情有独衷的母亲以及对子女严苛的父亲时常为一点小事而争吵,这种争吵像是生活偶尔开的小玩笑,更显出真实和质感来,读的时候常惹人轻微一笑——这不正是我们司空见惯的夫妻吵架吗?作者甚至连下流话都没放过,统统捉来写到书中。

  本来写的全是一家人的生活趣事,因为带上时局动乱的背景,倒反衬出这家人的顽强生命力与可爱一面。在尼达莉身上似乎天生流淌着一股追求自由的血液,她不怕与坏学生为伍,在从尖子班降级普通班时还与同学举杯庆贺,她写“不成体统”的大胆文章,与坏学生法赫谈恋爱……这种叛逆因子的存在,导致其随父母定居美国时两次离家出走,这是她向严苛的父亲作出的抗议。美国文化及政法偏向民主,这与中东国家的文化背道而驰,实际上美国人宣称的民主对这些传统宗教国家造成很大压力,中东国家的人民从小接受宗教文化的熏陶,面临强占和侵压的外来文化,自然会产生抵制情绪。尼达莉迅速融入了美国式文化,并以此来对抗父亲的严苛教条。她第一次离家是反对父亲擅自扣留法赫寄给她的情书并禁止她与之交往,第二次离家则是没有按照父亲意愿选择就近大学,说实话,尼达莉身上有股执拗及独立的性子,让深爱着她的父母无能为力,最后也只好听之任之。她写到自己母亲为寻找她的下落急白了头发,这种血缘之爱赋予了她内心另一种“回归”的热望。他们回不去故乡,可是仍然以“家庭”为单位寄存着彼此的爱。即使有一天自己的国家将不复存焉,他们仍然会凭借这份爱支撑着走下去。

  书中除了像开头提到的那封逃亡旅途中写下的谴责书信外,绝大部分都在描述一家人的生活状态,文字俏皮、轻盈,闪烁着作者与生俱来的聪颖,因为描写的都是生活琐事,除了几个人物生动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外,很难将书里情节串联成故事的形式,可以肯定的是,作者以自己的视线,将“成长”这个话题放在第一位,包括写到自己青春期在生理上的萌动、对男生所抱有的欲望,笔法大胆、率真,一丝都没有遮掩——译者十分巧妙的将其隐化了,实际上谁都看懂了其中意味。

  关于战争的小说有很多,关于家庭的小说也有很多,而将两者结合尤其是当代的小说就非常之少了,像《家的地图》被引进国内更多启发了我们在和平年代对家庭和对祖国的热爱,看似是作者的处女秀,算不得是什么扛鼎之作,但只要你细心阅读,便会觉得这种对爱的感悟正是你所需要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