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尼克松回忆录》读后感锦集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经典美文 > 经典精选 >

《尼克松回忆录》读后感锦集

2021-01-14 00:46: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尼克松回忆录》读后感锦集

  《尼克松回忆录》是一本由尼克松著作,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2.0,页数:1393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尼克松回忆录》精选点评:

  ●20世纪美国总统回忆录里质量占优的一部,对了解二战结束到越战结束的历史很有用,印象深的一段是尼克松作为一个居中调停人,在麦卡锡叔叔和艾森豪威尔之间不断进行工作,避免过一次差点全面冲突的时刻,可以说麦叔叔剿匪时间的延长有他的功劳。

  ●对于尼克松,我的感情很复杂。 小时候,父亲的书柜里面就有厚厚的尼克松回忆录。小学的时候就看过了吧。对于他执政时期的事迹,也就中美建交稍稍关注。记忆最深的还是他从小不断努力,奋力厮杀,一直入主白宫的历程。 一直到现在,他的话,还是我的座右铭“KEEP ON GOING,KEEP ON WORKING ,KEEP ON FIGHTING,AND YOU WILL BE BACK ,BETTER THAN BEFORE”。 最后的时刻,他要求停止呼吸机,在儿孙的环绕中,平静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愿他能够安

  ●一偿夙愿 终于开始看这本书

  ●在学习中美关系时,我们经常引用其中的几段话。

  ●挖掘不足

  ●写的真不错

  ●美国人眼中最失败的总统和中国人眼中最好的美国总统之一,也不算是历史的讽刺。毕竟外交上还算有建树,国内政治上彻底毁掉了美国总统的形象。

  ●老牌政治家

  ●历史价值很大,文笔差点儿,想学丘吉尔去拿诺贝尔还是不要做梦了。

  ●评分

  《尼克松回忆录》读后感(一):第三册实在是不忍心看了

  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被几个跳梁小丑搞的水门事件给弄下了台,痛何如哉.第三册的后半段实在是不忍心读下去,就像读Alexander也不忍心读第三册最后客死他乡的部分.

  水门事件刚开始的时候,尼克松自己也认识到了,跟幕僚开会的时候也提到了,这事本身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掩饰遮盖不会被美国人民接受.道理都知道,为什么还会越陷越深呢.真的像<明朝那些事>写的一样,所谓"知行合一"其实是太高深的境界.连尼克松这样的伟人,"知"了也未必能"行"

  《尼克松回忆录》读后感(二):评论尼克松回忆录(上中下)

  其实我看的是商务印书馆版本的,是在美]尼克松著, 伍任译:<<尼克松回忆录>> 上,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版。

  [美]尼克松著, 裘克安译:<<尼克松回忆录>> 中,商务印书馆,1979年1月版。

  [美]尼克松著, 马兖生等译:<<尼克松回忆录>> 下,商务印书馆,1979年3

  我们是站在阶级敌人领袖的立场上,对美国的政治体制,政治斗争,以及那个冷战的时代,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冲突,到现在,这一切都显现得不那么重要了,小平主席曾经说过: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站在一个实用主义的立场上,人民更加需要的是什么,我们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我们发挥的作用,也日渐巨大,我们会变,我们知道什么对我们有利,我们做正确的事情!而许多的国家由于自己的政治梦想与宗教梦想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少点主义吧!和谐的世界是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尼克松回忆录》读后感(三):尼克松与屈原

  读尼克松自传

  我向来是对此等东东不屑一顾的,以为无非是政客的英雄欺人罢了,其中既不会有什么学问探索,也难有真理呈现,但随意翻了几页之后,竟不自觉的迅速翻完了。

  是书中的什么东东吸引了我?是一种气味,是什么气味?我一时竟是说不清,我下面试着渐次表述。

  尼克松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搞掉的总统,为人坚毅,为政冒险。

  他在书中用了大理的篇幅为自己被搞掉而辩解,辩解的理由是,自己是清白的,水门事件只不过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事,无非就是偷听了自己政敌的话么,而且,历任总统都这样搞过,他们不但搞过,而且比我搞得还大,为什么他们没有被搞掉,偏偏把我搞掉了,他为此十分不平,

  实际上,其政敌搞掉他的理由主要不是安装窃听器偷听,而是因为,法院在调查这个事实时,尼克松进行了阻挠和干扰--当然是间接的。但,这些在我们看来,也不过是连狗屁都不如的小芝麻事呀,我们的哪一个行政长官没有干涉过法院?哪里是干涉,简直是唯其命是从。况且,尼克松也说了,这是为了当时国家的利益才偷听的,而且即便其政敌也承认,他确实是为了国家利益,是有不得已的原因。

  这个且不说它了,吸引我的气味不是这个,

  那么,吸引我的气味是什么呢,是尼克松在叙述中对国会的厌烦和对记者的仇恨及无可奈何。

  特别是记者,他们无孔不入,为了得到真相,并披露出去,几乎不惜一切代价,报社是长久的,少者已成立数十年,大者则己经有数百年历史,总统却不过是匆匆过客,谁会卖总统的账呢,他们不但不卖他的账,而且以和他作对为荣,而国会自然也是向者报社的,所以,总统受尽了记者的气。

  特别是一些名记者,大多以向政府挑战而聚集人气,他们朋友广被天下,几乎达到了呼风唤雨的程度,没有他们搞不到手的消息,这边,总统刚开完会,那面,记者的报道己经出来了,即便这个会议是绝密的。

  尼克松历数了记者的种种“罪恶”,语气中充满了刻骨的仇恨,认为自己的下台全是记者的无是生非,造谣中伤,恶意诽谤,是为了“谄媚”人民而故意陷害总统,是“媚俗”。

  他还列举了历届总统在回忆录中怎么记叙对记者的仇恨,但都是无可奈何,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这群记者有百害而无一益,如果偶然有了“一益”,也是微不足道的,是难偿其害的。

  如果把记者取消,他们似乎会很满意(至少,要让这些记者听总统的话,要与政府互相“配合”)。尽管,他们都不敢明说,

  当然,这个好梦,他是实现不了了--他无能为力.

  我看到这儿,就哈哈大笑了,我正研究屈原,我想,尼克松这感情不正和中国历代的忠臣感情一样么。

  在这里,尼克松是忠臣,人民是皇帝,记者呢,是太监、皇妃等皇帝的近臣,而反对派就是奸臣,他们争着向人民献媚,要取得人民的欢心和宠信,他们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互相攻击,互相陷害,要得到人民这个皇帝的小小青睐,取得人民的赞赏,在人民面前取得一个小位置,让人民赏他们个一官半职(选票?)。

  而记者呢,为了取得人民这个“新皇帝”的信任,就要严密监视这些大臣,不断给他们使绊子,稍有一点小错,就添油加醋,大肆张扬,借以向人民表功,邀宠。

  不说了吧,真是太有趣了,做美国人民真是太有劲了,做美国官真是太倒霉,太没味了,

  再附注一点吧,我由此感到,民是不需要人来爱的,即如古代的皇帝,哪需要臣来爱?他只是让自己的臣子恐惧,战战兢兢,如覆薄冰,稍不小心,就要完蛋,而不是什么爱,甚至,需要的是让总统恨人民,关键是,他恨又能怎么样呢,小菜一碟,他恨也莫奈人民何,而一“爱”民就完蛋了,因为谁也没有资格“爱”民,因为他一“爱”民就变成高于人民了,就变得居高临下了,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他就不知道自己的权力是属于谁的了,就会牛逼起来了,甚至会认为自己可以千秋万代了。

  他只能忠于人民,他只能如奴隶一样忠于人民,因为他是属于人民的,

  这时的人民实在象一个老子《道德经》中所描述的至治社会的君主,即,无为而治,守静守愚,什么也不干,只用投一下票,什么事情都解决了,像一个傻B,可又大权在握,威力无穷,

  真是想不到,几千年前中国圣贤的至治理想倒在外国率先实现了,呵呵。

  《尼克松回忆录》读后感(四):从尼克松到卡拉格

  美国时代周刊在1972年3月8日那一期的封面故事是:Nixon's China O dyssey(尼克松的中国奥德赛)。现代英文中的奥德赛(Odyssey)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是浪漫冒险的象征。在美国媒体看来,尼克松的这次中国之行多少有点神奇和冒险。白宫发言人也称这次旅行为“登月之旅”。

  在尼克松在回忆录《在竞技场上:胜利、失败和重新崛起的回忆》中是这样记载的:

  在北京,从机场到政府国宾馆这一路,简直有些怪诞。

  在我担任副总统和总统期间,我曾经对梵蒂冈、克里姆林宫、东京日本皇宫、凡尔赛官和威尔士宫等进行过官方访问,但我几乎从未准备过首次以一个美国总统的身份去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1964年,我在卡拉奇见到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汗,他当时刚刚从中国访问回来。他极力鼓励我到中国去。我问他中国给他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回答说:“人,几百万人在大街上挥动着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国旗在鼓掌和欢呼雀跃着。”

  中国政府的豪华轿车里的窗帘紧闭。我透过狭窄的缝隙向外窥视,除了看到每隔百米设立的岗哨外,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大街上完全是空空荡荡。

  此时此刻,北京市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在哪里呢?对尼克松而言,直到他临终前,这始终是个没有被完全破解的谜。

  真情的情况是这样的: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极为尴尬和荒诞的年月。就在几个月前,林彪政变未遂后暴尸他乡的事件,已经向全国民众公布,但是对国外仍然保密。在报刊上只是将林彪等人笼统地称之为“刘少奇一类的政治骗子”。这种为自己国家保守秘密的最原始的方式,当初居然是极为有效的。因为这个国度的民众与这个星球上的其他族类几乎毫无联系。在尼克松到达的前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各级官员就开始向民众训导如何“不卑不亢”地回答美国人可能提出的“别有用心的阴险问题”,诸如“你们的林副主席哪里去了”、“你们喜欢去美国吗”、“你们吃得饱穿得暖吗”?

  依照指示,在尼克松率领的美国代表团访问北京期间,所有单位要延长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时间,未经特殊批准,任何人不得在八点钟前下班或放学回家。于是,尼克松才会发问:北京市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去哪了呢

  ============================================================================ 华丽的分割线

  再来看卡拉格

  英国《每日电讯报》4日发表了特派记者发自北京的报道,布伦登·卡拉格在《北京2008,在奥运即将到来的时候,根本没有中国危机》的报道中,一改该报此前对中国奥运的批评立场

  卡拉格说:“中国人极端友善,到现在为止我对网络的访问也一切正常。写这篇稿子的时候,我正身处漂亮的媒体公寓,看着64个电视频道中BBC对北京奥运的报道。隔壁商场的足底按摩让人神情气爽。甚至执勤的军警也会边敬礼边微笑。”

  文章还说:“在北京机场,我们简直被当成王室成员接待。当我们的车进入媒体村,一群年轻的志愿者微笑着冲上来帮助我们做任何事情,拿行李、入住、把冰凉的矿泉水塞到你手中……我没见过比这更热情的接待。”

  卡拉格不是唯一有这样感受的外国记者。英国《卫报》专栏作家克尔索在4日的报道中写道:“在北京我感到受宠若惊。这里热情的志愿者几乎以4或者5比1的比例在我们提供服务。我和同事在这里已经3天了,可是3天时间里我们没有自己用手开过一次门,因为有热情的志愿者始终在帮我们。”

  最后文章还说:“对于那些渴望看到末日来临的人们来说,我要让你们失望了——北京市民的热情欢迎,以及几乎令人尴尬的红地毯式的隆重接待,还有那美妙的球场。在这里,我根本没有看到一个匆匆忙忙正在赶工的木匠或电工。”

  ============================================================ 强制分割

  那他们又到哪去了呢?

  《尼克松回忆录》读后感(五):读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

  15 由于家境贫困,尼克松只能放弃去耶鲁的机会而在当地的惠蒂尔学院就读。

  22 杜克大学法学院已经采用了哈佛大学的判例教学法,学生必须熟记数百个判例中的细节,并随时回答提问。

  29 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法在尼克松心目中的地位。中国的社会保障法的重要意义,必须从法律上给予公民保障。

  30 战时,尼克松在物价管理局体会了官僚体制的基本滋味。

  37 尼克松参选众议员的主要观点是命中了核心的,即新政的政府管控、经济刺激与战后复员军人所需要的自由市场与就业机会的矛盾问题。

  47 在教育与劳工委员会与肯尼迪面对面。

  49 杜鲁门向尼克松展示满洲,并预言苏联未来对其的开发。

  59 尼克松对于东欧共产党的仇恨很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他的归纳:

  1、共产党领导人信仰坚定,精力充沛;他们懂得他们要追求的目的是什么,并愿意为之艰苦奋斗。

  2、战后欧洲的共产党人看清楚了民族主义的力量,并相反设法利用它。

  3、欧洲共产主义如何源源不断得到苏联的钱财。

  4、领导和坚强的重要性。

  82 希斯案让尼克松声名鹊起。找到个李敖相关的文章,很有意思。

  106 希斯案后尼克松的迅速崛起,并成为副总统,这在当时的美国无疑是极具震撼力的。

  164 尼克松50年代对于全球局势的判断基本上是正确的。

  167 被尼克松描述得十分粗鲁的麦卡锡,在克林顿自传中却是一位导师和长者,很有意思。

  187 由于尼克松长时期在最高层工作,因此他在外交和军事上的理解和经验要远远强过较为年轻的几位总统。尤其是对于亚洲和中国的关注,是奠定美国持续的战略优势的重要保障。

  200 尼克松面临艾森豪威尔的不信任时的应对,非常值得借鉴。利用民意和逐步的争取获得支持,而非轻言失败。

  262 尼克松与肯尼迪的对决无疑让尼克松暴跳如雷,在他面前是一个历史性的对手。

  275 一个失败者,但不要放弃。

  296 二连败之后,尼克松意气用事地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退出政界,可见其当时的懊恼。

  当前的中国,如何处理民族与政体之间的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问题。

  319 尼克松从丘吉尔那里习得的东山再起的决心。

  1、制定出宏大的目标。

  2、规定每天的休息时间。

  3、要有短暂的假期。

  4、了解自己的一切弱点。

  5、更好地利用时间。

  6、开始写书。

  7、每天打打高尔夫球或进行别样的锻炼。

  8、就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发表文章或演说。

  320 洛克菲勒家族在共和党尤其是纽约共和党组织中的势力。

  类似自民党的执政方式能够保证国家利益吗?不太可能,这只会把国家拖垮。

  339 只要8亿中国人仍处于孤立状态,那么20年内就会对世界和平形成巨大的威胁。

  365 竞选小组为尼克松运用电视手段进行科学分析的重要性。

  413 基辛格作为外交事务的权威,其著作应该仔细研读。

  534 一个只重视眼前利益的政府怎么可能关注教育呢?

  669 马尔罗:中国的外交政策是一个骗局,中国人自己并不相信它。他们只相信中国,只有中国。

  马尔罗对于毛泽东的见解十分明快有力。“我们没有继承人”。一个巫师。

  674 “我没有能够改变世界,只是改变了北京郊区的几个地方”

  677 尼克松显然很得意于与毛泽东的会见,将其描写得有如小说。

  682 珍宝岛时间时柯西金的热线电话被中国话务员强行挂断的故事。

  699 爱德华-肯尼迪对尼克松的调查令其大怒。

  719 与胡佛的对话。

  745 尼克松对领导的评价很有意思。记笔记也是很好的习惯。

  1138 尼克松在外交方面的贡献是巨大的,尤其是在亚洲--他击溃了苏联的战略防线,并且有效地消耗了苏联的力量,在与勃列日涅夫的较量中取胜了。但从回忆录里都可以看出来,他对经济并不甚精通。

  后半部分一直纠缠于水门事件,实际意义不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